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15 08:03:31做好事

絕地海峽-2005年3月15日

  根據報載,軍方、新聞局及文化復興總會正著手評估拍攝以「台海戰爭」為主題的電影,以大振民心。新聞局並建議:「電影可以穿插一些愛情故事,讓人看了會有所感動。」


  早期台灣電影背負政令宣導的使命。民國六十七年中美斷交正是台灣「政策大片」的時代;電影「梅花」、「八百壯士」、「筧橋英烈傳」、「黃埔軍魂」激盪起全民的愛國心。但當民主思想、個人意識與消費主義取代了國家意識型態的壟霸後,《報告班長》系列靠著充斥猛男帥哥、花瓶美女和無盡插科打渾的軍旅生涯輕盈速寫,成就了九十年代暑期檔電影的票房保證。


  從「政策傳遞」到「娛樂至上」,國片從不敢認真處理軍中嚴重的「不當管教」問題。時序進入二十一世紀,「文藝從屬於政治」的鬼魅思想竟藉由「反分裂法」的通過在即,再度借屍還魂。而標榜「人權治國」的民進黨政府提出靠偶像劇唯美情節挾帶愛國主義的點子,讓省思「軍中人權問題」的拍片契機再成泡影。


  軍旅生活,雖有福利社女店員可把,有女友放假時可供洩慾(請原諒我用這種字眼),但愛情卻絕不是重點。所有人每日鎮夜無止無休地繞著「階級、梯數」的邏輯打轉:老兵比懶、比凶、比流氓、比拖哨、比打電動、比欺壓學弟、比問候你祖宗八代、比看待一切軍紀規定如糞土。新兵則是比慘、比操、比苦、比無奈、比割腕、比憂鬱症、比精神崩潰、比為學長永遠忠誠地二十四小時貼班站哨。而中古兵也沒閒著,比自保、比狡猾、比阿諛、比見死不救、比討好老兵。


  十年來,台灣在「非戰時期」情況下,每年官兵的死亡人數如下:393人(82年)、403人(83年)、408人(84年)、377人(85年)、366人(86年)、335人(87年)、270人(88年)、198人(89年)、161人(90年1至9月)、180人(91年)。民國八十二至八十五年,竟然平均每天至少有一位國軍弟兄離開這個世界!雖然近期人數有下滑的趨勢,但只是把老兵「打罵」習性的「打」給稍稍壓制下來;「罵」以及變相的脅迫羞辱與非肢體接觸之體罰,以更化整為零、無所不在、隻手遮天的方式,繼續在軍中代代延襲,變本加厲。當然,幾乎月月上報的「演訓意外」,家屬們的眼淚早已不可盡數。


  軍中流傳一段順口溜:「當兵其實不會累,帶衰就怪運氣背!手賤抽中爛單位,裝檢忙著弄裝備,演習督導真疲憊,狗官只會出張嘴,要爽只能當狗腿,無奈新訓沒驗退。」如果一部內容為反省探討「軍中人權與人性失喪」的電影,國防部願意投資並屆時能支援人力和裝備協助拍攝,我覺得才值得支持!才有資格拿我們納稅義務人的錢去大拍特拍!


  謹以這篇文章遙祭那些因狗官當道、作假文化橫行、或幹部授意由老兵管理部隊之情況下,無辜犧牲、橫遭變故、死於軍中,再也無法與他們親愛家人重聚的年輕孩子甚至高級軍官們。



-200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