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旅遊:歐洲最美的十大噴泉+後疫情時代 旅遊發展六大方向+疫情改變旅遊方式 免疫護照及旅遊泡泡☆☆
☆☆後疫情時代旅遊:歐洲最美的十大噴泉☆☆
作者: Elisabeth Yorck von Wartenburg
1.特雷維噴泉,羅馬
誰要是往裡面扔一枚硬幣,就一定會再來羅馬。所以它也被稱作“許願池”,看來很多遊客都願意相信這個神話——這裡每年池底能撈出來總價值約100萬歐元的硬幣。特雷維噴泉也是頗受歡迎的電影拍攝取景地,比如《羅馬假日》、《甜蜜的生活》等。
2.特拉法爾加廣場噴泉,倫敦
噴泉的魔力何在?它能讓氣氛瞬間浪漫清新起來,所以也是見面閒聊的理想地點。比如倫敦的特拉法爾加廣場噴泉就是一例。這座1939年為紀念兩位皇家海軍上將而建成的噴泉,已經成為很多倫敦人城市生活的中心據點。
3.華沙噴泉,巴黎
水池、小瀑布、噴泉和雕像——巴黎的華沙噴泉可謂是一件巨大的藝術作品。尤其富有特色的是20枚大砲,當然了這裡發射的不是火藥,而是50多米長的水柱,與對面的埃菲爾鐵塔交相輝映。
4.彼得大帝夏宮噴泉,聖彼得堡
18世紀初,彼得大帝在聖彼得堡附近建起了沙俄版本的凡爾賽宮——彼得夏宮。直到今天,人們還能從這一宏大建築中受益:在春夏季節,每天上午11點,這里大大小小150座噴泉齊發動,每秒鐘噴灑出3萬升水,吸引人們觀賞嬉戲。
5.蒙特惠奇魔法噴泉,巴塞羅那
位於蒙特惠奇山腳下的魔法噴泉始建於1929年,當時是為了迎接巴塞羅那世博會。這座噴泉的“魔力”在夜晚最能“顯神通”:在音樂和燈光特效的助力下,噴泉每秒鐘噴灑出大約2千升水, 給人帶來奇妙的視聽感受。
6.大噴泉,日內瓦
140米高的水柱噴射到天空中——大噴泉可謂名副其實。不過這個日內瓦的地標最初的建造本意並非噴泉,而是充當液壓動力網絡的排水安全閥。後來人們發現這會形成獨特的噴泉景觀,就把它從羅那河下游移到了日內瓦港中心,這裡的水壓更高。
7.威廉高地公園藝術瀑布,卡塞爾
2013年,德國卡塞爾的威廉高地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除了這裡的巴羅克風格花園之外,藝術瀑布和噴泉景觀也是最吸引遊客的亮點。每年從5月到10月,這裡都會舉行傳統的水景表演。
8.巨人噴泉,瓦滕斯
這裡是奧地利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因為瓦滕斯的這個巨人噴泉同時也是施華洛世奇水晶世界的入口。設計師André Heller的靈感來源是一個巨人的故事,他帶著自己所有的珍寶,出去探索世界。後來這個巨人老了,就在瓦滕斯隱居下來,守著自己的所有寶藏。
9.水龍頭噴泉,梅諾卡島
這個噴泉看起來簡直不可思議:這水龍頭怎麼可能憑空立在半空中,水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其實,這只是視覺上的錯覺:它的支柱巧妙地隱藏在水流中。
10.撒尿小童,布魯塞爾
這大概是最“小”卻也最有名的噴泉了——而且還那麼富有變化。布魯塞爾的地標建築撒尿小童只有61厘米高,但卻舉世聞名。這個五歲小男孩的銅像雖然本身是光著屁股的,但是卻擁有大約1000套服裝——當然了,褲子都是“開襠褲”。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旅遊產業帶來的衝擊難以衡量。示意圖。報系資料照
☆☆ 後疫情時代 旅遊發展六大方向 ☆☆
經濟日報 馬培治 2020-05-23 18:19
(作者是Airbnb台灣暨香港公共政策事務資深經理)
根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估計,全球跨國遊客人數在2020年將減少三成,而世界觀光旅遊協會亦預估,光是在亞洲地區,將會有6,300萬個與觀光旅遊有關的工作,可能受疫情影響而消失,衝擊遠較歐美地區更大。
儘管台灣抗疫成績有目共睹,仍難免於全球危機的衝擊: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今年第一季來台旅客約125萬人次,較去年的超過290萬人次大幅衰減57%,觀光產值衝擊估計達571億元。
在旅遊產業被按下「暫停鍵」的此刻,正好讓我們反思觀光旅遊的意義何在:與人的連結、串連陌生與熟悉、增廣見聞。透過疫情,我們更明白人們對觀光旅遊的渴望多麼強大。這種渴望更明確告訴我們:觀光旅遊一定會復甦。
從二戰戰後以來,人類經歷地緣政治變遷與規模不同的經濟危機,國際旅客人數仍然從1950年的2,500萬人次,成長到2019年的15億人次,說明了旅遊業不會被一次的危機擊倒。
儘管這場危機何時能落幕尚難評估,在可見的未來,我們認為旅遊業將往六個方向發展:遠不如近、短不如長、廣不如精、鬧不如僻,同時還要安全至上、物有所值。
首先,各國邊境管制的放寬速度與規模將有所不同,因此近距離、境內的國民旅遊勢將成為中短期內的主流,而台灣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無需長途跋涉便能要山有山、要水有水,豐富的觀光資源,正好提供愛好出國旅行的台灣人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過去以短天數為主的國民旅遊,也會往更長天數、更深入的方向發展。
傳統上以「追景點、逐新鮮」為主的國民旅遊型態,會轉變為更深入地方社區、以地方生活文化為焦點,讓地方創生有更好的市場條件進一步發展。而在經歷各種疫情管控措施後,人們透過旅遊來滿足遠離塵囂、再充電的需求會更強烈,帶動非都會的偏郊鄉野等非主流景點的需求上升。根據資料統計已看到這樣的趨勢,近期台灣的預訂有超過45%是在非都會地區,而在去年同期,僅有36%。
除了疫情對旅遊業未來發展造成的影響,當我們在預測產業未來走向時,更不能忽視未來旅遊的主要客群--千禧世代與Z世代,他們的習慣與喜好,將定義未來旅遊業發展的基調。過去一年中,Airbnb在台使用者有超過半數都是年齡在30歲以下的新世代。我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最大一課,便是如何透過旅遊與生命經驗來定義自己的獨特性,因此,如何透過旅遊傳遞獨特、真實與在地的體驗,便成為發展未來旅遊產品服務時的重要依據。 而要能滿足各種各樣的獨特需求,需得仰賴多元產業結構打造出的產品多元性。而多元性正好又是在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時,避免被黑天鵝事件擊垮的最好防護。這種分散式的產業結構,正呼應了Airbnb的社群經濟模式,透過不同房東打造出的多元旅宿,滿足未來世代的需求,也透過這樣的多元性,讓產業更具韌性。
作為凝聚多元社群的平台,我們也努力幫助全球房東社群能夠做好準備,迎接旅遊業的未來樣貌。
舉例來說,我們與來自醫藥、清潔與旅宿領域的專家合作,開發適用於住家房東的清潔與消毒指引,打造未來旅遊的安全基礎。在疫情發生後,也推出「線上體驗」服務,透過雲端與來自世界不同角落的在地達人持續交流、建立連結,不出門也能遊天下。儘管未來各國將逐步解封,此種低風險的「旅遊」選擇,對於每天都想旅遊卻苦無時間與金錢,或是對於疫情仍有疑慮因而較為謹慎的族群,提供持續與世界連結的機會。
面對疫情帶來的旅遊業新趨勢,整個旅遊產業、政府機關與平台必須一起做好準備,迎接「新常態」的來臨,並透過多元的產業結構,繼續把在地、真實、獨特的旅遊體驗,透過科技以及人際互動,帶給各地遊客,讓台灣不止能透過防疫站上國際舞台,更能在疫情後的觀光旅遊新時代中,以安全為本,被世界看見。
☆☆疫情改變旅遊方式 免疫護照及旅遊泡泡☆☆
中廣新聞網 NewsRadio 特約記者*戚海倫*報導
2020/05/27 07:23
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經濟,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估計,國際旅遊規模年減幅高達80%,至少百萬就業機會岌岌可危。旅遊業在後疫情時代,如何殺出一條血路?愛旅遊的人們,又該如何面對這新的旅遊趨勢?
疫情之中,台灣相對安全。但放眼世界各地,仍然面對嚴峻的防疫考驗。地球村的時代,面對無形的敵人病毒,沒有人能說自己是局外人。
旅遊業在這波疫情遭受嚴重打擊。先前「待在家裡」,是多國防堵病毒快速傳播喊出的口號,封城、鎖國,對許多國家都是前所未見的舉措。就算如今疫情趨緩,但各國仍不敢輕易開放邊界,深怕稍有不慎,出現防疫破口,疫情就會捲土重來。
不少人悲觀認為,世界已經回不去了。但生活總是要過,也有人悶太久了,已經開始規劃未來的旅行。後疫情時代的旅遊會是什麼樣貌?恐怕在人類能找出對抗病毒的有效方法之前,也得做出調整與改變。
有旅遊網站Tourism Review預測旅遊新趨勢,包括像是「本地遊」、「保持距離」、「親近大自然」、「短旅行」、「自駕遊」等等。讓我們一一來看。
首先是「本地遊」。疫情爆發以來,許多國家都祭出旅遊限制,不發簽證、許多旅館也都關閉。民眾也會擔心,在機場人多之處,或是搭乘飛機時不幸中鏢,於是不再捨近求遠,轉而就近尋找旅遊地點。各地一些比較不為人知的景點或是原本冷門的旅遊地點,旅客不多,在疫情之後,很可能成為吸引民眾造訪之處。
此外未來旅遊時,旅人也會「保持距離」。社交距離一詞,暫時將成為生活中的常態與必要。旅遊時也是,民眾會考量感染風險,不再喜歡熱鬧、人擠人的空間與場所。也就是說,旅遊會變得更個人化。在這樣的趨勢下,可以想見,傳統的節日慶典、表演,或是熱門的博物館、酒吧、夜總會等等,都會受到影響。
密閉空間相對風險較高,那麼開放空間的戶外與大自然,就成為民眾新的選擇。特別是好長一段時間,許多民眾被要求待在家中防疫,那麼當疫情趨緩逐步開放,人們都會渴望廣闊的視野與新鮮的空氣,以「親近大自然」為訴求的主題旅遊,可以預期會受到歡迎。在台灣,許多郊山、古道與秘境,如今都成為許多人探索放鬆的新去處。
此外,過往常常在連續假期時,民眾習慣安排長時間的旅行,塞車、景點人潮塞爆都是常態,但未來恐怕會有所改變。人們可能會開始考量防疫的需求,以一年去好幾次短程旅行,取代過去一年安排一次長時間的大旅行。
而未來旅行使用的交通工具,旅人也會多考慮採取「自駕遊」。過往搭乘當地公共交通工具、大眾運輸,體驗在地生活的旅行經驗,可能會被取代。因為不想與太多人接觸、也將旅程安排更個人化,於是自駕遊的方式可能會更熱門,藉著自駕遊,掌控旅行的自主權,相對也被視為更安全,這些都是後疫情時代,旅遊可能出現的新趨勢。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分析,短期來看,海外旅遊恐怕會先以「旅遊泡泡」或「旅遊走廊」的概念發展與應變。
什麼是旅遊泡泡呢?指的是社區感染已經控制的國家,彼此之間建立合作關係,不需要檢疫就能夠在彼此間出入境,宛如把彼此包在一個大泡泡裡。像是五月中旬,波羅的海三小國已經實現了堪稱全球第一個旅遊泡泡,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與立陶宛,彼此間在旅遊上成為一個泡泡,拯救彼此的旅遊業。
紐西蘭和澳洲在疫情上控制得很不錯,也準備建立旅遊泡泡,讓人民在其中可以安全往來。又或者稱為旅遊走廊,彼此間可以在走廊上自由走動。像是歐洲,傳出捷克就考慮與斯洛伐克和克羅埃西亞建立旅遊走廊;越南和泰國也正在考慮。
這種小區域間的旅遊,在新冠肺炎疫情慘兮兮的旅遊業之中,無疑是一線曙光。這表示這些國家的疫情獲得控制,數據可以讓人信賴,彼此之間有地利之便,也能互信互助。
對外國旅客,有些國家也在思考新的方式,也可以說,是開放中仍有限制。例如泰國考慮向外國旅客開放某些區域,但旅客的活動範圍是受限的,例如僅限於某個小島上。
可以想見,上飛機前量體溫會成為必備動作,甚至有可能要進行新冠病毒檢測,但什麼時候測、多快能知道結果、檢測的準確度也要考量。除了各國發出的護照,還可能出現代表健康狀況的「免疫護照」,有沒有感染過、有沒有接種過疫苗,可能都會顯示在免疫護照上。
也有預測指出,上飛機之後仍要保持社交距離,未來就算坐經濟艙也不會很擠,但是這也表示,航空公司的成本,因拉開乘客座位距離而提高,未來的機票價格恐怕很難有甜甜價。包括郵輪旅遊、滑雪這類的活動,短期內旅客可能都不會列入考慮。只要對疫情的疑慮無法消除,不出遠門、特別重視衛生,恐怕將會是未來人們旅遊的最高指導原則。
澎湖因為旅遊資源豐富,位處離島有海洋度假的優勢,因此成為後疫情時代國人暑假旅遊的首選。(圖/記者張塵攝,2020.06.08)
預約制將來會成為常態嗎?想理髮,提前在理髮店預約登記;想旅遊,提前在網上預約門票;想看病,提前預約掛號……疫情期間,凡出門必“預約”已成為很多人的一種習慣。在疫情常態化防控乃至“後疫情”時代,預約制還能繼續實行嗎?
上一篇:*中國衛健委向世衛組織申報北京最新新冠疫情*+*世衛組織與中國合作以確定北京爆發新冠疫情原因*
下一篇:***英國研究:全球1/5人口 恐染新冠肺炎重症風險+全球逾800萬人染新冠肺炎 研究料美國10月20萬人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