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6 08:36:18幻羽

☆科學家發現地球死角☆+☆地球第6次大滅絕要來了?☆+☆人類正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人類能熬過第六次大滅絕嗎?☆



     科學家發現地球死角 -科技-2019年11月16日 02:37

在地球上發現了一個由於惡劣的天氣條件而完全沒有生物生命的地方。

科學期刊《自然生態與進化》上發表的材料對此進行了說明。這一地區位於埃塞俄比亞東北部的達洛爾火山附近。

有一種理論認為,表面上有水的任何行星都適合生命生存。這項研究的資深研究人員普里菲卡琴·洛佩茲-加西亞指出,不過埃塞俄比亞寸草不生的土地證明水可能是先決條件,但這還遠遠不夠。 

她還補充說,當三個因素(高溫、酸性和高濃度的鎂鹽)匯聚在一起時,地球上的生命就會消失的無影無踪。按照洛佩茲-加西亞的說法,在達洛爾火山周圍的水中未發現任何大分子DNA。



               科學家列舉出人類活動導致的地球異常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019年09月24日13:37

美國國家科學院(United In Science)科學家在一份綜合報告中列舉出人類活動導致的地球異常。 

其中包括:1850年至今2019年,全球氣溫升高1.1度,海洋酸度增加26%,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增加至少20%,這些都是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報告採集世界氣象組織(WMO)、全球碳項目(Globyal Carbon Project)、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項目以及其他機構的科學數據編纂而成。 

科學家認為,“人類對氣候的影響要比10年前的預期大得多,這一事實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讚同”。 

據世界氣象組織數據,1850年至今
2019年,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攝氏1.1度,但在過去四年,科學家發現升溫速度加快,目前的氣溫與2011-2015年相比,升高了0.2度。 

全球碳項目(Globyal Carbon Project)專家表示,“全球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每年1-2%的速度繼續增長,並且在2018年創造了新的年度最大排放量紀錄“。




☆地球第6次大滅絕要來了?聯合國警告:超過百萬種生物,恐在未來數十年滅絕☆


                  -中央社 -2019-05-07 07:57

聯合國今天發布報告說,地球有上百萬物種瀕臨滅絕,恐在未來數十年內完全消失,人類是造成的主要原因。科學家說,人類是否把地球推向「大規模滅絕」可能是定義的問題,但無論以何種方式衡量,生物消失的速度令人深感震驚。

聯合國政府間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科學政策平台(IPBES)主席華森(Robert Watson)表示:「在地球過去5個階段的大規模滅絕中,每一次大規模滅絕我們損失了75%的物種。」數十年來人類危害又毒害森林、海洋、土壤與空氣造成的巨變,對人類社會構成的威脅「至少與氣候變遷相當」。 

華森領導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科學小組公布報告,針對大自然的現狀提出令人擔憂的評估。  在以往數個世紀裡,地球損失了大約2%的物種,按照這個標準,仍遠低於75%的門檻。但若目睹物種正在滅絕的速度,那麼前景就會變得更為黯淡。   

這份報告的結論指出,當前滅絕的速度較過去1000萬年的平均值增速達數百倍,以這樣的速度發展下去,人類很可能在數百年內達到75%的門檻。

相關圖片 


以下是過去5億年來地球經歷最大規模的滅絕,化石紀錄顯示,每次滅絕出現在地質年代交界時期。

奧陶紀滅絕(Ordovician extinction)
發生時間:約4億4500萬年前 
物種損失:60%至70% 
可能原因:短暫卻劇烈的冰川期 

當時大多數的生物都在海洋裡,一般認為,全球迅速形成的冰川,凍結世界上大部分的水,導致海平面急遽下降,海綿動物和藻類等海洋生物,以及原始的蝸牛、蛤蜊、頭足類動物(cephalopod)和被稱為甲胄魚的無顎魚,都因此無一倖免。 

泥盆紀滅絕(Devonian extinction) 
發生時間:約3億7500萬至3億6000萬年前 
物種損失:高達75% 
可能原因:海洋中的氧氣消耗殆盡 

海洋生物又一次受創最重,海平面的波動、氣候變遷和小行星撞擊都是可能的原因。另有理論主張,陸生植物生命大量繁殖釋放化合物,導致淺水水域的氧氣耗盡,雖然有些物種倖存,生活在海洋底層的硬殼生物三葉蟲是眾多受害者之一。 

二疊紀滅絕(Permian extinction)
發生時間:約2億5200萬年前 
物種損失:95% 
可能原因:小行星撞擊、火山噴發 

此一滅絕之母「大滅絕」(Great Dying)同樣摧毀了海洋和陸地生命,也是唯一使得昆蟲幾乎消失殆盡的滅絕。部分科學家說,這發生在數百萬年之間,其他科學家則認為高度集中在20萬年期間。  在海洋中,之前兩次滅絕都倖存的三葉蟲最終全數消失,部分鯊和硬骨魚也無法倖免。在陸地上,麝足獸屬(moschops)的大型爬蟲類無一倖免。小行星撞擊、甲烷釋放和海平面波動都是可能的原因。 

三疊紀滅絕(Triassic extinction)
發生時間:約2億年前 
物種損失:70%至80% 
可能原因:說法不一,莫衷一是。 

神秘的三疊紀滅絕消滅許多大型陸地動物,其中包括大多數的祖龍類,恐龍就是從祖龍類演化而來,現存鳥類、鱷與祖龍類有親緣關係,而大多數大型兩棲動物也消失了。另有理論指出,盤古大陸(Pangea)解體期間的大範圍岩漿噴發,可能釋放巨量的二氧化碳,導致全球暖化失控。其他科學家則質疑小行星撞擊是主因,但還沒有找到相關的隕石坑。 

白堊紀滅絕(Cretaceous extinction)
發生時間:約6600萬年前 
物種損失:75% 
可能原因:小行星撞擊 

太空隕石是造成白堊紀滅絕的頭號可能原因,全球非鳥類恐龍從暴龍至三角龍屬全數滅盡,墨西哥尤加丹半島(Yucatan Peninsula)附近的大型隕石坑,支持了小行星撞地球的假設。 

不過多數哺乳動物、烏龜、鱷與青蛙存活,還有鳥類與多數海洋生物,包括鯊、海星與海膽。因恐龍消失殆盡,哺乳動物大量繁衍,最終產生了恐造成第6次大規模滅絕的人類。



  ☆人類正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背後竟然有這樣駭人聽聞的原因!☆

                     *夢神計劃* 發表于-科學-  

法國拉斯科洞窟的牆上還保留著人類早期的一些藝術品,上面畫著的都是一些神秘的物體,如披著羊皮的犀牛、有大鹿角的麋鹿,以及大量的歐洲野牛。藝術家們生存了下來,誕生了今天的我們,但那些動物現在卻只能存活在壁畫中了。它們離去了,滅絕了。     

我們都了解滅絕,那是當一個物種達到了一定程度,或者消失在生物界的日落中,在它來的地方和應該回去的地方死去。當然這是用一種美麗浪漫的方式,來宣告他們的滅亡。即使是孩子也習慣於接受一些存活的物種,不會再存在的現實,好吧,大部分不會再存在的現實。但是滅絕這一概念卻出乎我們意料,它是一個新的概念。 

1790年,在研究多種化石標本後,植物學家喬治.屈維葉是第一個提出那些化石,並不是來自還未發現的物種的,而是來自他所說的「消失的物種」。在那之後的數十年中,科學家們如查爾斯.萊伊爾和查爾斯.達爾文開始普及一個觀點,那就是地球在地質進化,甚至生物滅絕方面的演變過程,進行地非常緩慢,緩慢到我們幾乎無法看到某種生物的滅絕。 

所謂的毀滅性的改變理論是不可能的,直到1980年科學家才開始改變那個觀念。因為來自六千六百多年前,和恐龍同時期存在的微小水生動物的化石,在石頭夾縫中突然消失,地質學家沃爾特.阿爾瓦雷斯非常震驚。在他獲得諾貝爾獎的父親的幫助下,他分析了化石出現的區域的化學成分,發現銥元素的含量非常高。     

現在在底殼中銥元素的含量並不高,但是在小行星上卻普遍存在著個元素。所以阿爾瓦雷斯的理論認為,一個1萬米寬的石頭碰到地球,消滅了地球上75%的動植物,科學家們都覺得這有些可笑。直到1991年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在尤卡坦半島附近被發現,這個觀點才被接受。 

現在世界上存活的每一個生命,都是在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災難的倖存者,你應該感到非常幸運。當我們看地球化石記錄時,98%曾經存在過的物種都已經消失了,它們只能以化石的形式繼續存在著。 

在地球生命史中,我們知道有五次大滅絕,其中大部分生命都在地質變化的一瞬間滅絕了,除了最近的恐龍殺手,還有三疊紀——侏羅紀,後泥盆紀,奧陶紀—志留紀。還有最糟糕的二疊紀末,那是大滅絕的始祖,那場災難幾乎使地球96%的物種滅絕了。所以他也得到了最好的綽號——大滅絕。     

我們剛剛了解到這些的時候就得到了一個壞消息,我們處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中,而這次,我們是小行星。難以接受的事實是,即使某一生物在地球上生活得很好,它也存在一定的滅絕機率。 

以哺乳動物為例,我們預計每700年有一個物種會滅絕,或者每一千年有一種兩棲動物會滅絕,有些關於當今動物滅絕的研究表示,我們粗略地經過了幾千次這樣的過程。對某一些種類,如哺乳動物,比正常滅絕速度還要快四萬五千倍。並且由於現在仍然有許多物種沒有被發現,所以這些數據可能都低估了。 

再見了,胃育蛙,庇里牛斯山羊,佛魔森雲豹,我們本來有機會做朋友的。所以我們是如何知道我們應該對此負責的?   

大約在13000年前,當地球從大封凍中解凍,所有我們喜歡的不可思議的巨型動物,如羊皮猛獁象,劍齒虎和我們的老朋友大地懶從地球上消失了。由於氣候變化和尖銳的打獵工具的發明,我真的希望我們保留下來了那塊八尺長的海狸皮。通過打獵和種植,人類在很細微,但重要的地方改變了生態系統。     

但自工業革命後,我們加快了對生態系統的改變。也許除了第一個通過呼吸將氧氣釋放到空氣中的細菌外,恐怕沒有一種生物對地球的改變的程度比人類更大了。這也是為什麼科學家們把本世紀稱為人類世紀,「我們」是最終的問題。   

在這個星球上有70億人,我們正在破壞物種生存關鍵的棲息地。我們正在讓星球變暖,我們越來越不關係地球上生存的其他物種。

 

根據斯圖爾特.皮姆,2014年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文章,當前動物滅絕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加和消耗增加。這兩個原因造成了一系列巨大的危害,最明顯的就是氣候變化和棲息地破壞。科學家們發現,大部分陸生物種只有很小的居住地,所以當我們砍掉森林或把它變成荒漠時,它們不能遷居。     

海洋生物可以遷居到更好的水域中,除非它們是珊瑚礁。但是由於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導致海水酸化現象更嚴重,達到80萬年來的頂峰。貝殼類生物由於含鈣,所以無處可逃。如果這種趨勢惡化下去,在本世紀前海水PH值達到7.8的時候,三分之一的海洋生物將滅絕,然後生物入侵又來了。   

20世紀40年代,由於一種蛇搭上了前往關島的一艘軍用貨船,關島失去了它當地的鳥類。在非洲維多利亞湖,在漁民引入尖吻鱸後,100種麗魚、科魚消失了。  我們消滅一個物種,比我們能給他們取名的速度還快。史丹福大學教授魯道夫.得佐說在過去的四十年里,占地球物種97%的無脊椎動物,已經滅絕了45%,而那些僅僅只是我們所知道的物種。   

你也許對兩棲動物感到最痛心,在過去的三億五千萬年中,它們都存活下來了。但這次,我們正用盡力全力趕走它們。得佐給這種剝奪動物生命的行為取了個相對不那麼難聽的名字,驅逐原蟲。但這件事並不可愛,現在在地球上所有物種,都被當前的和將來的物種滅絕所威脅,包括我們自己。 

滅絕的不僅僅是大猩猩、老虎、北極星、犀牛,和其他有名的典型的物種,那些物種都很重要,並且值得被保護。但我們也需要關心卑微的甲蟲們,醜陋的小蠕蟲和黏糊糊的青蛙。每一個物種,不管大小,是熊貓還是原生動物,它們都很重要值得被保護。不管我們是否真的明白,為什麼它們需要被保護。 

約翰.繆爾曾說過「當我們嘗試著剖析每樣東西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宇宙中的每樣東西,都有千絲萬縷不可切斷的聯繫。」我已經在介紹中告訴你們了,一些不那麼被人喜愛的瀕危物種,去和它們成為好朋友吧。 

我們對地球的生態系統的了解可能並不全面,但是我們嘗試了解它的能力是無限的。我希望我們用來趕走那些生物的科技和工具,同意也能夠給我們力量,幫助我們把它們帶回來。

人類能熬過第六次大滅絕嗎?

                  ☆人類能熬過第六次大滅絕嗎?☆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物種正以驚人的速度在消失。作家伊莉莎白‧科爾伯特指出,這已引發對人類能否倖存的質疑。         

過去的5億年,地球上的生物有五次幾乎全數滅絕——原因諸如氣候變遷、一次嚴酷的冰河時期、火山,以及6500萬年前撞進墨西哥灣的那顆太空隕石,導致恐龍和一大群其他物種的滅絕。這些事件是已知的五次大滅絕,而所有的跡象都顯示,我們現在即將面臨第六次大滅絕。 

不過這一次,我們不能怪東怪西,只能怪自己。根據上週刊登在《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的一項研究指出,目前的物種滅絕速度,可能比正常速度高了上百倍——而那還只是計入最為人熟知的動物而已。地球的海洋和森林,住有數不清的物種,其中有許多物種可能在我們開始認識牠們之前就會消失。 

記者伊莉莎白‧科爾伯特的書《第六次大滅絕》(The Sixth Extinction)獲得今年普立茲非小說獎。我們和她談到,這些新發現可能透露了哪些關於地球生物未來的訊息。我們是否有機會能給這場大規模的物種滅絕踩煞車?人類是否注定要成為自己忽視環境的受害者? 



引發許多討論的這項新研究估計,多達四分之三的物種,在經過幾代人類之後,就可能滅絕。這聽來是令人不敢置信的警鐘。

是的。那項研究仔細調查了最常被研究的動物族群。他們把範圍限縮在脊椎動物——例如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和兩棲類——然後說,好,我們來看看實際發生的狀況。他們證明了驚人的事實,滅絕的速度在1500年時已經非常快了,而且情況只有愈來愈糟。 

記錄到的滅絕速度都是很大的數字,而人類卻變得有點習以為常。10年、20年前出生的小孩都是看著這些數字長大的。他們並不會覺得情況超乎想像地異常。   


人們一直在爭辯,我們是否真正身處於第六次大滅絕的痛苦中。你的看法如何?

說實話,那是我認為我們放錯重點的爭辯之一。等我們找到那個問題的確切答案時,可能地球上四分之三的物種都已經消失了。我們真的不希望走到可以明確回答這個問題的那一步。   

不容質疑的明顯事實是,我們身處在一個物種滅絕速度非常快的時代,這種速度已經是大滅絕的等級了,儘管一次大滅絕可能要耗時數千年才會結束。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圖片搜尋結果 


有沒有哪些棲地或物種——或是哪些動物族群,你認為會因為正在發生的變遷而特別容易受害?

因為數個原因,島嶼動物極為脆弱。牠們多半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我們正在做的事情之一,是消除以前造成島嶼物種被隔離的壁壘。紐西蘭一直沒有陸上哺乳動物。在沒有這些捕食者的環境下演化出來的物種都非常脆弱。紐西蘭有為數龐大的鳥類物種已經絕跡,而許多現存的物種則陷於困境之中。 

也就是說,那些長久遭到隔絕的地方都很脆弱。那些分布範圍非常有限、只在世界上某個地方才有的物種,也很容易受害。牠們無處可去,萬一棲地遭到破壞,牠們就會消失。
     

關於人為因素的部分(我們顯然要為第六次大滅絕負責),有什麼最有力的證據能指出我們牽涉其中?

我們要為現在所見的滅絕速度升高負責,這一點沒什麼好爭辯的。過去的100年間我們所知道的物種滅絕事件,跟人類活動沒有關係的只占極少數。我從來沒聽過有人爭辯說:「滅絕速度啊……那只是自然現象,不管有沒有人類都會發生。」要提出這種主張,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如果我們正扣下扳機,那麼我們在槍裡裝了什麼彈藥?

關於這件事,已有數以千計的科學文章寫過。我們進行狩獵、引進外來物種。我們正在改變氣候,-而且從地質學的標準來看,改變的速度非常、非常快。我們正在改變全球海洋的化學性質。我們正在改變地表。我們砍伐森林,種植單一作物,這對許多物種來說都不好。我們濫捕魚類。清單可以一直一直列下去。 

子彈並不缺。我們現在的火力可是大得很。 
   

我們還有可能減緩物種的消失嗎?

剛剛提到的那些人類改變地球的方式,無論是哪一種,我都能指出一整座圖書館那麼多的報告,為如何改善狀況提出建議。就拿海洋中的死亡區來舉個小小的例子。我們可以用各種方法來改變施肥方式。我們在美國中西部的農田灑下氮肥,肥料會流入密西西比河、進入墨西哥灣,進而在海中造成死亡區。 

根本的問題是,73億的人口——而且還會增加到80億、90億——能不能和那些現在仍存活的物種一起生活在地球上?還是說我們注定會引發毀滅,而部分的原因是我們消耗了大量其他物種也需要的資源?我無法回答這個的問題。
     

另外五次大滅絕,地球花了多少時間才復原?

要達到之前的生物多樣性,似乎要花數百萬年。       

所以從現在開始,人類所居住的世界有可能不是持續處於大滅絕之中,就是一直處於某種從大滅絕中復原的狀態。

是的。假如你給脊椎動物(人類是脊椎動物的一種)100萬年的平均壽命,而人類已經活了這100萬年中頭20萬年,然後一場大滅絕事件加速發生——即使撇開人類是否會在自己造成的這場大滅絕中受害不談——你不能指望相同的物種到了地球恢復過來的時候,還會繼續存在。 
   

你剛才提到的問題很有意思——人類是否會在自己造成的這場大滅絕中受害?

我不想斷言人類無法在許多物種消失之後繼續生存。我們已經證明人類是可以活下來的。我們的適應力很強。但我認為關鍵是,我們不會想要事情真的發生來知道答案。 

這引出了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因為人類在某個數量的物種滅絕後存活了下來,就代表未來也能繼續保持嗎?還是說我們終究會危及維持人類生存的系統?這個問題非常重大,而且極為嚴肅。 

還有另一個問題。就算我們真能活下來,到時候的世界是我們想要居住的世界嗎?是我們希望未來世世代代的人類所居住的世界嗎?這是個不一樣的問題,但兩個問題都必須認真看待。依我看,這些問題再嚴重不過了。 

       撰文:Nadia Drake, National Geographic  編譯:蘇睿哲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圖片搜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