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齡教學
◆ 混齡教學
教一群同齡的孩子已不容易了,為何把不同年齡的孩子擺在一班混者教呢?不是自找麻煩嗎?難道是招生不是嗎?這的確是一般人對混齡編班的質疑,畢竟分齡教學才是目前教育的主流:混齡編班意義何在呢?
一、打破年齡的界限,讓老師「看到孩子本身」基本上,混齡編班是開放式教育下的主張之一,用來打破以年齡為標準的學習界限。因為學習本身是有個別性的,未必只有年齡一個因素:但若是在同齡班級中,老師可能較容易以同標準來要求孩子,超前者享盡讚美,落後者可能會受到同儕悉落。反之,在混齡班級,本來有各種能力不同的小孩老師比較無法使用單標準去評估小子,超前或落後都只是目前學習的狀態,老師和小孩子,都必須學習看到小孩子本身,而不是年齡:如此一來,孩子可以自在的按照自己的步調前進,在「自信之下,只要喜歡學習」是不會有真正落後的小孩的。
二、反映真實社會的年齡分佈,且有「家的感覺」以孩子的第一個社會組織「家」來說,便是一個混齡的組織,只不過,今日家庭子女數減少,家庭的混齡差距太大,因此,中心的混齡編班可以讓獨生子女,有機會「享受到手足之情」,並學著像兄弟姊妹般的相處這對日後的社會關係也有很大的幫助、再者,由於教室有不同年齡的用具及學習活到,他們可以從中感受自己與他人的發展與改變,且因各年齡層需求不同,如:所玩的玩具或活動會有所不同;可以減少爭執。
三、發揮「觀察學習」的效果根據社會學習理論的說法,當我們注意到一個值得學習的對象,即使只是觀察他,都可以達到學習效果:在混齡班級中,由於承襲開放式教育的精神,孩子之間,會有很多互動的機會,不僅同齡之間可以「互相觀摩」,年幼的孩子使可以經由觀察大哥哥、大姊姊來學到很多新行為;對認知或其地方面的發展都有助益、因此,老師在規劃有關的課程時,也會強調「兄友弟恭」,並鼓勵「互助合作」「互助學習」,以促成一個更有利於觀察學習的環境。
四、穩定孩子情緒,並增進「社會性發展」有研究指出,把一隻受到欺凌,充滿攻擊性的猴子,放到一群弱小的幼猴當中,這隻敵意的猴子逐漸軟化,並開始照顧起幼猴:顯然是這些幼猴帶給這隻猴子安全感,甚至「溫暖和愛」;所以,原本敵意的牠可以放下武裝,真正的做自己同樣的,在一個有大有小,「不強調競爭」的團體中,小的可以得引兄姐的照顧,大的可以享受照顧弟妹的「成就感」,雙方的需求都得到滿足,情緒自然穩定之間的關係也會呈正向的發展。總之,現今實施混齡班往往是建構在清楚的教育理念之下,雖然難度蛟高,偶曾受到質疑;但重要的是幼兒的福祉,如果對他們有益,就要儘量去做,所以,不斷的自我評估,將是實施混齡編班教學者不可忽略的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