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0 06:52:10幻羽

【塵夢】-9-*幻羽*題於早香+【參禪悟道-修行方式】+《夢裡不知身是客》




 
                          【塵夢】-9-


                 參禪悟道無他密  且將一心直參去


                 千山萬水萬般語  不離當下這念心


                        *幻羽*題於早香


           

                    【參禪悟道-修行方式】

話頭禪,又稱看話禪,禪宗術語,以一種被稱為看話頭的方式來進行禪修。這種禪修方式最早始於南宋大慧宗杲禪師,由公案禪發展而成,盛行於臨濟宗之中。與曹洞宗的默照禪法並稱。 

所謂的「看」,又叫「參」,是一種觀察守護的意思,即內觀。話頭,是指說話的前頭,亦即是在動念要說話、未說話之前的那個念頭。修行者把自己的念頭集中在一句話,或一個問句上,觀察自己內心,之後升起疑情,在打破疑情之後,由此來得到開悟。這種修行方法,稱為看話頭,或參話頭。 

看話頭,最早可以追蹤到黃蘗希運。在文獻上,最早有記錄教人看話頭的是黃龍慧南與五祖法演,但是把這個方法發揚光大的則是大慧宗杲禪師。大慧宗杲提倡學者參究趙州禪師的無字公案,他鼓勵學者起疑情,以疑情參究公案,而得到開悟。

內觀,以智慧來觀察,是修行禪那的兩種方法之一,也是三無漏學之中的慧學。其理論依據為「四念住」(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從「身體」「感受」「心」和「法」(心所和五取蘊及十二處)四個面向,培育持續及穩固的覺知能力,在實際經驗(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層面上,體驗到「自我」不外是由五個要素(五蘊)所組合而成的現象,其共同特徵是快速不斷地變化(無常)、不滿足的狀態(苦)和無有恆常的身體(無我)等三相。 

以這個對實相的了知,「心」將逐漸停止造作「貪、瞋、痴」(三毒)的習性反應。三毒是所有痛苦的根源,解脫痛苦的根本方法,唯有根除內心的貪瞋痴。  在佛教的修行系統中,內觀是屬於三學中最後的「慧學」,前兩學分別是戒學(道德生活之準則)、和定學(專注力的培養)。

慧的音譯為般若,是對實相的正確了解,事實上,內觀修習的每個階段,就是以獲得更深湛的智慧做為里程碑(見十六觀智),更深的智慧,能滅除更幽微的煩惱,從這個意義而言,佛教修行可以視為自我淨化的過程(七清淨),其最終目標是完全的淨化,從所有的痛苦、感官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即所謂的涅槃。



內觀是一個非常單純、活在當下的修行方法,藉由無選擇性的「觀察」,直接體驗身心之中的實相,其中,沒有信仰或想像的成份。完整內觀修行必需包含三個部份:五戒,戒除殺、盜、邪淫、妄語和菸酒毒品,以便使「心」到基本的平靜,進行第二部份,定訓練心的專註:使心可以穩定持續地專注在某個對象(所緣或業處),經過適當的訓練,獲得某個程度的專注力之後,就可以進行慧的開發:以高度敏銳的心力,不帶價值判斷地(無分別),客觀地觀察身心,去穿透事物的表相,獲得真正的智慧(修慧),這個建構在實際體驗的智慧,其威力遠超過信仰和理智層面的理解,能夠改變身心失衡的行為模式,化解掉潛藏在內心的壓力、不安、恐懼等等根深蒂固的情結。 

換個話說,內觀就是透過實際的體驗,去了知「身」和「心」具有「剎那生滅」、「無常」、「苦」(不滿足)和「無我」(無自主性)的真相。要徹底明瞭無常、苦、無我的道理,不是經由信仰上的接受、或是理智上的了解,只有從實際的層面去觀察看看,在這個「身」和「心」之中,有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 

透過持續的修習,內觀禪修者將發現,所謂的「我」只不過五蘊不斷變遷流動的現象,身體本質上是由而無數的微粒子所組成,這些微粒子無時無刻不在生滅變化,只是純然是波動,心理的本質也是不斷剎那生滅,身心其中找不到堅固不變的實體,有了這種體驗之後,「自我」的錯覺才能消解。 因為觀察的對象(身、心)和現象(無常)是一直存在的,理論上,內觀的修習何時何地皆可進行,但對初學者來說,必須由富有禪修經驗的老師來指導,以及一個最低干擾、適合練習內觀的場地(阿蘭若),這即是禪修中心的作用。



禪定,又叫正定、止觀,是佛教的最高功德。修行禪定的行為,則常簡稱為修禪、禪修。禪定與三昧組合而成,用來指稱進入禪那三昧的修習方法。在印度期佛教傳統中,禪那與三昧各有其定義,不會被混淆。但是漢傳佛教較為重視兩者的融通,很少會特別去分別兩者,禪宗將禪視為修悟佛性的方法,亦作奢摩他定、觀慧的通稱。


禪修只要心不散亂,制心一處,都可以稱為三昧定。在一切三昧境界中,佛教特別重視智慧與定力同等重要的色界四種禪定境界,又稱禪那。人要透過佛教行法、修行、讀經,了解現象世界是眾生一念無明愛染心五毒所造,慢慢修行才能走向覺悟,詳見龍樹菩薩大智度論裡頭有寫佛教修行方式。《楞嚴經》中提到在修定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種種奇境,或許是隨禪定功夫(定功)深入而漸得的神通。

禪定並無一定之形式。所謂:「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十字街頭好參禪。」「如來於二六時中常起觀照。」只要念念覺照,當下「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時時刻刻保任,修無修修,行無行行,修一切善而不執著所修之善,斷一切惡且故不為一切惡所縛,當下這念心便是歸於中道。 

《心經》:「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謂「行深」,就是禪定、深定。觀自在菩薩在禪定中發現,當五蘊皆空-也就是「無我」的時候,一切的煩惱與痛苦就解脫了,觀自在菩薩就是在定中得到這個清淨的大智慧而證得大自在成就。

一般調養身心為主的數息禪坐、安般禪定並不等於禪宗,因為禪宗雖然也鼓勵參禪、或修打坐禪定,以先期調適身心,但是更重視般若智慧的開悟,並且明白的說世間禪定並不能讓人解脫生死的煩惱。佛教將禪定分成世間定與出世間定二者。世間定,亦即四禪八定,這是任何外道、凡夫甚至畜生道眾生都可能達到的境界。已能進入四禪八定的眾生,經由修學可能會得到一些神奇的能力,也就是神通,也可以暫時止息身處五濁惡世欲界的種種身心痛苦。

但是一旦定力散失,離開定境,很快又回到世間煩惱中。  因此佛教並不專注於世間禪定的修練,而是將世間禪定當成追求解脫的輔助方法之一,最終目的在於追求能究竟解脫一切世間煩惱的出世間定:「解脫無明與無始無明煩惱」。 

六祖大師指導別人時曾說:「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禪宗目的不是禪定。 如枯木一般的枯心靜坐乃至滅盡定,禪宗都不給予肯定。古訓「死水不養蛟龍」者是。



「悟」,在佛教中與「迷」相對,是佛教徒的修行目的,指依佛陀所教導的真理修行而有所體會見地,獲得「體驗性的智慧」。在廣義上等同於菩提、覺悟、覺;在禪宗的語言文化裡,也可以說成開悟、證悟、悟入。禪宗所言的開悟,通常是指「明心見性」,即悟到真如實相,但未及證得究竟佛果,仍需繼續實修,但相對於凡夫對世間本質及生命實相的無所知道,已經有了初步的證量。

「悟」是個寬泛的概念,其字面的本意是瞭知、醒悟、覺醒,瞭解到了某種真相。在禪宗中,開悟所針對的「真相」即是眾生本自具有、不生不滅真如實相。 

依照開悟的深淺,有小悟、大悟之分。「小悟」是指悟到部分真理,也謂開智悟理,譬如了解到空性;「大悟」又說成「大徹大悟」,是堪破迷妄,開顯真如,悟到眾生的法性皆與佛陀一樣,即所謂「見性成佛」,此時能伏住妄想煩惱,但煩惱尚不言斷,遠非成佛修證究竟覺悟,仍需繼續修行(精進);若至見思煩惱斷盡,得無生法忍,入登地菩薩位(初地至九地之大菩薩),則已自在生死。若證得佛果,則是最上證悟。 

依照開悟的緩急,有頓悟、漸悟之分。按照修行次第步步證入,消業積福,則是「漸悟」。由宿世的厚積薄發,明心見性,即身成佛,則是「頓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Ez07Nkt3rY

                     《夢裡不知身是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GVfiITL7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