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5 00:21:21葉兒
小葉欖仁知識樹~考古篇
因為作杜老師的報告,
所以接觸了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專題。
三代以前的新石器時代,
在仰韶文化半坡村考古挖掘中,
發現了狩獵的工具、各種動物的骨骸、小米種子,
就我們平常人來看,
「喔!那個骨頭疊在一起,看起來很陰森,『真得』好可怕喔~」
「墓葬方式代表母系社會進入父系社會...」(馬克思主義的思考)
(然後呢?)
半坡村的考古學者們從種子、家畜骨骸、地形,推測他們剛進入農耕及畜牧的初期,
但因為還不成熟,所以從工具中,發現他們雜有漁獵、採集的活動。
例如:
在小陶罐中的碳化小米種子、蔬菜種子,可以知道他們開始有農業
有一處空地上的洞,顯示這可能之前是一棟建築,但這棟建築沒有一般人住的有「灶」的設備,空地發硬佈滿腳印的泥土看來,這是豢養動物的地方。
在各種動物骨骸中,可以發現他們主要的食物來源
從動物的骨骸種類,知道當時有哪些獵物,
從這些獵物的生活習性,可以推測出當時的氣候環境。
例如在黃土高原上有很多魚骨頭、有水獺類親水的動物,可以知道他們生活環境其實相當濕潤,也近水。
在土壤層中植物孢子的種類以及分布多寡,也可以看出當時的氣候環境。
還有詩經國風中,各國的植物分布,與地形氣候的關係。
就是用遺址的這些遺跡建構出他們可能的生活。
小葉:可以由考古出土文物,建構出上古時期的生活型態。
有了這樣的時空脈絡,
讀起詩經就不會只有臆測,
而能勾畫出當時的風景。
很棒!
除了如此,杜老師指出我們作報告的問題
我們常常是將前人的研究結果整理以及文字陳述,
但書海茫茫,這樣對自己也沒有幫助。
老師說,
讀書的時候應該挑自己覺得「有意思」(或說自己有敏感度的)出來,
然後show出圖片,我們看看「看看圖片說了什麼話」。
就如同長線妹妹show出西雙版納的杆欄式建築,說這就是杆欄式建築,
老師接過去說:
從長江流域的考古遺址中,很多東西都是殘破不堪的,
我們怎麼知道他們的建築就是杆欄式建築?
在當時現場考古的人,在遺址的水裡發現很多木樁
(木樁不爛,因為空氣有細菌,沉在水底反而隔絕空氣)
這些木樁做什麼用的?
再來發現地上某個間隔距離,就有一些洞,這些木樁如果是這樣...
那就是個房子,因為這樣、那樣,所以他應該是以木樁架高的建築。
樣式呢?如何想像建構出來的?
找了東漢的壁畫,他有接近這樣建築的圖,所以想像是這個樣子。
而「杆欄式建築」的名稱呢?
早自魏晉時代的文獻就有了。
老師要說的是:「我們要知道,上古史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
小葉:
在這次的報告中,
看到考古學者能夠從珠絲馬跡推測當時的生活型態、建構上古史,
就覺得他們好像「刑事鑑定」的檢察官喔!
使用一些其他科學知識來輔助推論,
這樣解讀的眼光就很獨到。
很有意思!
另外,
我覺得在自己的知識架構上要編織一面網,
時間為經,空間、學科為緯,
然後把新得到的知識綴上,
一直覺得很網子還沒鋪滿的我,
今天和凱西學姊討論問題,
我發現我有一些想提醒注意的想法。
一個是在當代名人對某人的批評,通常名人的批評會被後人拿來權威性的標榜而當時名人比某人小了十來歲。
這裡我想到,在批評發生的當時,名人已經有社會份量了嗎?
當時的某人如何?當時的名人是否為初出茅廬的小子,學術地位如何。
雖然答案不一定是我預設的那個樣子
但我覺得這是值得考察的部分。
另外,版本學上乾隆本一定比嘉慶本好嗎?
因為早,一定好嗎?
如果前本是作者親校,後本是後人所翻刻?
後者有修改補定過,是可用的版本?
這些都可以從他刊刻的過程加以考察。
給自己加油打氣:
雖然常常覺得自己還沒將整片田地翻過一遍
但,這些想法,
其實都是上課時老師所提過的,
或是焦頭爛額作報告所有的印象。
所以,不要排斥這樣的訓練
當然自己讀書很重要,
但是這樣的帶領與催促,
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幫助。
或許研究所的報告總像遊牧民族一樣,沒個系統性。
但因為思考過,所以後來巧遇的時候,就會有親切感。
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和過去的知識經驗重疊、檢視,
發現了不一樣,就有興趣繼續挖掘。
所以,不要灰心,認為自己研究所的每份報告都在游牧
只要想過,涉略過,都會成為自己的資產,
或許哪一天騎馬經過的時候,就會欣然一笑吧!
加油加油喔!
都不會白費的!
所以接觸了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專題。
三代以前的新石器時代,
在仰韶文化半坡村考古挖掘中,
發現了狩獵的工具、各種動物的骨骸、小米種子,
就我們平常人來看,
「喔!那個骨頭疊在一起,看起來很陰森,『真得』好可怕喔~」
「墓葬方式代表母系社會進入父系社會...」(馬克思主義的思考)
(然後呢?)
半坡村的考古學者們從種子、家畜骨骸、地形,推測他們剛進入農耕及畜牧的初期,
但因為還不成熟,所以從工具中,發現他們雜有漁獵、採集的活動。
例如:
在小陶罐中的碳化小米種子、蔬菜種子,可以知道他們開始有農業
有一處空地上的洞,顯示這可能之前是一棟建築,但這棟建築沒有一般人住的有「灶」的設備,空地發硬佈滿腳印的泥土看來,這是豢養動物的地方。
在各種動物骨骸中,可以發現他們主要的食物來源
從動物的骨骸種類,知道當時有哪些獵物,
從這些獵物的生活習性,可以推測出當時的氣候環境。
例如在黃土高原上有很多魚骨頭、有水獺類親水的動物,可以知道他們生活環境其實相當濕潤,也近水。
在土壤層中植物孢子的種類以及分布多寡,也可以看出當時的氣候環境。
還有詩經國風中,各國的植物分布,與地形氣候的關係。
就是用遺址的這些遺跡建構出他們可能的生活。
小葉:可以由考古出土文物,建構出上古時期的生活型態。
有了這樣的時空脈絡,
讀起詩經就不會只有臆測,
而能勾畫出當時的風景。
很棒!
除了如此,杜老師指出我們作報告的問題
我們常常是將前人的研究結果整理以及文字陳述,
但書海茫茫,這樣對自己也沒有幫助。
老師說,
讀書的時候應該挑自己覺得「有意思」(或說自己有敏感度的)出來,
然後show出圖片,我們看看「看看圖片說了什麼話」。
就如同長線妹妹show出西雙版納的杆欄式建築,說這就是杆欄式建築,
老師接過去說:
從長江流域的考古遺址中,很多東西都是殘破不堪的,
我們怎麼知道他們的建築就是杆欄式建築?
在當時現場考古的人,在遺址的水裡發現很多木樁
(木樁不爛,因為空氣有細菌,沉在水底反而隔絕空氣)
這些木樁做什麼用的?
再來發現地上某個間隔距離,就有一些洞,這些木樁如果是這樣...
那就是個房子,因為這樣、那樣,所以他應該是以木樁架高的建築。
樣式呢?如何想像建構出來的?
找了東漢的壁畫,他有接近這樣建築的圖,所以想像是這個樣子。
而「杆欄式建築」的名稱呢?
早自魏晉時代的文獻就有了。
老師要說的是:「我們要知道,上古史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
小葉:
在這次的報告中,
看到考古學者能夠從珠絲馬跡推測當時的生活型態、建構上古史,
就覺得他們好像「刑事鑑定」的檢察官喔!
使用一些其他科學知識來輔助推論,
這樣解讀的眼光就很獨到。
很有意思!
另外,
我覺得在自己的知識架構上要編織一面網,
時間為經,空間、學科為緯,
然後把新得到的知識綴上,
一直覺得很網子還沒鋪滿的我,
今天和凱西學姊討論問題,
我發現我有一些想提醒注意的想法。
一個是在當代名人對某人的批評,通常名人的批評會被後人拿來權威性的標榜而當時名人比某人小了十來歲。
這裡我想到,在批評發生的當時,名人已經有社會份量了嗎?
當時的某人如何?當時的名人是否為初出茅廬的小子,學術地位如何。
雖然答案不一定是我預設的那個樣子
但我覺得這是值得考察的部分。
另外,版本學上乾隆本一定比嘉慶本好嗎?
因為早,一定好嗎?
如果前本是作者親校,後本是後人所翻刻?
後者有修改補定過,是可用的版本?
這些都可以從他刊刻的過程加以考察。
給自己加油打氣:
雖然常常覺得自己還沒將整片田地翻過一遍
但,這些想法,
其實都是上課時老師所提過的,
或是焦頭爛額作報告所有的印象。
所以,不要排斥這樣的訓練
當然自己讀書很重要,
但是這樣的帶領與催促,
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幫助。
或許研究所的報告總像遊牧民族一樣,沒個系統性。
但因為思考過,所以後來巧遇的時候,就會有親切感。
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和過去的知識經驗重疊、檢視,
發現了不一樣,就有興趣繼續挖掘。
所以,不要灰心,認為自己研究所的每份報告都在游牧
只要想過,涉略過,都會成為自己的資產,
或許哪一天騎馬經過的時候,就會欣然一笑吧!
加油加油喔!
都不會白費的!
紅豆兒
2007-11-16 12:24:52
我也不曉得最近怎嚜回事,
看電視新聞也會很快樂!
覺得真的很好笑。
-----------------------
這是值得恭喜的現象,恭喜你開始學壞,競爭力又向上提升囉~
云
2007-11-15 14:16:07
最近看了《談談方法》內容是說明狄卡爾的方法論,裡頭提到:交朋友如果沒有一兩個知己,就不算懂得交朋友,讀書也是如此,如果沒有辦法從浩瀚書海裏面挑出一兩條自己覺得很有用的資料、關鍵點,那也不算是會讀書。提供你參考。
這對總是全面閱讀的我來說,就像是個大震撼,我想我正在學習系統性的學習方式,希望自己可以找到建構自己知識的方法。
從老師身上學到,不斷的關注一個自己關心的問題,長時間經營,一定會有所成就,這不就跟交朋友也是一樣的嗎?泛泛之交與知己都是必要的,但是花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對不?
加油喔!
謝謝你們!
我也很期望能夠自在的展現自己。
知己就是這樣吧
能夠沒有保留的呈現原本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