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2 18:38:16幻羽

*克里米亞副總理認為烏克蘭民族主義正在走向納粹主義*+*俄羅斯呼籲聯合國關注*+*聯大委員會批准反對美化納粹主義的決議*

*克里米亞副總理認為烏克蘭民族主義正在走向納粹主義 越來越具有納粹主義的特點*

                       政治-2017年03月17日14:31

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簽署合作宣言,"自由"聯盟、在亞速營基礎上創建的"國家兵團"黨(National Corps)和"右區"(在俄被禁組織)均派代表簽字。 

宣言稱,認定俄羅斯為"侵略國",與俄羅斯斷絕外交關係、認定盧甘斯克州和頓涅茨克州不受基輔控制的地區為"被佔領土"。此外還支持建立合同軍並將烏克蘭語定位唯一官方語言。 

穆拉多夫向俄新社表示:"這是極端民族主義,現在從很多方面已具備納粹主義的特點。它符合偉大衛國戰爭時期班杰拉和弗拉索夫的親法西斯意圖。" 

他認為,民族主義的歇斯底里正在席捲烏克蘭,將在這個國家打出一記威力十足的迴旋鏢。   

穆拉多夫稱:"我認為,這種局勢直接反映了現任政府正在瀕死掙扎。而這種瀕死掙扎無疑會帶來消極後果並體現在國際事務中。正因為如此,我們要做好準備,以便有能力讓那些在與我們休戚相關的鄰國奪取政權的民族主義者清醒過來。"

       *俄常駐歐安組織代表:歐安組織應撰寫烏納粹主義現狀報告*

                      政治-2017年05月12日15:36 

俄羅斯常駐歐安組織代表亞歷山大•盧卡舍維奇建議在烏克蘭的特別監察團撰寫有關烏境內民族主義和新納粹主義的報告。 

他表示,最近一段時間,新納粹主義分子遊行、襲擊偉大衛國戰爭老兵、"志願營"成員在袖子上佩戴納粹標誌及褻瀆蘇軍紀念碑的行為在烏克蘭越來越司空見慣。 

他週四在歐安組織常設理事會會議上說:"烏克蘭出現帶有侵略性的民族主義和新納粹主義,完全是在歐安組織特別監察團權能之下。我們呼籲監察員不要對此視之不見,對這些以及記者遭迫害、教堂被襲擊等事件進行詳細報告。特別監察團已很久沒就這一問題發布總結性主題報告。"

盧卡舍維奇補充說,外交官們注意到了成千上萬參加5·9勝利日紀念活動的烏克蘭人的勇敢和對理想和價值觀的忠誠。他說:"在現在的烏克蘭,這是一種偉大的英勇行為。" 

俄常駐歐安組織代表還對烏克蘭禁用勝利日標誌進行批評。盧卡舍維奇指出:"今年烏克蘭是世界上50多個國家中唯一一個有和平遊行者因使用蘇聯標誌被警方逮捕的國家。

烏克蘭正同時發生去共產主義化、恢復納粹主義和歪曲歷史事實的活動。"他認為,"去共產主義分子"的武器不可必免會傷及自身。

*俄常駐歐安組織代表:有必要在所有國際平台支持打擊英雄化納粹主義*

                    政治-2017年11月24日 13:53

俄羅斯常駐歐安組織代表亞歷山大•盧卡舍維奇評論美國試圖阻止聯大通過相關決議一事時稱,有必要在所有國際平台上支持打擊英雄化納粹主義和一切形式的種族主義。 

第72屆聯合國大會第三委員會11月16日在紐約就俄羅斯倡議舉行會議,通過了"打擊英雄化納粹主義、新納粹主義和助長現代種族主義、種族歧視、仇外心理和相關不容忍行為升級的其他形式"決議。

決議再次對美化納粹組織、洗白納粹黨衛隊前成員(包括被紐倫堡國際法庭認定為犯罪組織的武裝黨衛隊)進行了譴責,對個別國家向反希特勒聯盟戰士紀念碑"宣戰"深表關切和氣憤。

盧卡舍維奇表示,無法合理解釋美方立場,該國代表在投票表決前兩天才提交"帶有公然挑釁性質、旨在從根本上改變決議本質和性質"的修正案。美方提案最終被聯合國多數成員國否決,投票結果為81國反對,73國棄權,只有美國、烏克蘭和以色列投出贊成票。 

俄常駐代表總結道:"在這一背景下,美國政府有關俄羅斯在人權問題上疑似受到國際社會孤立的聲明看起來就更為奇怪了。表決結果截然相反,即美國和那個以莫須有理由拒絕譴責新納粹主義的國家受到了孤立。"

        *俄羅斯呼籲聯合國關注歐盟國家和烏克蘭新納粹主義滋長*

                          政治-2018年07月03日14:02

俄羅斯呼籲聯合國當代形式種族主義特別報告員騰達伊•阿奇姆(Tendayi Achium)關注歐盟國家和烏克蘭新納粹主義滋長。 

俄羅斯代表團代表德米特里·沃羅比約夫週一在日內瓦召開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38次會議討論現代形式種族主義時作此表態。

沃羅比約夫稱:"我們呼籲特別報告員特別關注烏克蘭和歐盟國家新納粹主義和民族主義活動的增多。"

他強調,在歐盟國家和烏克蘭,反民族主義現象的情況大不如前,"新納粹主義意識形態正在擴散,民族或宗教不相容的現象增多,患移民恐懼症的人增多。"  他指出:"在波羅的海沿岸國家,當局縱容"武裝黨衛隊"軍團遊行。與此同時,諸多猶太國家公然拆除將他們的國家從'褐色瘟疫'中解放出來的蘇聯士兵和反法西斯戰士的雕像。 " 

他表示,莫斯科請聯合國特別報告員注意新納粹主義概念發生的變化,它變得更受歡迎了,擁有更多支持者了。俄羅斯認為,事態會如此發展,是由於各國政府對極端主義者的縱容,有的時候還與激進分子兩相配合,從而引開民眾對社會問題的關注。

            *聯大委員會批准俄羅斯反對美化納粹主義的決議*

                          政治 -2019年11月08日08:03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聯合國11月8日電衛星通訊社記者報導稱,聯大第三委員會(社會、人道主義和文化委員會)以多數票通過了俄羅斯有關反對美化納粹主義的決議草案。

該文件全稱為《打擊美化納粹主義、新納粹主義及其他助長當代形式種族主義、種族歧視、仇外心理和相關不容忍行為的做法》。121國投票支持該決議。美國和烏克蘭投票反對,55國棄權。

決議建議各國根據其國際人權領域的義務,採取立法領域和教育領域適當的具體措施,“以防止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果的重新審視以及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犯反人類罪和戰爭罪行的否認”。 

草案提出者強烈譴責與美化和宣傳納粹主義有關的事件,並迫切呼籲各國以一切相關手段消除一切形式的種族歧視,包括在情況需要時通過立法來實現。

        *俄克里米亞行政長官將基輔民族主義者的遊行比作巫婆聚會*

                          政治- 2020年01月02日17:41

克里米亞共和國首腦謝爾蓋·阿克肖諾夫把在基輔進行的紀念烏克蘭民族分子領袖斯捷潘·班杰拉的遊行稱作巫婆聚會。

之前有報導稱,約1千人在基輔參加了為紀念班杰拉誕辰111週年而舉行的火炬遊行。

阿克肖諾夫在臉書上寫道:“克里米亞人看到這個遊行了,感謝上帝,我們與這個把納粹劊子手和其精神繼承者認作是民族英雄的國家沒有任何共同點。 ” 

他表示:“納粹分子的新年火炬遊行不僅再一次向數百萬人吐口水,也再一次侮辱了幾百萬納粹受害者的記憶。”

「納粹劊子手」

奧拓·阿道夫·艾希曼(Otto Adolf Eichmann,1906年3月19日-1962年6月1日),納粹德國奧地利前納粹黨衛軍少校,二戰針對猶太人大屠殺的主要責任人和組織者之一。以組織和執行「猶太人問題最終解決方案」而聞名,被猶太人稱為「納粹劊子手」,二次大戰後定居至阿根廷,後來遭以色列情報特務局(俗稱摩薩德)幹員逮捕,公開審判後絞死。

Adolf Eichmann at Trial1961.jpg

納粹主義(「納粹」音譯自 Nazi,本身是縮寫,來自德語的「國家民族社會主義」:Nationalsozialismus),指1933年至1945年間統治德國的獨裁政治,即「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這個詞在德語中的含義並不具有極為明確的意涵,然而,納粹主義意識形態的精神是「屬於一個民族的」,也稱為民族國家主義。納粹主義之民族觀乃主張國家權力之絕對集中化,即極權主義,但其則不完全等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法西斯主義,但納粹德國與法西斯主義的義大利王國首相墨索里尼最終成為明確的盟友。 

阿道夫·希特勒乃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或縮寫為NSDAP)的領袖。納粹黨執政時期的德國通稱為「納粹德國」、「德意志第三帝國」,1943年正式國號乃「大德意志帝國」(Großdeutsches Reich)。納粹主義的追隨者稱為納粹主義者。儘管戰後盟軍佔領德國時全面禁止納粹,目前仍有新納粹在各國活動,否認和淡化猶太人大屠殺及其對其他納粹行徑進行宣傳(例如稱猶太人遭到納粹屠殺是有原因的,二十世紀初的經濟大蕭條有猶太人的參與等),並努力美化納粹政權的政策和行為,並以極端之民族主義、種族主義和排外暴力為主要宣傳內容。 

1919年1月5日納粹的前身,德國工人黨(德文:Deutsche Arbeiterpartei)正式成立,創立者是安東·德萊克斯勒。希特勒於1919年9月加入納粹黨,並成為了宣傳部的頭目。隨後他提議將黨名更改為社會革命黨(但最終未被採納)。該黨後於1920年1月正式更名為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希特勒於1921年7月29日出任該黨黨魁。 

納粹主義並非一個嚴格定義的意識形態,而是二戰前德國境內一部份政治觀點的集合:極端愛國主義、種族主義、優生學、極權主義、反共產、反同性戀、反猶太、第三位置。

阿道夫·希特勒(德語: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德國政治人物,前納粹黨領袖,1933年至1945年擔任德國總理,1934年至1945年亦任帝國元首。其於1939年9月發動波蘭戰役,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並為納粹大屠殺的主要策劃者、發動者之一。證據顯示希特勒知曉並下達了對猶太人的屠殺命令。根據阿道夫·艾希曼、海因里希·希姆萊和約瑟夫·戈培爾等人的陳述,希特勒本人策劃了對猶太人的大屠殺;而希特勒本人的陳述亦顯示其意圖屠盡猶太民族。

希特勒生於時屬奧匈帝國的奧地利地區,長於林茨。1913年其遷往德國,並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德國陸軍服役並受勳。1919年希特勒加入納粹黨前身德國工人黨,並於1921年成為納粹黨領袖。1923年他在慕尼黑發動啤酒館政變,試圖奪取權力,但最終失敗並被監禁。在監禁期間希特勒撰寫了其自傳及政治宣言《我的奮鬥》的第一冊。1924年被釋放後,希特勒對凡爾賽條約進行批判,宣揚泛日耳曼主義、反猶太主義和反共主義,以其個人魅力、演說才能及政治宣傳獲得了廣泛的民眾支持。同時他頻繁宣稱國際資本主義及共產主義為猶太人反德意志民族的陰謀。 

1933年納粹黨成為德國國會第一大黨,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總理。此後其執政聯盟再次在選舉中獲勝,並在國會中通過《授權法》,逐漸將德國轉變為一黨專制、納粹、極權及獨裁統治的納粹德國。希特勒藉口抵禦一戰後由英國和法國主導的不公國際秩序,試圖將猶太人從德國清除,建立其理想秩序。在其當政的前六年內,德國迅速自大蕭條中復甦,打破一戰後歐洲各國對其作出的各種限制,吞併數個德意志民族所居住的他國領土,由此獲得了大多數德意志民族人民的支持。 

希特勒試圖為德意志民族獲取在其他民族之上的特別「生存空間」,在外交上主張施行侵略與吞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的首要原因。他領導大規模武裝擴軍,並於1939年9月1日入侵波蘭,打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使得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發動巴巴羅薩行動入侵蘇聯。至1941年年末,德國及其歐洲軸心國盟友已侵略占領歐洲和北非大部分地區。後來與蘇聯戰事的不利局面及美國的加入導致德國由攻轉守,並屢遭戰略失敗。在戰爭尾聲階段,1945年柏林戰役期間,希特勒與其長期女友伊娃·布勞恩成婚。在他們成婚兩日後(1945年4月30日),為避免被即將占領柏林的蘇聯紅軍俘獲,希特勒與布勞恩尋短身亡,其屍體被下屬焚毀並被蘇聯紅軍找到。 

2018年5月,根據媒體報導,法國有一組研究人員獲得俄羅斯方面授權化驗希特勒牙齒與頭骨碎片,確認希特勒已經於1945年自戕身亡,研判他可能是服食氰化物及開槍雙重自戕。

在希特勒和其種族主義政治形態領導之下,納粹政權屠殺了至少550萬包括猶太人和身心障礙者在內的被視為劣等或不受歡迎的少數族裔。希特勒和納粹政權亦在戰爭期間屠殺了近1,930萬平民和戰俘。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軍事行動還造成了2930萬軍人及平民的死亡,其中平民的死亡數量為人類戰爭史上最高,使二戰成為人類歷史上死亡數量最高的戰爭。

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始於1939年。1939年至1945年間,黨衛隊在傀儡政權及佔領下的領土有系統地屠殺了1100萬至1400萬人,除了極少數免於此難。包含在集中營、猶太區的600萬猶太人,除了毒氣、許多人死於飢餓與疾病,或死於過度勞動。除了猶太人外,還包括部份波蘭人、吉普賽人、共產黨員、異議份子、抵抗組織、同性戀、肢體障礙者、智能障礙者、精神病患者及蘇聯戰俘、耶和華見證人信徒及基督復臨派信徒等。最大的屠殺中心是奧斯維辛集中營。

Adolf Hitler colorize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