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2 10:38:29幻羽

《七十空性論》~70頌~ *龍樹*菩薩 著



         《七十空性論》~70頌~ *龍樹*菩薩  
           


第01頌生住滅有無以及劣等勝佛依世間說非是依真實。

第02頌無我非無我非故無可說一切所說法性空如涅槃。

第03頌一切法自性於諸因緣中總若各別無故說為空。

第04頌有故有不生無故無不生違故非有無生無住滅無。

第05頌已生則不生未生亦不生生時亦不生即生未生故。

第06頌有果具果因無果等非因非有無相違三世亦非理。

第07頌無一則無多無多亦無一以是一切法緣起故無相。

第08頌緣起十二支有苦即不生於一心多心是皆不應理。

第09頌非常非無常亦非我無我淨不淨苦樂是故無顛倒。

第10頌從倒生無明倒無則不有以無無明故行無餘亦無。

第11頌離行無無明離無明無行彼二互為因是故無自性。

第12頌自若無自性云何能生他以緣無性故不能生於他。

第13頌父子不相即彼二亦非離亦復非同時有支亦如是。

第14頌夢境生苦樂彼境亦非有如是緣起法所依緣亦無。

第15頌若諸法無性應無劣勝等及種種差別亦無從因生。

第16頌有性不依他不依云何有不成無自性性應不可滅。

第17頌自他性及滅無中云何有故自性他性性無性皆倒。

第18頌若諸法皆空應無生無滅以於性空中何滅復何生。

第19頌生滅非同時無滅則無生應常有生滅無生則無滅。 

第20頌無生時無滅不從自他生是故生非有無生則無滅。

第21頌有生性應常無者定成斷有生墜二失是故不應許。

第22頌相續故無過法與因已滅此如前不成復有斷滅過。

第23頌佛說涅槃道見生滅非空此二互違故所見為顛倒。

第24頌若無有生滅何滅名涅槃自性無生滅此生非生滅。

第25頌若滅應成斷異此則成常涅槃非有無故無生與滅。

第26頌滅若常住者離法亦應有離法此非有離無法亦無。

第27頌能相與所相相待非自成亦非展轉成未成不能成。

第28頌因果受受者能見所見等一切法准此皆當如是說。

第29頌不住相待故亂故無體故無性故三時非有唯分別。

第30頌由無生住滅三種有為相是故為無為一切皆非有。

第31頌滅未滅不滅已住則不住未住亦不住生未生不生。

第32頌有為與無為非多亦非一非有無二俱此攝一切相。

第33頌世尊說業住復說業及果有情受自業諸業不失亡。

第34頌已說無自性故業無生滅由我執造業執從分別起。

第35頌業若有自性所感身應常應無苦異熟故業應成我。

第36頌業緣生非有非緣亦無有諸行如幻事陽焰尋香城。

第37頌業以惑為因行體存惑業身以業為因此三皆性空。

第38頌無業無作者無二故無果無果無受者是故皆遠離。

第39頌若善知業空見真不造業若無所造業業所生非有。

第40頌如佛薄伽梵神通示化身其所現化身復現餘變化。

第41頌佛所化且空何況化所化一切唯分別彼二可名有。

第42頌作者如化身業同化所化一切自性空唯以分別有。

第43頌若業有自性無涅槃作者無則業所感愛非愛果無。

第44頌說有或說無或說亦有無諸佛密意說此難可通達。

第45頌色從大種生則從非真生非從自性生彼無非他生。

第46頌一中非有四四中亦無一依無四大種其色云何有。

第47頌最不可取故由因因亦無從因緣生故禸無因非理。

第48頌若謂能取色則無取自體緣生心無故云何能取色。

第49頌能剎那生心不取剎那色云何能通達過去未來色。

第50頌顯色與形色異性終非有不應取彼異許同是色故。

第51頌眼識非在眼非色非中間彼依眼及色偏計即顛倒。

第52頌若眼不自見云何能見色故眼色無我餘處亦同爾。

第53頌眼由自性空復由他性空色亦如是空餘處空亦爾。

第54頌若觸俱一起則餘者皆空空不依不空不空不依空。

第55頌三非有自性不住無和合則無彼性觸是故受亦無。

第56頌彼止內外處而有心識生是故識非有如幻如焰空。

第57頌由依所識生是故識非有識所識無故亦無有識者。

第58頌一切無常者非常無有常常無常依性其性豈能有。

第59頌愛非愛顛倒緣生貪嗔癡是故貪嗔癡非由自性有。

第60頌於彼起貪欲嗔恚或愚癡皆由分別生分別非實有。

第61頌所分別無故豈有能分別以是緣生故能所別皆空。

第62頌四倒生無明見真則非有此無故行無餘支亦如是。

第63頌依彼有性生彼無此不有有性及無性為無為涅槃。

第64頌諸法因緣生分別為真實佛說即無明發生十二支。

第65頌見真知法空則不生無明此即無明滅故滅十二支。

第66頌行如尋香城幻事及陽焰水泡與水沬夢境旋火輪。

第67頌無少自性法亦非無有法以從因緣起法無法皆空。

第68頌以此一切法皆是自性空故佛說諸法皆從因緣起。

第69頌勝義唯如是然佛薄伽梵依世間名言施設一切法。

第70頌不壞世間法真實無可說不解佛所說而怖無分別。



龍樹(sanskrit: Nāgārjuna) ,或龍樹菩薩,大乘佛教理論弘揚者,中觀派創始人,生於佛滅度七、八百年左右(西元二世紀),南印度維達婆國婆羅門家庭。 龍樹菩薩奠定大乘佛教的基礎,被中國佛教幾個宗派奉為祖師,在佛教史上具崇高地位。 

據鳩摩羅什所譯《龍樹菩薩傳》所述,龍樹出生於南印度,精通婆羅門教義,年輕時曾以過人才華而馳名,天文地理與諸法術無不通曉,曾與友人以隱身術入王宮騷擾,後來友人慘遭亂刀斃命,龍樹僥倖逃過,從而認識到貪欲是痛苦禍患之根源,然後至一切有部出家受戒,九十日就通曉有部的學說。後因大龍菩薩接引而至龍宮學習大乘妙法,取回華嚴經,從此大弘大乘佛法,摧伏諸多外道。

龍樹是印度佛教中觀學說的開創者,吸收綜合了初期大乘佛教經典的相關理論,對佛教性「空」的觀念給以完整的論述,「緣起性空」思想成為大乘佛教的基礎。建立大乘體系,使大乘般若性空學說傳播到全印度。

其著作被鳩摩羅什完整地介紹到中國來,成為中國佛教各宗派的基礎,被譽為中國「八宗共祖」。 

龍樹菩薩論著極為豐富,如:《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空七十論》、《回諍論》、《六十頌如理論》、《大乘破有論》、《十住毗婆沙論》、《大乘二十頌論》、《菩提資糧論》、《寶行王正論》、《勸誡王頌》等,造論之多,世所罕見,故被譽為「千部論師」。

龍樹菩薩所造之《中論頌》、《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為中觀派之重要代表作。


公元前3世紀,南天竺有位佛教論師,他跟老師姓龍,又因為母親是在大樹下生了他,所以取名龍樹。 

龍樹的智商很高,記憶特好。他原是婆羅門學者,後來皈依佛教,先學小乘,又轉入大乘,著述等身,確立了大乘中觀學派的理論。 

其實,龍樹是一個回頭的浪子。傳說他懂隱身術,曾夥同幾個朋友偷偷地進入王宮,與那些閒居的嬪妃鬼混。國王十分惱火,抓住了幾個同夥並殺了他們,而龍樹卻利用隱身術逃出了王宮。 

這件事對龍樹的觸動很大,感到如此貪慾,實在是惡業。他決心痛改前非,便到一個寺院削髮為僧。在寺院中,他埋頭誦讀了近一百天的佛經,後來又到北天竺拜一位老比丘為師,又苦讀佛經近一百天。為了破解人生之謎,他又當了行腳僧,雲遊四方,同時,讀到的經書也越來越多。  可是,漸漸地龍樹自滿傲慢起來。他以為天下沒有比他更通曉佛經的人了,還招收了不少門徒。 

大龍比丘聽說龍樹有點忘乎所以,決定加以開導,一次,把他請到了自己的藏經樓。龍樹走進藏經樓,只見經典猶如海洋,暗自驚詫,這位大龍比丘多年來竟積藏了不計其數的秘籍,其涉獵之廣泛,造詣之深,可想而知了。龍樹終於消除了傲慢的心態。 

龍樹在大龍比丘那裡埋頭讀經,獲益匪淺。後來,他又決定回到南天竺的大喬薩羅國去弘揚佛教。國王見他博學多才,臣民也很受感化,便資助他建造了一座高大的寺廟,為龍樹提供弘揚佛教的道場。 

龍樹以大喬薩羅國為主,又得沙達婆訶那國王的皈依,晚年在黑蜂山大成大乘佛學,所以被佛門譽為“第二釋迦”,成了中觀學派的創始人,享有“論師”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