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24 16:26:27chilean

教師甄試筆試教育科目筆記(課程與教學上)

文章主題: 教師甄試筆試教育科目筆記(課程與教學)

--------------------------------------------------------------------------------

教師甄試筆試教育科目筆記
Sherry整理分享93.07.29


說在前頭

「課程與教學」這個部分,建議基本的概念先掌握好,理論考的倒不多,反倒是新政策考的比例較大,這是個人對台中市考題的感覺,也是我在考試前所做的準備方向。
新政策的內容老實說並不太好掌握,建議平時多看「教育研究月刊」(特別是市北師國教所吳清山教授的文章)、教育部刊物(可請問教務處)、教育部網站、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http://law.moj.gov.tw/fn.asp)等,這些資料常會有所變動,時時更新。也不要苦惱怎麼找,圖書館、文化中心都是很棒的借閱場所,讀期刊我不喜歡太嚴肅,建議用輕鬆的心情,翻閱翻閱,對新的教育名詞多加注意即可;還有,今年很幸運遇到主任要考教學碩士班,有些名詞恰好聽他們分享,想起這個就覺得萬分感謝,若等到考試時才看到,真的會一頭霧水呢!因此,如果學校內有老師要考博碩班、主任的考試,不妨多聽、多交流,他們考的內容很多都和教甄有所相關,或許一、兩分看來並不是很重的分數,但考過教甄的人都知道,能不能考上,真的就在一、兩分間。
至於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http://law.moj.gov.tw/fn.asp),這是個很好的下載、檢索區,例如:師資培育法、教師法、教育基本法、國民教育法、特殊教育法、家庭教育法、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等,這些教甄必讀法規,都可以在這裡找到;首頁有時會有法律條文修訂公告,不妨也看一看。
以上是個人的建議與感觸,當然考試不敢說百分百都會,但在今年台中市的考題,我深刻體悟到「準備教甄,不用深,而要廣」,也很感謝同事、老師的分享,讓我能注意到不足的部分,也因此受用無窮。最後,還是懇請大家,如果有錯誤,不要忘了告訴我喔,在此,先說聲謝謝!祝福大家金榜題名,一起為教育界服務!

註:法規的部分,不僅和課程有關,和教育行政也相關喔。

課程:
Curriculum由拉丁文引申而來,原意為跑馬道;後現代喜歡用to run去代表課程。

依學術定義:
(一) 課程即科目(指教科書、教材)
1. 最傳統的課程定義【常考】
2. 1820年課程一詞,首被美國採用
(二) 課程即經驗
1. 課程等同於學生經驗(學習經驗)
2. 注重學生興趣、需要
(三) 課程即目標
課程工作者意圖、希望學生達成的結果
(四) 課程即計劃
1. 課程是教學行動系統的藍圖
2. 課程是預期的、有組織的,是學校的教育方案

課程類型
(一) 學科課程:
1. 以學科為單位之傳統課程
2. 學生分科學習,易獲得系統、深入的知識
3. 偏重講解、少聯繫、少心理組織
(二) 相關課程:
1. 合併有關科目,但不打破科目界線
2. 學生學習經驗完整
(三) 融合(合科)課程:
1. 將關係科目合併起來,減少分科支離破碎
2. 學生學習經驗完整,適應生活需要
3. 不易專精
(四) 廣域課程:
1. 比融合課程範圍更廣大
2. 打破學科組織界線,同一教材加以組織
3. 統整性高,但只有概要知識,須自行設計課程
(五) 核心課程:
1. 若干科目中,選擇數個重要科目合併為廣域科目,並與其他科配合
2. 以社會生活為中心,符合時代需求
3. 分兩種,一為「計劃性核心課程」:教師與課程專家共同設計,二為「開放性核心」:學習者與教師共同設計。
(六) 經驗(活動)課程:
1. 以兒童為中心,依兒童興趣、需要設計
2. 不採分科教學,重活動
3. 不易有系統知識、易忽略目標

課程實施:
1. 核心課程:以社會生活為中心。
2. 分科課程:依學科知識之邏輯順序而組織。
3. 廣域課程:統整程度較高,依其性質,不分科目,擴大學習領域的課程。
4. 活動課程:強調以兒童為中心,以學生為本位。
5. 多學科課程:不同學科找尋與主題有關的知能,亦稱大單元課程。
例如:請問以「吃火鍋」為主題,來設計課程的我們稱為(1)核心課程(2)廣域課程(3)活動課程(4)分科課程 答案:3
註:上兩項課程類型、課程實施有許多相同之處,乃是因分法不同。

課程運作:
古德拉(Goodlad,1979)提出課程有五種不同層次在運作:
(一) 理想課程(意識型態)
根據課程理論設計、規劃,並考量國家需要討論制定。
(二) 正式課程(地方政府)
教育機關考慮教育資源及現實需要而推行。
(三) 知覺課程(教師)
教師知覺與認定課程。
(四) 運作課程(師生互動)
教師在教學情境中所執行的課程。
(五) 經驗課程(學生)
個別學生透過學習而獲得經驗的課程。

課程教學實施程度
葛拉松(Glatthorn,1987)課程可以教學實施程度而有六種類別:
1. 建議的課程:學者所構想推薦的課程。
2. 書面的課程:政府公布的課程綱要內容,與根據課程綱要所編輯出版的教科用書。
3. 支持的課程:指受到到學校教師所支持的課程內容與方法。
4. 被教的課程:教師所教導的課程內容。
5. 施測的課程:指透過測驗考試等評鑑的課程內容。
6. 習得的課程:學生所學習經驗到的課程。


課程組織
1. 重視課程間橫的聯繫,此為強調課程的統整性。
2. 重視教材內容間直的聯繫,此為強調課程的繼續性。

課程發展次序
研究→發展→推廣→採用

課程編制方法
1. 活動分析法:應用科學方法來編造課程,使課程內容切合社會需要。
2. 學科中心法:以學科系統知識為主體。
3. 青少年需求中心法:以兒童為本位,重視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
4. 生活動境中心法:個體和環境不斷交互影響,個體由學習而生長,兼顧青年和社會兩方面的需要。

課程設計模式
(一) 塔巴模式
1. 塔巴(Taba)提出
2. 課程應由教師,而非由上層循上而下的指令設計
3. 採歸納途徑設計課程
(二) 自然模式
1. 瓦克(Walker)提出
2. 運用各種社會科學的方法,觀察、紀錄、釐清、描述在課程活動期間真正發生的情況
(三) 技術模式
1. 龍崔利(Rowntree)提出
2. 以設計有效訂定模式為導向
(四) 目標模式
1. 泰勒(Tyler)提出
2. 主張目標來源有三:學習者本身的特性、社會生活的需要、專家學者的建議
3. 次序:目標→選擇(經驗)→組織→評鑑
(五) 過程模式
1. 史點豪斯(Stenhouse)提出
2. 重視實施過程

課程評鑑
(一) 過程評鑑:對計劃執行過程進行評鑑
(二) 形成性評鑑:在計劃或工作進行過程當中,隨時進行評鑑
(三) 內在標準評鑑:評鑑課程本身是否具備優良課程要素或條件

我國課程改造模式
民國88年「國民中小學課程修訂審議委員會」成立,由此可知我國課程改造是屬於專家集議。

科學化課程理論
1. 活動分析法:巴比特(Bobbitt)
2. 工作分析法:恰特斯(Charters)

教學
(一) 克伯屈:設計教學法
1. 承襲實驗主義教育
2. 「設計教學法」是有目的、有計劃、有實際活動的學習單元
3. 四過程:決定目的→擬訂計劃→實行工作→批評結果
4. 克伯屈的「同時學習原則」:學習的結果應是一個完整的經驗,而非片段知識,亦即在同一時間內,並非只有一種學習,而是包含多種學習,應有三種:
(1) 主學習---指教學時所要達到的直接教學目的。如:「鴉片戰爭」→了解其發生原因、經過、結果。
(2) 副學習---指有關的思想、觀念。如:「鴉片戰爭」→了解中、英地理關係,吸鴉片有害健康。
(3) 附學習---又稱輔學習,指學習時養成的理想態度而言,如:「鴉片戰爭」→激起學生愛國情操。
(二) 杜威:問題教學法
(三) 柏克赫思特:道爾頓制(屬於自學輔導法)
(四) 合作學習法
1. 提倡者: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詹森
2. 五項特徵:
(1) 分工合作
(2) 密切配合
(3) 各自盡力
(4) 社會互動
(5) 團體歷程
(五) 創新教學的判定規準
(1) 目的性
(2) 釋明性
(3) 覺知性

(六) 教材組織法
1. 直進組織法
依照教材本身系統分為若干段,學了第一段再學第二段,依此循序漸進,不再重複。
2. 圓周組織法
將教材分為幾個單元,逐漸擴大其範圍並充實其內容。

(七) 創造思考教學法
總共發展將近十餘種的創思教學法,較常見如下:
1. 腦力激盪術
1937年Osborn提出,強調集體思考的方法,著重互相激發思考。
2. 分合法
1961年Gordon提出,分合法將原不相同亦無相關聯元素加以整合,產生新的意念。最常用的是類推法:
(1) 狂想類推:鼓勵學生盡情思索
(2) 直接類推:兩種不同事物,加以譬喻、類推
(3) 個人類推:擬人化、人格化,如想像自己是條蛇,悟出苪原理
(4) 符號類推:象徵化,例如梅花聯想到國家
3. 檢核表法
從一個與問題有關的列表進行旁敲側擊,尋找線索以獲得觀念的方法。
4. 強迫聯想法
將兩種沒有相關事物,合在一起,成為一新事物。

班級經營
(一) Behavior Modification指「行為改變技術」,主在探討教師如何使用增強原則和程序,來教導與經營學生在教室裡的學習活動的班級理論。
(二) Kounin 認為班級經營時,教師應瞭解學生的正向或負向行為,都會散發、影響周圍學生,產生「漣漪效應」;「Kounin Model」為探討班級經營焦點主題理論,並提出漣漪效應、同時處理、掌握全局、進度管理、團體焦點、避免厭煩等。
(三) 單文經《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指出班經課題可從橫斷面、縱斷面來分析。
(四) 李園會《班級經營》指出班經基礎首要掌握班級實際狀況。
(五) Redl和Wattenberg《有效的班級經營策略》認為班級經營時,教師應適當使用團體動力學,瞭解學生心理動力。
(六) Dreikurs《有效的班級經營策略》:班級經營時,教師應瞭解教室常規不是處罰,而是教導學生能自我約束邏輯順序。
(七) 高強華《樂在教學---提昇教學的品質》提出促進良好師生關係的途徑。
(八) Stallings和Kaskowitz:以低社經地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以教師為中心主導教學,結果學習成就比獨立學習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