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2 22:20:29幻羽

第15篇-《信心銘》之【信心不二,不二信心。】-52~53-六祖寺+【月明三更】五祖傳授達摩衣缽 +*六祖寺+大願法師*

              

                                             《信心銘》之【信心不二,不二信心。】-52-六祖寺

深信真心是離能所,離二元對立的不二法門,叫做信心不二。入於不二法門,更能夠深信絕對的一心。這個絕對的一心不是那種統一心,而是無心,就是真心,就是不二信心。活在當下現前一念心性,本體性空為法身,現前的一念心性自性光明為報身,現前的一念心性大悲周遍為化身。所以說如來說三藏十二部,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說現前一念心。

禪是重在於實修,重在行的,信心不二,唯證相應。我們也來看一則公案好了,我們看看那些真正達到了信心不二,不二信心的人,他們是什麼境界?他們在被師父考驗的時候都一直不落入二元。

僧從定州和尚會裡,來到烏臼。

烏臼問:“定州法道,何似這裡?” 

僧云:“不別。” 

臼曰:“若不別,更轉彼中去!”便打。

僧云:“棒頭有眼,不得草草打人。”

臼雲:“今日打著一個也。”又打三下,僧便出。

臼雲:“屈棒元來有人吃在。” 

僧轉身雲:“爭奈杓柄在和尚手裡。” 

臼雲:“汝若要,山僧回與汝。”僧近前奪臼手中棒,打臼三下。

臼雲:“屈棒,屈棒。” 

僧云:“有人吃在。” 

臼雲:“草草打著個漢。”僧便禮拜。

臼雲:“和尚卻恁麼去也。”僧大笑而出。

臼雲:“消得恁麼,消得恁麼!”

這則公案就是主看主了,善知識和學人都是明眼人,法戰就精彩紛呈。可以分為五個回合:

第一個回合就是,定州和尚的弟子到烏臼禪師的道場來參學,定州和尚是神秀大師的徒孫,烏臼禪師是馬祖道一禪師的弟子,這個定州和尚的弟子跟烏臼禪師是同輩分。

烏臼禪師就問來的這個僧人,說定州和尚他所說的法跟我這裡說的法有沒有什麼區別呢?這個僧人就回答說:“不別。”意思就是說都是禪宗宗旨,沒有差別。

但是其實你回答一個“不別”,你就有一個落處,為什麼?不別是和別相對的,沒有區別是和有區別相對的,所以只要你一回答“不別”,就有一個落處,就有一個相對。落到一個落處裡面,一有落處,就有阻隔。

所以烏臼就回答說,如果沒有差​​別的話,你就不必到我這裡來了,你還回原來的地方去。便打,這個打就是打他這個落處。

第二個回合,這個僧人就說:“棒頭有眼,不得草草打人。”意思就是說,祖師手裡的棒子不是輕易用的,棒頭長眼睛的,要看清楚對方。意思就是說,我是有道之人,我已經見性了,你不能夠瞎打人。

這個烏臼禪師就說:“打著一個了。”今天打中一個了,又打三下,意思就是說什麼?就是說今天正好打準一個了,什麼意思呢?繞一個圈來說的意思,棒頭有眼不得草草打人,你後面的意思就是說你是有道之人;那你這個有道還是一個觀念,你有這個觀念我就要把你這個觀念打掉,所以又打三下。那怎麼辦?這個時候你最難回答,你什麼話都不能說,一說就落入相對。

這個僧人還是厲害,他是個明眼人,他不能說怎麼辦?他用行動來表明,“僧便出去”,出去往外走,這個往外走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真的明白人,知道無法用語言說,所以用行動來表達。還有一種,他是個糊塗人,他以為祖師要打他,所以掉頭就跑。

有兩種情況存在,所以第三回合烏臼禪師還要繼續考驗他,就說了一句話:“屈棒元來有人吃在。”意思就是,冤枉棒子也有人挨,其實就是說明心見性的人,心地明白的人當然馬上就會回頭,你不明白心地的人挨了棒子還不知道怎麼回事,當然就不會有下文了。

這個僧人如果他沒有下文,他不回頭,那就說明他就是個懵懂漢;如果他是明眼人的話他一定會轉身。

果然這個僧人就回頭說:“爭奈杓柄在和尚手裡。”杓柄就是殺活的權柄,你是這裡的主人,所以殺活的權柄都在你手裡面。這個杓柄,北斗七星那個勺子的柄叫做杓(biāo),杓柄。言外之意就是說,你是主,所以殺活的權力在你手裡,如果我們兩個換一個位置的話,你也要吃屈棒。你看,禪是掃除一切知見的。

臼雲:“汝若要,山僧回與汝。”烏臼禪師看準這個僧人還是有料的,他馬上說,你如果要我就把這個棒子給你,看你如何處置。這個僧人毫不客氣,奪過烏臼手裡的棒子就打烏臼三下。

烏臼就說:“屈棒,屈棒。”意思就是你這是棒頭無眼瞎打人。

這個僧人說:“有人吃在。”意思就是只要你說“屈棒”,說屈棒是什麼意思呢?就說你棒子打錯了,棒子打錯了,你背後的意思是什麼呢?就說你是明眼人,明眼人就不會吃屈棒,你表明你是明眼人;但是只要你想表達你是明眼人,這個明眼人還是一個觀念,還是有一個落處,所以有落處就該打棒子,並不冤屈,並不冤枉。當然烏臼禪師是宗師,他自然有騰挪的空間,馬上輕巧地就轉過來了。

第四回合,臼雲:“草草打著個漢。”意思就是說,我今天打中了一個明眼人,我如果不是有過人的手段,我就不能夠打中你這個明眼人;你如果是懵懵懂懂的,我縱然是道眼明白,也是雙失,為根器不夠的人說甚深法是菩薩謬,也是雙失,幸好你道眼明白,所以說,今日草草打著個漢,今天打中了。

僧便禮拜。這個禮拜其實很有意思在裡面,就是說,你說你打中了一個明白人,但是你還是有個落處,你不是說你是一個能打中明眼人的善知識嗎?你只要有這個念頭,你就有一個落處,這個僧人看出了這麼一個明顯的破綻,所以他就用禮拜來藉機坐實,坐實他,也就是說如果烏臼禪師坐在那裡面受禮拜的話,他就給這個僧人頂死了,為什麼頂死了?你給人家坐實了,你還是有一個落處嘛。

第五個回合,烏臼禪師還是有他游刃有餘的轉身之處,他就看出這個僧人想坐實他這麼一個想法,這麼一個法戰的機鋒,所以他就稱這個僧人為和尚。    其實在叢林裡面,只有堂頭大和尚、方丈才能夠稱為和尚,你向我禮拜是想藉機頂死我,所以你看他這個話是說的:“和尚卻恁麼去也。” 

意思就是說,他反過來稱他為和尚,為什麼?因為他的棒子已經交給他了,既然你是主,你就不能夠向我禮拜,現在你是主,你卻向我禮拜呢?你就這麼放過去了嗎?意思就是說,你想頂死我嗎?

和尚卻恁麼去也,僧大笑而出。這個法戰就圓滿了,意思就是這個出家人大家相互之間這個法戰很激烈,大家都已經知道,心心相印了,已經把所有可能存在的落處全部都挑乾淨了,所以大笑而出。意思就是說,你也明白,我也明白,我們再打機鋒就沒什麼意思了,所以就大笑而出。

臼曰:“消得恁麼,消得恁麼。”意思就是稱讚這個定州來的僧人,他是明眼人,他消受得了。

消受什麼?如果是明眼人,如果是祖師,你不可以拿棒子打他,打的話這個罪過很大,你沒有透徹的話,這個果報很大;但是說他消得,也就是說他也是明眼人,這個法戰是為了啟發眾生的智慧,所以是消得的。

正如永嘉禪師《證道歌》上面所說的:“四事供養敢辭勞,萬兩黃金亦消得。了知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祖師可不是能夠打的,如果你道眼不明就罪過很大。

曾經有一位慈壽禪師給襄州郡守冤屈抓進去了,後來他的首座帶著很多出家人去迎接他。半路上遇到了,住持就指著地,那地就拱起來了,那個郡守很害怕,馬上叫人連夜把那個地鏟掉,第二天又冒出來了,當然後面的果報還是挺大的。

兩個消得恁麼都是稱讚的意思,稱讚這個僧人是明眼人,也稱讚是雙得,自己也能夠有這麼一個激烈的精彩的法戰來啟發眾生。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YpLvxmLdbI

             【月明三更】五祖傳授達摩衣缽與六祖惠能 

                                     

                           《信心銘》之【言語道斷,非去來今。】-53-六祖寺

道本無形,一切語言不能表達,言語道斷,用語言就容易落入到二元相對,所以釋迦牟尼佛和大迦葉尊者,他們都要藉助拈花和微笑來表達超越二元相對的那種心心相印。

心行處滅,我們說開悟的人是言語道斷,真如的境界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心行處滅就是說如果你用意識心來揣摩、來理解,就已經不是道了。道也不屬於過去、現在、未來,非去來今,不在三際,不離三際,不在十方,不離十方。

“言語道斷,非去來今。”意思就是大道不是語言可以描述的,也不是凡夫心行可以思惟和理解的,大道超越時空。

傅大士的《心王銘》在最後也說:“無為法寶,非淺非深。諸佛菩薩,了此本心。有緣遇者,非去來今。”    五、總結

我們《信心銘》就簡要地學修了一遍,我們略作一個總結好了。

其實佛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非是悟修二門,一言以蔽之,可以用悟門和修門兩個來概括,其實也就是信解行證。解門就是悟門,行門就是修門。當然你有了悟和修,有了解和行,解是以信為基礎,行必然證果,所以信解行證都在其中。

悟門以明心為要,修門以淨心為要。悟門證量的標準就是明白心,明心;修門證量的標準就是成就清淨心,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成就清淨心當然就諸法實相現前了。

我們學禪關鍵也就是兩點,就是見地與行履,見地與行持。參禪,見地一定要透脫,禪是悟後起修的,她是一佛乘,最上乘,所以起點是非常高的,悟後起修,悟到本自現成、至道無難,至高無上的大道原本就在一切事物上現成存在,所以稱之為無難。

  你看我們的祖師開始一句話就直接讓我們馬上成就明白心,至道無難。不見一物名為見道,禪的見地是最透脫的,如果有人學過大圓滿法一定知道,大圓滿法還有一個本來清淨見,禪宗是連這個本來清淨見都要破掉。

我們通過不同的見地來指導修行,身心會產生不同的走向,身相和脈輪就會有不同的變化,這個當然是說實修的功夫,法相上來說的了。 

比如說,你會打太極拳,那太極拳運氣,這個氣是走什麼?走任督二脈,所以你打久了,形塑出來的身相就是含胸拔背。那麼禪的見地是怎麼?禪是破除一切見,直下顯真心,所以你用禪的見地來修,你很快就會氣入中脈。

《三摩地王經》上面說,氣不入中脈而言開悟者一無是處。所以迅速地就會氣入中脈,禪的見地是要打破一切的教條。

比如徑山智策禪師,他曾經引用《金剛經》上的偈語來開示眾生,我們都很熟悉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意思就是說,如果我用佛的三十二相來見佛,你見到的只是化身佛,你難以見到佛的本體法身佛。你用佛的六十韻音語,認為那就是佛,你見到的只是化身佛,你難以見到佛的本體法身佛,所以“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這個是佛陀來引導凡夫眾生開悟,教眾生不能夠執著於聲塵相,不能夠執著於色相,哪怕最微妙的、最殊勝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也不可以起執著心,否則的話,你就不能見性,不能見法身佛。

如果凡夫心聽了以後,他對這個認為他理解了,但是他還是落在大腦思惟裡面,並不能夠起用。所以徑山智策禪師從開悟者的心境“圓同太虛,無欠無餘”這麼一個開悟心體悟到,其實要打破凡夫心學了經典以後的另外一種執著。

他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從見性以後的開悟心中,他們開悟的人看一切語言相,一切境界相當體就是法身如來,這些語言相、境界相,這些色塵、聲塵並不會障礙,你心迷的時候才會被障礙呀。

所以他另外作了一首偈子:“色見聲求也不妨,百花影裡繡鴛鴦。自從識得金針後,一任風吹滿袖香。”自從識得金針後,識得金針是什麼?就是見性。我們能夠明白,真正地體悟至道無難,那麼一任風吹滿袖香,一切的色聲香味觸法都當體能夠見性,當體能夠見如來,見法身如來,這個其實就是打破教條了。

當我們見地透脫了,生命中本具的靈性的能量被喚醒,大腦思惟才會安靜下來,大腦裡面的喋喋不休才會止息下來,所以禪的一個修法就是一句話:“與其我修佛,不如佛修我。”這個是關鍵。

我們一直想,我要修佛,我要修禪,但你有沒有想到你這是一種局限性呢?你有沒有從另外一個層面來想,不如佛修我。什麼是佛修我?見地透脫了,本具的靈性的能量會自然地、自如地照亮大腦思惟的浮雲,使我們超越二元相對,這個就是佛修我。什麼佛修我?法身佛,法身佛自然地穿透小我,所以我們能夠念念見自性,也就是一切現成的現量境。這是禪修的第一個關鍵,見地要透脫。

第二個關鍵禪的行持,要能夠活在當下,活在當下也就是要用心生活,不要用大腦生活。感情是屬於大腦的,慈悲是屬於心的,所以有慈悲的人,他是單向度,他只會一直關注眾生,沒有說要求一個什麼回報,沒有這種與眾生的業力牽纏。他是內在已經充盈了,已經滿溢了,自然流出來,溢滿法界。

同樣的,聰明是屬於大腦的,智慧是屬於心的,當你能夠接受自己的一切,不想在別人面前有任何掩飾的時候,你就開始醒過來了。為什麼?你已經看到大腦思惟的軌跡了,所以你不想有任何的掩飾了,這個時候你就是醒過來了。

正如三祖所開示的:“不用求真,唯須息見。得失是非,一時放卻。”當你還試圖去掩飾的時候,你就是被大腦思惟所局限了。所以佛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非都是為了幫眾生破執著,息妄心。活在當下就是不要做書本的學生,而要做生命的學生。

我們已經解悟了三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但是一定要知道,這個只是一個開始,更重要的是要將它內化成為自己的生命體驗,如果你只是記得《信心銘》的句子,而無法產生真實的受用,它是它,你是你,不過是冰冷的書本而已,它和你當下活生生的生命沒有關聯,它不能夠改變,不能夠融入的時候,那你沒有真正學會。

所以不要在義理上面去琢磨,也不要執著於我說的這個語言相,而是要在生活工作之中來運用。讓《信心銘》的詩偈直接融入到當下的、活潑潑的、生機無限的、創意無限的生命,當下的活潑潑的生命直接融進去,這樣就對了。因為什麼?因為“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我們已經明白了,其實至高無上的大道,法爾如是,亙古如是,在萬物上面現成存在,所以它無難,這樣你當然非常有信心。我們可以看到《信心銘》是祖師從開悟心、智慧心裡面自然流露的。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圓同太虛,無欠無餘。”這是生命智慧的最高境界。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這個是生命的深刻體驗,一切都要回歸到當下的生命。

“真如法界,無他無自。”“宗非促延,一念萬年。無在不在,十方目前。”“極小同大,忘絕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這個都是說生命的大能量,這個都是靈性能量的顯露。

所以我們看,出世間的成就,世間的成功,你要能夠成大氣候,你要能夠成就生命的大境界、人生的高度,一定都需要有三要素,也就是生命境界要高、生命的體驗要深、生命能量要強,其實也就是什麼?也就是大智、大悲、大雄力,有了這個三要素,你在任何行業之中都能夠有大成就。

我們通過《信心銘》的修,真正地相信“至道無難”,大道現成存在,真正相信自己擁有明心見性、了生脫死的智慧活力。從此我們能夠全然地活在當下,每一刻都是朝著覺悟的方向、解脫的方向。雖然我們還要工作,我們工作做得更好,生活也更開心,但是時時刻刻我們都是在朝著覺悟的方向、解脫的方向。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他所在的位置,而是他所朝的方向。

我們通過禪宗公案的參悟,我們引用了很多禪宗祖師的公案,我們來看那些祖師,他們是怎麼樣生死自在、殺活自如的。任何時候都不會落入頭腦世界,任何時候都在佛世界,都在當下永恆世界,就能啟發我們能夠像禪宗的祖師一樣,去親證不生不滅的自性,親嘗不二本覺智慧之果,親嘗智慧果。

禪宗的祖師已經證明,我們也一定能夠證明,在生老病死無情的自然法則面前,不得自在的弱小的生死凡夫,一旦見本自性,能夠見真心,就是笑傲生死、活力無窮的真正強者,就是圓同太虛,無欠無餘的大智者。願大家都成為這樣真正的強者和真正的智者。

《信心銘》就講到此地,我們在圓滿的時候作個迴向-----

迴向一切法界眾生都能夠遇明師,聞正法,頓悟成佛!阿彌陀佛!

                                                                                                   *六祖寺*

六祖寺位於廣東省肇慶市四會貞山風景旅遊區內,原寺始建於唐代,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有歷史。於清嘉慶十四年重修時,六祖寺的建築面積為60000多平方米,灰沙春牆杉木瓦結構。整體為中軸線平面佈局,分別由大門、前殿、後殿及左右輔以的廂房、廊廡及小巷構成一體。寺廟四面環山,山勢峻俏,景色宜人。與六祖惠能寺相鄰的山間,還有“六祖惠能池”、“佛堂頂”、“仙人路”、“爛布衣”等與六祖惠能當年行蹟有關的地名和山名。

六祖寺自唐代建成以來,就吸引了眾多善男信女前往參拜。逢年過節,寺門香客如鯽,香火甚為鼎盛。參拜者除本地信眾外,珠江三角洲一帶亦有不少人慕名前往參拜。四會六祖寺坐落在貞山街道內,建築群頗具氣勢。每年的水陸法會吸引成千上萬的信眾。我國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公元638年—713年)曾因避難藏身於四會龍甫鎮營腳村扶盧山達15年之久,六祖姓盧,當地村民為紀念他,故以山為“ 扶盧 ”名,山上有“六祖池”,山下建有“六祖庵”,該庵為唐代所建,清嘉慶十四年重修,改為六祖惠能寺,舊址至今猶存,現六祖惠能寺是1998年動工興建的。

六祖寺駐有德高望重的方丈大師和眾僧數十人,每天燭燈長明,香火鼎盛,瑞氣蒸騰,禪貫樂耳。海內外慕名前來參拜者絡繹不絕。

六祖惠能為嶺南佛法之始,為什麼要在四會避難藏身呢?相傳惠能投湖北黃梅東山寺(現五祖寺)五祖弘忍門下,因作謁得到了弘忍賞識後,弘忍便秘傳禪法,付與法衣缽孟,成了禪宗六祖惠能,弘忍的大弟子神秀因未能得到師傅親付衣缽,很不服氣,於是糾集一班門徒,欲害惠能,奪回衣缽,弘忍見有人想害惠能,便吩咐他從速南去,臨行前對他說“逢懷則止,遇會則藏”(懷指今懷集縣,距四會140多公里,會指四會市)。惠能便帶著衣缽匆匆南下,神秀派人跟踪,直到韶州(今韶關市),還有人追逐他。惠能回到廣東後,想起師傅的囑咐,為了避開敵人,隧往四會,當他走到龍頭鋪子林時,見那里山高林茂,地勢偏僻,景色宜人,村民以耕種、打獵為生,他想獵人以殺生為業,又多在山林中出沒,是避開敵人追踪的最好處所,於是便找到一個姓葉的獵戶家住下來,當時惠能還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惠能經過多年的避難藏身經歷,親自接近下層鄉民,對他後來的宗教哲學影響是很大的,如他主張“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意思是不用背誦佛經,不要累世修行,只要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六祖惠能還認為“下下人有上上智”。其佛教理論都是有中國自己宗教哲學的獨特見解。

據傳,在四會一直流傳著六祖慧能點化阮公聖佛阮子鬱,阮子鬱又點化梁公聖佛梁慈能,相繼成佛的故事。四會還有唐朝所建的祭祀梁公聖佛和阮公聖佛的寶林古寺和寶勝古寺。

新六祖寺於1997年3月奠基重修,歷時四載而成,寺院佔地60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建有六祖大道、牌坊、風雨亭、放生池、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六祖殿、藏經閣、鐘樓、鼓樓、功德堂、永思堂、觀音堂、羅漢堂。各殿堂供奉諸佛菩薩金身。六祖金身塑像慈祥可親可敬,端坐殿內,庇佑人間風調雨順,國秦民安、人壽年豐。此外,還建有齋堂、配殿、客舍、方丈室、僧人宿舍以及廣場、停車場等。全部建築採用白牆綠瓦紅柱傳統古典寺院設計,蔚為壯觀。據說,這是各地眾多六祖惠能寺院中規模最大、最為堂皇壯麗肅穆、唯一被命名為“六祖寺”的古剎寺院群體。

                                                                                 *六祖寺住持-大願法師*

大願法師為我國年輕一代佛教界高僧,原籍湖南,1971年出生。1988年就讀於湖南財經學院;1990年8月依湖南岐山仁瑞寺天柱老和尚座下剃度、南台寺寶曇大和尚(寶曇法師)得戒、寶林寺聖一大和尚(聖一法師)得法;1991年進入福建佛學院學習,期間親近當代高僧清定上師。畢業後諸方參學講法,曾任南華寺佛學院教務長,受到南韓禪宗大德崇山長老極力讚歎並授予法卷。後長期閉關修行並得其上師真傳,獲不思議境界。1995年應各界人士懇請和眾位德高望重之高僧的一致推舉,升座榮任岐山仁瑞寺方丈,振興仁瑞道場。位於衡南縣岐山的仁瑞寺初建於隋唐,為晚清高僧寄禪和尚(人稱八指頭陀、中國佛協第一任會長、亦為太虛大師之師)出家修行之地;1997年又應衡陽市佛教界之請重建香林庵並任衡陽市佛協副會長;1998年大願法師又不辭辛苦恢復重建南嶽五大古剎之一方廣寺,將該座南嶽最幽靜的古寺建成供四眾弟子靜修和閉關的殊勝道場。同年,當選為衡陽市政協委員,並重建了衡陽奇峰寺、常寧湘山寺;1999年應湖南懷化佛教界之請住持大興禪寺,並任懷化佛教協會會長,至力振興湘西佛教,大興禪寺位於洪江市,始建於北宋元佑年,現為湖南省重點寺院;同年年底,在廣東佛教界強烈要求下,於百忙中法駕粵地,得當地佛教界及政界人士支持,駐錫重建廣東四會六祖禪寺,並任廣東佛協理事。

二十年來,大願法師主持興建的寺院三十余座,講堂、精捨、居士林也遍及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浙江、安徽、香港等地,弟子和信眾遍及海內外。 大願法師廣設方便,近年來大力弘揚佛教文化、禅宗文化,以平等慈善、啟迪心智為理念,在倡導社會與人類身心靈健康的宗旨下,在海內外廣泛開展佛學研究與禅文化交流、禅文化系列公益講座和社會公益慈善等活動,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贊歎和關注!    

講經說法、著書立說 

《地藏菩薩本願經學記》、《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學記》、《隨念三寶經講記》、《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學記》、《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學記》、《大乘經莊嚴論學記(一)》、《華嚴經•淨行品學記》、《迦陵仙音•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學記》、《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學記》、《八識規矩頌學記》、《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學記》、《入中論頌學記》、《大佛頂首楞嚴經學記(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學記》、《六祖法寶壇經略講》、《藥師七佛經學記》、《菩提道次第略論學記(一)》、《優婆塞戒經學記》、《居士菩薩戒略講》、《華嚴經•淨行品略釋》、《首楞嚴經五十種陰魔學記》等二十多冊。其中有十一冊由國家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發行,全國三千多家圖書館收藏;第二套《聽大願說禅》已出版。    

近年來所作禅文化系列講座 

《如何做個快樂的修行人》、《內觀禅修法開示》、《禅文化在當代中國的現實價值》、《與心對話-禅悟人生》、《四會-六祖成佛之地》、《禅與身心靈健康》、《禅與現代企業管理》、《禅與經營之道》、《禅與現代生活》、《禅與中國民營企業傳承之道》、《禅與慈善》、《心經的人生智慧》、《如何照見五蘊皆空》、《經營管理中的佛法》、《禅與百年企業管理的智慧》、《禅與孝道文化》、《般若為導 淨土為歸》、《六祖禅法的精髓》、《自信自由快樂》、《不執著的智慧》、《禅宗智慧與企業發展》、《禅與心靈環保》、《禅與企業文化建設》、《禅與生活藝術》等。 

2011年,大願方丈所住持的廣東六祖寺成功舉辦了笫四屆廣東禅宗六祖文化節和發起並參與承辦了在柬埔寨王國舉行的首屆亞洲佛教文化節,大願方丈所住持的寺院與東南各國廣泛開展國際佛教文化交流並與多所海外著名佛教大學合作互動並建立了多家“六祖惠能國際禅學院”,旨廣弘中國禅宗文化與六祖思想。2012年首屆“湖北藥師佛文化節” 是在湖北省民宗委等相關政府機構的指導下,由湖北省佛教協會主辦,武漢靈泉寺承辦的以“幸福湖北、健康人生” 為主題,倡導覺醒健康幸福的生活方式,為社會提供一台有佛教特色的精神文化大餐。大願方丈提出的健康禅文化理念是“身體健康無疾病、心理健康無煩惱、靈性健康得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