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身.心.世界】 -*釋聖嚴*法師-
【我們的身.心.世界】 -*釋聖嚴*法師-
首先,把身、心、世界三者分開,然後來看這三者間的對立與統一,最後說明這三樣東西對我們人的重要性。相信在座的諸位,很想知道,從禪的立場,如何來看身、心、世界這三樣東西。現在將此主題,分成九個小節來講:
一、身心世界的分與合
我們平常知道的身體與心,乃是主觀的自我,而我們所處的世界,則是客觀的環境。這主觀的自我與客觀的環境是對立的,通常我們總是想從環境中得到些什麼,也想把不要的東西丟還給環境,環境給了我們許多便利,也會帶給我們許多困擾。因此,我們就會想去改善我們所處的環境,期望獲得更多的便利。
從唯心論的觀點來說,我們的身心世界,是出於心理活動,也就是由於心理活動而知有世界的存在,所以會說「我思故我在」。若從唯物論的立場來說,我們的身心在環境中的活動,都是物質能量的變化而產生的現象,如果人死了,也就什麼都沒有了。而佛教則是從「緣起論」的觀點來說明,《心經》開頭即說「五蘊皆空」,意謂「色受想行識」的五蘊,就是組成身心世界的五大項目,其中包括了精神與物質的兩部分。
身、心、世界,是互為因緣的起滅現象,是五蘊的假合,是暫時的存在。我們的物質世界包括了生理機能及其處身的環境,稱為「色蘊」,我們的精神世界包括了「受、想、行」的三蘊,屬於心理現象,在次第完成受、想、行的過程之後,即是一個完整的心理活動。而「識」蘊就是世界環境、身體的機能與心理現象的總和,也就是業力的結集與延續。
這從空間上看是五蘊的假合而暫時的存在,從時間上看,也是因五蘊的變化延續而形成生命的三世流轉。此所謂三世,可短可長,短的是前中後的三個剎那,現今後的三個念頭,長的是前生、此生、來生乃至過去無量世、現在無量世、未來無量世。因此,由五蘊構成的這個自我、這個身心世界,是經常不斷地變換其存在的內容,所以稱之為「因緣假合」,即是「假名我」。也就是說,絕對沒有永恆不變的自我。
二、從整體的立場來看我們的身心世界
當我們人在看全體宇宙時,雖有時間的古今與未來,空間的方向與方位,但宇宙本身是整體存在的,如果我們把主觀的自我撇開不管,則這整體的宇宙就變成沒有古今及方位之分了。因為我們人有生有死有活動,才感覺到時間有先後,空間有大小。宇宙萬物無一樣不在剎那變動,瞬間生滅,但從整個宇宙來看它是亙古不變的,也可以說全體宇宙本來沒有事情,都是因為我們人有分別的心,才有了種種差別現象的認知。
若從佛法的緣起論而言:「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由於眾生心動而造業,由種種業力而感種種果報,影響了宇宙現象的幻起幻滅。眾生的身心世界本為一體而不可分割,由於各有各的因緣果報,故在整體之中有了差別。
三、從凡人的立場來看身心世界
心是身體的主人,而身、心的自我又是世界環境的主人。反過來說,世界環境是我們的身體所依靠的,而身體又是心理活動所依賴的。所以身、心、世界的依存關係,是互為因緣,是分不開的。有人認為環境是我的,身體是我的,先生或太太是我的,乃至家庭錢財等動產不動產,都是我的。其實,請問各位,這些東西真正是你的嗎?
只要等到一口氣終止時,不用說身外之物,連你自己的身體都不屬於自己的,你自己要說是你的也是沒用處,到最後誰都要不到,只有回歸宇宙的全體之中。因此,若能從整個宇宙來看,我們所說的,這是我的、那是我的,都是誤解,應該說,我、你、他都是屬於全體宇宙的。可是在有身體生命的有生之年,總認為這個世界是我的,這乃是反賓為主的自我陶醉。
四、從個人的心理經驗來看身心世界
世界的環境是因我們身體的存在而有需要,而我們的身體也是為了我們有心的活動,而有存在的必要,由於心的認識與心的執著才需要身體。如果離開了心的需求,身體沒有用,若沒有身體的存在,環境也就用不到了。
當我們活著時,對環境的一切會有種種執著,但在死後,環境本身雖然繼續存在下去,對於已死了的我們,也等於是沒有用的、不存在的。可見,只要身、心、世界的三者之中有一樣不存在,其他的兩樣也就等於不存在了。
五、從佛教來看整體的宇宙和人生
佛教是從三世因果的觀點來說的。就以我們這一生來看,從生到死,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剎那,都有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所以我們說的「現在」這個時間,可以短到非常地短;就以現在這一生而言,也是極短,在我們這一生之前有無數的過去生,而未來也有無數的未來生。
每個生命的階段,都有他得到這生命的原因,這原因佛教給它一個名字叫「業」,從無始生死過程中,眾生造了種種的善惡行為,在每一生之中,在不同的環境裡,接受種種的業報,並且同時又再造作種種善惡的業因。所謂業報,就是指的我們現世生命之中的肉體、心靈和環境世界。
就以同一個父母所生的兄弟姊妹甚至雙胞胎來看,他們的成長過程,所遭遇的種種身心狀況,都是生活在不同的心靈世界,以及不同的身心健康的環境裡。再以我現在在這裡演講來說,各位每一個人與我的身、心、世界都不一樣,每個人聽到我講的反應與感受,亦不盡相同,不同的人看到我的表情也有不一樣的心理反應。我們的世界,都是由自己帶著來,又由自己帶著走。即使出生在共同的世界裡,各人的感受和境遇都不相同。
最近我在臺灣,有位臺大的教授告訴我:他在洞房花燭夜的晚上,對他的新婚夫人說:「由於我和妳結婚,便把整個世界都改變了。」新娘問他:「為什麼如此狂妄?」他說:「如果我沒娶妳,妳可能會嫁給另一個男人,我可能娶另一個女人,另外一個男人就無法娶到他原來的女人,而另外一個女人也就無法嫁給她原來的男人,依此類推,所以這世界也就整個給改變了。」他已體會到因緣變化的影響深遠。可是我說:「這還不算偉大,任何一人只要呼吸一下就可把世界給改變了;任何一樣物體,稍微一有動靜,也把全宇宙給改變了。」牽一髮而動全身,連鎖反應的結果,整個世界都改變了!
其實,一個呼吸會有這麼大的作用,我們是不容易體會得到的,但每個人在一定時間,每一個階段的過程中,其果報是有一定的,在他受完之後就會離開。但在這一定時間、一定階段裡,他卻可以在努力、懶惰、作善、作惡……等等身心的行為下,乃至一個小小的動作,也會把現在的狀況給予改變掉。
六、三世因果中的自我
三世因果中的自我,是虛是實呢?此地所講的自我,即是身、心、環境世界的全體總和。若從不斷變動的情況來看,我們的環境現象在變、身體機能在變、心理活動也在變,所以這個自我既不是永恆的,也不是真實的。但也不能說沒有不變的自我就不是自我,否則會有大問題,譬如有人這樣說,昨天我去搶銀行,今天我去享受一番,明天我被逮捕而去坐牢,反正那都不是我,而天天都是另一個人;那就可能會造成我來享受,而讓另一個人去受罪的錯誤觀念。
在此前面提到的五蘊,它構成了我們的身心與環境世界,其中的「識蘊」,是善惡行為的業力所構成,會不斷地連貫下去。所以昨天的自我做的事,今天還會記得,十年前做的事到現在也還記得,雖然十年前與現在的自我,已經變了許多,在感覺上還是同一個人。如此從今生到無盡的來生,一生一生都會連續下去。便是有一個識蘊,經常維繫著自我中心,雖常在變,但卻未斷,所以不論今生或是來世,自作仍由自受。直到解脫之時,才能轉識成智。
至於解脫,一是先要理解到這個自我是身心世界因緣和合而成的,不是永恆不變的,並且進一步要親自從內心體驗到身心世界是虛妄的,那就能把自我中心放下,也就是把執著為自我的身心世界放下,凡與自我有關的內在與外在,精神與物質,全部給放下,便能解脫。但在放下了這一切之後,並不意味著就沒有了自我,乃是認識了自我,是從一個被煩惱所困惑的人,變成了沒有煩惱而有智慧及慈悲的人,這就是所謂的開悟。
但有很多自認為已經開悟的人,他們很可能是自欺欺人而不自知。當與自己沒有利害得失相關時,他們會覺得自己已很自在,已經很有智慧,而是沒有煩惱的人了;一旦遇到跟他們切身的安危榮辱等相關的情況發生時,又覺得坐立不安了。其實,真正開悟的話,便能在有事或沒事時,心裡都很平靜安穩;唯有經驗到開悟的人才能從自我得到解脫,才能從身心世界得到自由,才能從三世因果得到自在。到了此時,可以稱之為身心脫落,世界粉碎。
七、身心世界是唯心所造
《華嚴經》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是說宇宙整體的所有現象,皆是出於同一個原因,那就是「心」的力量,眾生的心向天堂即出現天堂,心向佛國即出現佛國,相反地若心向地獄即出現地獄。由於每個眾生,在無始的時間以來,造了種種的業因,感受到種種果報,那就是個別的身心以及與其他眾生共同的環境世界。由於眾生的心,受到環境世界的誘惑及刺激,動了貪瞋癡等的煩惱,造了殺盜淫妄的惡業而感得果報,這就是「唯心造」。
至於眾生為何會造業呢?此乃由於五蘊中的「受」、「想」、「行」三蘊的心理行為所造成的。產生這三種行為的過程,是起因於貪瞋等的煩惱。凡是完整的一個心理活動,都經過這三個階段,「受」是能受,「想」是領知到所受的什麼境,「行」是下決斷要採取什麼反應。不論是苦是樂,都是煩惱的心理現象,有了煩惱的心,就會產生欣厭取捨的心理行為,進一步即表現於語言行為及肢體的行動,這便是由於「心」的力量,而發生了造業的結果,造業又成為受報的因,結果便感受到了身、心、世界的事實。這是以凡夫的立場來看身心世界的出現。
有說:「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一切身心世界的現象,都是從此「法界」流出,也都回歸到此「法界」中去。
「法界」一辭,在《阿含經》是指十八界的六塵之一,即是「法塵」;《大般涅槃經》卷四:「如來之性,實永不滅,是故當知,是常住法,不變易法。善男子,大涅槃者,即是諸佛如來法界。」此已不是意根所對境的「法塵」,而是常住不變的清淨佛性;故於《大乘起信論》將真如心解釋為「一法界」而謂:「心真如者,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圓覺經》也說:「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覺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此謂「覺性」便是由妄心離幻而現的智慧,即是六識的「意」法界轉為覺性的智慧之時,十八界等的一切法,都與覺性相應相合,成為一真法界的大總相。所以此處的「法界」,就是佛的清淨智慧心。
眾生雖不知道自己的心與佛心相同,但以佛的立場來看眾生,沒有任何眾生是在佛心之外的,也就是說,眾生乃是諸佛心中的眾生,諸佛也是眾生心中的諸佛。眾生之所以生存於煩惱世界,是因眾生自己蒙蔽了智慧心與慈悲心,如果能放下自我的自私心,就會有與佛相同的智慧與慈悲。有了智慧心,就不會受環境的影響而使自己生煩惱;有了慈悲心,就不會看到任何眾生來跟自己對立了。
八、從身心世界獲得解脫自在
禪宗說,只有無我的人才能悟入佛的智慧心。但許多人都認為無我很恐怖、很可怕,以為沒有開悟時,至少還有一個我,開悟了就什麼都沒有了。其實,無我是把自私的我、煩惱的我、自害害人的我、以幻為真的我放下來,然後即顯現出一個有大智慧及大慈悲的偉大人格。
禪宗的《六祖壇經》說:「悟人傾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圓覺經》說:「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可見開悟別無手段,只要放下自我的追求執著;對於禪修者,也就是要不犯「作」、「任」、「止」、「滅」的四種禪病,即可開悟。
開悟的人是突然與無我相應,這時就會見到本來清淨的心,見到自己本來不動不變的空性或本性,就會明白佛心與眾生心是相同的;也就是說,他已悟到這身心世界是虛妄的,在這當下,他便從對身心世界的迷戀執著得到解脫自在,也就是「覺性」的出現了。所以我們的身心世界,本身雖是虛妄,但當我們理解到它是虛妄的時候,這虛妄也就即是真實的覺性,遍於時空而又超越了時空。
九、時時會晤如來
最後,我們簡單地來談一談如何體驗這個身心世界。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就是說我們的身心與世界,不僅從佛眼看是沒有差別的,即使用凡夫的心眼來體驗,也可意會到是分割不開的,局部是全體的局部,正像樹木是森林的局部一樣。即使是一粒細砂、一粒微塵,也跟全宇宙不能分離;由此可知,任何一個眾生,也與十方諸佛,在用同一個鼻孔呼吸。所以盡虛空遍法界,無一點不是十方諸佛落腳說法之點,正如《楞嚴經》說:「十方諸佛於一毫端轉大法輪。」
有一則我常講的禪宗故事:
曾有甲乙兩個和尚遊方行腳,經過一座破廟,四顧無人,甲和尚便在佛像前小解,乙和尚責怪他說:「怎可在佛前亂來?」甲和尚遂問乙說:「那裡才可以找到沒有佛的地方小解?」乙便無言以對。
所以,唯有真正體驗到心淨國土淨、一念一塵劫,才可理解到佛是無所不在的。也唯有當你放下自我中心的身心世界,再來看這世界時,才會處處自由自在,時時會晤如來。即使當時的身體不一定健康,身體所處的環境不一定自由,但得心境自在,身體與環境也就不成其為問題了。所以,在佛教的立場來看我們的身、心、世界,它不僅是統一的,更是超越而且自在的。如果能體驗到這一地步,就可以理解到佛國淨土既在他方世界,也在自己的心中。
(1993年11月13日聖嚴法師講於美國紐約大學,倪果善居士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