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2 03:42:38幻羽

上:【探索~地球最後資源之ㄧ的北極點地帶史與未來】



上:【探索~地球最後資源之ㄧ的北極點地帶史與未來】
 

北極地區或北極地方(有時也直接用“北極”一詞來指代)指的是環繞在地球北極點周圍的地區,與南極地區一起構成了地球的寒帶。北極地區包括整個北冰洋以及格陵蘭島(丹麥領土)、加拿大、美國阿拉斯加州、俄羅斯、挪威、瑞典、芬蘭和冰島八個國家的部分地區。

北極地區主要由一個被廣大冰原覆蓋的大洋(即北冰洋)和環繞在其周圍的一圈無樹木的凍土地帶所組成。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下,近年來北極地區的冰蓋厚度在不斷下降。一些證據表明,最遲到2040年或2100年,北極地區在夏季時將不再為冰所覆蓋。而最新的研究顯示,在2007年夏季冰層的融化速度高於估計值,因此可能最早在2013年就會出現無冰的情況,甚至可能更快。

北極地區的生物體包括冰中的微生物、魚類與海洋哺乳動物、陸地動物以及人類。這一地區具有非常獨特的生態系統。而在此居住的土著居民和其文化都與這裏低溫和極端的生活環境相適應。

北極地區有多種定義。通常認為的北極地區為北極圈(66°34'N)以北地區,以極晝和極夜為特點。基於氣候和生態學因素,北極地區也可定義為七月份時的10℃等溫線以北地區,而這一邊界與北極樹木線大致對應。文化意義上的北極地區則更為廣闊,包括了北極原住民的活動範圍。此外,北極地區在社會學和政治學上的定義是八個北極國家的北方領土,甚至包括地理上屬於亞北極地區的芬蘭的拉普蘭省。

北極地區氣候的主要特徵是冬季寒冷,夏季涼爽,和南極一樣,有極晝極夜之分。極夜從9月23日開始,持續至次年4月,長達六個月。接下來是同樣六個月的極晝。降水主要表現為下雪的形式。北極地區全年的降水量很低,大部分地區不到50釐米,但相對南極地區仍高出很多。大風常常卷起冰雪,給人以不間斷降雪的印象。北極地區冬季的氣溫可低至-40°C,有記錄的最低溫度是-68 °C。由於北極地表寒冷,空氣凝結下沉,形成極地高壓氣候,冷空氣由高緯流向低緯時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形成環極地東北風帶。相對南極而言,北極地區風速較小。沿海地區由於受海洋性氣候影響,氣候較為溫暖,降雪量也較高。在北歐地區,受北角暖流影響,全年水面溫度保持在2至12℃之間。內陸地區則更為乾冷。

極光是地球兩極特有的自然景象,極夜時,北極的極光一般在北緯70至80度就可看到,一般出現在150至400千米的上空,分擴散極光和分立極光兩種。來自太陽的高能電子被地球磁場捕獲,牽引到兩極地區上空。地球大氣層外層的氣體分子或原子與其碰撞後,短暫地被激發至高能態甚至電離態。在回到基態時,原子會放出特定波長的光波,形成極光。比如說,高層大氣中電離的氧原子受到激發時,會發出淺綠色的光芒,而氮分子受激時和電離時分別會發出紫藍色和粉紅色或者紅綠相間的光輝。正因如此,北極光看起來五彩繽紛,絢麗奪目。

北極地區包括北冰洋、周圍陸地海岸帶及島嶼、北極苔原和泰加林帶。如果以北極圈為界,北極地區的總面積為2,100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地占800萬平方公里。若從物候學角度出發,以7月份平均10℃的等溫線(海洋以5℃等溫線)為界,那麼北極地區的總面積將是2,700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約1,200萬平方公里。如果以植物分佈來劃定界,把全部泰加林帶歸入北極地區,那麼面積將超過4,000萬平方公里。

北冰洋面積約1475萬平方公里,是四大洋中最小的一個,可分為北極海區和北歐海區兩部分。洋面上有長年不化的冰層,占北冰洋面積的三分之二,平均厚度約為3米,是永久性的海冰。北冰洋底部有廣闊的大陸架,最寬達1 200千米以上,所占面積達到總面積的33.6%。洋底中央橫臥著兩條海嶺:雷蒙索諾夫海嶺和門捷列夫海嶺,將北冰洋地分為三個海盆:加拿大海盆、馬卡羅夫海盆和南森海盆。北冰洋周邊分佈著大部屬於大陸架範圍的邊緣海,如挪威海、格陵蘭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東西伯利亞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巴芬灣、哈德孫灣以及加拿大北極群島間各大小海灣和海峽。

北冰洋被陸地包圍,近於半封閉。通過挪威海、格陵蘭海和巴芬灣同大西洋連接,並以狹窄的白令海峽溝通太平洋。

北冰洋島嶼很多,數目僅次於太平洋。除最大的格陵蘭島外,還有斯瓦爾巴群島、北極群島、新地島、北地群島、新西伯利亞群島及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等。北冰洋表層主要有兩支洋流:從格陵蘭以東進入北冰洋的西斯匹次貝根暖流,以及來自楚科奇海,流經北極點後又從格陵蘭海流出,進入大西洋的越極洋流(寒流)。此外還有挪威暖流和北角暖流。

北冰洋周邊的陸地由歐亞大陸、北美大陸與格陵蘭島組成,中間由白令海峽和格陵蘭海隔開,總面積約800萬平方公里。海岸線蜿蜒曲折,類型眾多,有陡峭的岩岸、峽灣型海岸、磨蝕海岸、低平海岸、三角洲及潟湖型海岸等各種類型。

北極苔原包括北冰洋與泰加林帶之間的廣闊的永久凍土帶,以及眾多的湖泊和沼澤,總面積約1300萬平方公里。只有近地表的一米左右的土壤解凍,一米之下是季節性或永久性凍土,因此樹木的根部無法伸展。加上近地面常年有強風,使得樹木無法成長,主要植被為苔蘚和地衣,因而得名。主要位於北極圈內。

 

亞寒帶針葉林帶或泰加林帶是從北極苔原南界的林帶開始,向南1000多公里寬的針葉林帶。泰加林帶植被結構簡單,歐洲雲杉、西伯利亞雲杉、西伯利亞冷杉以及歐洲冷杉組成的樹林下只有一層灌木層,一層草木層,以及地表的苔原層。泰加林帶和北極苔原之間還有一層由稀疏的低矮樹木和草本植物組成的較荒蕪地帶。

北極地區(不含泰加林帶)的嚴寒氣候使得樹木無法生長,因此當地的植被主要由生長接近地面的低矮灌木、類禾本植物、草本植物、苔蘚和地衣構成。這種植物帶被稱為北極苔原。隨著緯度升高,可供植物生長的熱量(主要是太陽能)大大減少。在極北地區,植物的新陳代謝週期大幅放緩,達到了極限,因為最微小的節約對都有利於維持生長和繁衍。全年寒涼的環境使得北極地區的植物在大小、種類和繁衍能力上都有下降。在最溫暖的區域,灌木可以生長到兩米高,莎草、苔蘚和地衣可以形成厚厚的覆蓋層;而在最寒冷的區域,絕大部分的地表是裸露的,植被基本上是地衣和苔蘚,間有少數草本植物。

北極動物種類繁多。陸地上的哺乳動物中,食草動物有北極兔、旅鼠、麝牛、北極馴鹿;食肉動物有北極熊、北極狼、北極狐。其中北極熊是北極最大的陸生動物。水域中有海豹、海獺、海象、海狗以及角鯨和白鯨等六種鯨類,還有茴魚、北方狗魚、灰鱒魚、鯡魚、胡瓜魚、長身鱈魚、白魚及北極鮭魚等各種魚類。由於人類的大量捕殺,北極的海象、海豹、北極熊和角鯨都曾瀕臨絕種的邊緣,而斯特勒海牛則已經在1768年因人類過度獵殺而滅絕。

北極地區的鳥類有120多種,大多數為候鳥。北半球的鳥類有六分之一在北極繁衍後代,有至少12種鳥類在北極越冬。在湖泊及水澤中有各類涉禽,如長尾鳧、赤頸鳧、短頸小野鴨、斑背潛鴨、鵲鴨、秋沙鴨、黑鳧、雪鵝等;飛禽則有北極雷烏、雪鴞、刀嘴海雀、渡鴉、海雀、北極燕鷗和黑冠蒼鷺等等。

北極地區擁有可觀的自然資源,比如石油、天然氣、礦產資源、森林資源(亞北極地區)以及豐富的漁業資源。已探明阿拉斯加的石油儲量達70億桶,天然氣達8千億立方米,據估計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可達380億桶和40萬億立方米。加拿大北部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與阿拉斯加相當或更多。而俄國北部的油氣資源的儲量又遠遠超過前兩者。除油氣資源外,北極地區還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煤礦以及鐵礦、銅礦、鉛礦、鋅礦、石棉礦、鎢礦、金礦、金剛石礦、磷礦和其他貴金屬礦。近年來,出於對神秘而寒冷的北極地區的興趣,北極地區的旅遊業也逐漸興起。北極地區還有大量的未開發的水電資源。

在白堊紀,北極地區的氣溫比現在溫暖很多,從北冰洋平均海平面溫度推斷,當時北極地區溫度可能最高達到20 °C,最低-15 °C,並不是被冰雪覆蓋。當時的北極地區有恐龍和水杉分佈。開角龍、鴨嘴龍、亞冠龍、傷齒龍和埃德蒙頓龍都可能在北極地區作遷徙。同樣地,在南極地區也發現了恐龍的蹤跡,比如澳大利亞的木他龍。

在一萬多年以前,北極地區已經有人類居住。早期的人類是從歐亞大陸首先擴展到北極地區的,因而歐亞大陸地區的北極部分被稱為舊世界。後來,有的部落越過白令海峽的陸橋進入了北美大陸,這一地區因而被稱為新世界。早期人類大多定居於亞北極的林帶,只在夏季到北邊進行狩獵。對廣泛分佈於北極各地考古遺址的發掘和分析證實了人類真正定居北極是從4000多年前開始的。舊世界的北極分佈著分別來自于亞洲或歐洲的不同地區的多個種族,他們之間互相交融和代替,有著複雜的歷史。但在北極的新世界裏則只有一個單一的民族,即愛斯基摩人,其歷史也由此相對簡單。

古愛斯基摩人大概在8000年前進入北美洲的北極地區,他們的語言和狩獵方式都自成系統。西元前1000年左右,阿拉斯加的古因紐特人發展出諾頓文化,以建造半地下的住所為標誌。西元前500年左右,加拿大北極地區和格陵蘭的居民開始發明了建造冰屋的方法,捕獵海洋魚類和海豹的技術也逐漸成熟。他們的文化被稱為多爾塞特文化。西元1000年時,多爾塞特文化已瀕臨滅亡,而阿拉斯加的諾頓文化發展為圖爾文化,並擴張到多爾塞特人的領地,逐漸取代或同化了後者。在舊世界,早期的北極居民擁有與古愛斯基摩人類似的文化,並從先進的南方居民那裏引進陶器和金屬製品,同時學習南方民族的文化和思想。從大約西元1200年開始,直到1850年左右,北極進入小冰期。期間,因紐特人被迫轉入內地捕殺魚和馴鹿,而舊世界的居民開始馴養馴鹿。(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