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30 07:38:46幻羽
【吟紅塵】-11-*幻羽*題 + *解脫道所證涅槃* +水晶佛教音樂 ~ 佛歌 ~
【吟紅塵】-11-
生死流轉輪迴海 修行道途深慧心
出離因果斷無明 戒定境圓菩提分
貫穿苦集滅道諦 禪行意正悟佛緣
解脫道中修梵行 有無漏盡入涅槃
*幻羽*題
*解脫道所證涅槃*
佛陀、辟支佛、阿羅漢,都依「四聖諦」三轉十二行,覺悟十二因緣而了知生死輪迴真相,達到究竟解脫。
世尊在《增壹阿含經》中開示:三果人所證得的涅槃是有餘涅槃界,尚有待斷的煩惱障應斷,尚有待修的梵行應修,所以三果人雖證涅槃,仍無法於捨壽時當下取證無餘涅槃。
三果人因此緣故,必須捨報後生起中陰身,再於中陰階段取無餘涅槃,名為中般涅槃;或是往生到下一世去,在下一世的初禪天中捨報而取無餘涅槃;乃至證量最差的上流處處般涅槃,都是尚有餘思惑待斷的,所以稱為有餘涅槃。
《增壹阿含經》:「比丘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實知之,是謂為無餘涅槃界。」
可見只有到了第四果時一切思惑斷盡無餘了,絕不會再有中陰身生起了,更不會再領受下一世的五陰或四陰了-更不受有-這個涅槃才是無餘涅槃界!
所以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所證的都是無餘涅槃,是在捨壽前就已經證得無餘涅槃了!不因為捨壽前仍有冷熱飢渴等苦作為所依而說為有餘涅槃。
因為阿羅漢、辟支佛的應斷煩惱、應修梵行都已經完成了,在解脫道中已無所餘待斷、待修的法了。
在《雜阿含經》中,最早出現的是四果說,代表修行的四個成果,隨後被稱為四沙門果。
四果分成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羅漢四者,阿羅漢為最高的果位。前三果屬於有學(三無漏學尚未圓滿),阿羅漢屬於無學位。
再加上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合稱四向四果。因為每一個果位都分成兩階段,所以又稱四雙八輩、四雙八士。
四沙門果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羅漢,四者稱四沙門果: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
四沙門果為三無漏學的圓滿,其中須陀洹與斯陀含為戒的圓滿,阿那含為定的圓滿,阿羅漢為慧的圓滿。
《清淨道論》序論:「戒是闡明為須陀洹果及斯陀含果的原因,定是阿那含果的原因,慧是阿羅漢果的原因。因為證得須陀洹的人稱為戒圓滿者,斯陀含果亦然。證阿那含果的稱為定圓滿者。證阿羅漢果的稱為慧圓滿者。 」
四向四果
四向指的是,當修行達到加行位時,稱為初果向,或須陀洹向。至斷三結時,則得初果,須陀洹果。接下來,進一步修行,稱為二果向。達致於得二果,斯陀含果。再重行前行,稱為三果向。斷欲界煩惱,不再還至欲界,則為得三果,阿那含果。再往前,四果向。斷盡一切煩惱,則為得四果,阿羅漢果。
八賢聖
四向四果中,初果向為賢人,得初果以上為七聖,合稱八賢聖。八賢聖合稱為僧寶。
《中觀論頌》〈觀四諦品〉:「若無有四果,則無得向者。以無八聖故,則無有僧寶。」
《雜阿含經》卷33〈931經〉:「復次,聖弟子念於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誠向,行隨順法,有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此是四雙八輩賢聖,是名世尊弟子僧,淨戒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所應奉迎,承事供養,為良福田。聖弟子如是念僧事時,不起貪欲、瞋恚、愚癡,乃至念僧所熏,昇進涅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QAYoT3DelA
水晶佛教音樂 ~ 佛歌 ~1: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