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9 00:05:18幻羽

※倫敦石:毫不起眼無人注意的倫敦地標※-- BBC News 中文



       ※倫敦石:毫不起眼無人注意的倫敦地標--BBC News 中文

   *奧利佛·古柏迪奧*(Olivier Guiberteau)2019年 9月 28日21:50

早上交通高峰時段,倫敦的加農街(Cannon Street)上一片混亂。上班族匆匆忙忙,鮮有人注意到這條街111號牆上的小地穴,裡面還有一個玻璃外殼。更少的人知道裡面還有一塊石頭,全無奢華,只是一塊鮞粒灰岩(oolitic limestone)。 

這塊石頭不含貴重金屬也無銘文,並不像博物館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工藝品。但自從它出現在文字史料中,在字面和隱喻上,就都是倫敦的一部分。一些18世紀的作家甚至認為,就像古希臘神話中特洛伊城的守護神一樣,這塊石頭是倫敦持續存在的關鍵。 

倫敦博物館(Museum of London)倫敦歷史環境負責人斯蒂芬森(Roy Stephenson)說:“它一直在那裡,而且一直保持不變。它大致處於同一位置,而周圍的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倫敦石見證了這座城市最重要的時刻,包括倫敦大火和德國發動的閃電戰(Credit: Getty Images)

直到今天,這塊長53厘米,寬30厘米,高43厘米,被稱為倫敦石(London Stone)的確切起源仍然是個謎。20世紀60年代的研究表明,它很像是克利夫沙姆石灰岩(Clipsham limestone),可能是從侏羅紀時期的岩石帶中採集,該岩石帶從英格蘭西南部的多塞特郡(Dorset)延伸到東北部的林肯郡(Lincolnshire)。2016年,倫敦考古博物館(Museum of London Archaeology)的測試結果表明,倫敦石可能來自倫敦以西160公里的科茨沃爾德(Cotswolds)。 

倫敦石早在16世紀就出現在印刷版的城市地圖中。1578年,一位名為格林納達(L Grenade)的法國訪客描述其為“3英尺高,2英尺寬,1英尺厚”。如今僅存的是原石的一小部分,原石曾埋在燈芯街(Candlewick Street)的中心地帶,即現在的加農街,離倫敦塔(Tower of London)不遠。1598年,倫敦歷史學家斯托(John Stow)寫道:“它是如此堅固,如果馬車因為疏忽撞上它,車輪就會斷裂,而石頭卻不會動搖。”毫無疑問,石頭所處的這個位置有些離奇,但考慮到倫敦地貌在過去一千年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我們有理由認為,以前的街道是圍繞這塊石頭修建的。但我們能肯定的只有這些。 

倫敦博物館榮休館長克拉克(John Clark)說:“科學無法解釋這一現象,這是考古學一個失敗的例子。”  


倫敦石的確切起源仍是個謎,但記錄顯示,數百年來,它一直是重要的地標(Credit: Olivier Guiberteau)

幾個世紀以來,這塊石頭一直是倫敦的地標,見證了這座城市最重要的時刻。1666年9月2日,布丁巷(Pudding Lane)的一家麵包店發生火災。在接下來的三到四天裡,大火焚毀了中世紀倫敦的中心地帶,破壞了13,000多座建築,倫敦石周圍的建築也無倖免。但倫敦石位於街道中部,因此免遭嚴重的損壞。這場大火還導致了一個驚人的發現。 

大火過後建築師開始重建這座城市,測量者發現,這塊石頭很像一座冰山,可見的只是小部分,石頭的“根”向地下延伸了大約3米。發掘時,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科學研究院的胡克(Robert Hooke)指出,它可能是“一種方尖碑”(Obelisque)。這一理論得到當時的建築師克里斯托弗·雷恩(Christopher Wren)的支持。他和他的兒子小克里斯托弗·雷恩(Christopher Wren Jr)猜測,這石頭可能類似“羅馬城的金色基石”(Milliarium Aureum,Golden Milestone),就是一個古老的紀念基石(大地原點), 羅馬帝國所有道路的建造,乃至整個帝國的里程測繪,都由這裡開始。 

遺憾的是,能證明它是羅馬帝國時期建築的證據非常少,而且遠沒有定論。更重要的是,這塊石頭不久後就被重新安置。19世紀中期建設大都會鐵路時,這塊石頭的大部分原始地基被挖走。 


倫敦石出現在倫敦最早的印刷版地圖上,在同一地點屹立了數百年(Credit: Olivier Guiberteau)

到1742年,隨著倫敦交通日益擁堵,這塊石頭容易引發危險,因此從街道中心搬到了不遠處,放置在聖斯威恩教堂(St Swithin's Church)的牆上。1940年,這座教堂在閃電戰(The Blitz)中幾乎被德軍的炸彈摧毀,但這塊石頭又一次在廢墟中倖存下來。1962年,教堂遺址上建成的是加農街111號的寫字樓,並用一個特別設計的裝置保護石頭,此後它就一直待在那裡,除了2016至2018兩年間,寫字樓被翻修,倫敦石挪入倫敦博物館。 

關於它的歷史,史實和科學都沒有定論,傳說卻是耳熟能詳。其中一個就是,1450年,武裝起義爆發,反對“昏君”亨利六世國王(King Henry VI)。亨利六世想保住對法國的控制權而發動戰爭,英國債務因此飛漲。據傳說,起義領袖傑克·凱德(Jack Cade)將他的劍放在倫敦石上,宣布自己為“倫敦勳爵”(Lord of London)。這情節被莎士比亞寫入《亨利六世》的第二幕,而且被大大戲劇化了。儘管這肯定對讀者和觀眾產生了影響,但並沒有證據表明凱德聲明過程中出現過石頭。 

雖然推翻君主制可能沒有用到倫敦石,但它在執行王室法令方面發揮了作用。一個特別的事件是關於名為“受人敬重的眼鏡製造公司”(The Worshipful Company of Spectacle Makers)。該公司1629年收到皇家特許成立,目的是“支持視力障礙的預防和治療”。直至今日這家公司仍在倡導這項使命。如果倫敦的眼鏡被發現不符合該公司規定的要求,事主就會向法院提出索賠,如果判決有罪,責任人就會受到懲罰,且眼鏡要被銷毀。1671年的一個卷宗顯示,264副眼鏡被發現有瑕疵;責任人有欺騙行為。法院的判決其鏡片和鏡架都需要在倫敦石上被打碎、毀壞和報廢。 

“我們認為這是一個著名的地標、一個聚集點,遊客到此就會知道他們已經到達倫敦,”眼鏡公司的行政總裁帕金斯說(Helen Perkins)說, 在這樣一個著名的地標銷毀眼鏡,是(針對不良行為)公開的威懾。 


一些18世紀的作家甚至認為,這塊石頭的存在是倫敦得以繼續存在的關鍵(Credit: APS (UK)/Alamy)

雖然這塊石頭的原始目的已經不得而知,但它的象徵意義不可否認。經歷過火災和轟炸,從羅馬軍團到平民革命,倫敦石一直存在。 

我們可能不知道它是什麼,也不知道它從哪裡來,但我們現在不敢動它——否則倫敦的未來可能就會受影響。不過話說回來,也許它只是一塊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