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注意到沒有!人口密度比中國更大的日本,為什麼沒有垃圾圍城?*
*大家注意到沒有!人口密度比中國更大的日本,為什麼沒有垃圾圍城?*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萬科基金會
相信大家都會想到日本——
一個馬路上就算沒有垃圾桶也很乾凈的國家
但這種現象可不是一日造就的~
作為一個人口密度極高、生活水平也極高的已開發國家
日本卻沒有人口大國和工業國家的通病 ——垃圾圍城
目前日本每年每人的垃圾生產量只有410公斤
為世界最低,比一些貧窮的農業國家還要低
被逼無奈的垃圾分類
日本的垃圾分類體系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逐步完善的,不過在此之前,日本和垃圾的鬥爭已經持續了很久。
明治維新後,日本現代化和城市化的推進讓生活垃圾的處理問題逐步走入公眾視野。
1900年時,日本已經制定了《污物掃除法》,規定城市行政部門應當負責垃圾的處理,這也為後來的一系列法案打下了基礎。
開啟工業化之後,日本人發現大海也不再像以前那麼乾淨了
不過當時的垃圾問題還不算嚴重,畢竟發展程度有限,尚未徹底工業化的日本社會也產生不了什麼垃圾。
一直到了二戰之後,由於日本急於復甦經濟,對垃圾的處理只是簡單的混合收集填埋,垃圾處理能力跟不上垃圾「產量」的問題逐漸顯現,日本也有了垃圾圍城的毛病。
也不是沒見過這種山
到了1970年,認識到問題嚴重的日本國會終於通過了《廢棄物處理法》,明確規定生活垃圾由政府處理、工業垃圾由企業自行負責的原則。有了懲罰的制約,對企業污染的控制得到了加強,但生活垃圾還是個大障礙。
經濟的復甦和美式生活的流行,使得消費之下的垃圾產出也急劇增加
日本人口密集、面積狹小,且國內山地眾多,缺乏適合人類居住的平原地區,這就意味著日本無法像其他國家那樣大規模地用土地填埋的方式處理垃圾,發達的垃圾焚燒廠就應運而生了。
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垃圾焚燒廠的的數量占到了全球的70% ,國內有六成城市的固體廢棄物通過焚燒處理。
垃圾焚燒廠帶動了一大波上游的環保設備生產,焚燒垃圾固然爽,但也是要付出代價的。
當時日本空氣中測得的二噁英水平是其他工業國家的10倍,空氣與土壤中的二噁英含量均嚴重超標,成了名副其實的「二噁英大國」。
而二噁英這種物質有強烈的致癌性,進入人體後無法降解、排出,對人體的免疫功能和生殖功能都有損傷,甚至可能造成身體部位畸形。攝入了二噁英後的烏克蘭前總統尤先科,變成了半個科學怪人。
終於,政府開始意識到垃圾問題還是要換種思路解決。80年代,日本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垃圾分類回收試運行辦法,初步形成了一套垃圾分類回收處理體系。
進入90年代後,政府提出了提出3R概念(減少原料Reduce、重新利用Reuse和物品回收Recycle),並從國家、社會企業和個人層面逐步完善了垃圾分類回收相關法律。
從這3R原則也能看出垃圾分類回收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可以再利用。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國家,而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所以當然要最大化地利用。
拿塑料來說,日本曾經是世界第二塑料生產大國,廢棄塑料曾嚴重困擾社會。3R政策確立後,廢棄塑料瓶、罐頭等都能得到回收並作為再生資源來生產新的產品。無論哪一種都要儘可能充分再利用。
到2010年,日本全國共收集PET塑料瓶62.8萬噸,其中29.8萬噸在國內得到回收利用。所回收的PET廢瓶,在日本國內有17.2萬噸經過破碎和清洗,得到高品質的PET瓶片再生原料,可用於生產塑料膜,化纖等。
至於飲料瓶,也會在瓶中的異物、瓶蓋及商標紙去除後,被壓縮打包成瓶磚,再提供給資源再生企業。PET可做椅子可做桌。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資源匱乏的日本才會在世紀之初相繼推出《家電回收利用法》、《汽車回收法》等垃圾利用法,完善了其垃圾分類回收法規。
民間落實的舉措 決心雖好,實際落地的時候卻困難重重。 根據日本的垃圾分類法律,除了分為可燃和不可燃垃圾外,資源性垃圾還細分為塑料、紙張、舊報紙雜誌、舊衣服、塑料飲料瓶、聽裝飲料瓶等等。
另外,換電視、冰箱等家電還必須和收購商之類的專人聯繫,並支付一定費用。大件的垃圾每年只能最多扔4件,否則需要另外付錢。
更「精緻」的操作是扔垃圾。日本家庭的牆上通常貼有垃圾回收時間表,每周7天,每天回收垃圾的種類各不相同。
住戶需要在垃圾清運當天的固定時刻前,把垃圾送到指定地點,不能錯過時間,否則就要等下周。
所以在法條執行的一開始就矛盾多多,大家都對垃圾管理缺乏興趣,能偷懶的地方就偷懶——人性的弱點放之四海而皆準。東京新宿區為居民提供了包括中文的11種語言的垃圾分類說明書。
顯然日本政府都此有所了解,宣傳教育是一方面(國民環保教育從幼兒園開始抓起),更重要的是為民眾搞垃圾分類提供方便。 對每一類垃圾,商店都有對應的垃圾袋出售,而多數產品的包裝上都會註明此類包裝屬何種垃圾。
在智慧型手機普及的今天,為了讓民眾弄懂垃圾怎麼分類,一些地方政府(如橫濱)還推出了手機app,需要扔垃圾時打開app查詢,就能獲得垃圾的分類屬性和應該怎麼扔。App覆蓋了生活中兩萬多種日常用品,無比智能。屬於垃圾的app,全世界也少見的「便民服務」。
不過在呼籲民眾環保這種事上,全世界的政府都一樣,起到的作用限於呼籲和督促,關鍵還得靠民眾「自覺」。所以垃圾分類的的貫徹落實,和日本民眾的自發行動是分不開的。設施是準備好了,但如果大家都無所謂隨便扔,那這套投入也是沒啥用處
在垃圾分類這件事上,日本人能自覺到什麼程度呢?大多數日本人對待垃圾有一個習慣,如果在外面產生了垃圾且沒有遇到「合適的」垃圾箱,他們常常會把垃圾帶回家之後分類扔掉。
在日本的同學曾吐槽,她與日本朋友一起出門在外時,朋友甚至把剪下來的指甲屑用紙包好,一路帶回家按分類扔掉,如果是從頭上掉下來兩根頭髮,也完全會這麼做。而當時她自己甚至不清楚指甲屑屬於哪一類垃圾……完了,不僅要擔心脫髮,還要擔心脫了發往哪扔。
可以這麼說,日本人早已在內心中為自己的行為定了規則,剩下的只有自覺執行而已。因此,即便是周圍沒人,日本人也會覺得似乎有人在盯著自己一樣,絕對遵守規定。即使對於垃圾分類這種麻煩事,憑著自覺養成習慣後,也就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了。
垃圾分類貫徹十幾年後,截止到2008年,東京的垃圾年產量相比20年前已經減少了一半。能有如此成果,正是多虧了每一位日本民眾的自覺踐行。
從日本的例子來看,環境保護這件事不是僅僅靠著政府和那些細則條例就能做好的,它需要大到企業、小到個人的自覺參與。
當我們看到了日本今天的環境治理成就,也不要忘記日本走過的痛苦道路和因為發展所付出的代價。 而我們中國現在正在發展轉型和環境治理的大潮中,有些痛苦和懷疑是必然的,但它不該成為我們推辭社會進步的理由。
對於垃圾分類這樣全民性的社會運動,我們必須相信每個人的實際行動能夠帶領社會一道走出困境。別忘了,你代表著全世界1/6人口中的一員,你一個人的行為改變也是在改變世界。 ——萬科公益基金會社區廢棄物管理項目官員陳特
如果每一個國人都能身體力行地參與到綠色有機世界的行動中來,才能讓這個歷史進程向前一大步。
東京都將焚化爐底渣拿來填海造地,造出新港灣、新公園。
夢之島 地點:東京都江東區 面積:153 公頃 特色:填海造地
位於埼玉縣西南部日高市,人口約五萬六千人,每年製造一萬五千噸可燃燒垃圾,境內卻沒有任何一座焚化爐,到底怎麼辦到的?
系統造價二十億日圓 每年處理一萬五千噸垃圾 日高市在一九九三年,有鑒於焚化爐會產生戴奧辛,即與區內的太平洋水泥合作,研究出一套循環系統「AK系統」,直接在水泥廠內燒完城市垃圾,焚燒剩下來的底渣,經加工成為環保建材「再生粒料」融入水泥原料裡。
垃圾車駛入水泥廠裡,把一包包家庭垃圾投入密閉的接收室,送入垃圾資源轉化窯,轉化窯緩慢轉動,將垃圾破碎、混合,經過三天的好氧發酵,讓有機物完全分解。
一般焚化爐溫度約八百至九百度,但這邊的垃圾底渣直接進入一四五○度高溫的水泥窯,燒製成再生粒料,讓底渣不再只能掩埋。一名工作人員形容,「以前爐渣是送去掩埋場,現在是放入水泥裡。」且高溫燃燒後,不會產生戴奧辛。
太平洋水泥廠長前川修一表示,這套AK系統造價約二十億日圓,每年處理一萬五千噸垃圾,「幾乎是日高市的垃圾。」再把底渣混入水泥原料,如此每年可生產一四○萬噸水泥。可運用在道路工程,甚至是住家建材,在日本,只要符合工業標準水泥氯離子成分控制在350ppm以內,即符合法規要求。
太平洋水泥廠剛開始焚燒垃圾時,也有遇到居民抗議,但水泥公司充分讓居民理解水泥廠不是在汙染環境,反而解決垃圾問題,並對環境有所貢獻。現在日高市「市內不用任何一座焚化爐」的技術,成為城市宣導的招牌,更吸引世界各國的人前來參觀考察。
上一篇:**20年今非昔比 中美第二階段如何談?**+**外媒:美國消費者吞下中美貿易戰苦果**
下一篇:*中國最大垃圾填埋場提前退休+ 美國3億人每年製造2億公噸垃圾+印度13億人的恐怖垃圾量 化學教授垃圾拿來舖成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