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27 16:38:39吳龍

經濟霸權何時了,全球化知多少

向來我晚上或多或少會請隔壁小朋友幫我下載資料,讓我使用我的電腦看看有的沒有的,最近我的電腦壞了,就少聽到隔壁小朋友說有的沒有的.之前寫兩篇有關台灣啤酒的文章都或多或少受到小朋友的言詞影響,以為一篇意簡言賅的論點就能解決,卻因為高估了情形,而導致後來必須再寫一篇,把簡單的資料再寫一下,真是始料未及.最近寫了"初談全球化與本土化──由兩者共生看穿假全球化的中國化 "一文後,發現回應的論點居然是如上次寫台灣啤酒一樣的情形,真是失望到極點了!!另外,我記得我是說"陳文茜和飛碟幫等泛藍打手",還有"假地球化真中國化的思想,扭曲真正的全球化,醜化本土化","把中國化的觀念竄改全球化的真正觀念,並不斷的醜化本土化運動,",弓長紘居然能收到「醜化本土化」及「泛藍打手」等匾額,莫非弓長紘是自認為陳文茜和飛碟幫等泛藍打手的一員,也承認是把中國化的觀念竄改全球化的觀念囉?奇哉,這種愛自染塵埃的人還真是少見!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一些概念與常識,(參見http://www.books.com.tw/activity/world-page/20011130/2001113003.htm誰在全球化?一文)「全球化」一詞始於1910年,當時的英國經濟學家暨國際和平運動領袖安傑爾(Norman Angell)出版《大幻覺》(Great Illusion)一書,宣稱意圖以軍事征服手段替一個國家建造出經濟長遠發展的基礎乃是不可能的幻想,他認為只有藉著經濟的全球化始可以達到這樣的目標,書中表示:「現代生活擁有比重節節提高的工業活動和比重極低的軍力,如何能維持與和平抵觸的戰爭衝動及本能?」該書宣稱:「國際金融已經隨著貿易和工業,而變得如此相互依賴和相互糾結,以致於政治和軍事強權實質上以來在做出什麼事,這種人們不太願意承認的事實,主要乃是現代條件的產物。它使得當代政治以出現一種與古代迥不相同的情境。」他認為經濟金融的全球化將使得各國政府無法任意孤行,這將是世界和平的保證。

根據該書所提示的「全球化」理念而展開活動的團體大量出現,多達一百餘個,安傑爾因此獲得1933年諾貝爾和平獎,儘管安傑爾企圖藉著金融和貿易而達到全球化的目標以念在他那個時代並未實現,但跨過時間的門檻,他卻成了美國1990年代最主要的意識型態,整個90年代裡,在美國的推助之下,人們將全球化及全球繁榮間劃上了等號。全球化、自由化,各種市場的開放,成了90年代最主流的國際社會的價值,尤其金融的自由化更是主要項目。

談到全球化就必須談到GATT關貿總協和WHO世界貿易組織.GATT(Generation Agreement Tariff Trade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簡稱關貿總協。二次大戰1945年以來,由美、英兩國為主導的同盟國,所組成區塊經濟的一個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它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屬於經濟體的各國間,能夠沒有任何關稅壁壘而自由貿易。使大家成為經濟共同體,消弰過度的關稅保護,讓各國能貨暢其流,充分發揮生產力,共同提升社會福利及國家競爭力,一同走出關稅壁壘這個死胡同。它們認為把世界集合成一個大市場,是對人民最好的一種制度;全球一市場,彼此沒有任何貿易障礙,這就是GATT成立的想法。

因此,弓長紘網友所說的:"一般咸論美國霸權所搞的是假全球化之名的「全球主義」(globalism)"的說法,其實想全球化又不敢全球化的人以醜化美國帶領的全球化所創造的新名詞,我們以全球化仍是一個發展中的概念來說,區分"全球主義、全球性和全球化"這三個名詞來分割全球化的本質,其實是不正確的做法.我們可以再放遠放寬自己的眼界的看「全球化」一詞的內容,把他當成是指某一個活動,在地球上「全面化」的過程。順此一義而言,人類的歷史似乎就是一直朝著「全球化」的方向在進展。無論是文化、政治、貿易或宗教,歷史上有許多擴張性的活動,都可以解讀為「全球化」的初步現象。古絲路西起歐洲,橫貫中亞各國,東止日本,可說是地球上最早的全球化活動。

「全球化」運動的歷史性突破,應該是十九世紀工業革命發達以後的事。陸地上的舊絲路沒落了,海洋上的全球性新航路卻活躍起來了。「全球化」運動由此逐漸進入新階段。而二十世紀可說是全球化運動最大的一個轉捩點,特別是二十世紀最後三十年。在這三十年當中,全球海空航運大幅成長,國際貿易更加多邊化,網際網路的用途與使用人口快速擴大,所有這些變化,都使得整個地球一夕之間成為同步互動的整體。(http://www.chibs.edu.tw/exchange/CONFERENCE/4cicob/fulltext/yo.htm"論全球化,一條未定的道路"一文)

回顧中國和日本的苦難近代史,其實所謂的西方列強瓜分吞食的歷史,認真一點看,就會發現那是一種帝國殖民式的經濟全球化,我們看看那些所謂的不平等條約,幾乎千篇一律的就是要滿清和日本打開自己的經濟體,融入全球經濟體的條約,撇開帝國殖民的部份,我們看到西方各國的做法如同漢朝張騫通西域之絲路的西洋版,主要的目地就是不斷的開拓強國經濟的市場範圍,所以我們會發現到,全球化的本質其實就有強國或經濟霸權擴張自己市場的特色了,為此,為全球第一強國的美國會這麼愛全球化不是沒有道理的,全球化本身就是這種特質存在,現在製造一個「全球主義」(globalism)的說法來抽離全球化的部份本質,不過是用來鬥爭美英國等經濟強國所帶領的這波全球化風潮而已!!

我們用簡單的角度去想一想,如果你是專門生產手錶的公司(是國家經濟的命脈產業),你會希望你的手錶只賣給自己的國家嗎?我想再笨的人也知道市場一定會飽和,如果全球化的話,那市場可以說是無限的大了,但是我們就由另一個角度來看,別的國家也必定會有生產手錶的公司,這樣一來就形成競爭了.如果你的公司比較大,是全國的力量(如瑞士,日本)時,那其他國家的生產手錶公司,必定會排斥全球化以求生存,並認定那是手錶霸權國家所搞的是假全球化之名的「全球主義」(globalism).對這些弱勢的手錶公司而言,全球化就是美好的,全球的市場是他們想要的市場,但是面對更強大的競爭對手的事實時,不是面對競爭的奮戰,就是逃避全球化,甚至於醜化對手是「全球主義」(globalism)來逃避全球化,免的全世界的市場沒吃到,反而被別人吃了自己的市場!!

我們必須要了解的是,全球化的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所以很多學者創造"全球主義、全球性和全球化"這三個名詞來分割全球化的本質,塑造全球化是美好的做法,最後也會落到名詞混亂,不知所云的下場.任何在全球化的對立者和弱勢者都能引用這些混亂的名詞指責對方,包括美國也不例外(畢竟美國不是所有的立場都是強勢的,美國的勞工市場優勢,就輸給中國了.),弄到最後,美國也可以指責中國是「全球主義」(globalism),我家隔壁的錶店也能說瑞士是「全球主義」(globalism)!!

一般對歐洲歷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二次大戰的產生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各國關稅壁壘的關係。首先開打的是經濟戰,三0年代高通貨膨脹率、高失業率的世界經濟大蕭條,導致所謂的跳樓大比賽,就是自殺,國與國之間深怕外匯進來會使自己更蕭條,於是築起關稅壁壘,各國互相抵制,互不讓步以致於後來兵戎相見。這樣卯起來對幹,不但社會福利水準下降,經濟效益減低,經濟更加蕭條,亦滋長了每個國家內部極端主義勢力,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的德國,經濟情況更加惡劣,因此造就一個訴諸日耳曼民族主義的希特勒,帶著德國人挑起戰爭。

戰後的美、英等國,他們據此歷史教訓組了GATT,使大家成為經濟共同體,消弰過度的關稅保護,讓各國能貨暢其流,充分發揮生產力,共同提升社會福利及國家競爭力,一同走出關稅壁壘這個死胡同。它們認為把世界集合成一個大市場,是對人民最好的一種制度;全球一市場,彼此沒有任何貿易障礙,這就是GATT成立的想法。

但GATT的想法在歐洲共同市場前遭受到了阻礙。五0年代初期,西歐這些號稱戰勝的國家,每個都是七零八落的慘勝,就像法國當時說是戰勝,卻整個國土都淪落在德國的鐵騎之下,與戰敗何異!在這樣的情況下,西歐各國基於原料〔煤和鐵〕的需要,讓大家能夠統一流通,而不再是一個個切斷性的小圈圈,它們於是合在一起組了一個歐洲共同市場。這對GATT所主張的自由貿易,是一次重大的打擊,因為它就像說著,我們歐洲各國可以互相流通,採以寬鬆的貿易限制,但對外就不是這回事了---他們有很多很多的辦法,把自己給抱成一團,然後一致對外隔離。今天台灣的財貨暢銷全球,唯獨到歐洲就很困難,這就是歐洲共同市場,今日的歐盟(EU;Europe Unite),一個經濟共同體。(見http://www.information.com.tw/fin/finreport/report/GATT/GATT-1.htm)

因此有人說歐洲共同市場是一種全球化,其實是很勉強的說法,歐洲共同市場嚴格來說不能說是全球化,因為我們非常了解此經濟體的互通有無,貨暢其流,充分發揮生產力,共同提升社會福利及國家競爭力的範圍只有在歐洲地方,無法擴大到全球範圍,這樣的歐盟,這樣的歐洲共同市場又怎麼會是提供走向全球化正途的一種思考方向和趨近模式呢?我們以歷史的軌跡來看,以三小國的區域經濟不斷的擴張成歐洲十幾國的區域經濟,無疑是具有全球化的精神(其實這也是歐洲共同市場會被說是全球化的一個主要原因),可惜的是那並不是真正的全球化,那不過是製造新的經濟霸權-歐洲經濟共同體而已!我們沒有看到歐洲共同市場繼續的擴張,與美國,加拿大等國形成歐美共同市場,也沒有看到歐洲共同市場繼續的擴張,與亞洲各國等國形成歐亞共同市場,只看到其侷限在歐洲,形成新的經濟霸權!!

一種把歐洲各國的經濟鎖在一起,排擠美洲與亞洲市場的做法說是全球化,這不是完全的違背全球化的意義嗎?其實歐盟或歐洲共同市場只是一種區域經濟而已,雖然它具有全球化的貨暢其流,充分發揮生產力等等精神所在,但更具有本土化的精神表現,其本土的特性是歐洲大陸文化與經濟相對於美國的新興強勢文化與經濟,而其全球化精神的範圍卻僅在歐洲這十幾個國家的範圍而已,與其說是全球化之歐洲共同市場,不如說是對抗美國的本土化之歐洲共同市場!

過度強調歐洲共同市場的全球化精神來當成全球化的絕佳典範,基本上就是錯誤的觀點,就經濟體的觀點,歐洲共同市場的歐盟經濟體,和美國的美洲經濟一樣,都是一種強勢的經濟體,對台灣或亞洲各國,都是一樣的經濟霸權,都是令人擔憂的強勢經濟體,美國主導的全球化會傷害台灣與亞洲各國,歐洲共同市場的歐洲共同體,也一樣會傷害台灣與亞洲各國,所以何來的歐洲共同市場是全球化的絕佳典範呢?與其說是全球化的絕佳典範,不如說是對抗美國帶領的全球化風潮的絕佳典範!

統派媒體與統派學者想用全球化來包裝中國化的論點,想以歐盟的歐洲共同市場來套裝中國化論點,不斷的混淆真正全球化和借力使力的利用反全球化的論點來混水摸魚包裝中國化而已!!我們看看那些在大談全球化的學者不是一直都在美化中國經濟,必談歐洲共同市場當例子來編織大中華經濟圈的幻想,並批評台灣不與中國三通就是把台灣鎖起來的隔離全世界嗎?而我們就事實來討論時,就會發現根本就是謬論!!(我之前已經有說過了,可到吳龍新聞台參考)因此,比較正派的學者在討論全球化時,通常會注意到民主國家與共產國家的經濟的統合問題,不會像有企圖野心的御用學者會故意忽略這部份差異,對歐洲共同市場評價也不會不客觀的美化為全球化的典範.

或許有人會說:"台灣與亞洲各國也可學習歐洲共同市場的模式來建立一個新的經濟霸權,與美國和歐洲這些經濟霸權平起平坐,那歐洲共同市場不就是全球化的提供走向全球化正途的一種思考方向和趨近模式?",這種說法是一些想建構大中華經濟圈的學者想當然而的想法,不過我們想一想,對嗎?

歐洲共同市場的歐洲各國都是民主的國家,對法律與協定的尊重,是無庸置疑的,這些國家的法治文化,在經濟上的影響是良性的,相對亞洲各國中,最令人不安的國家就是中國,這個國家是人治的國家,對法律與協定的遵守是以中國共產黨的利益為根據,只要滿足中國共產黨的利益時,任何協議都可勞不可破的,但是只要時局的改變,錢財到手,就算與新加坡的總理,一國的元首的種種協定與契約,也是一樣的毀約,一切中國共產黨說了就算,在這樣的情形下,還能搞大中華經濟圈嗎?

我們試著把拋開中國來組織新的亞洲經濟共同體,但是恐怕不論怎樣的組合,日本似乎很難被隔離出來,在一個亞洲超強的經濟體日本所加入的亞洲經濟體,很難不想起大東亞同榮圈的惡夢,很難不保證這個亞洲共同體不是日本經濟霸權的嘴上肉,所以東協各國才會把中國和日本同時納入,讓兩者的制衡取得一定的平衡.誠如前文所提的觀點,與本文提的觀點,都一致性的指出民主國家不可能與共產國家組成共同經濟體,東協想構成的經濟體也出現夭折的命運,現在東協各國與日本中國的磨擦越來越嚴重,就差沒公開撕破臉而已,早就同床異夢了!

再者,我們假設歐盟模式在亞洲複製成功,這樣對全球的經濟是走向全球化呢?還是新的經濟體大對抗呢?美國經濟體,歐盟經濟體,亞洲經濟體,阿拉伯經濟體,諸如種種的經濟體的形成,這些新的經濟霸權的對抗,是讓GATT關貿總協和WHO世界貿易組織瓦解呢?還是得以支撐呢?會不會讓歐洲第二次大戰之前各國經濟對立的那段歷史惡夢再現呢?

我們不否認歐盟模式是弱勢經濟國家在全球化風潮的自保自存的一種方式,團結弱勢經濟國家為一個能對抗經濟霸權的新經濟體,但是這種區域經濟所帶來的新的經濟霸權對抗,是真正的全球化嗎?我們不該以狹隘的意識型態去建構根本不會成功的大中華經濟體,而是放寬眼界,放大心胸,跳出中國井思想的限制,好好看看全球化的浪潮是如何風起雲湧,想辦法讓台灣成為衝浪高手,在這一波又一波的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大對抗中,深思台灣的興起與生存!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日本當年被迫打開鎖國經濟體,加速的全球化後,也成為另一個帝國的歷史,我們會發現到本土化與全球化的共生效應,讓日本既能保有原來的日本特色,也免於帝國式的經濟全球化下被經濟殖民的成為西方強國殖民地,還能成為經濟霸權,這種本土化對抗全球化的強國擴張自己市場之本質的代表性例子!至於台灣應該以日本模式或是歐盟模式在全球化浪潮下興起與生存,我下次有空再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