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6 00:03:06幻羽

***日本自民黨迎來建黨65周年*** -共同社-

                                 ***日本自民黨迎來建黨65周年***

                                      -共同社- 2020/11/15-18:43     

【共同社11月15日電】創立於1955年的日本自民黨15日迎來建黨65周年。2012年重奪政權以來,在國政選舉中不斷取得勝利,穩固了“自民獨大”的體制。

但在去年,黨員數量7年來首次轉為減少,也出現了對基層支持弱化的危機感。首相菅義偉(黨總裁)等高層盡全力面向下次眾院選舉發展黨員。 

黨員數量的巔峰出現在1991年,約為547萬人。1998年以後持續減少,到2012年跌至73萬餘人。在重奪政權的帶動下,2013年轉為增長,但去年再次減少,約為108萬人。

自民黨今年6月制定了要求國會議員每人爭取到千名以上黨員的《發展120萬黨員運動推進綱領》。未完成指標的話,不僅處以罰金,還將考慮不再讓其擔任作為選舉候選人前提的選區支部長等,以嚴厲內容激發鬥志。

在此之上,作為防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並同時擴大黨勢的舉措之一,首相與各都道府縣支部聯合會幹部的視頻會議形式的對話集會從上月啟動。黨內高層表示,“這是為確保眾院選舉勝利而做的必要努力”。 

另一方面,圍繞作為該黨基本方針的修改憲法,朝野政黨持續對立,尚未找到實現的道路。在正在召開的臨時國會上,要通過規定修憲手續的《國民投票法》修正案預計也存在難度。

 自民黨形象標誌

自由民主黨(日語:自由民主党/じゆうみんしゅとう,英語:Liberal Democratic Party,縮寫LDP),簡稱自民黨、自民,單字簡稱「自」,是日本大型政黨,成立於1955年。2012年起與公明黨組成執政聯盟「自公連立政權」,並在執政聯盟中占主導地位。

自民黨自1955年因保守合同建黨以來,與日本社會黨形成長期「保革對立」的55年體制,在1993年細川內閣成立以前執政長達38年,是日本一黨獨大制度的核心[。戰後長期支配日本政治,創黨以來僅在1993年至1994年與2009年至2012年兩度短暫失去政權。自由民主黨總裁長期擔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的職務,因而被稱為「總理總裁」。

自民黨是1955年(昭和30年)自由黨與日本民主黨締結保守合同所成立的保守主義政黨。其前身最早可追溯至立憲政友會、立憲民政黨、翼贊體制核心派系的翼贊議員同盟、翼贊政治會、大日本政治會(以上三派系為日本進步黨的前身)與批判翼贊體制的同交會(日本自由黨的前身)、護國同志會(日本協同黨的前身)、日本自由黨、日本進步黨、日本協同黨等。 

長期以來,黨中央權力低落,資深政治家各自組成「派閥」進行交涉成為黨內常態。這是日本選區採取中選區制所產生的現象。同選區的同僚議員雖屬相同政黨依然會互相競爭。由於候選人無法獨佔黨本部的奧援,因此會在選區內組織個人後援會,並加盟大物政治家的派閥以在選舉中取得派閥支持。然而這也成為金權政治的溫床。 

自民黨為保守主義政黨。在55年體制時代中,相對於歐美的保守政權,自民黨較為偏向強化經濟控制的社會民主主義。在野第一大黨日本社會黨分裂、衰退時,透過護送船隊方式、給予農業補貼、政府強力介入地方公共事業等手段消除不平等現象的自民黨也被視為是「成功的社會主義」。

黨章的陰十四菊中央有「自民」的花押字。文宣使用名為「在燦爛的陽光下、自由自在地生活的人」的形象標誌。過去還曾使用綠色大象作為形象標誌。 

自民黨培育出眾多知名政治家。90年代以後政界再編後,非自民勢力大物政治家多出身自自民黨。如內閣總理大臣細川護熙、羽田孜、鳩山由紀夫,以及小澤一郎、龜井靜香、岡田克也等人。

1955年(昭和30年)11月,「新黨結成準備會」的「黨名委員會」向黨內外徵募黨名。在全國2,191提案中,「日本保守黨」以546案位居第一,「民主自由黨」及「保守黨」同為187案,「日本國民黨」為159案。得票最多的「日本保守黨」被認為「對選舉不利」不予採用,最後黨內以自由民主主義命名為「自由民主黨」。 

菅直人、鳩山由紀夫組黨的舊民主黨及小澤一郎創立的自由黨成立以後,逐漸增加「自民黨」或「自民」等簡稱的使用頻率。黨報名稱也從『自由新報』改為『自由民主』。 

作為在野黨的2009年(平成21年)9月,政權構想會議以「自由民主黨」被「輿論拒絕」提出變更黨名。雖有「和魂黨」、「自由新黨」等提案但最終仍維持原名。

1955年自由黨與日本民主黨保守合同的自由民主黨成立大會。

1950年代當時,日本政黨分成保守、改革兩派對立勢力。戰後的保守政黨繼承戰前立憲政友會與立憲民政黨等多組政黨,曾多次冀求整合都未能成功。1955年(昭和30年)10月13日的社會黨統一大會,四年間分裂成左右兩派的日本社會黨重新整合,對此感到危機的財界施加壓力給相互對立的吉田茂、鳩山一郎,最終雙方達成保守合同。 

然而黨內有吉田派、反吉田派、黨人派、官僚派、戰前派、戰後派等錯綜複雜的派閥對立,讓三木武吉認為「若是能維持一黨體制十年就好了」。 

創黨後第一個總選舉是1958年(昭和33年)的第28回總選舉,自民黨共拿下298席(總數467)。社會黨取得167席,兩黨拿下99%的席次。從此形成自民優勢的兩黨制。確立55年體制。 

1954年(昭和29年)至1964年(昭和39年),美國(具體為白宮與國務院)基於反共政策透過中央情報局(CIA)協助自民黨。中情局為了防止日本成立社會黨政權,金援自民黨與民社黨,並為選舉活動提出建議。雖然現在美國政府已承認有資助活動,但自民黨依然否認

高度經濟成長與黨安定期

1959年(昭和34年)至1960年(昭和35年)的岸內閣時代,安保鬥爭政治運動興起。1960年的第29回總選舉,自民黨藉由社會黨與民社黨分裂擴展席次。接著,推動「國民所得倍增計劃」的日本達成高度經濟成長,政治運動沒落。此外,池田內閣在國會採取「對話政治」方針,透過對話緩和與在野黨的對立,穩定了政局。 

1963年(昭和38年)10月,黨組織調査會會長三木武夫提出黨近代化報告(又稱三木報告)。報告記述了派閥的弊害,呼籲解散派閥並集中政治資金於黨中央。總裁池田表示「三木的報告很糟糕。那種東西沒有意義」並表示各派閥都無法接受其內容。然而儘管只是形式上,派閥仍在之後宣告解散。 

1964年,池田因病辭去總理總裁,指名佐藤榮作繼任。同年大野伴睦去世,翌年1965年(昭和40年)7月河野一郎逝世,靜養的池田也在同年8月辭世,佐藤的黨內對手不斷減少。1966年(昭和41年)的黑霧事件等醜聞使得自民黨遭到輿論批判。1967年(昭和42年)的第31回總選舉原先判斷選情不利,但在社會厭惡新左翼的氛圍下,自民黨仍取得安定多數。被稱作「人事的佐藤」的佐藤榮作緊握黨內大權,四度當選總裁,陸續推動日韓基本條約、公害對策、沖繩返還等政策,至1972年(昭和47年)7月為止執政長達7年8個月。 

從創黨至1960年代結束為止,自民黨選情穩定。另一方面,自民黨支持度在新住民較多的大都市與其臥城較弱。但社會黨受到脫黨另創的民社黨蠶食,以及公明黨和共產黨的崛起,失去在都市地區的地盤,相較之下自民黨仍維持一定實力。 

保革伯仲與黨內抗爭

佐藤長期政權結束後的1972年自由民主黨總裁選舉,被合稱三角大福的四名黨內實力者三木武夫、田中角榮、大平正芳、福田赳夫參選,由提出日本列島改造論與日中國交正常化的田中當選總理總裁。田中內閣在1972年(昭和47年)9月發表日中共同聲明。對此,黨內反對者在1973年(昭和48年)7月組成跨派閥的鷹派政策集團青嵐會,反對日中國交正常化。 

田中內閣以日本列島改造論為基礎,在1973年度預算中增加高速道路建設與新幹線整備等公共事業費用。但是,同年10月爆發石油危機(第一次石油危機),造成國內通貨膨脹,日本經濟陷入混亂。田中在同年11月任命主張均衡財政的對手福田出任藏相。福田全面實行降低預算、貨幣緊縮等措施,讓田中內閣從需求刺激政策轉成需求抑制政策。1974年(昭和49年),日本在戰後首次出現經濟負成長。1975年(昭和50年),經濟成長率回正,日本從高度經濟成長時代轉入安定成長時代。 

1974年7月的第10回參院選,自民黨依然取得過半數席次,但與在野黨僅剩些微差距,被稱作保革伯仲時代。同年12月,田中因田中金脈問題辭去總理總裁。繼任總裁由副總裁椎名悅三郎指名(又稱椎名裁定)三木武夫出任並獲兩院議員總會通過。三木上台後提出政黨近代化與政治淨化。 

1976年(昭和51年)2月爆發洛克希德事件。同年6月,河野洋平、山口敏夫等六名國會議員退黨,以「與腐敗訣別」為口號成立新自由俱樂部。同年7月,東京地檢特捜部逮補田中角榮,田中退出自民黨。前總理大臣遭到逮捕對政壇造成巨大衝擊。同年8月,田中依涉嫌關說賄賂與違反外匯法遭到起訴。三木與法務大臣稻葉修積極為洛克希德事件解套,卻引發黨內反彈,發動「下架三木」(三木おろし)運動。三木為了壓制黨內反彈聲浪,罷免反彈的閣僚,達成眾議院解散條件。不過直至最後都未宣告解散。同年12月的第34回總選舉,自民黨首次席次未達過半。三木宣布辭去總理總裁。之後國會持續呈現執政在野對抗的不安定狀態。加上離黨的田中持續擔任黨內外最大派閥領導人,將導致之後的政治改革運動與自民黨下野。 

1976年12月,福田赳夫獲得執行部推薦就任總理總裁。傳聞此時福田與大平達成大福密約,先由福田出任一期總理總裁,之後再由大平繼任。最初福田內閣的支持率低迷[63],但在景氣復甦與外交成果激勵下逐漸上升。另外,黨中央也與部分在野黨協商推動部分結盟,緩解伯仲國會的緊張情勢。自民黨在1977年(昭和52年)實施黨員、黨友直選總裁。此外,黨友組織自由國民會議也在此時成立。接著各派閥再次形式上解散。1978年(昭和53年)自民黨總裁預備選舉,福田無視大福密約宣布參選,最終由獲得田中派支持的大平拿下勝利,福田退出選舉,大平就任總理總裁。 

1979年(昭和54年)10月的第35回總選舉,由於大平提議開徵一般消費稅,使得自民黨席次再次無法過半。黨內要求大平負起敗選責任,但大平拒絕辭職,造成黨內分裂。大平之後在首班指名選舉中以些微差距保住勝利。同年11月,第2次大平內閣成立,結束長達四十天的四十日抗爭。  1980年(昭和55年)5月16日,社會黨在眾議院對大平內閣提出不信任案。自民黨內反主流的三木派與福田派等69名派系議員缺席本會議,使得不信任案通過,促成之後史上第一次眾參同日選舉。本次議會解散由於事發突然,也被稱作突發解散。公告總選舉的5月30日,大平因心肌梗塞入院,之後在6月12日逝世。6月22日的眾參同日選舉,自民黨在眾參兩院皆拿下過半席次取得勝利。大平的後繼總理總裁由大平派的鈴木善幸出任,提出以「和的政治」促成黨內與國內和解。 

二重權力架構與保守回歸

1980年代後,改革派主掌的自治體減少,都市地區的自民黨支持度也逐漸回升。  1982年(昭和57年)11月黨總裁選舉,現任總裁鈴木善幸未參選,由中曾根康弘、河本敏夫、安倍晉太郎、中川一郎四人角逐。中曾根康弘在預備選舉中以拿下過半票數的壓倒性勝利就任總理總裁。中曾根派在黨內是小派閥,本次獲勝是有最大派閥田中派支持才能勝出,因此田中派議員在選後大量進駐黨中央與內閣,也讓第1次中曾根內閣被媒體與在野黨批評為「田中曾根內閣」與「直角內閣」。 

中曾根上台後提出口號「戰後政治總決算」。具體措施包括行政改革、公社民營化、法規鬆綁、活用民間活力等新保守主義政策。而在教育改革、國防、靖國神社參拜等議題上則採取保守立場。外交方面,1983年(昭和58年)1月訪美與美國總統雷根會談並提出「日美兩國為太平洋兩岸的命運共同體」,努力強化日美關係,表明日本是屬於冷戰下西方陣營的一員。

1983年(昭和58年)10月12日,東京地裁判決涉入洛克希德事件的田中角榮有罪。在野黨要求田中辭去議員但遭到拒絕,引起國會紛亂。在野黨主張交由國民審判,要求解散眾議院。在眾參兩院議長的調解下,中曾根宣布解散眾議院(田中判決解散)。同年的第37回總選舉,自民黨未能拿下眾議院過半(但之後在保守系無所屬議員加盟後再次過半),中曾根發表總裁聲明「已排除田中的政治影響力。將致力於提升政治道德,對黨進行徹底改革,樹立廉潔黨風」。12月27日,自民黨與新自由俱樂部組成連立政權(第2次中曾根內閣),確保安定多數。 

1984年(昭和59年),鈴木善幸與福田赳夫等人擁立田中派大老二階堂進出任總裁(二階堂擁立構想),壓制同為田中派的金丸信,使得田中派陷入分裂。1985年(昭和60年)2月,田中派內支持竹下的勢力揭起反旗,成立派中派創政會(之後的經世會)。田中對脫離木曜俱樂部的竹下表達「一同組成同心圓[65]」的看法試圖和緩雙方關係。同月,田中因腦梗塞住院。受到病情影響的田中無法再繼續政治活動,失去政治影響力。脫離田中派的竹下在金丸信支持下成為新勢力。 

在中曾根主導下,1986年(昭和61年)6月國會解散(裝死解散)。7月的眾參同日選舉(第38回總選舉、第14回參院選),自民黨分別拿下304席眾議院席次、74席參議院席次,雙雙過半。選後,中曾根特例延長黨總裁任期一年。8月,新自由俱樂部解散,多名黨員回鍋自民黨。 

1987年(昭和62年)10月的黨總裁選舉,被視為新一代領導人、合稱安竹宮的安倍晉太郎、竹下登、宮澤喜一出馬角逐。三人決議由中曾根指定候選人,最終由竹下出線出任總裁(中曾根裁定)。此時也發生皇民黨事件。中曾根內閣在完成日本電信電話公社與日本專賣公社民營化、國鐵分割民營化、1987年度預算打破防衛費1%限制等政策後,結束4年11個月的長期執政。 

1988年(昭和63年)7月的臨時國會,竹下內閣提出消費稅法案在內的稅制改革六法案。同一期間,爆發瑞可利贈送旗下瑞可利Cosmos未上市股票給政商有力人士的瑞可利事件。在野黨要求優先查明瑞可利問題,提出舉行國會聽證會,並拒絕審議稅制改革法案,國會形同空轉。之後,在野黨在法案表決時採用拖延戰術抵抗,12月9日副總理兼藏相宮澤因瑞可利事件下台,12月24日稅制改革六法案通過。 

1989年(昭和64年)1月7日,昭和天皇駕崩,元號從昭和改為平成。  同年4月1日導入消費稅,同月竹下表明將辭去總理一職。5月22日,東京地檢特捜部以涉嫌在瑞可利事件中犯下關說賄賂罪起訴中曾根派的藤波孝生,藤波退出自民黨。5月25日,眾議院預算委員會傳喚中曾根,之後中曾根退出自民黨。竹下決定指名未涉入瑞可利事件、曾任外相的中曾根派幹部宇野宗佑繼任下屆總裁。6月2日,宇野獲得黨兩院議員總會通過就任總裁、6月3日,竹下內閣總辭。 

同年6月,甫上任總理總裁的宇野爆發桃色醜聞。7月的第15回參院選,自民黨受到瑞可利事件、消費稅問題、農產品自由化問題等議題影響,大失三十六席。另一方面。以委員長土井多賀子為首的社會黨提名多名女性參選人,掀起土井旋風,改選議席倍增,總席次達46席。參議院雖仍保住第一大黨地位,但在野勢力已逆轉取得多數,宇野宣布辭去總理總裁。 

8月的總裁選舉,海部俊樹、林義郎、石原慎太郎三人參選,竹下派、舊中曾根派支持的海部俊樹拿下過半票數就任總理總裁。海部內閣雖以小派閥河本派的海部為首,但背後實際掌權者是黨內最大派閥竹下派會長金丸信、派閥精神領袖竹下、黨幹事長小澤一郎的金竹小三人,被批評為「二重權力」。 1991年(平成3年)9月,海部內閣決心推動政治改革,在臨時國會推動眾議院選舉導入小選區制的政治改革法案。但在9月30日,眾議院政治改革特別委員會理事會決議政治改革法案廢案。海部對此表示「堅定決心」並尋求解散眾議院,但在黨內反彈與小澤反對下宣告失敗。海部宣布退出10月黨總裁選。 

55年體制崩壊與連立時代的到來

1991年(平成3年)10月27日,宮澤在總裁選中獲勝,以72歲之姿就任總理總裁。但之後平成4年的東京佐川急便事件加深國民對政治的不信任,長期單獨執政的自民黨被批評為金權政治。另外,在金丸失勢後的後竹下派繼爭落敗的小澤聯合羽田等人另立羽田派,與接棒竹下派的小渕派分道揚鑣。 

為了回應政治改革的需求,宮澤內閣欲推動政治改革法案但未能成功。三塚派武村正義與羽田派等不滿的自民黨議員大量退黨。平成5年,因內閣不信任案而進行改選的第40回眾院選,自民黨失去過半優勢,保守三新黨大勝。55年體制另一方的社會黨也在本次選舉慘敗。結果,以日本新黨細川護熙為首成立非自民連立政權,結束自民黨自創黨以來的長期單獨執政時代。宮澤宣布辭去總理總裁。7月30日總裁選,打敗渡邊美智雄的河野洋平就任總裁。失去執政權的自民黨,議員人心浮動、冀求脫黨加入執政聯盟。另一方面,上任的細川內閣提出以並立制為主體的政治改革法案,並在平成6年1月29日通過。 

看準連立政權內新生黨、日本新黨、公明黨與社會黨之間的矛盾,自民黨提出擁立社會黨委員長村山富市出任首相,企圖瓦解連立政權。1994年(平成6年)6月30日與社會黨、先驅新黨組成連立政權,自民黨重回執政。 

1996年(平成8年)1月11日,自民黨橋本龍太郎就任首相。同年的第41回總選舉,席次回到將近過半的239席。隨著訴求改革的民主黨成立,橋本內閣為了維持政權被迫實施行政改革,引起黨內不滿。 

舊非自民連立政權方面,吸收大部分勢力的新進黨被自民黨積極拔樁,多名議員回歸自民黨。結果,自民黨在平成9年重新取得過半優勢。年底,新進黨解散。平成10年,自民解除與社會、先驅的執政聯盟,恢復單獨執政。 

橋本政權失敗的經濟政策,導致第18回參院選大敗,失去參議院過半優勢,橋本內閣宣布總辭,小渕惠三領導的小渕內閣成立。為了穩定政權,平成11年採納小澤一郎率領的自由黨政策,組成自自連立。10月,再與公明黨組成自自公連立政權。平成12年,自由黨退出執政聯盟,自由黨分裂出的保守黨加入執政,合組自公保連立政權。此時開始與公明黨進行選舉合作。小渕病倒後,森喜朗繼任,森內閣成立。但是,森喜朗的頻頻失言與KSD事件等醜聞,讓內閣支持率低迷,爆發加藤之亂。之後,森內閣被迫總辭,山崎拓、加藤紘一、小泉純一郎的YKK同盟成立小泉內閣。 

結構改革與較勁國會

經濟方面,泡沫經濟在1991年(平成3年)宣告結束。冷戰結束後的高速全球化,傳統由官僚主導利益分配的政治手段不再有效,然而執政的自民黨並未轉變其經濟政策,仍死守對經濟成長幫助不大、以公共事業為主軸的龐大財政支出方針,造成國家與地方龐大的財政赤字。2001年(平成13年),為了回應經濟成長等新時代的需求,小泉內閣成立。小泉純一郎主張削減公共事業等手段降低政府財政支出,推動將中央政府權限下放給民間企業與地方自治體的「沒有聖域的結構改革」。 

人氣高漲的小泉掀起小泉旋風。成立時(2001年4月)的第1次小泉內閣支持率為戰後最高(當時),民調支持度最高的讀賣新聞達87.1%、最低的朝日新聞也有78%。「小泉內閣電子報」發行後的訂閱人數達200萬人。靠著小泉的高人氣,自民黨在同年7月的參議院議員選舉中大勝。 

小泉在2002年(平成14年)9月旋風訪問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日舉行首次日朝首腦會談。 

2003年(平成15年)10月的第43屆眾議院議員總選舉,選前小泉表示中曾根康弘、宮澤喜一兩名前首相適用比例代表的73歲限制。83歲的宮澤因此宣布引退。85歲的中曾根則試圖抵抗未果。結果,自民黨與公明黨、保守新黨維持絶對多數。自民黨衰退10席,執政聯盟全體下滑12席(選後保守新黨併入自民黨,自民黨取得單獨過半優勢)。 

2004年(平成16年)7月的第20屆參議院議員通常選舉,年金制度改革成為選舉主要議題。小泉內閣在參院選舉前的6月通過年金改革法,使得參議院改選以一席之差敗給民主黨。  2005年(平成17年),第162回通常國會提出的郵政民營化法案遭到參議院否決,8月的第44回眾院選,自民黨藉由稱作「小泉劇場」的民粹主義手段,拿下296席,加上公明黨共掌握327席,取得史上空前勝利。另一方面,「抵抗勢力」議員因反對郵政民營化法案遭到開除黨籍,或是在選舉中敗給小泉的空降刺客,被批評可能再次造成保守派分立。 

小泉政權後期的2005年,麻生太郎、谷垣禎一、福田康夫、安倍晉三等四人被認為是「後小泉時代」的新一代接班人,合稱「麻垣康三」。 

2006年9月20日的自民黨總裁選,選前被指名的安倍晉三勝出。翌日9月21日,小泉結束自民黨總裁任期,9月26日小泉內閣總辭,卸任內閣總理大臣。小泉是1987年中曾根政權以來第一位完成任期的總理,其內閣也是戰後在任時間第四長的內閣(當時)。

第21回參院選,自民黨陷於安倍政權的年金記錄問題與閣僚醜聞,慘敗給民主黨,創黨以來首次失去參議院第一大黨寶座。眾參兩院由不同政黨把持的「較勁國會」加深了朝野對立,使得政策難以推行。總理大臣的領導力也大幅滑落,總理總裁更迭頻繁。 

第二次在野與重返執政

2009年(平成21年)8月30日的第45回眾院選,多名前首相與派閥領袖等重量級議員中箭落馬,自民黨大敗,民主黨拿下眾議院第一大黨。席次僅剩119席的自民黨第二次成為在野黨,更是自民黨首次失去眾議院第一大黨。前大臣等國會議員陸續退黨,至2010年(平成22年)6月為止退黨的現任國會議員達15人以上。總理總裁麻生太郎負起敗選責任辭職。之後的2009年自由民主黨總裁選舉由谷垣禎一拿下勝利。

2010年7月的第22回參院選,自民黨在改選中獲勝,阻止執政黨維持參院過半優勢。  2012年(平成24年)12月的第46回眾院選,自民黨拿下絶對多數的294席[68](之後鳩山邦夫歸黨成為295人),奪回執政權。 

2013年(平成25年)的第23回參院選,自民黨與公明黨重新拿下過半,2014年(平成26年)第47回眾院選維持平盤。 

2016年(平成28年)的第24回參院選,自民黨在32個單人選舉區中拿下21勝11敗,計入之後的追加公認席次共獲得56席(加上非改選席次達121席)。「改憲勢力」(自公與大阪維新會、珍惜日本之心黨、其他支持改憲派系與無所屬議員)在眾參兩院皆取得三分之二優勢,達成憲法修正發動條件。之後,退出民主黨(現民進黨)以無所屬活動的平野達男入黨,自民黨睽違27年取得參院單獨過半。 

2017年(平成29年)1月16日,自民黨與珍惜日本之心黨(之後的日本之心黨)於參議院組成共同黨派「自由民主黨・心」。 

2017年10月的第48屆眾議院議員總選舉,自民黨在小選區拿下218席(包含三名原無所屬議員)、比例代表拿下66席,維持與選前相同的284席。由於在野第一大黨民進黨分裂另立希望之黨與立憲民主黨兩組新政黨,使得在野勢力票源無法集中,促成本屆自民黨的大勝。 

2018年(平成30年)11月,日本之心併入自民黨。前月,參議院黨團更名為「自由民主黨・國民之聲」。 

2019年(令和元年)7月的第25回參院選,自民黨在32個單人選舉區中拿下22勝10敗,全部選舉區拿下38席,比例拿下19席,共計57席。雖比上屆成長一席,但未能維持改選前的66席。自公連立政權拿下改選124席過半(63)的71席,與選前相比衰退六席,自民黨未單獨過半。「改憲勢力」無法保住三分之二修憲席次,使得自民黨開始尋求其他方式發動修憲。

自民黨內部長期讓盤根錯節的派閥政治主導其政策操作,各大派閥為籌措政治資金,提出的政策往往向財團或利益團體靠攏,長期執政下來也衍生出黑金、貪污舞弊等情事,例如1974年,時任首相田中角榮發生金權政治醜聞,因而匆匆宣布辭職下台;1980年代,里庫路特公司以股票賄賂政壇人士,收受者再於市場上高價拋售,醜聞於1989年曝光,自民黨森喜朗、時任首相竹下登、宮澤喜一,以及安倍晉三的父親安倍晉太郎等要員先後捲入此事,導致自民黨聲譽一落千丈、竹下登內閣倒台。

 1993年眾議院選舉時,受連串醜聞打擊跟黨員連番倒戈,自民黨仍舊無力回天、首次慘輸淪為在野黨。直到1994年,社會黨和40年來的頭號對手自民黨合組大聯合政府後,自民黨於是再度得勢,在野不足一年。從此,自民黨欲揮去黑金政治、派閥鬥爭的陰霾,各任黨魁亦試圖任用遠離派系鬥爭、聽取公眾訴求的政治人物,來挽回政黨形象。2001年至2006年,小泉純一郎擔任首相期間,廣泛吸納各黨派、民間人士入閣,停止讓派閥瓜分大臣名單的做法。

2009年大選慘敗,安倍3年後捲土重來

小泉純一郎下台後,安倍晉三上任,但短短一年就倉皇辭廟,他當時給出的理由是「疲勞和壓力引起腸胃疾病」,甚至遭到政壇與輿論恥笑。2009年日本再度變天,由民主黨拿下眾議院過半席次,自民黨兵敗如山倒。分析敗選原因,《讀賣新聞》指出,日本經濟發展是自民黨維繫政權的最佳利器,然而日本已歷近20年的經濟蕭條又逢美國次級房貸風暴,自民黨政府並沒有提出有效的方法改善,小泉純一郎推動的官僚制度改革、郵政民營化等政策,又被批評為加重貧富差距的禍首。加上日本嚴重的少子化、高齡化問題,金融海嘯讓忍耐多年的日本人民一夕爆發。 

安倍晉三2012年捲土重來,二度出任首相後,端出一連串政策牛肉,成為他長期維繫政權的核心因素:首先喊出發動三支箭「安倍經濟學」的響亮口號,並祭出勞動政策「女性活躍」要讓女性重返職場;2014年提出縮短城鄉差距的「地方創生」,隔年再推出人口政策「一億總活躍」來應對高齡化與低生育。然而,安倍晉三從2017年陷入加計與森友的「學園門」醜聞後支持率大跌,今年9月登場的自民黨總裁選舉能否連任,亦是未知數。

自民黨過去幾十年來選舉無往不利的原因在於,經濟、國際局勢、選制帶來優勢:日本經濟飛速發展助其維繫政權;二戰後國際冷戰局勢,使得自民黨的保守主義、民族主義形象特別受到日人喜愛,親美立場也為其贏得許多選票。自民黨的支持者來自多元族群,農村是其傳統票倉,許多新興宗教、退伍軍人團體以及公司企業組織亦支持自民黨。

選制如何讓自民黨在選舉上取得不敗優勢?選區劃分對獲取農村選票有利。自1960年代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都市化造成鄉村人口過稀,導致依據二戰後人口分布劃分的各個小選區,開始出現龐大人口差異──人口稀少的農村卻擁有不符比例的選票,因此眾議院選舉產生「票票不等值」的情況。雖然國會去年起已做出選區劃分變更,然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即使選區劃分更改,但自民黨依舊因選制獲利。

近幾年來,日本年輕人多半偏好保守的自民黨,箇中原因仍是經濟。《日經亞洲評論》(Nikkei Asian Review)指出,18至19歲的首投族中,有4成支持自民黨,在20多歲選民中,自民黨投票率也高達40.6%。日本2015年通過《公職選舉法》修正案,投票年齡從20歲降為18歲,這讓頗受年輕選民支持的自民黨如虎添翼。 

《商業內幕》日文版分析,在安倍政權的眾多政策中,最受矚目的就是經濟政策。該社採訪數名大學生發現,不少民眾對於安倍的經濟政策持好評。認為「安倍經濟學」成功促進企業業績、落實薪資調漲等,希望日本能一直維持好景氣。除經濟政策外,安倍政權的外交政策屬右派民族主義,對於主權爭議領土的態度較強硬,也受年輕族群肯定。

1990年代末起,自民黨內部醞釀修憲,欲把日本自衛隊改成擁有較大自主權的「自衛軍」。然而礙於日本憲法第9條規定:「日本永遠放棄以國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武力行使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為達到前項目的,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無法給予「自衛軍」合法且明確的憲政地位,因此十幾年來自民黨人不斷推動修憲大業,終於可能在安倍晉三擔任首相的任期內達成。 

安倍晉三正在角逐自民黨總裁的第三任期,結果將於20日揭曉。自民黨規定總裁最多可連任3屆,若安倍繼續連任,他將擔任黨魁與首相直到2021年屆滿,成為任期最久的首相。換句話說,這會是他最後一個首相任期,也是他修改美國二戰後主導訂定的日本憲法、爭取歷史定位的倒數3年。根據日本《共同社》15日公布的民調,安倍的支持率領先對手石破茂20%。

自民黨繼去年眾議院大選後,將修憲案列入政見,修憲草案明確承認自衛隊的地位,以期消弭相關違憲爭議。關於是否會趕在明年的參議院大選前、下屆國會會期(明年1月)開始時,提出修憲案?《日本經濟新聞》3日刊出安倍專訪,他表示,是否修憲應透過全民公投來決定,但他也會盡快統一黨內意見,並期盼早日獲得在野黨的共識。根據《共同社》15日公布的民調數字,48.2%日人贊成國會在下屆會期修憲,反對者則占37.5%,顯示安倍要達成民意共識還需多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