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1 09:35:28幻羽
《參話禪》-24- *幻羽*題於早板香+*龍樹菩薩詮釋「空」的真義*
《參話禪》-24-
繪心之情 達之於外者 禪心也
何為佛性 覺之性也 性者空也
般若性空如來藏
真如法性化現流
度諸苦厄忘情修
諸法如夢本來無
悟迷即情歸空寂
化盡緣息入解脫
*幻羽*題於早板香
*龍樹菩薩詮釋「空」的真義*
龍樹菩薩詮釋「空」的真義、立場以及觀破世俗的虛妄,從而脫落名相以契入實相的「空」義性質與「自性」的恒常絕對性相重疊部分,龍樹菩薩採取以「無自性」為立場來貫穿「空」的思想來詮釋諸問題。
「空」,根源於阿含,到初期大乘已開始發展出博大的深觀 ; 而「空」經過這樣世諦的流布,且龍樹菩薩也承襲了眾多的「空」思想,他是如何抉擇空義,直探佛陀的本懷,而樹立中觀的「空」論 ?
在《中論》也可看到其解釋,如說:業煩滅故,名之為解脫,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
空,不是虛無的意思,空,是有作用的,這叫做空用。也就是說,空,是使任何事物得以成立的融通無礙的能力,其豐富的性質不能以任何語言表達。由於這個緣故,說諸法實相也不能以語言表達。因此「空」所具有的無限作用,就稱為空用。
若一切皆空,無生亦無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第一頌)
以無四諦故,見苦與斷集,證滅及修道,如是事皆無。(第二頌)
在《中論》頌中所謂「性」者即是自性。首頌明顯地表露,在緣起的世界中,是不可能有自性的存在。依龍樹的看法,自性與緣起,是不相容並存的。有自性即不是緣起,緣起的就不能說是自性有的。因若法要眾緣如合而現起,即依眾緣而存在與生起 ; 承認由眾緣現起,即等於承認是作法。
「作」就是「所作性故」的作,有新新非故的意義。若主張有自性,即不能是所作。因為自性有即自有的,自成的,自已規定著自已的。所以,所謂自性的定義,即是具備自有、常有、獨有三條件。依現代術語說,自性的定義就包含了絕對性、整全性(不能分成部分)和不滅性(不變化)的意思。
龍樹菩薩思想的顯著特質在於:以否定的論法破斥一切法有實體存在,並據此論證「一切法空」。同時,他的「空思想」使釋尊所教示之「無我」的思想立場展開成為大乘。以「一切法空」為立場的龍樹,在《中論》提出法有論對「空性」的批難,如《論》中云:
以是事無故,則無四道果,無有四果故,得向果亦無。(第三頌)
若無八賢聖,則無有僧寶,以無四諦故,亦無有法寶。(第四頌)
以無法僧寶,亦無有佛寶,如是說空者,是則破三寶。(第五頌)
空法壞因果,亦壞於罪福,亦復悉毀壞,一切世俗法。(第六頌)
.......................
《中論》有五百頌,是為護持佛陀正法救護眾生,破除外道的「若畢竟空一則無罪福報應」、無因論、自然論等惡見,而闡述的「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一不異、畢竟空無所有」之大乘法。
《中論》開篇的八句偈中開宗明義說到:「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直接揭示以不生不滅、不斷不常的空性為本的大乘佛教中道的觀行,後為學佛者稱之為八不中道。龍樹菩薩的《中論》即是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及其所衍生之諸法而有的兩邊,而論述各邊之過失。
《中論》(梵語:मूलमध्यमककारिका, Mūlamadhyamakakārikā),又譯為《中觀論》、《中論頌》、《中觀根本論》,龍樹菩薩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中觀派的根本論書之一。《中論》為大乘佛教重要理論著作,三論之一,漢傳佛教中的三論宗也以此書為根本典籍(即依「三論」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