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真的會“流逝”嗎?※- 新浪科技
※時間真的會“流逝”嗎?※
新浪科技-自媒體綜合
2020年06月07日09:30
凡是具有天然運動和生死的,都有一個循環。這是因為任何事物都是由時間辨別,都好像根據一個週期開始和結束;因此,甚至時間本身也被認為是個循環。
——亞里士多德《物理學》
人們最早對時間的直觀認識或許來自對自然的觀察。太陽東昇西落,四季更迭,花開花落,這些循環的現象讓人們形成了一種最初的時間觀,認為萬物循環,時間本身也是一個循環。
循環的時間觀或許更能給人帶來一些寬慰,輪迴與重生或許能消除些許恐懼。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最直觀的體驗是線性的時間。我們可以在空間中向前走兩步,再向後退回到原處,但我們卻無法在時間流逝兩秒後,再回到兩秒之前。時間本身真的像我們感受的這樣具有方向嗎?
對我們這些堅信物理學的人來說,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區別……不過是一個幻覺而已……
——愛因斯坦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時間概念的誕生”可以追溯到17世紀,也就是牛頓和以他為代表的經典力學體系的出現。在牛頓體系中,時間和空間都是絕對的,任何事情都發生在某個時刻的某個地方,換句話說,牛頓的體系反映了一種決定性的世界觀,世界變得可以被預測。但牛頓的理論沒有解決的是,經典力學的方程無法斷定哪裡是過去,哪裡是未來,時間的方向被抽走了。
牛頓體系完全符合我們日常對世界的認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它一直是科學界的主導。但現在,當我們的認知不斷突破極大和極小的邊界,我們已經認識到,在宇宙尺度上,或者聚焦在原子和亞原子尺度上,牛頓的理論就不再適用。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革命。或者可以這麼理解,牛頓的理論是廣義相對論在弱引力場下的近似。它符合我們日常的認知,是因為在非相對論性運動和弱引力場下,廣義相對論可以簡化為牛頓理論。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打破了牛頓絕對的時間觀念。在相對論的體系下,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被合併成了四維時空。但是和牛頓的理論所面臨的問題相似,相對論同樣建立在“無方向的時間”的概念上。
20世紀中後期,一些科學家試圖將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統一,建立起量子引力理論,它能夠解釋時間的單向演化。這其中不乏一些人們熟知的名字,比如彭羅斯。但這種統一的實現似乎還需要走很長一段路。
既然目前物理定律中的時間似乎並沒有方向性,我們為何仍會覺得時間“一去不復返”?
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覺,一面固然被經典力學、相對論、量子力學搞亂,另一面卻從熱力學中得到支持。
——柯文尼&海菲爾德《時間之箭》
科學家同樣試著在宏觀層面上來討論這個問題。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一個孤立系統的熵(一種系統無序性的度量)在後來時刻的值,將大於(或者至少是不小於)它在之前時刻的值。
這條定律關上了永動機幻想的大門,卻開闢了一條理解時間流逝的路。
1927年,物理學家愛丁頓最早提出了“時間之箭”(Arrow of Time,又譯“時間之矢”)的概念,認為時間的單向性可能與熱力學中的熵存在某種聯繫。
但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因為熱力學第二定律並不能真正解釋時間之箭,它說的僅僅是,高熵的狀態比低熵的狀態更有可能出現。因此,其中一種解釋還需要一種假設,那就是宇宙恰好以一種極不可能的低熵狀態開始的,如果不是這樣,時間就會被“卡住”,任何有趣的事情都不會發生。羅韋利(Carlo Rovelli)認為,如果宇宙是在一個隨機狀態下啟動的,那過去和未來就不會有區別了。
事實上,觀測證據表明,宇宙確實始於一種低熵的狀態。宇宙學家認為,在時間的開端后的一瞬間,宇宙可能經歷了一次快速而劇烈的膨脹,被稱為暴脹。暴脹可能發生過不止一次,它會導致無限的多元宇宙的誕生。在多元宇宙中,一些宇宙存在時間之箭,一些則沒有。可以說我們是幸運的,因為只有在存在時間之箭的宇宙,才有機會演化出生命。
事實上,就在今年,曾出現一些媒體的“小道消息”說,在南極的科學家找到了平行宇宙的證據。這種說法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三篇相關的學術論文。最初一篇來自2016年,南極脈衝瞬變天線(ANITA)發現了奇怪的高能粒子信號,那些粒子並不是由太空自上而下的“掉落”的,而是反向“向上升起”的。
一些科學家認為,觀測的結果可以為“CPT對稱鏡像宇宙”提供證據,這個鏡像的宇宙和我們所在的宇宙完全相反,時間也是倒退的,因此才會出現“向上”的高能粒子運動。後來,還有一篇相關論文采用了南極“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IceCube)的證據,認為需要考慮其他方向來解釋ANITA的數據。
因此,從科學層面來說,我們真正能得出的結論其實只有“'異常'高能粒子信號”,以及“現有的理論無法解釋這次觀測的罕見事件”。而所謂“找到時間倒流的平行宇宙的證據”,只是一種過度延伸的解讀。
這種過度解讀或許和人們對“時光倒流”的興趣密不可分,這種情況也並非第一次發生。2019年,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的研究人員曾發表論文稱,他們在實驗中將量子計算機的狀態倒流回了幾分之一秒之前,論文作者表示,“這是人為創造的一種狀態,它朝著與熱力學時間之箭相反的方向演化”(詳見《科學家逆轉了時間之箭?》)。
但物理學界並不接受這種說法。一個形象的比方是,如果將錄像倒放,我們或許能看到蒸汽流回茶壺,這看起來似乎是“時光倒流”,但時間其實並沒有被逆轉。批評者認為,研究涉及的技術的確對測試量子計算機程序有用,但它遠沒有“時間機器”那麼吸引眼球。
即使多元宇宙與時間之箭確有關聯,仍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各個領域的科學家仍在努力尋找著各種可能的解釋。
2009年,一些量子物理學家提出,時間之箭也許可以用量子糾纏來解釋。當一個物理系統與周圍環境發生糾纏時,它會向平衡點靠近,這種單向的演化決定了時間之箭。
直到今天,我們依舊沒能完全回答這個問題。時間之箭出現在眾多場景和事件中——進化、衰老、記憶、因果……它的背後仍有廣闊的天地等待我們揭示。
參考來源:
彼得·柯文尼,羅傑·海菲爾德,《時間之箭》,湖南科技出版社,2018年1月
羅傑·彭羅斯,《宇宙的輪迴》,湖南科技出版社,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