2007-07-27 06:51:16阿楨

媒體也重北輕南

看到以下下場,難怪民視不肯也不敢南遷。

<南台灣三大報業天王 勾勒在地媒體興衰史>今周刊07/07/23齊家業

七月四日,高雄大報之一的《民眾日報》旗下三十多位遭資遣員工組成的自救會,無畏南台灣熾熱的豔陽,聚集在高雄市勞工局外,高舉著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及前 《民眾日報》董事長王世均的肖像,吶喊著「東森集團還錢來」,並以LV尿布袋、Dior奶嘴等道具諷刺王世均與名模妻子洪宜卉(原名洪曉蕾)一家豪奢卻任由員工無薪可領的情事。

由於事關媒體、名模以及出包頻頻的東森集團,使得這場小小的抗爭引來了各方的矚目。許多中、北部的民眾也才赫然發覺,原來除了《中時》、《聯合》、《自由》和《蘋果》等全國報業霸主外,在南台灣,《民眾日報》等多家地方報,才是「在地的天王」,也讓許多南部人對於和《民眾》齊名的《台灣時報》、《台灣新聞報》等高雄三大報在記憶裡翻騰了起來。

在民國六、七○年代,當台北報業由《中時》和《聯經》兩大報系把持時,在高雄,《民眾日報》、《台灣時報》和《台灣新聞報》發行量才是真正的在地第一, 《中時》、《聯合》想挾全國報業大亨之姿,卻難以在南台灣深耕。然而滄海桑田,如今不但《民眾日報》因財務困窘而慘遭員工上街抗議,《台時》目前也搖搖欲墜,而《台灣新聞報》更處於「半停刊」狀態,三大天王同時隕落,令人不勝唏噓,也見證了南部報業的興衰。

以在地精神而論,《台灣時報》算是真正生於斯、長於斯的高雄地方報,民國四十年《台時》成立之初,該報以眼科名醫吳基福與高雄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家(前高雄 市長王玉雲家族)為主要股東,後來大股東王玉發(王玉雲弟),收購其他小股東股份,取得主導權,使得老醫師吳基福淡出報社決策核心,據說吳基福因為不甘心 半生心血就此化為泡影,沒多久即抑鬱而終。

《台時》在王家當政後,言論游走於黨外與當局的模糊地帶,不若《民眾日報》敢捋執政者虎鬚。然而在王玉雲任高雄市長時代,《台時》雖不敢明目張膽成為市府傳聲筒,但對市政及時事的針砭轉趨溫和,王家在掌握政商媒三大資源下,有了政治「南霸天」的稱號。

民國八○年代,當拆船業起家的王玉雲淡出政壇後,回到商界發展,除在國內創辦中興銀行,並轉赴中國發展,在杭州西湖畔大手筆蓋酒店,同時也早一步培養第二代王志雄及王世雄相繼投入政壇,尤其王志雄更一度成為國民黨力捧的高雄市長接班人。

正因為如此,當時官派市長吳敦義,就被王家視為王志雄市長之路上的假想敵,加上據傳王家曾就高屏特定區開發案私下找吳敦義「商量」,被吳拒絕,因此《台時》挺市府的色彩,開始起了變化。

據《台時》一位資深記者指出,當時曾有高層露骨地指示線上記者極盡所能「監督、檢視」吳敦義,當時版面也鮮有讚美吳敦義的言辭。有次,某位資淺記者「一時 不察」,寫了一篇中性的吳敦義新聞,據說《台時》層峰一不見打吳報導,氣得連早餐都吃不下,該名記者與相關人員竟都受到連坐之累。

四十多年不變的《台時》版面,在三年前楊和倫擔任執行副總編輯時,仿蘋果日報作法,大手筆每月砸下三百萬元,成為全國第二家版版彩色的報紙,可惜效果未盡 理想。反因王家投資亞太固網虧損十多億元後,漸走下坡,兩年前記者平均減薪五、六千元,今年更一口氣將記者底薪降為一萬八千元,幾乎與行政院最新規定的勞 工最低工資無異,「無冕王」在南台灣地位淪落至此,也代表地方平面媒體已成夕陽產業。

南部三大報的興衰史,恰與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的消長有類似之處,《台時》頗似孫權建立的孫吳,雖不若《民眾日報》大起大落,卻也在穩定中求發展,一向是 三報中最正常運作的報紙,市場與其他兩報有明顯區隔,卻終究難敵市場環境的改變,今年四月編輯部經過版面縮減(減張)、編輯大幅裁員及記者全面降薪後,全 社瀰漫低氣壓,員工士氣不振,記者紛紛向外探詢出路,做好了轉業的最壞打算。

而《民眾日報》的歷史得從三十九年基隆發跡算起,六十七年南遷高雄,拜美麗島事件之賜,《民眾日報》敢言人之所不敢言的硬頸作風,大大獲得草根性十足的南部民眾激賞,報份也扶搖直上。

《民眾日報》曾因在頭版全篇幅刊登當時被稱為「匪區」的大陸新聞,觸怒國民黨執政當局的敏感神經,被勒令停刊一星期,不料反而因禍得福,獲得充滿正義感的南台灣民眾相挺,再加上筆名陌上桑的郭俊雄,每每以尖銳筆觸批評時政,不論巨商富賈或販夫走卒,看了莫不人心大快。

《民眾日報》除了敢頂撞當局,其刊登地下六合彩明牌,也是該報最大的營利來源,其中組頭廣告為該報創造每月逾六千萬元的暴利,最後在檢方全面鎖定調查下, 第二代李哲朗才收歛,更差點吃牢飯,《民眾日報》收入也銳減,自此逐一裁撤收益較差的藝文組(副刊)、國外組(國際新聞)等部門及職棒版,卻也使得讀者群 跟著大量流失。

《民眾》在李瑞標及李哲朗父子家族企業經營下,有如曹操與曹丕建立的曹魏,全盛期勢力最大,約在民國八○年代初,讀者遍及高高屏三縣市,號稱擁有三十萬報份,曾興起逐鹿中原的壯志,有意與當時北部為基地的《聯經》、《中時》分庭抗禮。

但事與願違,李哲朗於民國八十八年將老爸創辦的《民眾日報》脫手,而原定接手的「全球統一集團」卻因為負責人楊氏三兄弟炒作未上市股票遭查,閃電撤資,此 時,亟欲成為台灣媒體龍頭的東森集團經掮客居間介紹才介入,由王令麟出資六千萬元買下經營權,由立委蔡豪掛名董事長,王親雄(現名王世均)任執行長,實際 掌控報社人事權及資金運用。

長袖善舞的王親雄,因娶了名模洪曉蕾而聲名大譟,出身鳳山眷村海光新村的他,因緣際會認識蔡豪,進而轉進東森集團進入購物頻道擔任營運長。

《民眾》經營權落入東森集團手中後,言論急速由極綠轉向中立,但老讀者因而大量流失,許多一、二十年的死忠訂戶掀起退報潮,甚至大批傳真湧進報社,直言退報主因,抗議《民眾日報》「晚節不保」。

《民眾日報》自去年四月起一連進行三波裁員,遭資遣的多達十餘人,今年四月底更擴大資遣員額,而五月一日起雖然已將經營權外租,但為節省成本只剩六大張,每份卻仍賣十五元,讀者進一步流失。

至於原名《高雄新聞報》的《台灣新聞報》,屬省營的《新生報》系統,言論自然偏向執政者,之所以能在綠營根據地殺出一條血路,主要是拜分類廣告策略成功之賜,靠著求職者這群螞蟻雄兵的口碑,一躍而為地方之霸。

該報創於三十八年,初期為省營《台灣新生報》高雄分社發行之《台灣新生報南部版》,至五十年正式成立「台灣新聞報社」,發行《台灣新聞報》,發行網遍及全台灣地區,九十年元旦正式民營化,成為獨立而無黨派色彩的媒體。

《台新》原在省營時代,新聞方向及言論配合中央走向,與劉備建立的蜀漢尊崇漢室為正統如出一轍,在何宇琦等幾位廣告諸葛的開疆闢土之下,於兩大報夾縫中殺 出重圍,短期間從沒沒無聞到名聲響亮,卻也因為民營化後缺乏有力金主奧援,再加上接棒經營的高雄市議會前副議長張瑞德,不但以報社向銀行抵押借款,且經常 積欠員工薪資,就連一直到經營權易主,張瑞德連資遣費亦未給,迄今仍未解決。

《台灣新聞報》民營化三年之內即由盛而衰,最後只印兩大張,免費在市議會等定點供人索閱,今年更無聲無息停刊,在三報中最快退出市場,甚至因同業媒體根本未報導停刊訊息,以致讀者猶不知盛極一時的《台新》已無疾而終。
春藥 2020-01-11 00:07:50

挺好~!


http://www.yyj.tw/

報紙電視 2008-02-19 08:12:57

傳統媒體如何能夠不死?

‧數位時代 2008/02/11 新舊媒體地位正逐漸轉換,面對網路新媒體的壯大,不論是東、西方電視圈、雜誌界的媒體專業人士,都異口同聲、斬釘截鐵地說:「傳統媒體不會消失!」憑著打不贏就加入的信念,傳統媒體紛紛開始運用網路,嘗試新的營運模式。【企劃.製作/《數位時代》】

新舊媒體地位正逐漸轉換,面對網路新媒體的壯大,不論是東、西方電視圈、雜誌界的媒體專業人士,都異口同聲、斬釘截鐵地說:「傳統媒體不會消失!」憑著打不贏就加入的信念,傳統媒體紛紛開始運用網路,嘗試新的營運模式。
文字、影片全Online包抄新閱聽族群 傳統媒體如何能夠不死?
近兩年出版界可說是冷風颼颼,先是二○○六年一口氣停刊了六家報紙,接著二○○七年的雜誌界也推起停刊骨牌,從電腦類到娛樂類全都不得倖免,如《PC Office》、《Look》、《錢櫃》等,可嗅到冬日將近的氣息。
這股寒氣並非台灣獨有,如成立九年、探討科技議題的美國雜誌《Business 2.0》,在去年十月出了最後一本刊物,讓不少人惋惜,甚至引發網友在社交網站Facebook連署復刊。雖說不捨之情有些感人,但也可從中看出舊媒體的衰敗、網路新媒體的崛起,舊媒體甚至得靠新媒體扶助才有機會復生,這也顯露新舊媒體地位正逐漸轉換。
除了停刊外,出版界能做什麼改進,以帶進更多的閱讀群眾?答案可能是經營網路、加強網路影響力了!老字號的美國《時代》(Time)雜誌重新定調它的網站屬性,著重以即時新聞為主;而台灣的《遠見》在今年宣告網站改版,另外《天下》、中視、三立電視等傳統媒體則在YouTube網站設置專屬頻道,期望可以接觸到新的、較年輕的閱讀族群。
雖然網路人口年年增加,網路媒體也是年年增加,該如何抓住網友眼球?去年十一月舉辦的第四屆台北國際雜誌研討會,就數位化內容,全球菁英有著面對面交流。
其中來自日本的日經BP社跨媒體部門總經理渡邊洋之指出,以紙本雜誌著名的他們擁有多個獨立網站,原生性內容絕不和紙本雜誌打對台。而在英國雄霸一方的BBC(英國廣播公司)集團則選擇類似YouTube的短片頻道,讓網友可在線收看電視節目。另外,更古老的書籍出版業也出招,日本電子書Papyless突破性地開發出以手機下載漫畫的服務,讓人眼睛一亮。
但在多元媒體發展的過程中,各頻道的獨立作業總有漸行漸遠的隱憂。關於這點,曾在《時代》雜誌集團工作三十四年的彭德蒙(Donald F. Brown)為我們做出了解答──回歸「品牌」價值。
品牌、新通路、影片、有深度的文字,是各方專業人士帶來的成功經驗,因此在傳統媒體運用數位化方法,接觸新閱聽族群的此刻,為台灣媒體界上了務實的一課,也間接提供新的娛樂經驗。
面臨冬日的舊媒體
諸如報紙、雜誌、電視等單向給予的舊媒體,正面臨市場萎縮的寒冬。但這些老大哥紛紛透過「網路」新媒體,接觸到新的、年輕的閱聽族群,而手法各有巧妙不同。
BBC主打短片網站
BBC將集團內電視、廣播等節目,剪輯後上傳到全新iPlayer網站,不只讓原有觀眾可上網回味,也試圖讓網路族得以收看。
日經BP社推新聞頻道
擁有《日本經濟新聞》報紙的日經集團,以深度評論的網路報導、每年新增2~3個網路新頻道,成為一個年年獲利的新聞平台。
電子書店提供漫畫to go
流動速度比報紙、雜誌還慢的書籍,該如何解困?日本電子書Papyless突圍,讓漫畫上載,網路族在線觀看。
「品牌」是萬流歸宗
還不到放棄本業的階段,但愈來愈多的子媒體,整合成了問題,《Time》資深編輯要大家沉住氣,回歸品牌價值才能走得遠。

網路普及不斷提升 報紙電視仍受加民眾倚重【中央社07.12.29
 
加拿大一項全國民眾對媒體使用習慣及信任度調查發現,網路雖然改變一般人獲得最新重大新聞的方式,但在一般新聞上,多數人仍然相當倚重傳統媒體。
根據加拿大資訊科技協會(ITAC)委託國際資料公司(IDC)加拿大分公司所做的這項調查,加國民眾獲得新聞的方式,雖因網路資訊發達而有所改變,但百分之八十二的受訪者指出,他們最終仍會透過報紙、廣播和電視等傳統媒體來瞭解相關新聞。
ITAC總裁古托斯表示,加拿大人顯然多屬於傳統派,多數人仍較信任電視、報紙和廣播的新聞報導,不過,百分之六十五的加國家庭都可高速上網,網路普及化後,連帶改變資訊消費行為,網路新聞逐漸在媒體業界佔有一席之地。
這項調查總共訪談一千名加國民眾,其中百分之四十二會透過網路媒體獲得一般新聞資訊,百分之二十一的民眾則是透過網路來找尋重大新聞最新動態。
十八歲至二十四歲的加拿大年輕人上網找新聞的比例較高,百分之五十的人常會透過網路獲取資訊。
無論是一般新聞或最新重大新聞,最受民眾歡迎的媒體仍是電視,其次則是報紙。
無論哪個年齡層,都有逾百分之七十的民眾表示,他們經常透過電視來獲取新聞資訊,在五十及以上年齡層中,這一比例更高達百分之八十。
另外,在各個年齡層中,幾乎也都有百分之五十的人表示,他們有閱報習慣,如果是五十及以上年齡組,這一比例則更攀升到百分之六十。
至於廣播電台,在所有受訪者當中也有近百分之五十表示,他們會收聽廣播新聞,只有在Y世代的年輕人當中,這項比例才降到百分之三十三。
在所有受訪者中,也有百分之三十的人指他們會透過網路接收新聞,但五十及以上年齡層組人士比例則低於此,在所謂的MTV世代比例則多達百分之三十五。
這項調查也發現,高所得族群接觸網路新聞的機率也最高,在年薪超過十萬加元(約新台幣三百二十萬元)的受訪者中,透過網路獲取新聞的比例達百分之三十九,僅次於電視(百分之七十二),但也高於電台的百分之三十二。
調查也發現,對於電視新聞的接受度會隨著年齡下降,MTV世代和X世代則是網路新聞的最大消費群。
不過,網路新聞媒體也普遍面臨信任度挑戰,整體受訪者中,只有百分之十一點五表示他們相信網路媒體中立,百分之十二信任他們的新聞正確無誤。

偏綠 2008-01-31 09:44:18

2.6億政府文宣 5媒體得標【聯合報╱記者李順德08.01.31

行政院新聞局昨天啟動「媒體通路集中採購計畫」。九家媒體通路商參與新聞局的投標,經評審結果,三立、民視及中天等五家媒體通路商得標,擬於農曆春節後開始推動總金額二億六千萬的政府文宣。
相關官員否認這項評審結果偏向綠色媒體,但官員說,如果有,也是來自政府部門的偏愛。新聞局長謝志偉昨天強調,二億六千萬元經費是各部會分別要做的政策文宣,「經費沒有到新聞局裡」,而且不是只做一、兩個月,而是來自各部會今年的文宣經費。
新聞局長謝志偉證實新聞局協助各部會向媒體通路商採購廣告通路,一年總經費約二億六千萬元,但他澄清,張內閣絕不是看守內閣,而是努力做事的「動手內閣」。

版主回應
靠央視解媒體亂象?【聯合報/鈕則勳/文大廣告系副教授2013.04.29

海基會前董事長江丙坤向馬總統提議,讓鳳凰及央視的國際新聞落地來解決台灣媒體亂象,筆者雖可理解江丙坤此言確實是憂心台灣媒體及民眾收視品質,但要藉以解決台灣媒體亂象,恐怕沒那麼容易。
首先,現今媒體亂象主因,在於藍綠結構無法跳脫及太拘泥於收視率。以前者來說,央視及鳳凰落地不但無助於解決藍綠結構,反而會讓有心人更能藉以進行政治操作,更形深化藍綠結構;以後者來說,現今電視新聞受限於收視率,新聞產製多朝淺碟的網路話題及渲染力強的社會新聞著墨,不求觀眾可獲得什麼知識,只希望觀眾能定睛收視與吊其胃口,而國際新聞「接近性」不夠,不利收視。即便央視及鳳凰國際新聞落地,也無法刺激各新聞台加碼產製國際新聞與之較勁,各台反而更可能「以不變應萬變」與之進行「市場區隔」。
其次,大陸媒體主播的播報方式太過「正經八百」,但台灣各新聞台競相在主播外型及播報方式上突發奇想來爭取收視,觀眾的「胃口」早已被養大,並被台灣新聞播報方式「制約」,要其「頓悟」收視央視國際新聞培養國際觀,談何容易。況且大陸國際新聞觀點多以「大國」及中南海觀點,來建構播報角度及內容,這些觀點是否和台灣觀點沒有衝突?會不會不夠客觀?而台灣在相關國際事件中之角色定位,也無法藉該新聞形塑與釐清。
因此,要以央視鳳凰國際新聞落地,作為台灣媒體亂象的解藥,確實不容易,畢竟台灣多數的有線電視早有CNN新聞頻道,媒體亂象也未因其刺激而緩解。
但若從另一面向觀之,江把央視鳳凰落地議題拋出仍有其價值,可促使政府更宏觀地討論大陸各類型電視台,不論是新聞、娛樂或體育等頻道落地的議題,倘真能成形,除可凸顯台灣多元民主社會價值、讓台灣觀眾有更多選擇機會、刺激節目內容提升外,台灣的優質頻道在大陸落地機會亦會增加,媒體互動強化,台灣優勢亦更能彰顯。
  回應
  其實封鎖大陸的節目、那只不過落實台灣的自由是假自由,台式民主是笑話,換言之也就是當洋人「逢中必瘋」的看門狗,又關起門來搞文革
  台灣沒有新聞台, 只有商業廣告台, 只有八卦台, 只有綜藝台.
  央視有新聞台、音樂台、戲劇台、體育台等十來個頻道,當然誠如其他網友所言,他們的國內新聞確實是一種宣傳,但其音樂台和體育台等經營的真的是有聲有色,主要是他們有上億的觀眾觀賞,廣告收入極為可觀,他們派記者參與世界體育項目的現場直播,或者重金購買播映權。而我們呢?連聘請編譯人員都要衡量計算一下,使得新聞台的新聞多半是台灣的吃喝玩樂,真的看不下去了。
  CBox是中國網絡電視臺的客戶端軟件。網友安裝後,可從桌面輕松點擊進入,體驗中國網絡電視臺豐富優質的視頻內容和強大的視頻功能服務。下載地址:http://cbox.cntv.cn/
  央視的國際新聞,深度和廣度都不錯,當然新聞事件的解讀有中國視角。這也正常,臺灣的報紙國際新聞常常被美國視角說牽引。央視的國際新聞如果能在臺灣落地,少說也有5%的收視率吧,讓討厭TVBS等以本地八卦和社會新聞爲主的電視台的人,有別的選擇。
  局勢如此發展下去,台灣遲早會被老共收拾,悲哉!
  我希望台灣能有這個頻道... 看了覺得很不錯。
  CCTV 是中共的官方電視台,但是又跟我們所認知的『公共電視』相差甚遠(楨:不也綠獨之私視?)。如果你把他當作『政令宣傳台』是十分妥當的。至於這央視的可信度如何?
  江丙坤顯然不了解大陸! 中央電視台(CCTV)的新聞節目,連大陸的知識份子都不看o
  全世界的知識份子如果還有美國時間看愛洗腦的CNN或 BBC以及央視電視新聞、、那還知識~個屁阿!份子~個鳥阿?
  中華民國的民主自由本來就是天大笑話,只准獨派的民視、三立、年代和自由時報這些專製造假新聞、製造社會對立的下三濫媒體每天毒害台灣,卻不敢開放對岸頻道!
  中國有三百多家電視台,無一不被宣稱自由民主的中華民國強力封鎖,中國的報章雜誌更是無一不被欺騙人民說什麼台灣自由民主的給全面封殺,此篇居然說開放可以展現台灣的自由,這話說出了台灣不准中國電視台落地證明了台灣根本不是政客及媒體所騙人的自由,還什麼多元價值,根本就是怕台灣人知道真相

詳參【圖博館】:公視怎麼了 禁親中言論 中國式媒體監督 媒體也重北輕南 誰伸手入媒體 自作孽的中時 聯經的農改內戰 自由造假 誰的民視 三立也該倒了吧 壹淫媒 媒體殺人 名嘴生存之道 名嘴伶牙利齒 邪者叫獸名嘴 秀才遇到文氓 名嘴治國? 斷章取義的媒體 媒媒相護 名嘴內鬥 《地下電台》 院士之怒 吃飯配電視 N死死活起來了 N死死能幹啥 NCC新生年代 《脫口亂秀》 《懂得SHOW就對了》 民調魔數
2013-04-29 12: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