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指頭陀-*釋寄禪*法師的禪風詩境※
※八指頭陀-*釋寄禪*法師的禪風詩境※
釋寄禪法師又名寄禪和尚,俗姓黃,名讀山,字福馀,湖南省湘潭縣人,清末民初著名僧侶詩人。
出家人能詩者為數至多,但在清末民初以來,詩境最高,名氣最大的,則首推八指頭陀釋寄禪和尚。
釋寄禪和尚俗家姓黃,名讀山,字福馀,湖南省湘潭縣人,清咸豐元年庚戌歲臘月初三日晚(西元一八五二年元月二十三日),出生於湖南省湘潭縣石潭鎮的一個貧困農家。
他父名宜杏,佃田耕作,母親胡氏,燒香禮佛。敬安自幼即摒棄腥羶,隨母拜月,喜母親為他講述仙佛的故事。七歲喪母,十一歲喪父,這時他在私墊就學,讀《論語》,以家貧廢學,為鄰家牧牛。
他還有一個弟弟,無所依靠,寄養於族父家。寄禪法師輟學後,雖然為牧童,但他以「掛角」的精神,仍攜書自課。
一日,在村中學墊前避雨,聽到墊中學生誦唐詩「少孤為客早」句,不覺淚下,為塾師周雲帆先生所見,問其落淚原由,寄禪告以父死家貧,不能讀書,故聞詩悲傷。周先生同情他的遭遇,便收留他在學塾中打雜,暇時可聽講書。
可惜這種生活沒有經過多久,周先生病故,寄禪二度輟學。此後他曾為一富家作書僮,因不堪主人虐待而辭工。他又去隨工匠學手藝,備嘗艱苦,甚而被師父鞭打。
一日風雨交加,見籬間白桃花為風雨摧落,不覺失聲大哭。自思父母早亡,孤苦無依,人間有如火宅,不可久住,乃投入湘陰法華寺,禮東林和尚為師剃度出家,法名敬安,字寄禪。這一年是同治七年,寄禪十六歲。他少年時代這些不幸的遭遇,後來他有詩追述曰∶
*
人間火宅不可住,我生不辰淚如雨。母死我方年七歲,我弟當時猶哺乳。
那堪一宇父亦逝,惟弟與我共洪宇。悠悠悲恨久難申,搔首問天天不語。
窮思有弟繼宗支,我學浮屠弟其許。豈為無家乃出家,嘆息人生如寄旅。
此情告弟弟勿悲,我行我法弟繩式。(同治十二年,祝發寄弟補作)
*
釋寄禪本來法名敬安,字寄禪。但到後來,卻以「八指頭陀」一名行世。八指頭陀一名由何而來呢?那是他後來在寧波天童寺燃指供佛,燃去左手無名指及小指之後,自號為八指頭陀。原來寄禪落髮後,是年冬到南嶽祝聖寺,依賢楷律師受具足戒。他聽說岐山仁瑞寺恆誌禪師道行高湛,乃與一位長他十馀歲的尊美和尚,結伴冒雪前往參謁,依恆誌老人苦心參究,恆誌老人宗規嚴厲,座下弟子不唯冷汗常殷浹背。即蒲團亦幾坐破。
到他二十七歲之年,行腳參訪,到浙江寧波的阿育王寺禮佛舍利。他於舍利塔前,剜臂肉如錢大者數塊,注油於中燃之供佛,復燃去左手兩指供佛,他有「自笑詩」詩記述此事曰∶「割肉燃燈供佛勞,了知身是水中泡,只今十指唯馀八,似學天龍吃兩刀。」因此自號八指頭陀。其實他不僅只是燃指剜肉,據說他還燃頂至腹,共一百零八處;兩臂燃的瘕痕連接,殆無完膚。這種捨身為法的苦行,使人讚嘆不已。
釋寄禪外參訪七載,於光緒十一年(一八八八年)回到湖南,時年三十四歲。以後十八年間,他先後六主名山,包括著衡陽羅漢寺、南嶽上封寺、大善寺,寧鄉為溈山密印寺,湘陽神鼎山,長沙上林寺。五十二歲時,受請出任寧波太白山天童寺住持,於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年一月八日)示寂於北京法源寺,世壽六十二歲。
八指頭陀釋寄禪和尚,以詩名世,是禪僧,也是詩僧。寄禪本來不會作詩,他在岐山恆誌禪師座下參學時,有一位維那師精一和尚,於禪課之馀,好作詩自炫。寄禪責備精一不究本分,好鶩雜學。精一知道寄禪讀書不多,笑答他曰∶「你現在還很年輕,能夠精進不懈,前途不可限量。不過,至於文字般若,恐怕與你無緣了。」
在岐山參學的兩年之後,寄禪自岐山到巴陵探視娘舅,舅父帶他遊岳陽樓,有人分韻賦詩,寄禪澄神趺坐,下視湖光,一碧萬頃,忽得「洞庭波送一僧來」句。遂豁然神悟。回去後述於宿儒郭菊蓀先生,郭以為他語有神助,授以《唐詩三百首》,寄禪潛研默詠,遂以詩名於世。他的詩,清新永,意境空靈,脫盡人間煙火氣。
如五言律詩寫白梅云∶
*
人間春似海,寂寞愛山家, 孤嶼淡相倚,高枝寒更花。
本來無色相,何處著橫斜, 不識東風意,尋春路轉差。
*
再有「雪後尋梅」詩云∶
*
積雪浩初晴,探尋策杖行; 寒依古岸發,靜覺暗香生。
瘦彰扶煙立,清光背月明, 無人契孤潔,一笑自含情。
*
有客向師問禪。師以詩答曰∶
*
妄心始真,懷奇理念盛, 不從驢腳災,翻成馬腹病。
莫謂藕絲柔,曾伏修羅硬, 莫貴天上餚,且惜盤中。
莫逞客慧狂,當踐實際勝, 莫謂見諦難,彈指即相應。
菩提勿外求,好證自心聖。
*
釋寄禪和尚為詩,間於詩前有「引語」,尤為秀絕。如《金陵雜詩十二首》,前有引語日∶「壬子夏五月,訪白道人於烏龍潭上,坐讀良久,覺六朝無限興亡事蹟,都在石城楊柳煙幕中,江山如故,白頭老衲,重見故人,回憶曩昔,都如夢痕,欲哭欲笑,云何云何!」詩人陳伯,嘗有詩贈寄禪云∶
*
汝本為僧者,故然入我門? 新詩能鏈鍛,奇骨自騰騫。
此去尋方廣,由來悟道根。 瀟湘秋水闊,山龕佛火溫。
人間不可住,此別欲無言。
*
或有人問寄禪和尚∶「唐詩與宋詩的分別?」他說∶「唐人詩純,宋人詩駁;唐人詩活,宋人詩滯;唐詩自在,宋詩費力;唐詩縝密,宋詩疏漏;唐詩鏗鏘,宋詩散漫;唐詩如貴介公子,舉止風流;宋詩如三家村乍富人,盛服迎賓,辭容鄙俗。」實不無見地。
寄禪和尚不是吟風弄月的詩人,他自幼出身貧家,以後尋師訪道,行腳朝山,歷經艱苦,所以他對於民間疾苦體會特深。這些,都可以由他的詩中看出來。他有詩曰∶
*
我不願成佛,亦不樂升天,欲為婆竭龍,力能障白川。
晦氣坐自息,羅剎何敢前,髻中牟尼珠,普雨粟與棉,
大眾盡溫飽,俱登仁壽筵。
*
釋寄禪和尚主持太白山天童寺時,曾自築冷香塔,銘云∶
*
佛法本無量,吾生詎有涯。 詩心一明月,埋骨萬樹花。
丹嶂棲靈窟,青山遇客家。 未來留此塔,長與伴煙霞。
*
和尚遺留的著作,有《語錄》四卷,《文集》二卷、《嚼梅詩》一卷,及《詩集》十卷。他的詩集,後來由日本僧侶為之編入《續藏》,八指頭陀的詩名,遂遠播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