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30 09:22:17幻羽

*台灣人在香港:《國安法》後選擇離開或留下*-BBC-+*港警國安處首次出擊四獨派學生被捕*-德國之聲中文網-

目前在香港的台灣人約7萬多人

              *台灣人在香港:《國安法》後選擇離開或留下*

                             -BBC- 2020年 7月 29日

自2019年香港爆發反對《逃犯條例》修訂案的「反送中」示威運動以來,台灣和香港兩地政府關係持續緊張。2020年,香港《國安法》通過,許多針對台灣的法案以及對於香港政治言論的新管控,讓在香港定居的台灣人,對於是否要離開香港有了考量。 

決定留在香港的台灣人開始重新思考怎麼在香港工作,要離開的人,也有所不捨。 

BBC中文採訪了定居在香港多年的台灣人,了解他們在港台之間的去留考量以及如何思考香港政治情勢。 

台港關係持續緊張

台灣和香港政府關係這幾年每況愈下,特別是針對香港男子陳同佳涉嫌在台灣犯下殺人案後,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提出「逃犯條例」修訂一案,在香港引起翻天覆地的政治變化。2019年10月,陳同佳在香港出獄後,港府再次要求台灣引渡陳同佳,引起兩邊政府相互指責,政治摩擦加劇。 

2020年7月1日,由北京研擬、香港特區政府公布《國安法》第43條實施細則規定,港府可以向「外國及台灣政治性組織及外國及台灣代理人要求因涉港活動提供資料」。台灣「如果不提供資料,或資料虛假不實,不正確或不完整,即屬犯罪行為,可罰款或監禁」,此舉引起台港官方政治摩擦。 

台灣總統蔡英文回應港府稱,若香港《國安法》對台灣民眾有不合理影響,台灣政府會考慮發起反制措施。同一時間,七月一日,在香港數千人上街抗議,有多篇報道稱一位民眾在抗議現場手執中華民國國旗被香港警方逮捕,在台港兩地引起議論。 

法案通過並實施,同時也開始影響在香港工作或定居的台灣人,思考是否要離開香港。 

在網路論壇上,記者發現,許多已經有家庭的台灣朋友開始討論需不需要將小孩與伴侶送回台灣,自己則留在香港工作;亦有人考慮是否要全家搬遷回台灣。其中原因是憂慮香港實施《國安法》,港府通過《國歌法》後,在香港上學的台灣小孩也必須要接受「愛國主義」的教育等情況。 

「香港像是過去的台灣」

這種憂慮在Andy(安迪)的訪問中得到迴響。安迪今年45歲,來港多年,與港籍妻子在台灣相識,兩人育有一名8歲女兒,就讀小學二年級。 

他從事金融信息技術工作,因為香港《國安法》通過後,開始有打算舉家搬回台灣的打算。「尤其是香港學校現在又一直不上課,肯定希望讓小孩回台灣唸書」,他表示。 

初期在港生活期間,安迪覺得並沒有這樣的想法,但是他表示,他對香港的情勢越來越悲觀,特別是在教育方面。 

對女兒教育親力親為的安迪對香港教育有所批評,不僅是他認為香港有「過激」的升學主義與高昂的學費,還有最近正在校園推動的「愛國思想教育」,是他最不安的地方之一。安迪說,「講個最簡單的,我們台灣都把『三民主義』從聯考廢掉了,但香港卻是顛倒,要把這些東西加回來,走回頭路」。 

香港《國安法》實施後,安迪的焦慮更深。細看此法,除了針對台灣的施行細則之外,他告訴記者,其實《國安法》「包天蓋地」的法律規章,就足以讓人恐懼。 

「《國安法》不是說,規定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只要被認為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或者煽惑香港居民對中國政府有仇恨之心,那麼都有可能觸法。那如果我回台灣,如果我去參加民進黨或什麼本土政黨選舉的造勢活動,或者只是經過,被拍照下來,或者我的照片背後有什麼台灣國旗等等,那我就會出事。」 

對於香港的未來,安迪並不樂觀。他說:「我覺得以香港的情況,其實已經很難改變了。香港應該會漸漸地深圳或上海化,雖然我太太覺得台灣或香港兩邊都OK,但我認為小孩離開香港比較好」。 

「我們本來就想走,《國安法》是個催化劑」

與安迪有相似觀點的是好友Duke(杜克)。杜克與安迪年紀相仿,同樣在台北認識港籍的妻子,多年前兩人一起回到香港,兩家人在香港認識,成為好友。 

杜克在台灣出生,自小到美國求學,在台北與香港妻子認識成婚後搬到香港,經營教育工作多年。 

他告訴BBC中文,自從2016年以來,「香港的政治情況越來越糟」。 

不過,雖然身為兒童教育經營者,許多客戶都是中國大陸家長,在香港賺的錢一定比台灣多,但他仍打算不久後與工作團隊離開香港,在台灣重新出發。杜克說,「我們信仰的的價值就是不一樣。」

杜克表示,回到台灣,雖然生活上的調整一定會有,但總比《國安法》通過後,香港那種「覆巢之下無完卵的感覺好。」 

他強調:「香港《國安法》讓我們看到,這種言論自由是很重要的,我在台灣從『戒嚴』到『解嚴』,心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可以暢所欲言。此法讓香港人不能說自己想說的話,也不能批評政府,公然舉台灣國旗也會被檢控。」 

他補充說,「雖然有朋友告訴我們,不要想那麼多,但是我跟太太都覺得疫情的情況,加上要失去的自由,讓我們覺得總是要離開。」 

「就當在上海工作吧」

不過,雖然有台灣家庭選擇離開,但是單身的Frida(弗蕾達),卻有另一種看法。  就在香港《國安法》通過前夕,身居某金融公司管理高層的弗蕾達,正在香港與各大地產中介周旋,法案通過後,她在港島買了生平第一套公寓。 

來自台灣的她在台北工作幾年後前往歐洲就讀,畢業之後在香港找到工作。  自去年開始,香港政治急劇變化,深愛香港的她並非沒有心理凖備。但是嚴峻的《國安法》在香港通過後,她也有相當的感嘆:「就當在上海或北京工作吧」。 

弗蕾達補充說,「對我來說,《國安法》讓我恐懼的是,主要就是沒有言論自由,人身財產安全降低(有機會被隨意扣帽子然後扣押財產)以及公平正義會慢慢消失。」 

香港《國安法》實施開始影響在香港工作或定居的台灣人,思考是否要離開香港。

如今在港島定居已十多年,單身的她表示十分心疼香港年輕人,對台灣的防疫或民主成績感到驕傲。但弗蕾達也告訴記者,《國安法》通過後,要不要移民或離開香港,立即成為所有同事或台灣朋友圈的日常話題:「很多朋友周末都去參加許多投資移民的工作坊。或者擔心因為《國安法》會被扣押財產,許多朋友也拼命地買美金,或者把資產轉移,離開香港或回到台灣」。 

不過,由於目前工作順利,她短期內並沒有離開香港的打算。「畢竟工作上主要市場就是香港跟中國,而且職涯上仍有機會再升級,離開香港也就表示要耕耘新市場,職涯要找新位置。還沒有辦法有說走就走的灑脫。」 

但她又說,雖然有動心過搬回台灣退休,但香港已是她的第二故鄉,她對香港這座城市給了她機會,心懷感激。 

據統計,目前在香港同時擁有台灣身分證及香港居民身分的人數約6萬9千多人,只領有台灣身分證的約5400人。

香港《國安法》實施細則內容涉及台灣,在台灣引發關切

Hongkong Sicherheitsgesetz (Reuters/T. Siu)

香港獨派學生組織“學生動源”前召集人鐘翰林及另外三名前成員在7月29日晚間被警方被控“煽動他人與分裂國家”拘捕。

                        *港警國安處首次出擊四獨派學生被捕*

                          -德國之聲中文網-2020年 7月 29日

7月29日,四名學生遭到警方以違反《港區國安法》罪名逮捕,成為港警國安處成立後第一批被拘捕的人士。然而,他們在國安法實施前就已經退出獨派組織,這讓記者更質疑警方拘捕四人的事由為何。 

本次事件是自《港區國安法》實施以來,警方首次拘捕社運人士。在此之前,警方依照國安法拘捕的人士大多因標語、口號觸法。警方取走電腦、電話、文件等證物。 

前香港學運組織“學民思潮”成員許穎婷晚間發文稱,被捕四人身份為: 學生動源前召集人鐘翰林、其伴侶兼前成員何忻諾、發言人何諾恆、前成員陳渭賢。並說他們四人分別送往馬鞍山及田心警署處理,已有律師跟進。  警方國家安全處高級警司李桂華隨後見記者,證實拘捕了三男一女,年齡介於16到21歲之間,都是學生。警方稱四人涉嫌違反國安法第20條和第21條,分別為“組織、策劃、實施或者參與實施旨在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行為”以及“煽動、協助、教唆、以金錢或者其他財物資助他人分別國家”。 

前香港學運組織“學民思潮”成員許穎婷在當晚的臉書帖文中說,鐘翰林在國安法實施前一日,已經宣布辭去一切職務、離開“學生動源”。同日,“學生動源”也宣布停止一切香港事務、遣散香港地區成員,但保留外國分部繼續推動香港獨立。 

在警方記者會上,有記者問李桂華被捕人士是否為“學生動源”成員? 若是,既然“學生動源”香港分部已經解散,警方以何罪名拘捕他們? 李桂華回答說,為了保障雙方,警方不會透露組織名稱,僅能透露調查顯示有團夥近日在社交平台宣告成立主張港獨的組織,而“該組織”是近日才成立,在綱領中也提及建立“香港共和國”、不設底線鬥爭、團結香港獨立派等,涉嫌違法。 

李桂華強調《港區國安法》沒有追溯期,因為這些言論是在《港區國安法》生效之後才出現。他也說,僅是“宣告”已構成罪行。李桂華也強調,根據《港區國安法》,即使違法行為是在國外發生,警方也依然有權處理調查相關案件。

黃之鋒: 跟踪恐成拘捕前奏 

許穎婷和黃之鋒都在臉書上提到,鐘翰林近日持續受到不明人士跟踪及騷擾。黃之鋒回憶起自己前一周在報名參選立法會當天,被三輛七人車以及一輛電單車跟踪的場景。他說,“確是有擔心人身安全,不知道被跟踪會否是被國安拘捕的前奏,真的誰也說不准。” 

他說自己目前平安,但是因為個人很難二十四小時有人在身邊,生活也多少需要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因此會否被捕已經要做心理準備。最後他再次呼籲民眾號召國際關注,並且注意身邊人的安全。

                Hongkong Aktivist Joshua Wong (picture-alliance/AP/The Yomiuri Shimb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