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7 12:43:15幻羽

☆☆中國兩會:李克強報告談台灣未提「和平統一」及「九二共識」引發揣測☆☆

☆☆中國兩會:李克強報告談台灣未提「和平統一」及「九二共識」引發揣測☆☆

                                       BBC- 2020-05-27 09:20

中國總理李克強上周五(5月22日)在北京全國人大會議上發表涉台工作報告,過往強調的關鍵字,涉及台灣的「九二共識」以及「和平統一」此次都不被提及或者表述發生變化,引起各界關注。

《經濟學人》北京分社社長任大偉(David Rennie)告訴BBC中文稱,接續蔡英文在5月20日的談話,李克強此次談話值得關注。「移除(統一前面的)『和平』兩字,顯示出台灣雖然在防疫上有所成就,但北京給予台灣的壓力,在中美升溫的爭端背景下繼續加大。」

消失的「和平」

台灣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這份40年來最短的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涉及台灣議題的只有一段話。

李克強在報告倒數第三段說,「我們要堅持對台工作大政方針,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行徑。完善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保障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團結廣大台灣同胞共同反對『台獨』、促進統一,我們一定能開創民族復興的美好未來。」

分析歷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和平統一」以及「九二共識」一直為對台政策關鍵字。2009年開始,在國民黨籍的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執政8年間,中國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幾乎每年提及「和平統一」。

蔡英文(中)圖片版權OFFICE OF THE PRESIDENT, ROC (TAIWAN)Image caption蔡英文執政後,中國政府工作報告開始強調"反對台獨",但"和平統一"字眼仍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則以"反台獨"為論述核心。

2016年代表民進黨的蔡英文執政,中國政府工作報告開始強調「反對台獨」,但「和平統一」字眼仍在。2018年則增添「九二共識」,向台灣喊話。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則以「反台獨」為論述核心。

有評論分析,去除「和平」二字,是北京釋放的重要信息。

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lobal Taiwan Institute)主任蕭良其(Russell Hsiao) 告訴BBC中文,李克強講話中同時消失的還有「九二共識」。他判斷北京丟給蔡英文的信息應是台灣若不接受「九二共識」,那麼「和平」統一的基礎也將不存在。

不過,香港浸會大學教授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接受BBC中文採訪稱,不需要對於「和平」二字消失反應過度。

台灣與中國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他強調,「和平」二字消失,基本上意味著北京要保持所有「統一」的選項,雖然和平統一的機會持續縮小,「這是因為民進黨執政後,不支持所謂的九二共識。而且隨著時間流逝,現在要說服台灣接受統一,除了使用武力之外,變得越來越難。」

同樣設立在華盛頓的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高級研究員葛來儀(Bonnie Glaser)持相似看法。她告訴BBC中文,表示不用「和平」二字不代表中國放棄和平統一之選項。此次講話應是警告台北不能朝「法理台獨」前進,並同時告訴華府不能放棄「一中政策」。

《日本產經新聞》外信部次長矢板明夫向台媒分析,蔡英文就職以及北京李克強涉台講話,雙方都不再提及1992辜汪會面歷史,或「九二共識」,此跡象顯示出兩岸根植於國共歷史,輔以「九二共識」或「和平統一」相互談判的路線結束。

向美國釋放警訊

蕭良其同意,中國不再使用「和平」二字,亦是針對近年來升溫的台美關係釋放警吿。他向BBC解釋,1979年美國會通過的《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明文表示,美國與中國建交的基礎之一是,中國在未來能「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因此,他認為李克強此次講話去掉「和平」應該也是給華府信息。

不過,前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則告訴美媒「美國之音」,「是否代表北京對台政策的重大轉變還不能完全確定。」不過,卜睿哲亦認為,此次中國本主要針對的應該是美國而非台灣。

此外,美國國務院也在蔡英文開啟第二任總統任期當天,宣佈將銷售約1.8億美元的魚雷等軍武給台灣,再次引發北京抗議。

武統台灣?

Fl6V圖片版權PATRICK AVENTURIER GETTY IMAGES

任大偉向BBC中文解釋,上一周蔡英文開啟新任期,輔以台灣的民主選舉及防疫成就,本該是慶祝的一周,但之後李克強的講話隨即把和平二字拿掉,北京不排除武力攻台的信號也因此發出。「台灣的處境是,每次成功的背後都會有威脅在背後,」他說。

他認為台灣面臨的威脅,也不只來自北京,同時也來自美國。台灣公司,全球最大芯片代工廠「台積電」(TSMC)上周宣佈到美國設廠。任大偉分析,台積電在壓力下得不到美國設廠,並不能再接受華為訂單。「台灣的悲劇是,如果美中兩國走的很近,台灣就被排斥在外,但如果美中關係惡化,台灣就變成拳擊沙包。」

除了李克強的講話之外,武統台灣的信息也在本周在網路燃燒。台灣媒體在近日報導,微博上自稱是中國四川美院「軍迷社」成員創作的多張解放軍攻陷台北街頭的武統畫作,便在網路廣為流傳,並在台灣網路上引起台灣網民激烈反應。

不過,高敬文強調,雖然北京對台北的威脅加劇,但他不認為習近平真的在考慮武力攻台。「除非他想要開啟與美國(及日本)對抗的第三次世界大戰。」

疫情改變美中台三角關係?

許多分析也指出,疫情過後,台美保持友好,北京施壓台灣這種美中台三角關係,在短時間內變動機會很小。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教授曾銳生(Steve Tsang)表示,中國對台北施加政治壓力,是不管有沒有疫情爆發都會持續的手段。不同的只是,因為美國受困於疫情,北京施壓台灣的力道上可能加大。 

美國華府智庫史汀生研究中心中國計劃主任-孫韻(Sun Yun)認為,此次疫情後,增強了中國對其治理能力的信心。「但這是否也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還有待觀察,因為中國在處理疫情和援助外交上的許多作為,並非沒有受到國際質疑。」 

她認為,病毒大流行給北京帶來衝擊的同時創造了機會,促使中國在外交政策方面變得更加自信,也更加具有防禦性,「這種趨勢不是始於新冠肺炎,肺炎危機之後也不會消失。」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分析員李愛玲(Helena Legarda)則判斷未來中國有關抗疫的宣傳會越來越激進,試圖將自己描繪成一個負責任的政權,在成功控制疫情之後,也能夠幫助其他國家防疫。 

台灣的下一步

專攻台灣民主的學者南樂(Lev Nachman)告訴BBC,美國現在深陷疫情,對於台灣幫不上太多忙,而美國暫停撥款給世衛,對台灣想要成為世衛觀察員的願望,到底是好是壞還不一定。他強調,美國能否依據剛通過的「台北法案」(Taipei Act)協助台灣加入國際組織是一大焦點。  李愛玲則說,儘管北京批評民進黨政府「以疫謀獨」,但可以預見台北會繼續與美國或歐洲等國保持良好關係,並在防疫政策上與中國做出區隔。 

台灣時事評論者顏擇雅認為,台灣社會不應過度在乎捐贈口罩能帶來多少外交成績。她認為捐贈口罩該是人道理由,台灣無須計較付出能否有所回報。

中國航空母艦遼寧號穿越台灣島東北側西太平洋往南移動,預計抵達南海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