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15 19:25:34yuluoke

回顾1989年民主运动发生的背景

回顾1989年民主运动发生的背景
2009-02-13
因为相当多的听众朋友来信,询问关于20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民主运动的来龙去脉。接下来几周的热邮栏目中,我将陆续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1989年民主运动的回顾,将大致分为:背景,过程,后果,意义,回顾五个部分。今天,先谈谈1989年民主运动的发生背景。

我认为,有四个因素导致了1989年民主运动的发生:

第一,中国的经济改革从1978年左右开始,到了八十年代末期已经十年。尽管经济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当时改革存在的问题也开始呈现出来。这个问题就是,因为中共启动改革的基本路径就是所谓"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它的优点就是可以摆脱旧体制的束缚,快速激发社会潜藏的自主生产力;而优点就是人为地拉开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差距,并导致严重的社会不公现象。这种负面因素今天看得就更清楚了,在当时,其表现形式,就是为人民所诟病的"官倒"现象,也就是腐败现象。这些负面因素使得人民的不满开始积聚,社会动荡的群体心理基础已经具备。 

第二,自从1986年开始的物价闯关失败,并导致高通货膨胀之后,党内关于改革的意见就出现明显的分歧。李鹏担任总理,提出"治理整顿"的政策调整,使得这种分歧公开化。当时以赵紫阳为代表的改革派,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主张在深化改革中解决改革出现的问题,力主继续推进改革;而以李鹏为代表的保守派,在陈云的支持下,主张暂时停止改革的深化,而进行治理整顿,实际上就是修正赵紫阳的改革路线,削弱他的权威。这种保守势力的回潮,使得广大知识分子和大学生非常担心,例如严家其和温元凯在1989年初的对话中就提出"改革不能停滞"的命题,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因此,当时社会上有一种担忧,这种担忧成了很多人参加民主运动的动因之一。

第三,从粉碎四人帮开始,从党内到社会上都有强烈的反思,认为文革的灾难的根源在于中国的一党专政的政治制度,要求解放思想,推进民主化,进行政治改革的呼声一直没有中断过,几乎成为整个八十年代的最强音。当时与此同时,要求民主的愿望也历经挫折,从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到清除精神污染,再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党内的保守派反复阻挠人民对于政治改革的期盼,这使得积蓄十年的要求民主的愿望已经到了喷发的边缘,社会对于政治改革的期待已经到了临界点,这是1989年民主运动迅速得到社会各界支持的最主要的原因。

第四,如果说,以上的三个原因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轨迹的话,那么,第四个原因就纯粹是历史的偶然因素了,那就是胡耀邦的突然去世。尽管社会都有预感到1989年会出事情,但是事情出在4月,则完全是因为胡耀邦的去世导致的。胡耀邦在知识分子心目中一直形象良好,他1987年含冤下台,主要原因是没有积极执行压制学生运动的政策,这也使得在校的大学生对他也心存同情。因此,他的逝世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象征到人民对党内改革派的期待,以及对保守派的不满。这些期待和不满就借助胡耀邦逝世,悼念胡耀邦的机会示范出来,于是,1989年民主运动就发生了。

总之,改革自身存在的问题导致人民不满,党内保守派的动作引发精英阶层的担忧,人民对民主的长久向往,以及胡耀邦的逝世,成了发生这场运动的主要原因。




打印本文 电邮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