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9 09:34:10幻羽

※見空得道※

             

                                      ※見空得道

得道就是初果見諦。中國向來傳說,聲聞學派中有著「見空得道」與「見有得道」的不同;其實,這就是「四諦漸現觀」與「四諦頓現觀」的不同。『成實論』卷三、『順正理論』卷六十三,對這問題都有所說明。四諦漸現觀,以為先觀苦諦,然後觀集諦,見苦時不見集,漸次證見,所以叫漸現觀。

四諦現觀完滿,就是證得初果;以前的現觀苦集滅前三諦時,只在見道位中。四諦頓現觀,以為將四諦作一種共相空無我觀,所以一念智生,就能夠一了百了,頓下現觀四諦 ,證得初果,所以叫頓現觀。

在學派佛教中,這自來是一個諍論,兩說各有其聖教的證據與充分的理由。漸現觀的,先收縮其觀境,集中於一苦諦上,見苦諦不見其他三諦;如是從苦諦而集諦、而滅諦、而道諦,漸次證見,要等到四諦都證見了,才能得道。

頓現觀的,對四諦的分別思辨,先已經用過一番功夫了,所以見道時,只收縮集中觀境在一滅諦上;一旦生如實智,證入了滅諦,就能夠四諦皆了。總之,四諦頓現觀是見滅諦得道,四諦漸現觀是見四諦得道。見滅諦,就是見得寂滅空性;所以四諦頓現觀的見滅得道,就是見空得道;與空義關係之密切,可想而知了。

主張四諦頓現觀的,據『異部宗輪論』說,是化地部執。同時,大眾、一說 、說出世、雞胤四部本宗同義說:「以一剎那現觀邊智,遍知四諦諸相差別」,也是主張頓現觀的。現在只說說南傳分別說系銅鍱部者的『解脫道論』,及漢譯 『成實論』的兩說。他們的見地,雖還有不如大乘見空得道的地方,但已經是很相近了。

『解脫道論』純粹是依修行的過程──戒定慧的次第而組織的。第十一卷、 十二卷說明慧的時侯,就談到這頓現觀見滅得道的問題。他說修慧的次第,先觀蘊處界等,得到「觀善巧慧」;接著,論云:「一切色以無常廣觀;以廣觀苦,以廣觀無我。」 這先對蘊處界諸法,作無常苦無我的廣泛觀察,是很接近根本佛教的。

其次,他對無常等下了這樣的定義:「於行色無常,以滅義;以苦,怖義;無我,不實義。」 對蘊處界一切法,依無常苦無我的廣泛觀察,就能夠對治常樂我倒見,內心安住 於無相無願空界三者之中。他把無常苦無我三與無相無願空界三,配合起來說: 無常義是無相,苦義故無願,無我義就是空界。這種觀察,叫「分別智」。

進一步起「諸行分別智」,觀緣起的起滅,側重在無常義。緣起是指有情生死流轉的 當體,經中說緣起是「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都是重視起滅無常義。論說 :「一切諸行,以起初邊成分別,以滅後邊成分別;以起初邊成寂,以滅後邊成寂。以起從起無初,以滅從滅無後,是故起滅智,成諸行分別智。」

對於緣起起滅,分別觀察,得到了善巧時,從流轉門,見到「識」由「行」而來 ,因而了知「識」是無常苦無我,當下是寂滅的。在還滅門,由「行」滅則「識 」滅,更可見得識是寂滅的。所以,不論是緣起的生門或滅門,都可以觀察通達 它的寂滅。同時,法從緣生,沒有本有的初相;法法歸滅,沒有常住的後相。這 些,都是發揮勝義空經的思想。從廣泛無常苦無我的觀察,縮小範圍來專門觀察 起滅無際,這是第二步的觀察。

更進一步,如論說:「不作意觀生,唯見滅。」 這時候,不觀生起相,而專觀於滅。一面觀諸法都必歸於滅;一面觀察那些雖還沒有滅的諸法,起無所起,住無所住,不是自體能起能住,如閃電般地剎那剎那 當體都是歸於滅的。這如論云:「第一義中無去來;未來無聚唯轉生,住如芥子生諸法,彼法滅已是其初,世間以法初不離,不見去來不見生,諸法不起如虛空,猶如電起須臾滅。」 一切法皆歸於滅;滅的當體就是空。這是如來根本教中從無常觀空的方式。

這論中叫它做「觀滅智」。由此觀滅智,對於諸法的終當歸滅,生起了恐怖、厭患, 而欣求解脫。從觀無常苦無我,而達於正性離生,真見滅諦,剎那而頓了四諦, 證得了初果。這依生滅緣起,泛觀無常苦無我,而歸到見滅得道,與『雜阿含』 所說的證道次第,大體相順。見道位中就是見的涅槃空寂,所以也就是見空得道 。化地部的「四諦一時現觀」,也有這個見解;所以,見空得道,可說是分別說 系的共義。

其次,對於『成實論』所主張的「見滅得道」「一時見諦」,這裡也略加介 紹。『成實論』是依四諦組織的;在卷十一說明滅諦的時候,討論到這問題。如云:「滅三種心,名為滅諦。謂假名心、法心、空心。」 滅三心,就是指出認識上如何的認識應該遣除,而予消滅。單離一種心,不能見 道;要三心都滅了,才能夠見滅得道。怎樣滅呢?論說:「假名心,或以多聞因緣智滅,或以思惟因緣智滅。法心,在煖等法中以空智滅。空心,入滅盡定滅,若入無餘泥洹斷相續時滅。」 這裡的滅三心,就是大乘所說的「我空」「法空」「空空」。

有人說:『成實論 』既明空空,可見是大乘的論典。有的說:他雖不是大乘論典,他說的空空卻是從大乘中採取去的。其實,阿含經中已經有了重空三昧;儘管有部學者說重空三 昧是有漏心;「空空」這名字是聲聞教中本有的,卻不成問題。『成實論』的三種空是依次悟入的,如楔出楔,是漸入法門;所以他說空的道理,與大乘的氣象迥然有別,如他說的自性空,只是推理說明的,不是在緣起法當下體認出來,所以他的空是隔別的。『成實論』是聲聞佛法中空義講得最進步的,如此而已;說他就是大乘論典,當然是錯誤的。

「假名空」義,如論云:「如輪軸和合故名為車,諸陰和合故名為人。」 這只是在和合下說明的空,與薩婆多部的假名無實,意義相同。『成實論』在第一重二諦上,說假名是超越四種論的,以為常人的認識,都是不離假名的,所以 不能通達真象;須用聞思慧,作析空觀,見真實的色法心法,見法不見假名,而 破假名,得到法有我無的空。如論卷十五說:「一切凡夫,心不破假名,故常隨我相,終不相離;雖見色,亦不離瓶等相 ,故凡夫心不緣實義。」

凡夫流轉中不見實相,就是假名相的障礙;要免流轉,第一步就要用析空觀;如觀察色法,唯見色香味觸,而不見四微和合的假名相;破世俗假名而見勝義真實有,就是『成實論』所說的「假名空」;與大乘的假名空,相差得遠了。其次,「滅法心」得法空,如論云:「有實五蘊心名法心,善修空智,見五陰空,法心則滅。」破假名時,分析慧所得的諸法實相,認識雖不錯,但還不能得道;所以進一步說 ,見五蘊法的法心,也應該要捨離,而見五蘊空,法相不起,是為「滅法心」。

論說:「行者斷有為緣心,得無為緣心,是故行者不見五陰,但見陰滅。」 不起有為緣心,得法空智無為緣心,是在四加行時候的事情。論中這裡引證一段 契經云:「知色性滅,受想行識性滅,是名無我,無我即無性。」 『成實論』雖有諸行如幻不實之談,但從無常門的法法歸滅,以證入一切法空寂 ,是與銅鍱部一樣的。涅槃雖已滅了法心,但還有見空相心存在,所以論云:「若緣泥洹,是名空心。……是心緣無所有。」 這空心,還是應該滅的。

怎樣滅呢?論說:「無心定中,以緣滅故滅。斷相續時,以業盡故滅。」 滅空心有兩種,一是在入無餘依涅槃時,斷相續滅。一是在入滅盡定時滅。滅盡定有二,一在八解脫裡的,一在九次第定裡的。斷煩惱的滅定,必須是八解脫的 ;滅空心的滅定,兩種都可以。三心漸次滅了,最後要以無心定才能圓滿體驗得涅槃,這是與銅鍱者共的;不過,『成實論』謂這滅定是無為的,銅鍱者謂是非 有為非無為的。在滅盡定中,一切法寂滅,空相也寂滅了,正如大乘所說的能所雙泯的境界。見滅諦得道後,接下去就頓見四諦,就是大乘所說的真見道後的相見道。

見法滅才能得道,本是『雜阿含』早有的思想,不過,經過了大眾分別說者 理論上的詳確發揮。空義就是滅,所以見滅得道,對空義的開展,賦予直覺證驗 上的根據,關係之密切,可想而知!

緣起理論認為,人生和宇宙是由各種原因和條件的合和而生成的,一切事物都沒有永恆不變的實體,都是“無我”的,即絕對空的。那麼,如何在這絕對空的世界中尋找自我,實現自我呢?佛教提倡通過不斷地修行,讓內心進入寧靜和無妄的狀態,同時,也得到和平、安樂和無為的喜悅。在這種狀態下,所有生命的幻影,生與死的界限都消失,只剩下永恆的安謐。這樣,才會真正達到一種“即空即有、亦空亦有”的境界。

理解了宇宙一切皆空,“心”就會得到永恆的和平和寧靜,人也就會平靜地、自然地生活。人一旦獲得這種智慧,就會永遠擁有,在生命結束時也不會喪失。這種心靈的永晅的寧靜就是佛教修行的最終目標。這就是真如佛性法性之法相之原始含義。

印度佛教思想的真如佛性法性之含義,是指法相的真實義、寂滅相、空性,修行人追求的涅槃境界就是真如佛性法性,他是一種因緣法則,不是天然的本有,這就是緣起性空思想,真如佛性法性是依因緣而相待。

「性空」,根原於阿含經,孕育於部派的阿毘曇論;大乘空相應 經,開始發展出雄渾博大的深觀;聖龍樹承受了初期大乘,主要是「般若經」的 「大分深義」,直探阿含經的本義,抉擇阿毘曇,樹立中道的性空論。 所以,不讀大乘空相應經與『中論』,難於如實悟解性空的真義;不上尋阿含與毘曇,也就不能知性空的源遠流長,不知性空的緣起中道,確為根本佛教的心髓 。

「空」為佛法特質的所在:不問大乘與小乘,說有的與說空的,都不能不說 到「空」,缺了空就不成究竟的佛教。佛法的目的,主要在轉迷啟悟,轉染還淨。從現實的人生出發,覺悟到人生之所以有重重的痛苦不自由,由於所行的不正 ;行為的所以不能合乎正道,由於知見的不正,對於人生真相缺乏正確的悟解。

佛法是針對此點,勘破虛妄以見真實,遠離邊邪而歸中道;必如此,才能得解脫而自在。這解脫自在的佛法,可由悟理、修行、證果上去說明。但有一共同要點 ,即無論為悟理、修行與證果,都要求一番革新,要求對於固有解行的否定。

從悟解與證入說,「空」不但為虛 妄戲論的遮遣,也就是如實寂滅的開顯,遮情與顯理統一。遮情,顯理,不是徒托於名句的論辨,而是要從篤行中去實踐體驗的。釋尊本教,與大乘空相應經及 『中觀論』,都是這樣的。如『雜阿含』80經即如此說:「 心樂清淨解脫,故名為空。」空無自性,所以依緣而起一切,因無自性空,所以即緣起而寂滅。緣起即空,所以緣起所生即涅槃。

*

                                 《禪悟》

                             白雲蒼狗歲月悠

                             捻提心夢琉璃碎 

                             幾番風雨泥濘路

                             醉了繁華失了真

*

                             盞盞年華浮燈滅

                             突醒感悟空寂處

                             剎那醍醐濃濃傾

                             無盡菩提萬般痕

*

                             花飛花落說無常

                             諸缘來去道生滅

                             愛別離恨苦空演

                             回眸轉身真如現

                                 *幻羽*題

                        2018-04-30 15:4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