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9 10:23:00Captain C

夫妻相處模式決定子女教養的品質

整個寒假,姊妹倆就是毫無顧忌地擺爛,
睡到下午五點多是常事,
只要她倆待過的地方,都有用過的衛生紙,
完全不收拾,當然,我講過很多次。
用過的餐具、東西,更是就放在那兒,
導致家中如秋風掃落葉般凌亂不堪。
有些我可以勉強代她們收拾,如門口的鞋陣,
她倆的鞋子擺滿了整個樓梯口,
經過時不注意踩到還得小心跌倒,
兩人動也不動,即便被自己的鞋子絆倒,
也是罵一聲"幹",然後依然從鞋子上踏過。
早在年前,她倆剛放假,鞋子使用率較低時,
我就把門口所有鞋子歸位,換上新的除濕劑,
她倆還是依然故我地亂放在門口,
我就默默地收到鞋櫃內,已經月餘。

有些,得她們自己動手,如整理房間,
那就是件遙不可及的不可能的任務了。

教養子女,真的是需要一對同心的父母啊!
而同心,取決於夫妻兩人的相處模式,
能否在關鍵時間建立默契,
或平時相處時靜心討論出教養的方式,兩人如何配合等。
然後一以貫之,否則,孩子的教養就會產生問題。

例如在給予指令時,並不一定要分黑白臉,
而是當一方給予指令時,另一方一定要表態,
可以雙方都是白臉或黑臉,
例如孩子飯後必須自己收拾,
媽媽說了道理,給了指令後,
爸爸可以"再加強",讓孩子知道媽媽的指令和道理是對的,
除了讓孩子知道應該這麼做以外,
還加強了媽媽指令的約束力。

如果此時,另一方甚麼都不做,
孩子剛開始或許會聽從媽媽的指令,
但久而久之,會產生質疑,
這是很正常的,因為選取捷徑,如偷懶,是人性。
而責任感的建立,不但要讓孩子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
該後果在嬰幼兒時期的確通常由父母代勞,
而且要深刻內化,甚至自動化,
才能成為自我整體觀念的一部分。
孩子心中如果出現了質疑,
為何以前父母幫忙我收拾,現在我要自己做,
而且自己做才是對的??
此時有幾種作法,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觀念,
第一種是真實的正面案例出現在眼前,
例如影片中小孩在飯後收拾,得到了正面的加強。
孩子自然就被說服了,這種情況可遇不可求,或需要刻意安排,

如果夫妻的感情不和睦,
孩子還會懷疑為什麼媽媽要我這麼做?
是不是要找我的麻煩?
例如飯後收拾餐具,如果只有媽媽要求孩子這麼做,
父親沒有任何表示,那麼孩子真的會這麼想,
因為孩子親眼看到媽媽收拾所有餐具,包括爸爸的,
然後處理、清洗所有餐具,
為什麼獨留孩子的?為什麼只有他要自己收拾?

此時就需要爸爸出面了,
可以選擇扮白臉,例如再次說明自己收拾餐具的重要,
加強媽媽說的道理,
這個道理,就會在孩子心中逐漸生根,
因為父母都確認這個道理;
在每天生活當中又繼續不斷施行下,
這個責任感很快就建立、內化、行為就自動化了。

爸爸也可扮演黑臉,例如說明不自己收拾餐具的後果,
也可以用自己或別人的例子說明,
讓孩子知道該行為不履行的負面後果,
間接證明這個行為的正面價值,
而再次肯定了母親要求的正確性。

這些做法,都需要父母雙方合作,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要建立的觀念與習慣何其多,
父母在陪伴中,幫助孩子慢慢邁向成熟之路,
而父母本身對許多觀念的溝通與教養做法的默契,
卻需要夫妻用心耕耘。

因此,好的夫妻相處模式,才是親子教養品質的關鍵。
這是,來自兩方面都失敗者的,
沉痛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