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明無悟法,悟法卻迷人 ☆☆ -*釋聖嚴*法師+☆☆ 冷暖自家知 ☆☆
☆☆明明無悟法,悟法卻迷人☆☆ -*釋聖嚴*法師
有僧人問夾山善會禪師:「祖意和教意是前人所立,和尚為什麼說沒有這些東西?」
夾山說:「三年不食飯,目前無饑人。」
僧人又問:「既無饑人,我為什麼無法開悟?」
夾山即示一頌:「明明無悟法,悟法卻迷人,長舒兩腳睡,無偽亦無真。」
「祖意和教意」,是指佛祖的心意或本意,以及將之發揮成語言文字型態的數理、教規等等。夾山禪師竟然對弟子說:「佛和祖師所留下的文化遺產,不論是思想、語言、文字、形像,全都不是事實;對於真正用功得力的人,就不應介意這些東西。」
面對弟子的反詰,夾山禪師說:「三年不吃飯,眼前並沒有飢餓的人。」很久以來都不吃飯了,也沒看到需要吃飯的人,所以那些東西有什麼必要,有也等於沒有。這是夾山悟後的心境,但僧人並未開悟,所以又問:「既然在你面前沒有飢餓的人,為什麼我不開悟?」
夾山開悟後不曾見到飢餓的人,就像釋迦成佛後見到一切眾生皆具備如來的智慧德相,把所有的人都平等看待。不是他缺乏慈悲心,不教別人開悟,而是在他的體驗中,世界上並沒有人需要開悟這樁事。
但在客觀上,未開悟的人就是未開悟,不容置喙。夾山對弟子說明不用開悟的原因:「明明沒有開悟的法,你卻當成有,東奔西走追求開悟,像這樣的話,即使踏破鐵鞋也無覓處,你則因此失去智慧,成了迷人。如果你心中無事,把追求開悟的念頭放下,不執著真也不以為假,這就是悟境。」
我在指導修行時,特別重視過程而不重視追求開悟。過程可使自己的心平靜、明淨,不會被太多的追求心和企圖心障蔽。如果經常保持心的平靜、維持心的平穩,心就能明淨。開悟是一種內心的體驗而不是一樣東西。
我常告訴弟子:「只要煩惱越來越少,你的心境就越來越明。」這就是一種過程的體驗。追求開悟的人非常在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因此希望早一點開悟,這種追求開悟的心就是執著。
還有一些自以為已經開悟的人,其實是被悟的觀念所迷,沉醉在悟境的執著中,非常可憐。也有某些人把類似精神病的症狀當成開悟,其實那是魔境而非悟境,因為他的煩惱還在。
平常生活中盡量不要起嫉妒心、怨恨心、貪求心、吝嗇心、憤怒心、得意心,一旦有這類情緒出現,趕快念佛、觀呼吸、觀念頭的起伏。如果心能立刻靜下來,並且隨時隨地不起煩惱,就是開悟。
夾山禪師與弟子這段對話,對現代人大有啟示:耕耘比收穫重要,過程比目的重要,事實的體驗比虛有的假象重要,內心的平安比虛妄的名相重要。
☆☆冷暖自家知☆☆
「悟」含有「心」和「我」兩個意義,就是「我的心」,意指「我心中感覺到」,或「我心中體驗到」。 在禪的裡面,是非常注重體驗的,這種親身的體驗,就是《六祖壇經》講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什麼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呢?當我們在喝同一杯水的時候,我說燙,你也說燙,雖然我們都在說「燙」,但實際上是不一樣的。
因為對我來說,可能是60度的水我才說燙,而對你來說,可能是45度的水你就說燙。雖然我們都在說燙,但到底它的溫度怎樣,只有自己才知道。你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須親口嘗一嘗,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圓悟克勤禪師的得意弟子大慧宗杲,是宋代非常著名的禪師。大慧宗杲的門下,有一個和尚叫道謙。他參禪多年,卻沒有發現禪的奧秘。宗杲派他出遠門去辦事,道謙非常失望。他想,為時半年的遠行,對自己的參禪有害無益。
道謙的同門宗元禪師很同情他,說:「既然你這麼不開心,我陪你一起去好了。我想我可以盡我的全力來幫助你,沒有任何理由使你不能在路上繼續參禪啊。」於是,他們結伴遠行。
兩個人風餐露宿,好不辛苦。一天晚上,道謙向宗元訴說了自己長久以來苦苦地參禪卻一直不能悟道的苦惱,並請求宗元幫忙。
宗元說:「我能幫助你的事,我會盡量幫助你,但有五件事我是沒辦法幫你的,這五件事你必須自己去做。」
道謙忙問是哪五件事,宗元說:「當你肚餓口渴時,我不能代替你吃飯、喝水,你必須自己去吃飯、喝水;當你想大小便時,你也必須自己去做,這四件事我一點也幫不上你。最後,除了你自己之外,誰也不能馱著你的身子在路上走!」
這席話立即打開了道謙的心扉,他頓時感到快樂無比!原來,參禪是自己的事情,別人永遠是無法替代的啊。
於是,宗元說:「我的事已做完了,再陪你下去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你就一個人繼續前行吧。」
半年之後,道謙回到了原來的廟裡。大慧宗杲在半山亭遠遠地看見他,高興地說:「這個人連骨頭都換了!」
當我們「連骨頭都換了」的時候,就會對生活的禪河,別有一番獨特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