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3 12:55:38睡美人

讀書心得:種族歧視

 

在單一種族的環境中長大,我以前對於種族歧視並沒有太多想法。並非不知道它的嚴重性,而是沒有身置其中、沒有感同身受。直到兩年多前搬到美國,種族話題的討論突然變得頻繁,幾乎每天都能在新聞中看到相關的報導:不論是白人警察給無辜黑人找麻煩、總統在抗爭團體發生衝突時的白目言論、或是去年的電影「幸福綠皮書」(Green Book)及「黑色黨徒」(BlacKkKlansman)等等。連「黑豹」(Black Panther)和「瘋狂亞洲富豪」(Crazy Rich Asians)都能因為完全找黑人及亞裔演員而被大大讚許;能被讚許當然是好事,但這明明是理所當然的,只是因為以前做錯、而現在改正了,因此被拿出來大做文章。我反而覺得這樣有點悲哀。

 

最近連讀了兩本與種族歧視有關的書。兩本書是不同時間不同親友推薦閱讀的,但恰巧都著墨於種族問題。其中一本的背景是1886年在西雅圖發生的排華事件(美國國會於1882年通過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後於1943年廢除),故事起緣於300多位居住在西雅圖的華人被白人趕上船送回中國,其中一位女子跳船上岸被救起後回到華盛頓州在排華意識極為強烈的環境中生存的故事;另一本書的背景是1910-1945年的朝鮮日治時期,敘述一位韓國女子身不由己搬到日本居住、結婚生子,她的孩子(即在日本出生居住的韓國人)的所受到的種種不平等遭遇及對身份認同的糾結。後者的作者是聽到一個真實事件而發她寫這本書的,該事件是一個住在日本的韓國高中生因同學在畢業紀念冊上寫的惡毒字眼而輕生。這本書在圖書館借時還要排隊,同時有兩百個人預約,我等了一個多月才拿到,還規定要一星期歸還,而且不能續借;我想這也明種族話題在美國仍然備受關注,尤其日韓歷史可能以往較不受人注意。

 

每次講到身份認同,我就會想到以前在香港工作時的部門主管,他是在新加坡和澳洲長大的馬來西亞人。他的成長環境使他中英文都非常流利,對中西方文化也都有相當程度的了解,所以不管是東方或西方的客,他都很有一套,因此我是用羨慕的口氣來回應他的生長背景的。但是他只回了我一句話,「我都不知道哪一個是我的家」。我每次想到都還能感受到他當時那句話時的失落。

 

30年、甚至50年前比起來,現在的種族歧視情況已經好很多,我在一個充滿白人及中南美洲人的地方,可以盡情地在公共場合用中文對我的孩子話,也可以放心地讓小孩帶壽司捲去學校當午餐吃。僅管如此,我仍感到悲哀,因為還是經常耳聞種族歧視的大小事,例如我的菲律賓裔朋友(在美國出生長大)請她西班牙裔的公公進家門時掉鞋子,被回嘴「我又不是住在菲律賓」。沒錯亞洲人習慣進家門鞋子、美國人習慣在家穿鞋走來走去,但穿了就是各個家庭習慣不同,到別人家裡只要尊重人家的規距就好,不必非要扯到住在哪個國家。Joe在班上有同學管他叫Hong Kong。我知道他沒有惡意,但這是無知所造成的無意識的歧視。你可以那個同學比較調皮、喜歡給人亂取稱號,但他就不會去叫其他同學MexicoPuerto Rico

 

前幾天下午載著Natalie踏車在社區兜風,看著路旁也在散步的形形色色的狗兒,Natalie一會兒指著一隻狗「這隻是白色的!」、一會兒又「這隻是黑色的!」,我不禁想著,狗兒會因為毛色不同而歧視別隻狗嗎?如果牠們不會,那豈不是人不如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