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2 08:57:34幻羽

☆全球確診突破500萬大關 逾32萬人染疫喪生+新冠肺炎疫情過後的電影院+中國打響反索賠第1槍,96000億罰單甩回去☆

             ☆☆全球確診突破500萬大關 逾32萬人染疫喪生☆☆

                 路透社 中文新聞 2020年5月22日 上午3:49

路透華盛頓21日電 根據路透社統計,全球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確診人數已突破500萬大關,逾32萬人染疫喪生。 

根據路透社,截至格林威治標準時間(GMT)21日6時26分(台灣下午2時26分)

美國共有155萬7727人染疫、9萬3313人喪生,為全球確診及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 

俄羅斯累計30萬8705人染疫、2972人喪生,為全球確診人數第2高的國家

巴西有29萬1579人染疫、1萬8859人喪生,為全球第3大重災區。 

西班牙累計25萬409人染疫、2萬7888人喪生

英國累計24萬8818人染疫、3萬5704人喪生,病故人數名列全球第2。

路透社根據各國衛生部及政府官員的聲明,完成上述統計。中央社(翻譯)

          ☆☆新冠肺炎疫情過後的電影院將變成什麼樣子?☆☆

                        2020年05月21日15:28

中國電影行業在沉寂幾個月後開始慢慢復甦。電影院開始開放,目前附有條件——嚴格遵守所有預防措施。但電影行業在新冠肺炎大流行過後是否將像過去一樣?我們就此詢問了著名影評人釋凡。 

在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在全國擴散後,中國政府下令關閉所有電影院。當時是在1月底,正值中國春節前夕——春節檔是影視發行公司最盈利的檔期之一。 

按照央視電影頻道(CCTV-6)的報告,到2020年4月底中國票房損失超過300億元。

“我認為既是衝擊,也是新的開始。近年來中國電影行業發展速度非常快,正好可以藉此機會停下腳步進行反思。雖然表面來看停工待業對電影行業的經濟衝擊不小,但是同時人們也能夯實基礎,重新思考今後的發展,” ——釋凡相信。

中國電影市場的規模很早前就達到了領先地位。按照擁有不同行業的統計和研究數據資料的Statista網站的數據,早在2018年時,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收入就已經大幅超過日本,差點就達到了好萊塢的水平。 

中國電影行業的確在過去10年間完成了飛躍,展示出迅猛的連續增長。 

據國家電影局發布數據,2019年全國電影總票房642.66億元,同比增長5.4%;國產電影總票房411.75億元,同比增長8.65%,市場佔比64.07%;城市院線觀影人次17.27億。

2019年新增銀幕9708塊,全國銀幕總數達到69787塊。

公開數據顯示,中國內地2017一2019年票房分別為559.1億、609.76億、642.66億;觀影人次分別為16.2億、17.16億、17.27億,票房與觀影人次均再創新高。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的這種高指標使得批評家們樂觀看待所失去的指標的恢復前景。此外,疫情可能促使人們重估電影行業的風險。 

“今後電視劇和網劇領域或將大幅提升,因為疫情使得大眾意識到了電影行業的風險,而電視劇和網劇暫時沒有太大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到,恆業和光線的片單也都是電視劇和網劇,證明了以後會有偏向。另外,我想疫情后還有可能出現報復性觀影的現象,一部優秀的影片在疫情恢復後可能會創造一個記錄,”——釋凡說。

許多人都同意這樣一種看法:在線內容與我們所習慣稱之為電影藝術的內容之間的界限因新冠肺炎疫情而被抹煞了。由於這些在線內容的質量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享有世界性聲譽的導演也採取這種形式小試身手。

例如,2020年預計將出現由中國電影行業的傳奇王家衛導演(Kar Wai Wong)執導的網劇。 

居家隔離以及缺乏與攝製組充分開展工作的機會並沒有使全世界的許多導演停下腳步。拍攝電影短片、甚至用智能手機拍攝微電視系列短片是擺脫困境的辦法。在希臘塞薩洛尼基國際電影節項目(Thessaloniki)的框架下,雲集了由各國導演們在自我隔離期間所拍攝的微電影,參加者當中可見到中國導演的名字。 

不管影片是採用什麼形式拍攝出來的——不管它是正常的電影產品、網劇,抑或是智能手機拍攝的電影短片——許多專家都同意,新冠肺炎疫情、英雄戰役、隔離條件下的生活將是長期佔據電影行業第一位的話題。

                

    ☆☆中國打響反索賠第1槍,96000億罰單甩回去,全國人民支持☆☆

                           -*補壹刀*-2020-05-21 08:18

2020年是一個新冠病毒已經爆發為開端的一年,這是一場關乎全人類的生命的戰爭,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疫情讓全人類都面臨著巨大的困難,而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震中”,由一開始的中國轉為了美國,而最新的報導,美國境內的確診數已經突破了129萬人,而且確診人數並沒有出現拐點,或者有平穩或下降的跡象,仍舊以一個較高的速度上升,這讓人非常的恐懼。在最開始疫情出現時,美國對此的態度就很是鬆懈。對疫情的防控和人員流動的控制並沒有合理的改善,導緻美國現在的狀況無法控制。其實在這時我們應當做的就是嚴格控制人員流動,積極做好疫情的防控才是最主要的工作。

然而美國貌似並不是這樣想,也不知是想要轉移注意力還是心虛,竟還無端指責中國,要求中國予以賠償,在美國這樣的咄咄逼人之下,中國天津南開大學英語王樹振老師,向國際法庭,對美國聯邦政府提起訴訟,要求美國聯邦政府對中國索賠9.6萬億人民幣。這樣的做法並不是無厘頭的,其實在此之前,美方為轉移注意力,曾多次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源頭指向中國,並帶有指責性語言,態度惡劣,面對美國自本國的經濟損失,要求中方進行賠償,實在是可笑。但是對於美國的很多無稽之談,中國都予以不理睬的態度,但這一次,我們不再沉默。

其實,此次疫情的蔓延和美國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在疫情一開始時美國不懈的態度,而且並沒有做出相應的防護措施,認為此事不重要,不予理睬。作為一個發達國家,一個經濟強國,如此鬆懈的防護措施也讓我們懷疑,在國際上美國也沒有擔當起一個大國的責任,在疫情期間,很多美國民眾都屬於慌亂且不知所措的狀態。最後也證實美國才是病毒的發源地,但是面對這樣的情況,美國採取的第一反應仍舊是甩鍋行為,實在是令人難堪而且難以理解。其實現在最重要的就是防控疫情,克制疫情。

對於索賠事件,國民的反應也不過是對美國的一種自衛反擊而已,而王樹振老師也不過是打響了反擊索賠的第一槍!

“我們可以切斷(與中國的)一切關係。” 很多人都看到了,美國時間14日一大早,因為美國抗疫不力,氣頭上的美國大統領說了這番驚人之語。

他還說,假如真的切斷了,會發生什麼?美國會“節省五千億美元”! 刀哥問了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五千億是怎麼算出來的。而且特朗普總統這番話說得非常輕巧,感覺中美切斷一切聯繫,是一朝一夕可以達成的事情。

其實這並不是美國第一次發出這樣的聲音,之前他們叫它“全面脫鉤”。這可能嗎?我們要當真嗎? 

  

<1>

特朗普話音剛落,就有人舉起四肢贊同,比如美國著名反華“專家”章家敦。他覺得,美國早就應該與中國全面脫鉤了。鑑於章家敦從20年前到現在一直鼓吹中國“早就該”崩潰了,所以他的這番支持,也沒人當真。從常識上看,“切斷一切關係”,這怎麼可能!

美俄關係那麼差,現在也都沒有切斷一切聯繫,而相比之下中美的聯繫緊密得多。經濟上,2019年中美貿易額5412億美元,這是在中美貿易戰進程中錄得的數據,2018年是超過6000億的。中美貿易平均每年為每個美國家庭節省850美元成本。

人員往來上,在疫情發生之前,中美之間每年人員往來達500萬人次,平均每天有1.7萬人往來於中美之間,每17分鐘就起降一個航班。更不用提還有規模巨大的留學生群體和遊客往來於中美。數據背後,是利益、是情感、還有各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緣由。

即使疫情讓這些往來有的減緩了,有的暫時停滯了,但現在或者疫情過後,想要把這一切都人為剪斷,大概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是個無法完成的任務。特別是語出特朗普之口,這話看上去好像沒那麼嚴肅,因為他總是說變就變,可能過兩天,這茬事,他又會改口。不過,也正是出自特朗普之口,我們也就不能那麼輕視。

很多時候,特朗普一兩句話的事情,大家沒當真,最後他真的那麼做了。美墨邊界的牆就是這樣。當初他說要對中國加關稅,很多美國人也覺得不可能,但最終還真那麼做了。

更何況,對中國狠,算是這屆政府的一個特色,再加上即使是說者無意,但有心的聽者多了去了。特朗普身居大統領之位,他這番話,肯定會有人朝著這方面鑽研。聽其言觀其行,美國這屆政府在行動上,就有脫鉤傾向。

在美國發動的對華貿易戰中,特朗普想要中美之間的貿易更加“平衡”,但他動用的手段卻往往意在“脫鉤”。譬如大力打壓華為、中興,讓美企與中企的生意往來越來越受限,生意難做,中美企業只能有所切割,各尋出路。

在特朗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宏圖中,讓製造業從海外遷回美國是題中之意。在疫情暴發初期的1月,美國商務部長羅斯甚至說“疫情有助於製造業回流美國”。讓製造業回流?從哪裡?顯然大部分是從中國。

東南亞、南亞的成衣製造業等,美國未必看得上,它真正著眼的可能是iPhone製造,汽車工廠等等,這些產業的拼裝工廠很多都在中國。

這件事做成的結果是怎樣,不難設想,那可能等於中美切割了一小半了。很多刀客都知道台灣有時用切香腸的方式搞“去中國化”的小動作,很少有人把特朗普政府和這個詞聯繫起來。要想切割,美國當然需要“去中國化”。畢竟中美建交40年,中美雙邊貨物貿易額增長了252倍。兩國社會的相互嵌入也很大。

中餐館甚至能深入一個偏遠的美國小鎮,“MADE IN CHINA”所指向的也絕不僅僅是家用電器、衣服和iPhone。很多iPhone背面都寫著“在加州設計,在中國組裝”。

據報導,本月初,特朗普又簽了一條行政命令,要大力排查大容量電力系統中的安全風險,監控或替換那些採購於不可信任的“外國供應商”的設備。

“外國供應商”指誰?很多分析人士說,這擺明就是要切割美國電網中的中國設備。在此前貿易戰的背景下,中美相互投資規模本來就有所縮小,現在疊加了疫情因素,更是急劇下降。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下令要撤回投資在中國股市裡價值約45億美元的聯邦退休基金,他還威脅要打擊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的中國公司。

可能在一些美國人的眼裡,如此將中美間千絲萬縷的聯繫一縷縷剪斷,也不是不可能,疫情看上去又加大了這種可能性。不光特朗普政府,美國的議員們也在琢磨著推動中美切割。比如之前有議員提出“醫療物資供應鏈安全法案”,要求政府了解美國醫療產品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克魯茲最近提出“2020年本土稀土議案”,要求在美國建立關鍵礦物資源的供應鏈,減少並終止對中國的依賴。

這些都是中美交往中的關鍵領域,特朗普政府現在竭力往脫鉤方面走,全面脫鉤的可能性小,但傾向會加劇,效果也會不斷接近全面脫鉤。所以,未來未來在供應鏈的轉移、以及美國掌握優勢的科技領域,中國很可能面臨不小的壓力。特朗普的這番狠話,無論事後會不會改口,我們都不能只當他說說而已。

<2>

如果真的“切斷一切關係”是一種怎樣的圖景?刀哥請教了一位國際問題專家。他覺得全景很難設想,所有的推導都只是理論上的。他跟刀哥說了幾個角度。總體上說,中美全面脫鉤後的世界可能會有點類似美蘇冷戰時期的模式。因為脫鉤後,中美都會在經濟交往,人員交流上完全排斥對方,而各自尋求與其他經濟體合作,屆時雙方陣營的溝通方式、格局都會大不相同。

從現在美國對中國打壓最厲害的科技層面上來說。美國和中國全面脫鉤後,中國會受到很大影響,有悲觀的聲音覺得中國在科技層面,比如芯片等領域會倒退十幾年。所有美國有能力卡我們脖子的行業,美國肯定也會發動其他經濟體來限制我們,沒有歐美髮達國家在一些領域提供專利和交流,中國科技的發展速度會降下來。我們要開始自力更生,日子在一段時間內可能會比較難過。

又因為我們與美國人員交往斷了,我們國內的先進科技研發、創新環境可能會受到影響。但美國就會好了嗎?當然不會。

在科技產品上,它喪失了中國這塊巨大市場,想要找補,會很費勁,況且,銷量下降會減弱美國高科技公司研發的動力。市場會讓美國公司的研發速度下降。疫情導緻美國失業率飆升,中美若“全面脫鉤”,因此而失業的人也不會少。

在產品研發上,美國的發展得益於創新型人才,脫鉤後,所有在美國的華裔,都會被認為有通敵嫌疑而不被重用,而當今華裔對美國科技的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

在經濟層面,美國會拉上自己的盟友,包括西歐國家、日韓等,構建獨立的貿易金融體系,這個體系肯定是排斥中國、俄羅斯等國家的。這方面,中國也可能自成體系,到時候的世界經濟,很可能不是全球化,而是“半球化”了。

不談未來,就在當下的關口,離開了中國,美國急需的口罩、呼吸機由誰來供給呢?

在戰略博弈方面,美中所有都切割了,那彼此向對方發動更激烈的行動時,後顧之憂少了很多,衝突的烈度顯然會上升。美軍艦艇資料圖,“脫鉤”後,世界發生烈性衝突的可能性也會上升。

這些推演在中美“一切切割”的大圖景下,都只是一些微小的場景了。很少有人設想出,到時候,是否還有一片藍天是可以自由飛翔的,是否還有一片海域是可以自由航行的,還有一片土地是可以自由行走的。那樣的場景對於每一個習慣了全球化的人來說,比當下疫情造成的困擾要恐怖多了。

正因為如此,美國很多人對特朗普的這番說法,也是很不感冒。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中國商務與政治經濟研究課題主任甘思德說特朗普的最新言論是“危險的虛張聲勢”。他說,解決需要全球合作的危機,避免溝通不是一個有效的策略。切斷經濟關係將嚴重損害美國經濟。

美國前國防部長戰略規劃特別助理布蘭茲不認為美國真的想與中國進行全面脫鉤,他也不認為全面脫鉤是可取的。這樣的觀點還有很多,應該可以代表美國一部分政治精英真實的想法。

特朗普政府不知道這些嗎?未必。但即使知道,他們依然要強言“全面脫鉤”,總體上大概是因為疫情形勢脫離掌控,而大選就快要來了。現在美國聯邦政府已經全面確立了政治抗疫的思路,因為如果承認是自己的失誤,可能政治生命就被斷送了。

專家告訴刀哥,現在美國政府應該是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能否連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是否能向美國民眾兜售成功“美國的疫情是中國造成的”這樣一個謊言。如果兜售失敗,那顯然大選沒戲了。為了取得效果,他們在這方面的言辭會日趨激烈,他們也在進行一種賭博。

<3>

美國真要向著所謂與中國“切斷一切關係”冒進,我們如何應對? 刀哥請教了幾位美國問題學者,他們給出兩種各具代表性的看法。

一種,是我們不能硬碰硬,而應巧妙周旋緩和對立。這種看法的依據,主要是“美強我弱”的基本局面使然。雖然近年來華盛頓在國際社會做了越來越多不得人心的事,世界上“厭美”甚至“反美”的聲音增強,但美國依然是世界頭號強國,在經貿、科技、教育等諸多領域保持領先。

因為有利可圖,美國一招手,仍能喚來一幫小弟。我們雖然在綜合國力的各個方面發展迅速,個別領域甚至已經超過美國,但總體上的差距依然明顯。就以科技為例,我們至今還沒到能主導科技產業鏈的階段。一個芯片,核心的三樣東西:光刻機、高純度單晶矽和化學藥水,都沒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上。光刻機是日本和荷蘭最好,藥水是日本最好,而以高晶矽為關鍵材料的芯片仍是美國最好。

美國頑固反華派也認識到這種“美強中弱”,認為這是“遏制中國崛起”的最後時機了。雖然脫鉤甚至斷絕一切關係也會讓美方蒙受損失,但那些反華派精心核算,認定“美強中弱”的大環境使美國成本更低,因此才會變本加厲。正因這種現實,“不應跟美國硬碰硬”的一派觀點認為,持續剛不是好方法。我們要學會周旋,即便脫鉤是必然結局,也不能由我們把形勢推到極端對抗的階段。

但另一種看法認為,現在是美國逼著中國不得不針鋒相對地反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金燦榮不久前的一段話,道出這種看法的理由:現在的情況就是美國公開扇你耳光。當一個巴掌扇你耳光的時候,也可以打得很響的。你被打了一邊不夠,另外一邊還伸給他,還是打得很響。你能夠老被人家扇耳光嗎......?

持這種看法的人強調,美國主動將中美關係推向戰略對抗,並在國內民粹思潮和個別政客自我政治利益考量的慫恿下,藉著經貿、科技、人文教育等一個個具體領域的具體議題,不斷向著脫鉤甚至“切斷一切關係”前推。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沒有辦法,只能進行必要的鬥爭,以鬥爭促和平。當然,現實情況遠比兩派觀點的理論分析複雜。實際應對中,更多會是針鋒相對和巧妙周旋的結合和搭配,力求有理有利有節。而且要想更加從容地應對包括美方挑釁和脫鉤在內的外部挑戰,最重要的還是那句話,“做好我們自己的事”。(補壹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