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8 16:05:00幻羽

☆☆☆ 中 國 崛 起 ☆☆☆

2019-12-28 12:00 中共政治局委員年底集中亮相

「中國崛起」的圖片搜尋結果

                         ☆☆☆ 中 國 崛 起 ☆☆☆

中國崛起是指進入21世紀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經濟、政治、軍事及科技等方面實力的迅速增長。由於中國有穩定和龐大的人口,以及快速增長的經濟和軍事支出,因此經常被視為是一個潛在的超級大國。作為經濟發展最快的開發中國家之一,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並且在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占有一席。 

中國雖然被認為是一個潛在的超級大國,但是仍然在經濟、社會、環境與政治等方面存在許多不利因素有待克服。目前中國在聯合國與世界上的影響力、綜合國力仍與美國仍有較大差距。但經濟與科技力方面發展速度頗快,以及許多方面都不斷進步,因此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展,加上中國仍然採用有別於西方社會的政治和社會制度,導致產生中國在21世紀中期成為世界第二個超級大國的可能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飄揚在上海 

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示意圖,藍色代表常任理事國(包括中國)

有利因素 

國土面積與人口

人口 - 中國擁有世界最多的人口。截至2018年,中國大陸人口總量約為13.95億人,約占全球人口的18.5%。1970年代起,中國開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計劃生育政策顯著減緩了人口增長並加劇了人口老齡化。2016年,中國開始推行全面兩孩政策,允許每對夫婦生育兩個孩子。中國人口密度145人/平方公里,在全球屬於中高等水準,在金磚國家和美國中,只低於印度362人/平方公里,高於美國33人/平方公里、巴西33人/平方公里、俄羅斯8人/平方公里。但是人口分布不均,以黑河-騰衝線為界,東部人口密度較高,多為300人/平方公里以上,西部則人口密度很低,多低於50人/平方公里。

中國人民解放軍052D「中華神盾」驅逐艦

軍事與國防

軍事 - 中國人民解放軍擁有200萬服役軍人,是世界上人數最多的軍隊,軍費世界排名第二,軍力世界排名第三,獲益於國內大量投入研究,中國已經能夠自主製造出航母以及大量新式武器如中華神盾驅逐艦、殲20隱形戰鬥機和東風41洲際飛彈等等,大力改善了解放軍的裝備和現代化科技,軍隊科技和力量已基本領先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並在某些領域追上甚至超越了美國(X+S雙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和055型飛彈驅逐艦),轉型為高科技作戰現代化軍隊。中華人民共和國海軍計劃用大大增加的軍事開支來發展「藍水海軍」,中國軍方正在建造國產航空母艦,以增強遠洋作戰力和威懾力。2011年8月10日,改裝完畢後的遼寧號航母進行了首次試航。另外中國還擁有一定規模的核武庫,是世界上六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之一,也是三個擁有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的國家之一。

國防 - 中國是世界上擁有最多鄰國的國家,是世界第三的領土國家(計算土地和領海),目前中國國防已從建國初期的陸防和以陸為主逐漸轉變成重視其自身海域(領海及其專屬經濟區)及攸關中國戰略利益的地區,例如中國已經向亞丁灣派遣了軍艦。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和美國總統布希從白宮向外界招手。中美關係成為國際社會觀察的焦點。

政治與外交

國際影響 - 1971年起取代中華民國獲得中國席位,成為5個擁有否決權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在逐漸的增加他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以和一向控制國際舞台的西方國家抗衡。這主要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實行的無意識形態外交,這種外交政策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未來尋求外交幫助和與其他國家結盟留下了餘地。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經濟增長勢頭強勁,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國際社會的互動跟以前相比大大增加。

東亞影響 - 中國大陸是日本、韓國和台灣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同時在朝鮮的軍事,經濟和政治領域上也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在中國的主動斡旋下,關於朝鮮核問題的六方會談目前為止,共舉行過六輪磋商,一度緩解了地區的緊張局勢。但朝鮮在獲得援助和外交掩護後,先後於2006年、2009年、2013年連續進行核試驗。

非洲影響 - 自1960和70年代,中國政府就大力推動發展和非洲國家的外交關係。中國的主要目的有贏得非洲國家在國際上的支持,在非洲大陸推廣中國式的共產主義和與非洲國家進行貿易往來,並對非洲國家給予各種無償或有償援助例如中國無償修建了坦贊鐵路。冷戰以後,中國在非洲的目的就改為了貿易,投資和能源。在2000年,中國在北京舉辦了中非合作論壇,共有48個非洲國家的領袖出席了這次論壇,再次顯示出中國在非洲的巨大影響力,2009年取代美國,成為非洲最大貿易夥伴。

中亞影響 - 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政府面臨的巨大挑戰就是能源問題。中國的石油公司已經在哈薩克的油田投資,中國政府和哈薩克政府建設了一條從哈薩克通往中國的天然氣管道。中國在塔吉克和吉爾吉斯也以投資了水力發電計劃。上海合作組織也在中亞地區的政治和安全領域上變得越來越重要。一些學者相信,中國除了要和鄰國搞好關係外,還要考慮邊境安全的問題,因為邊境安全是中國能否成為超級大國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中東影響 - 中東的重要性不僅僅是因為它儲藏著大量的石油,而且,中東地區的大部分人口都反對美國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於2002年9月,中國開始設立中東問題特使一職,並將這一職位常設化,嘗試調解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的矛盾。中國看準了中東地區的石油儲量,以提供外交保障來換取中東國家向中國輸送石油。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原油進口國及第二大原油消費國,居美國之後。中國政府現正嘗試將中國進口的能源多樣化,中國一半的石油來自中東,因為中東各國開始向西方國家以外尋找輸送國,所以中國就成為他們的首選。中國在過去一直和中東國家在戰略方面上合作,大多數中東地區的先進武器都來自中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和巴勒斯坦是中東地區的關鍵性國家,在未來,這些國家可能會不同程度的從中國獲取武器,同時減少對美國的軍事依賴。

東南亞影響 - 中國在東南亞地區有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這個影響力體現在文化上,經濟上和政治上。在2006年11月,中國和東南亞多國簽署了關於自由貿易,文化交流,軍事和安全合作的條款。此次會議還討論了中國與ASEAN在未來形成一個在政治,經濟和安全上合作的聯盟的可能性。跨越中國和緬甸的中緬油氣管道被中國視為能源戰略的重要一環。

拉丁美洲影響 - 拉丁美洲一向被視為美國的後院,但美國由於在21世紀以來全力反恐和應付金融危機,2019年委內瑞拉政治危機,委內瑞拉政治危機時美國向委內瑞拉輸送的人道物資中被發現有鐵絲網,此舉被解讀為美國意圖暗地推翻委內瑞拉現政府,此時中國抓住了機會,迅速填補了空檔,導致很多拉美國家(特別是委內瑞拉,玻利維亞,古巴等)變得非常的親華和反美。在川普時期,因對移民持強硬的反對立場,他主張加強對拉丁美洲人移民的入境管制,在美墨邊境興建圍牆。他同時也把海地等國稱為骯髒國家,致使眾多拉丁美洲國家不滿。特別是在中美洲國家,除了上述原因,中華民國在蔡英文政府時期的兩岸關係「急凍」,也導致中美洲的很多國家與中華民國斷交,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歐洲影響 - 歐洲國家作為一個整體(歐盟),與中國建立緊密的政治和經濟文化聯繫,2018年中歐貿易額達6822億美元。目前,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最大的技術引進來源地和重要的投資來源地。孔子學院也在歐洲各地相繼落戶。

「中國崛起」的圖片搜尋結果

文明型態

新左派經濟學家例如復旦教授陳平等人認為,西方以為中國經濟是全靠低工資和人口紅利,所以當這兩項逐漸淡化後經濟就會崩潰是一大神話,因為從南亞到中東、非洲等一路上各種國家都是乞丐遍地且人口年輕,一點點錢就能雇用都是廉價勞工,但這些國家卻從未飛躍式崛起,如何解釋? 因為廉價者不等於廉價勞工,廉價者還必須有紀律和服從性,與願意長期苦幹的思維文化才成為可用的勞動力,加上政府高效率的規劃執行大藍圖,這些才是中國模式的根源動力。

另一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論述認為,所有的中華文化圈可以稱為「筷子文明圈」或儒家文明圈(包含日本、香港、台灣、朝鮮半島、新加坡、越南),只要肯做發展最後都會成功工業化崛起到較高的水準,之後吃飯問題會很快解決開始發揮其藝文創作產業,不論其採用什麼政治制度,因為最終工業化層級根本與政治制度無關,而是和文明底蘊造成的人民思想模式生活模式有關,牽涉更深層的諸多東西,目前地球上最終互為對手的只有北半歐和北美的新教文明與東亞中華文明能達到高工業化社會,金燦榮教授不看好其他文明,例如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東正教文明、天主教文明、非洲文明等。認為他們很快就會遇到瓶頸卡在中等階段甚至一開始就無法工業化,永遠成一種商業次殖民地。

改革開放後,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一日千里 

中國工商銀行是世界市值最大銀行

經濟

中國GDP -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GDP指數30年來以年均9%以上的高速度增長,是歷史上增長速度最快、體量最大的經濟實體。2010年中國GDP總量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居美國之後)。依據IMF統計數據,2014年中國經濟總量(購買力平價)以17.6兆美元超過美國17.4兆美元而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世界銀行、IMF和聯合國齊發報告,根據國際匯率,中國在2018年GDP依舊位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超過9000美元,達到9700美元,中國的十三五規劃預計2020年前,人均GDP突將破10,000美元。有學者認為,2025年到2030年間中國GDP將超過美國。

城市 - 中國有很多大城市,中國有170個城市的人口超過100萬。除西藏部分城市外,幾乎所有的城市(地級市)都有高速公路,超過三十個特大城市擁有地鐵或城市軌道交通,還有幾十個城市正在建造地鐵或已經被批准。比如長沙,成都,天津,重慶,武漢,南京,蘇州,常州,廣州,青島,沈陽,大連,西安,杭州,南昌,鄭州等這些城市都有地鐵軌道交通。這些大城市都是國家或地區的工業,經濟和文化中心。中國首都是北京,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城市,同時也是亞洲地區一個重要的經濟和金融中心,上海還擁有著世界最繁忙的港口,2010年3月上海地鐵總長超過倫敦,躍居世界第一。截止2018年12月31日,上海地鐵已開通運營16條線,運營里程705公里,是全中國最大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地鐵系統。

貿易 - 2018年,中國出口總量占世界的12.8%,進口總量占世界的10.8%,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中國政府大力推動出口醫療器械和軟體等高附加價值產品。中國的外匯儲備在2006年2月以8536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截至2019年2月為3.09兆美元,持續保持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國地位。

交通與通訊 - 至2018年12月底,中國時速達200公里以上的高速鐵路里程已經接近3萬公里,為世界最大的高速鐵路網,武廣客運專線是2009年12月26日起世界最高平均運營速度的保持者。2012年12月26日開通的京廣高速鐵路全長2,298公里,是當今世界上運營里程最長的高速鐵路。中國大陸目前正在興建和即將興建的高速鐵路總里程達到16,775.5公里左右。根據中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方案,到2020年中國時速在200公里以上的高速鐵路里程將會超過30,000公里。高鐵帶動中國經濟,拉近了中西部,南北方的差距。截止2018年12月底,中國大陸高速公路里程超過14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2001年7月起,中國手機用戶數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同時也擁有最多的電話使用者。

北京長安街車潮 (中國汽車製造業)

洋山深水港,上海已成世界最繁忙貨櫃港口 

上海磁浮示範運營線   

中國商飛自製客機 

科學技術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科技研究國,花在科技上的開支僅次於美國,2013年中國在科技方面的開支有1790億美元。中國現今大約有926000位研究員,僅居美國之後。自1998年中國政府在科技研究方面的經費翻了三倍。許多跨國公司都在中國建立了研究中心。2010年10月,天河一號超越美國「美洲虎」超級電腦,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2013年11月18日,TOP500公布了最新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排行榜榜單,中國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製的天河二號以比第二名—美國的「泰坦」快近一倍的速度再度登上榜首。中國研製的蛟龍號潛水器於2012年6月27日下潛深度到達7062.68米,創造中國載人深潛新的歷史記錄,這也是世界同類型的載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 

太空科技 - 1970年,中國首次發射衛星東方紅一號進入太空,成為第五個有能力發射衛星的國家。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聯合國確認的全球四個衛星導航系統核心供應商之一。2003年,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可以獨立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2007年,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三個有能力以飛彈摧毀人造衛星的國家。同年嫦娥一號繞月衛星的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已經成為了月球俱樂部的一員,第五個探測月球的國家。2008年首次成功實現太空人出艙活動,這說明中國已經掌握載人航天、太空行走兩大載人空間技術。2010年發射第二顆探月衛星嫦娥二號,成功獲取了世界上解析度最高的7m解析度的全月圖。2011年發射了天宮一號並在軌運行,開啟了中國太空站構建的序幕,預期在2022年左右完成重60噸的太空站的建造。2011年和2012年嫦娥二號先後探測了日地拉格朗日L2點(中國成為第三個探測拉格朗日點的國家和組織)和小行星4179(中國成為第四個探測小行星的國家和組織),使得中國進入深空探測俱樂部。中國在2013年成功發射嫦娥三號月面著陸器和巡視車並成功完成了月面軟著陸和月面巡視,2018年12月8日中國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月面著陸器和巡視車,並於2019年1月3日成功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中國將於2020年發射首個火星探測器,並可能將在2030年左右執行載人登月計劃。 

編鐘與諸多中華樂器的國樂演奏 

內陸城市重慶總人口約3千萬,流動人口達900萬

廣州天河區繁華的商務中心區,廣州是中國首個經濟總量過兆的省會城市

軟實力

軟實力在國際關係的概念主要是以貿易、文化和教育交流來升一國的形象及地位,而中國的軟實力展現,在21世紀初,亦有利用軟實力的商業及文化手段來進行其外交及國關政策。雖然在軟實力的資源轉換成外交成果方面,中國在軟硬實力同步運用上,在90年代以來相較於前蘇聯,獲取不少成果及成功經驗,然而仍受限於三個主要因素:資源不平衡、外交的正當性疑慮及缺乏整體性的國際議題。利用定量和定性數據及約瑟夫·奈的軟實力分析框架,復旦大學國關學者也同意這樣的評估,中國崛起的確不是單純的​​硬實力擴展,的確有軟實力發展的努力,然而其軟實力資源的不足和不均衡使其在國外投射軟實力時受到不少限制,因此軟實力仍是北京的軟肋,在變成全球領導者前仍有很長的路要走,特別是,出版,新聞自由和文化創意方面,都要受到政府審查,使得電視電影音樂創意受到很大的限制。  

相關圖片

文化外交

孔子學院的設立是提倡對中國及其語言文化的的認識,以進行文化及教育交流的方式來施展軟實力,如在韓國漢城2004年設立的第一個孔子學院及在2006年於北京首次召開的孔子學院國際會議,共由來自38個國家200多個代表參加,到2009年世界孔子學院提供9千多個課程共有260,000名註冊學生,每年約以二倍的速度成長。在澳洲第一個孔子學院於2005年5月20日在柏斯設立,目的就是要對外國的公眾進行親近友好的公眾外交,然而中國的人權、南海島嶼等問題仍是在澳洲施展軟實力的阻礙。2014年末繼加拿大多倫多市教育局決定終止與中方合作開辦孔子學院後,美國芝加哥大學也宣布終止其孔子學院的續約合同。2015年6月,歐洲第一所孔子學院—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孔子學院正式關閉,中國一頭熱的在世界各地自費設立孔子學院,似乎各國評價不一。

發展阻力的觀點

外交

中國跟一些西方大國在外交上存在摩擦。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台灣問題。中國制定了《反分裂國家法》,表明會不惜動用武力來解決台灣事務,摧毀一切台獨勢力。大多數國家都跟中國保持著良好關係,承認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並尊重其的「核心利益」,而美國長期利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其國內《台灣關係法》來干涉台灣議題。如果台海爆發戰爭,有一定可能會促使中美兩國爆發對抗。美國在現今階段還在懷疑中國在國際上存在野心因而試圖遏制中國發展。中國和印度的關係不太穩固。除了1962年因邊境問題發生戰爭外,藏南問題也是兩國在外交上面的障礙,且中國與作為印度最大的敵人存在的巴基斯坦的政治、軍事關係密切,印度擔心新的印巴戰爭爆發後中國可能支援巴基斯坦。中日關係亦常成為影響亞洲和平的關鍵因素,中國的遠洋海空軍計劃使周圍鄰國感到威脅,中日釣魚島爭議是兩國外交上的阻礙,台海戰爭一旦爆發也有可能同時將日本捲入戰爭。南海問題亦影響著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越南由於中越戰爭的歷史因素,目前國內主流較親近俄羅斯而對中國充滿戒慎,並反對中國勢力進入,近年的南海問題使兩國間的衝突有進一步提升的可能。

 

資訊自由 

資訊的全自由傳播被西方認為是科技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西方認為中國政府對有些訊息的控制可能會傷害到這個領域的發展。中國政府在一定期間放寬了對媒體的管制,如網際網路的增長和商業媒體的增加。中國政府還在阻止被其認為「不適當」的網站(比如對谷歌與色情網站的封鎖)進入中國大陸網路,也包括對中文維基百科的封鎖措施。 

法治

中國雖然堅持「加強法制建設、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理念,但現今仍有貪污腐敗等不利於法制建設的問題存在,習近平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後加大了對貪污腐敗的打擊力度,但其法律制度及其實踐程度依然有相當的缺漏,並且可能缺乏避免行政權力干預司法權力的有效機制。

內地城市大同市的街頭

經濟

在經濟上,雖然中國東部地區,尤其是沿海地區,在近幾年有著卓越的發展,但是中國一些地區(西部地區為主)仍處於貧困狀態。為了縮小東西部的經濟差距,使西部省份的經濟增長趕上東部,中國政府正推出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計劃等。另外還有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以扶持衰落的中國東北地區。一帶一路計劃則是中西部串聯歐亞大陸的重點戰略。   

中國環境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環境問題同樣開始越演愈烈。水土流失、荒漠化、空氣污染、可耕地流失和海平面下降等問題都使中國政府每年要花巨資去解決。為徹底解決這些嚴重的環境問題,中國政府實行了一些例如阻擋沙塵暴的大綠帶計劃,以及解決中國北方缺水的南水北調計劃等措施。 

科學技術

中國科技的發展仍然存在一些隱憂,現時中國的學術環境十分嚴峻,論文剽竊、造假現象不在少數,而且多數涉及國內著名大學的學者和教授。據2010年對著名科普作家方是民(筆名方舟子)的專訪,中國學術造假泛濫的主要原因是利益驅動或是政治因素,社會風氣對造假過分寬容。此外,學術界缺乏監督,而且很少專業人員願意走出來揭露。另外,絕大部分被揭露的造假事件都是不了了之,有的雖然引起媒體重視,但也沒有處理結果,這一切都阻礙了中國科技的發展。但即便如此,中國在科技領域上仍然取得很大的成就,中國目前已漸漸成為世界第二大科技強國,連續幾年中國申請專利總數居世界第一。 

「中國崛起」的圖片搜尋結果

意識形態

官方方面,西方社會的普世價值和社會動態可能影響中國共產黨的一黨執政地位,這使得中國政府設法控制不利於其統治的信息的傳播,進而引起剝奪政治權利、妨礙言論自由和其他侵犯人權的事件層出不窮,這是可能導致中國共產黨政權不穩定的因素之一。同時民間方面,一些網路黑客組織、民運人士、法輪功、新疆分離勢力、西藏獨立運動組織長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進行抗議示威活動以及妖魔化宣傳,促使許多外國人對中國共產黨及中國政府的觀感不良。官方指責其會造成社會動蕩,最終將傷害中國人民利益。

人口 社會保險 - 中國廣大人口目前尚沒有完全被社會安全和醫療保障體系所覆蓋,這對於人民的安居樂業、經濟的平衡健康發展構成隱憂。近十年來,中國建起了世界上覆蓋人數最多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根據2018年的數據表明,中國的基本醫療覆蓋率達到了96.35%,覆蓋人數居世界第一,但醫保在實踐過程中仍然會出現一些問題。

人口老齡化 - 中國政府的計劃生育政策減緩了中國人口的增長速度,中國人口預計將在2033年達到14.6億的峰值,此後將逐年下降。屆時,中國將面臨嚴重的勞動力缺乏,以及老年人的養老難等社會問題,這將對中國經濟與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產生諸多不利影響。

男女比例不均 - 由於傳統「重男輕女」的思想還在中國民間特別是未城鎮化的地區廣泛地存在,再加上中國長達30年一胎制政策的影響,導致了中國新生兒的性別比失衡。此問題如得不到良好的解決,中國社會可能出現「結婚難」的現象。依照歷史經驗更會造成社會治安顯著變差的後果,這對中國的經濟發展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甚至增加戰爭風險。但事實上,根據各地法規不同,部分中國農村地區在一胎制時期,如果家庭第一胎是女孩,生第二胎仍然受法律保護。超生的農村家庭給孩子上戶口時並不需繳納罰款,但後期仍需繳納社會撫養費。所以所謂男女比例失衡與計劃生育有因果關係純屬臆測。

「中國崛起」的圖片搜尋結果

海峽兩岸關係

海峽兩岸關係又稱臺灣海峽兩岸關係,簡稱臺海關係、兩岸關係,是指位於臺灣海峽東西兩側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關係。自1949年底兩岸分治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統治中國大陸、並在90年代對香港和澳門行使主權,而中華民國政府的統治範圍則縮減至臺澎金馬地區。同時,雙方亦仍於法理上主張擁有全中國之主權,成為兩岸之間以及國際政治上的難題。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兩岸關係歷經第二次國共內戰、韓戰、冷戰、臺灣經濟飛躍、東歐劇變、蘇聯解體、臺灣民主化、臺灣本土化運動和中國崛起等國內、國際局勢的變化。特別是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後,中華民國的外交空間急遽受到壓縮。1987年臺灣開放兩岸探親後,兩岸關係一度緩和,兩岸官方、民間交流逐漸恢復。解嚴以後,臺灣獨立運動興起,統獨問題使得兩岸關係逐漸成為兩岸政府、兩岸民眾之間的重大敏感議題。

進入21世紀後,海峽兩岸的經貿活動已相當緊密,並擁有一定程度的物資及人員流通自由。2008年馬英九執政後,兩岸恢復官方交流。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面,為兩岸關係的重大進展。2016年蔡英文執政以來,兩岸官方交流中斷。 

當前,海峽兩岸關係不僅關乎兩岸雙方利益,還牽涉到亞太區域的情勢,乃至中美兩大世界強權的戰略布局與全球安全,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之一。同時,臺灣內部的臺灣主體意識亦與中國大陸的統一意識形成碰撞,使得海峽兩岸關係愈加複雜。

2005年1月29日,中華航空CI581航班降落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中國崛起」的連鎖反應 

需要了解的一點是,觀察國際外交需要依據官方正式行為或披露信息,從媒體輿論的視角未必能夠得到全面準確的認識。國際輿論的話語權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西方媒體的手中,而其新聞報道和分析評論難免帶有一定的主觀傾向與價值判斷,是了解國際外交形勢的一個側面,將其認為國際外交形式的完全反映卻難免有失偏頗。 

首先,「中國崛起」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即使周邊此起彼伏乃至同時發作的外交難題,全球經濟金融危機,以及中美貿易戰都沒有打斷這一過程。也就是說,「中國崛起」是一個難以改變的事實。以這一事實為基礎,最終導致外界認識的改變則是一種必然結果。而且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開放、合作的外交路線,奉行「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其實是符合大多數國家的共同利益。 

其次,美國國內形勢和以美國為中心西方體系有所紊亂。中國經濟增速下降至6%左右引起全球輿論的關注,其實美國經濟狀況更值得擔憂,金融過度膨脹,製造業萎縮,財政赤字高漲,科技產業正被中國迅速追上。普遍預計未來中國經濟體量將遠超美國。美國兩黨分化、對立和鬥爭趨於極端,內耗嚴重。由內而外,美國的對外政策則發生由「全球主義」到「保守主義」的轉變,動搖了以美國為中心的同盟體系,全球影響力有所削弱。 

當中美兩國此消彼漲的態勢形成鮮明反差,更容易加重其他國家對未來中美不同趨勢的觀感與判斷,繼而加速其外交政策的轉變。特別是作為美國盟友的日韓兩國與中國外交關係同時升温,以及作為美國在東南亞一個外交支點的新加坡對中國態度的變化,更能反映出中國外交環境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 

中國外交政策的調整也是這種形勢變化的促成因素。普遍認為中共十八大後中國外交趨於強硬,一度被中國國內批評稱不再「韜光養晦」,被形容為「戰狼式」。其實現今看來,當時的系列表現大多是因應於事關中國核心利益的緊急事態,或者是侷限於中美貿易戰過程中。即使是美國在中美貿易戰中也沒有討到多少好處,其他一些國家因為追隨美國而導致與中國關係的惡化更是其難以承受之重。對於不同國家在不同階段根據不同的事態採取不同的方式,也是國際外交的一種常態。 

此外,很多觀察家認為未來全球局勢面臨很多風險、隱患和不確定性,國際秩序也將經歷劇烈波動。中國高層提出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判斷。在這種形勢下,中國所展現出來的一種和平、穩定和發展的形勢就顯得越發重要。世界需要這樣的中國。

2019年11月20日,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在北京會見出席第十一屆中美政黨對話的美國民主黨、共和黨代表團。(新華網)

2019年12月23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韓國總統文在寅前往中國參加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前後,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的交流互動,被認為是中國外交環境整體回暖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