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9 12:55:21幻羽

《 佛道是什麼?》+《佛道茶藝》



                                                                                      佛道什麼

佛把不同的生命狀態(八識的種性所決定),因相對的智慧、業力不同、感召的果報不同,對應的境界和狀態等的不同,假名劃分為六種形態以及對應的空間屬性(數字只是表法):即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羅道,天道。

六道眾生生存於欲,色,無色三界之中。善慧業大的眾生自然福報大或升天,相反則墮落受苦。六道眾生因尚未修證出徹底圓滿的智慧和覺悟,無力掙脫業力或滅掉業因,只能身不由己地輪迴受報。

一句話,對於眾生一直都只能處於一種輪迴狀態之中的客觀現象,佛門就將它稱之為六道輪迴。關於三界六道的詳細情況,可以閱讀相關的佛教書籍。



 <佛道語出>

(1).佛法之道。

《法華經·序品》:“又見菩薩,勇猛精進,入於深山,思惟佛道。”

《法華經方便品》“若以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後漢書·西域傳論》:“至於佛道神化,興自身毒,而二漢方志莫有稱焉。”

《晉書·王恭傳》:“ 王閒用兵,尤信佛道,調役百姓,修營佛寺,務在壯麗,士庶怨嗟。”

(2).成佛之途。

比喻最好的出路。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一》:“議者戲雲:'畿尉有六道:入御史為佛道……入判司為餓鬼道。'”

(3).佛教與道教的並稱。

宋何薳《春渚紀聞·二富室疏財》:“散施貧民及助修佛道觀宇,一錢不留於家。” 講經編輯 佛和道都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思想,有相同也有差異。 道家把宇宙一切的本體稱為”道”,佛家把一切的本體名為” 法身 ”,異名而同出.說的都是世界的本源。

常人才會去分出二者的差異。佛道兩家在歷史上的爭鬥相殘,不過是世間物慾與權利之心的較量,違背了兩大宗教的教義。其實道家講道理更玄奧些,佛家的路徑方法要多些,路雖不一,通達卻是同一個地方。

1.《清靜經》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 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這幾句話: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 
。 

2.佛說:

我令一切胎生,濕生,化生......皆入涅槃而滅度之,眾生有所得滅度者,實無得滅度者。

佛說我要讓這個世界的一切事物,真正認識而消滅無明,度達圓覺的大光明境界.眾生得到達這種大光明境界了,是他們得到了什麼嗎?不是的,沒有任何所得.因為那大光明境界就是”空”就是<清靜經>裡的”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
所以佛的成佛,道的得道都是一無所得.進入了佛家的圓覺之境,道家的清靜之地.這二種認識都是人間異名罷。

佛就是道,道就是佛.非水火不融,實仍空無一物,連這種”空無一物”的認識都空掉了的境界,連這種空無物的認識都空掉了的境界都空掉。

3.“空”是佛家用來說人的

人是什麼,手是人嗎?思想是嗎?如果說手是人,那豬足和手有什麼差別。思想才是人的本質嗎?我們看書會想,如果沒有書,想不是就沒有了嗎?那我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

“我”在那?什麼才是我?佛家說人所以能認識這個世界的功能,才是真正的“我”才是“心”。那麼這個功能才是“我”,肉體不過是這個“認識功能”所產生的一種認識。佛說“覺”就是這個意思。那麼“覺明”就認識到每個人所以是人,是因為有了這個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功能,這個“功能”無形無體。象虛空一樣都又不是虛空。那麼“明覺”就是眾生認為自已,看到的,聽到的,思考的都是明明白白的感觀到,這就是“明覺”也就是眾生迷昧的根源。

4.那麼物質是怎樣來的來

天,地,高山,流水,四大就是:地,火,水,風這樣是怎樣來的來。佛家認為這樣物質都是這那個“功能”也就是“覺明”就產生出來的。是妄相。不是真正的存在,這個世界只有那個“覺明”才是永恆的,就是佛家說的“ 如如不動,不增不減,遍滿十方,脫生離死。”

佛家說這個世界物質的一切都可以分下去,用科學觀,就是“分子”,“原子”,“夸克”佛家說這是“ 鄰虛塵”就是小到無限度的接近虛空,就是數學上的無限小。也就是說物質都是由“無限小的微粒構成的”這個科學現象就出了一個“哲學難題”就是用無數個“虛空一樣的無限小的微粒”組合成了物質世界。佛家說問:那要多少個“虛空”才能組合出一個“蘋果”,人真的是吃了“無數個虛空”就飽。物質世界的本質是“虛空”的。是人的本性產生的“認識功能”就是佛家說的“識”,眼看,聞聽,味覺,觸感,意想,法生,是六識。但是人有第七種“識”還有最高境界的第八種“識”就是“ 般若 ”佛有了“般若”就脫離生死了。進入了生命,宇宙,思想的本真。也就是佛語的“ 如如 ”“真如”佛家非常詳細的說明了,物質,思想,等等是“空”只是受語言束縛,無法直通。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
再來看這幾句文字,就容易懂了些。得道就是“覺明”實際上那有什麼得到。

佛,是覺悟者的意思。覺悟了的人,就是佛。佛陀教導不同根器的眾生,有種種方便說法。有了後來的經律論三藏。佛的八萬四千法門最終的目的,無非是叫人出離煩惱,了脫生死痛苦。而達到這個目的,需要兩個因素:慈悲心和大智慧。佛陀沒有教我們無欲無求。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示現種種因緣,種種方便,教化眾生了脫煩惱和痛苦。

入世修行的根本,乃是為了要“出世”,是為了徹底脫離三界六道乃至成佛。但是,當我們真正修證到後來,證得人我,物我、法我實是一體不二時,這就已差不多到達佛境了。我們會發現,連出世入世的分別仍舊在於心識,而它們原本也是一體不二的。心淨土淨,哪兒都一樣。所謂當下解脫即是此意。

 


<佛與道>

佛的出發點是心,闡述了世間萬物的變化無常,是空,從而悟道,回歸到人的本心,教導不同根器的眾生,出離煩惱,了脫生死痛苦。

道的出發點是自然,正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聖先賢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因此總結出人應順從於自然。一切的法則都源於自然。自然的就是對的,自然的就是最好的。以此來求得人與自然的和諧。

從外在結果看,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求得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但從內在的情形講是迥然不同的,道家強調人在順從自然的條件下去努力改造社會。例如《道德經》“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強調順從自然之道以不爭而爭,從而實現自己的抱負。

而佛教導眾生一切修行都是要我們“舍小我”(放下自私和自我執著)放棄自私,須利他,自己創造最徹底圓滿的智慧與人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把宇宙間一切眾生看成人我一體,休戚與共、骨肉相連。地藏王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悲願深心,更是同體大悲的極致。 

佛經上所講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就是說明修行要在人間,覺悟也要在人間,每一個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厭棄這個世界,逃避這世界上的人類,而'獨善其身'地修成正果。因為一個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備聰明智慧之外,還要有廣大的誓願悲心去普渡眾生。要以這兩種'悲'和'智'交互運用,相輔相成,做到徹底、圓滿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從修行一直到成佛,既沒有'入世',也沒有'出世',因為一直是在這個世間進行的。

佛道詩詞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十方無影像,六道絕形踪。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一著高一著,一步闊一步。
                                                坐斷佛祖關,迷卻來時路。

中國佛道

中國以佛道為主信仰,從一些武俠小說和電影裡可知佛道對民眾的影響。

佛以釋迦牟尼(佛陀)為教主,依次有菩薩、羅漢。像電影裡的少林寺在武林的民眾的影響可知佛在中國影響十分的大。

中國佛教盛行,各個大的 圖片 圖片(4張)  寺院的很興盛,主有嵩山少林寺或泉州少林,洛陽白馬寺,松原龍華寺等。還有各個以佛廟而出名的地點,如五台山、樂山等。佛教相傳由達摩祖師傳入中國,民間有許多他的傳說。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有“金五台、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之稱。中國佛教聖地;分別供奉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

四大名山隨著佛教的傳入, 自漢代開始建寺廟,修道場,延續至清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受到國家的保護,並對寺院進行了修葺。已成為蜚聲中外的宗教、旅遊勝地。

道教自古出自中國,鼻祖為老子(李耳)。道教在民間一直影響很大,自東漢後,各個朝代基本都對道師都很尊重。還有一些關於道教的神話與長生之說。道教出名地點也很多,如武當山、峨眉山等。而大多數的道教都奉三清為上。直到現代,在台灣還留存有吃國家公餉的天師府(張道陵天師的子孫,有類衍聖公)。

佛學術語

(1)“ 六根 ”,指眼、耳、鼻、舌、身、意。所謂“ 六根不淨 ”,即指:眼睛看了不該看的東西;耳朵聽到了不該聽的東西;鼻子聞了不該聞的東西;舌頭嚐了不該嚐的東西;身體觸了不該觸的東西;大腦想了不該想的東西。

(2)“ 六境 ”,指眼、耳、鼻、舌、身、意所感覺認識的六種境界,即:色、聲、香、味、觸、法。

(3)涅槃,意譯“圓寂”、“ 滅度 ”、“寂滅”、“無為”,是佛教全部修習所要達到的最高理想。即通過修行,超越生死輪迴而達到的終極境界。

(4)舍利,意為屍體或身骨。相傳,佛陀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後結成珍珠狀的堅固體,稱舍利。

(5)比丘,指年滿二十歲,受過具足戒的男僧。中國俗稱“和尚”。

(6)沙彌,指七歲以上、二十歲以下,已受十戒而未受過具足戒的男性修行者。

(7)精舍:僧人的修行處。譯迦牟尼時已有竹林精舍及祇園精舍。

(8)大雄寶殿:簡稱大殿,供奉主佛,如釋迦牟尼。

(9)伽藍:梵文 Samgharam,佛教僧尼修道之處,亦即寺院。一個完整的寺院需具有七個伽藍;金堂(供佛像處)、講堂、塔、鐘樓、藏經處(放置大藏經)、僧房(宿舍)、食堂。但各宗有不同的安排,不一致。

(10) 四大皆空:佛教把一切物質現象(色法)歸納為四種基本要素,即堅性的“地”、濕性的“水”、暖性的“火”、動性的“風”,謂之“四大”。四大皆空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

相關詩詞

《佛成道》 作者宋釋道

                                                              迷是誰兮悟是誰,山僧贏得眼如眉。
                                                               新糊紙被烘來暖,睡到天明日上時。

走佛岩道中 作者宋利登

                              避亂走佛岩,依依絕溪水。 有客六弟昆,遮予訪行事。
                              一云分路亡,庶或一不死。 一云相為命,生死同所值。
                              遠逝宿無舂,近逃寇能至。 垂涕贈之言,此身苦難避。
                              山剽無崖巔,兵驕有城市。 共宋固已非,分光豈雲是。
                               風聞宜邑郛,聚落复煙毀。 沸鼎無清鱗,四瞻誰善地。
                              不辰自至斯,乾坤古無際。



                                                                                         佛道茶藝

“禮佛茶”是焚香拜佛、敬佛敬師的特殊禮儀,也是調茶獻客、結緣行善的特殊茶藝。禮佛茶在禪房中進行,在做好準備工作的基礎上,分為十道程序,謂之功德圓滿。

十道程序分別是蓮步入場、焚香頂禮、禮佛三拜、普施甘露、打坐禪定、抽衣淨手、燙杯泡茶、敬茶獻茶、收杯接碗、問訊退場。

(一)蓮步入場:在平和優雅的佛樂聲中,住持師和大師兄、二師兄、兩位沙彌尼身著佛裝,穿海青,披幔衣,輕移蓮步,進入禪房。眾尼拐彎走的是直角,佛家認為無方不圓,要修到功德圓滿,需要行走有方,拜佛有禮。行走坐臥,皆有佛理。

(二) 焚香頂禮:進入禪房後按次序站於拜墊前,住持師到供桌前,右手持香,左手三指在前,右手三指在後,將香在燈上點燃,二指夾香,雙手頂禮,心中默念:弟子恭敬供養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以香頭點繞小圈,焚香行禮。小圈代表十方法界,十方是佛教中的空間,三世是佛教中的時間,佛、法、僧是佛教“ 三寶 ”,焚香頂禮,表達虔誠之意。

(三)禮佛三拜:焚香之後再拜佛,這是標準的佛教拜佛儀式。兩足呈八字站好,曲膝彎腰,右手按於拜墊中央代表佛,左手按於拜墊左上方代表法,右手從中央移至右上方與左手並齊,兩拇指相接,掌心向上翻蓮花掌,五體投地,心中想著為眾生接福接壽,左手接福,右手接壽。收掌虛握,手心向下,心想將福壽施於眾生。古時的五福為長命、富貴、健康、道德、和平。禮佛三拜,為眾生祈求福壽雙全,與中國茶德的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相處、敬愛為人一脈相承,意蘊相通。

(四) 普施甘露:住持師到供桌前,合十行禮,取淨杯上一柱香點燃,擺放於供桌。右手持淨杯繞香三匝,左手仰豎慧力智三指,右手持杯放於左手三指上,取柳枝放於杯上,豎二指靠杯邊,走到拜墊前,右手中指在杯中水面寫佛字,在左手腕處寫佛字,並用柳枝蘸水點灑。然後長跪拜墊上,再用柳枝蘸水向左、中、右點灑甘露。再繞四周向四方普灑甘露。佛教教義含普施甘露,普渡眾生。佛是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悟之佛,而迷與悟,惑與覺,只在吾人方寸之間。而茶也古稱甘露,先苦後甘,其滋味在於自我品嚐,而難以明示。可見茶佛一理,茶佛一味很有道理。

(五)打坐禪定:禮佛三拜後,住持師、大師兄、二師兄便要打坐參禪入定。禪定是佛教的基本修持方法,禪是靜慮之意,定是指心專註一境而不散亂。坐禪要半跏趺而坐,頭背正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且“ 過午不食 ”。茶葉性淡,醒腦提神,利於佛教修練禪定。所以佛家把茶葉稱為“神物”,歷來倡導飲茶,達到止息雜慮,安靜沉思,靜心自悟。

(六)抽衣淨手:在住持師、大師兄、二師兄禪定之時,沙彌尼即做泡茶的準備工作,脫去幔衣、海青,只留小衣,便於操作。按照佛教的習俗,將衣服整齊有序地折疊起來,放於墊上,默念“阿彌陀佛”,虔誠認真。然後淨手,不僅為了衛生,也是一種禮貌。

(七)燙杯泡茶:兩沙彌尼擺放好茶几。二師兄為主泡,兩沙彌將茶具放在二師兄茶几上,然後生火燒水。五台山佛茶用的是佛地聖水——般若泉泉水。般若泉水俱有清心保健的功效,是泡茶的佳品,曾有“茗啜般若智爽神怡”的美稱。煮水用的是五台山千百年來傳統的粘土火爐和無菸硬木木炭,有“聖火煮聖水”之說。壺是山西傳統的泥沙壺,保留著泥土的自然本色,有良好的保味和保鮮作用。二師兄溫壺燙杯,注入茶海,靜心分茶,將茶三次分撥,置於壺內,默念“阿彌陀佛”。接著以“銀河落天”手法注水入壺,然後以“菩薩點化”和“ 普渡眾生 ”的妙法沖茶泡茶,使佛茶真正具有“佛”的含意。

(八)敬茶獻茶:敬茶的順序是先敬佛、再敬師,然後獻賓客。第一杯敬佛、敬法,第二杯敬師、師兄。佛教講究功德圓滿,主張清心寡欲,明心見性,品茶悟道。敬師之後,沙彌尼將茶奉獻給各位來賓,賓客接茶時,端坐平視,雙手合十,行合十禮,不需用手去接茶。茶放桌上要等住持舉杯示意,才可端杯品嚐。心靜平和慢慢細品,徐徐入口,才能品出其味,領略情趣。佛茶品茶講究寧靜清逸的情趣,不僅僅是感觀上的享受,而且也是精神上的建樹。

(九)收杯接碗:要細心品茶之後,沙彌尼按順序收杯。陸羽在《茶經》中說:飲茶者,應是“精行儉德之人”,佛教也規定“ 五戒 ”、“ 六度 ”,推崇精神的修養和生活的簡樸,貫穿在茶文化和佛教文化之中。

(十)問訊退場:在欣賞享受完禮佛茶的意境和甘苦之後,住持師和眾沙彌尼要向佛問訊、向賓客問訊,然後按順序退場。希望禮佛茶以獨特的魅力,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和無窮的回味


唐時期江南高僧皎然在《飲茶歌·逍崔石使君》一詩中明確提出來的,詩中云:

                                                                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看陶潛籬下時。
                                                  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這是一首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詩篇,“三飲”神韻相連,層層深入扣緊,把飲茶的精神享受作了最完美最動人的歌頌,不但明確提出了“ 茶道 ”一詞,而且使茶道一開始就蒙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是中唐以湖州為中心的茶文化圈內任何僧侶、文人所不可匹敵的。

茶道的精神況味

「熟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唐僧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的詩,最早提出茶道一詞,意思是說,飲茶能清神、得道、全真,此中況味,成仙的丹丘子最能體會!唐代佛教盛行,承襲了魏晉插花供佛的習慣;唐、宋文人喝茶時,也會摘來少量花草點綴茶席,自得其樂。 

宋代進一步將「點茶、掛畫、插花、焚香」並列為生活四藝,強調生活中無一不美,既滿足眼耳鼻舌身意,也在藝術審美中引動內在情意,逐漸提升個人的生命自覺。這樣的美感經驗,在宋代之後成為中國文人生活的基本素養,並外傳而影響周邊國家的美學發展。 

明代以降,近五百年來的茶文化化繁為簡,唐宋以來繁複的煮茶、點茶工具逐漸退居歷史舞台邊緣。明代不流行鬥茶,以樸實的散茶沖泡見長,喝茶、賞花成為生活品味的象徵,士人階層雅文化元素逐漸擴散至民間老百姓俗文化中,使敬茶、送花普及成為民間生活習俗與禮儀一部分。 

清代延續前朝的淡雅。這時期,文人積極參與茶器的設計,如在紫砂壺上刻印、寫字與作畫,提高茶器的藝術含量。此時,喝茶成了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講醋茶」之一,顯示民間普遍已有飲茶習慣。



淵源

僧人飲茶歷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於叢林修持,由"茶之德"生髮出禪宗茶道。僧人種茶、製茶、飲茶並研製名茶,為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茶學的發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勞。日本茶道基本上歸屬禪宗茶道,源於中國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這是較早的僧人飲茶的正式記載。單道開是東晉時代人,在螂城昭德寺坐禪修行,常服用有鬆、桂、蜜之氣味的藥丸,飲一種將茶、姜、桂、桔、棗等合煮的名曰"茶蘇"的飲料。清欽是宋代以後的事,應當說單道開飲的是當時很正宗的茶湯。

壺居士《食論》中說:苦茶,久食羽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長期喝茶可以“羽化”,大概就是唐代盧金所說的"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與韭菜同食,能使人肢體沉重,是否真如此,尚無人驗證。作者壺居上顯是化名,以"居上"相稱定與佛門有緣。

僧人飲茶已成傳統,茶神出釋門便不足為怪。僧人為何嗜茶?其茶道生髮於茶之德。佛教認為"茶有三德":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這二條是經驗之談。釋氏學說傳入中國成為獨具特色的禪宗,禪宗和尚、居上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禪,要求靜坐、達到身心"輕安",觀照"明淨"。其姿勢要頭正背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通常坐禪一坐就是三月,老和尚難以堅持,小和尚年輕瞌睡多,更難熬;飯罷就坐禪,易患消化不良,飲茶正可生津化食,所以茶是自當是佛門首選飲料。

貢獻

僧人的另一個突出貢獻就是種茶,培植名茶。茶產於山谷,而僧佔名山,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最早的茶園多在寺院旁,稍晚才出現民間茶園。

古代多數名茶都與佛門有關。明代馮時可一《茶錄》記載:"徽郡向無茶,近出松蘿萊最為時尚。是茶始於一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採製法。。其後於松蘿結庵,來造山茶於庵焙製,遠跡爭市,價倏翔湧,人因稱松蘿茶。武夷岩茶與龍井齊名,屬烏龍茶系,有"一香二清三甘四活"之美評。其中又以" 大紅袍 "為佳。

傳說崇安縣令久病不愈,和尚獻武夷山茶,這位縣官飲此茶後竟出了奇事,一百病全消。為感激此茶濟世活人之德,縣官親攀茶崖,把一件大紅艷披於茶樹之上,故此茶以"大紅袍"名之。不論此說是否合情理,武夷茶與佛門有線則是真實無偽的。安溪鐵觀音 "重如鐵,美如觀音",其名取自佛經。

普陀佛茶產於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山,僧侶種茶用於獻佛、待客,直接以"佛"名其茶。廬山雲霧原是野生茶,經寺觀廟宇的僧人之手培植成家生茶,並進 名茶係可。君山銀針產於湖南嶽陽君山,《巴陵縣志》記載:"君山貢茶自清始。每歲貢18斤。穀雨前知縣遣山僧採製一旗一qiang,白毛茸然,俗稱白毛尖。"此茶仍由僧人種植。

黃山毛峰是毛峰茶中極品,《黃山志》載:" 雲霧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間養之,微香冷韻.遠勝匡廬。"雲霧茶就是今之黃山毛峰。桂平西山茶初產於西山觀音岩下。惠明萊因浙江惠明寺而得名。別說產於中國的茶,就是日本的菜也是由佛門僧人由中國帶回茶種在日本種植、繁衍並成世界重要產茶國之一。

見之於文字記載的產茶寺廟有揚州禪智寺、蒙山智炬寺、蘇州虎丘寺、丹陽觀音寺揚州大名寺和白塔寺、杭州靈隱寺、福州鼓山寺、一天台雁宕山天台寺、泉州清源寺,衡山南嶽寺、"西山白雲寺、建安能仁院、南京棲霞寺、長興顧清吉祥寺、紹興白雲寺、丹徒招隱寺、江西宜慧縣普利寺、岳陽白鶴寺、黃山松谷庵吊橋庵和雲谷寺、東山洞庭寺、杭州龍井寺、徽州松蘿庵、武夷天心觀等等。

毫不誇張地說,中國茶的發現、培植、傳播和名茶的研製,佛門僧人立下不世之功。

茶道, 在形成和發展中都與佛教,尤其與禪寺禪師結下不解之緣。  “茶禪一味”,為茶人所共識。 

                                                        七碗受之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喫茶去。 

有一僧參謁趙州從諗法師,趙州問:“曾到此間?”來僧說“曾到”,趙州告之:“喫茶去”。另有一僧來訪,趙州問:“曾到此間?”僧曰:“未曾到。”趙州又告之:“喫茶去”。

幾番“喫茶去”,已經點明不要執著“曾到”、“未曾到”。  諸事現成,不向外覓,只向內求,喫茶當中即可悟道,這便是茶禪一味。

人生如茶,源於自然;做人,順其自然,最終回歸自然。  茶需品。茶是一件很怪地東西,當匆匆忙忙地喝掉,卻發現不了他的味道如能靜下來慢慢地品嚐,即會發現其實很香。 

生活也如此,如果不靜心品味,就發現不了他的好,也發現不了他的美。人的靈魂總是被太多太多的事情束縛著。 

 佛道是什麼?靜靜地泡一杯茶,使靈魂獲得短暫的釋放。從忙碌的生活中解脫出來的時候,哪怕只有一瞬間,這杯茶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