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3 11:52:11幻羽

中國專家談:俄羅斯導演拍攝《天朝二次誕生》該片重要價值和未來電影合作+ “扮演”過蘇聯攝影師們助手的周恩來



中國專家談羅斯導演阿列克謝·傑尼索夫拍攝《天朝二次誕生》該片重要價值和未來電影合作         2019年09月23日07:54

《天朝二次誕生》是一部由俄羅斯導演阿列克謝·傑尼索夫拍攝,記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紀錄片。這部影片涵蓋很多珍貴鏡頭,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中蘇建交70週年之際給觀眾和中國人民的獻禮。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記者採訪了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學派研究部部長賈磊磊和中國著名電影學者吳江,請他們談一談對於這部紀錄片和70年來中俄(蘇)電影合作的看法。 

賈磊磊在採訪中表示,這部紀錄片是一個對中國電影和社會的"貢獻",具有極高的重要性和歷史意義。

他說:"中國的紀錄片和故事片在五六十年代以前還是以黑白的比較多,而蘇聯朋友當時能夠用彩色的膠片給中國的開國大典做一個歷史記錄,這不僅是對中國的電影藝術、對紀錄片的貢獻,更是對中國社會的貢獻,這是對我們中國電影事業特別大的支持,我們應該銘記。這個片子拍得很清晰,70年過去了,色彩的​​清晰度還是很高,還是很逼真,能夠有這麼一部片子留給歷史,我覺得特別得好。"

吳江則認為,這部記錄片向觀眾展示了外國攝影師眼中的中國歷史大事,它填補了中國在那個時期,對於重大歷史事件影視資料某些方面的空白。

他說:"這部影片裡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影視方面的資料。當年,蘇聯的攝影師他們以自己的角度和自己的眼光去看待這個歷史事件,並且用了非常精彩的記錄的手法去記錄。而且我相信這些攝影師肯定有更為直觀的、更為質樸的表現方式去表現和記錄這段歷史。今年是新中國誕生70年,也是中俄(蘇)建交70週年,在這個節點在俄羅斯播出這部紀念新中國成立的紀錄片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中俄電影的合作越來越深化,規模也越來越大。為慶祝" 中俄建交70週年 ",中國"俄羅斯電影節"2019年4月在北京拉開帷幕。前不久上映的《絕殺慕尼黑》在中國成為票房黑馬,引發口碑效應。

吳江表示,現在是中俄兩國建交70週年以來,在電影電視方面交流得比較繁榮的一個時期,今年中俄建交70週年是一個很好的契機,雙方的互相交流活動、電影播出增加了很多,"明年是二戰勝利75週年,我們在組織兩國優秀的二戰電影到對方國家的電影頻道播放。" 

他說:"現在我們大家都在做一些比較實際的工作,而且彼此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彼此之間的隔閡和瓶頸也慢慢地得到消除,我還是很看好中俄電影電視的發展前景。" 

而賈磊磊則指出,蘇聯電影的創作極大地影響了中國電影,而在未來雙方應該建立更有效的合作渠道,在文化層面加深兩國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他說:"我們中國人一直對俄羅斯的文化藝術懷有很深的敬仰和尊重。蘇聯的愛森斯坦等電影人的創作實踐和理論對中國電影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我們五六十年代中國電影製片廠的導演、美術,都是去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等學院學習過的,所以,中俄(蘇)那時候藝術的交流還是非常頻繁的,而且合作也很深。"

對於近十幾年來的中俄電影的合作,他表示,中俄電影方面的交流還需要一個更靈活、更寬泛、更有效的商業渠道,"因為俄羅斯跟中國是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比跟一般國家的友好合作關係要更深一層,所以我們更應該在文化上建立同源性的、有共同性的價值取向,而電影作為相互之間文化交流的橋樑,也可能會發展地更好。這樣的話,我們不僅能夠看到一些優質的內容,也看到兩國的歷史。"  紀錄片《天朝二次誕生》從9月16日開始,將在'俄羅斯24頻道'電視台播出,29號將播放彙編。



“俄羅斯一頻道”和“俄羅斯24頻道”將首次播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獨有彩色影片。全俄國立電視廣播公司總編、紀錄片導演阿列克謝·傑尼索夫就此向俄羅斯衛星網做了介紹。 

這是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中蘇建交70週年獻禮影片。這些影視材料還將在“俄羅斯一頻道”週日“每週新聞”節目中播放。也就是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李克強訪俄前播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於1949年10月2日建立外交關係。蘇聯是第一個宣布承認中國的國家。此外,2019年10月1日,還將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可謂雙喜之年。

據傑尼索夫介紹,1949年蘇聯曾向中國派出17人的紀錄片攝製組。幾個月期間,他們拍攝了中國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影片。1949-1950年,採用的是彩色膠片,當時堪稱從未有過的事情。此後,一部分攝製材料被用在《中國人民的勝利》黑白紀錄片中。據悉,彩色影片很大一部分素材並未在影片中使用。斯大林去世後,材料移交給到特別檔案處。

 “我們在拍攝習近平少年時期影片時,主要涉及他在文革期間被派到農村7年改造情況。我在俄羅斯國家影視檔案館尋找不同時期中國影視素材時找到了大約200部彩色膠片。我發現,很長時間裡一直沒人觀看,膠片甚至褪了色。由此我決定仔細研究。很快,我看到大量不被人知悉的材料,且從未對外播放過。”傑尼索夫這樣指出。 

據傑尼索夫導演介紹,紀錄片攝影師在中國工作期間,除拍攝戰爭鏡頭外,還攝製了大量其它材料,比如北京、上海、廣州外景。另外還有當時人的衣著飲食、街頭小商販、農民和他們的居所鏡頭。“當然,這是相當神奇的材料,因為紀錄的是70年前的中國,那個中國已不復存在。”

據導演介紹,他找到的膠片中,有幾盒完全是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鏡頭的材料。 

導演指出:“黑白鏡頭中,有些材料並未對外公佈,很多涉及毛澤東本人,比如他與同事和黨內同仁交流,有的是非正式場合,當然也有他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鏡頭。”  他強調,在這些獨特彩色鏡頭中,還紀錄了北京早年城牆的材料。上世紀60年代中期,這些城牆在修建公路環線時被拆掉了。時至為止,只剩下三個遺址。 

此外,據導演介紹,素材中還有蘇聯駐華大使尼古拉·羅申前往北京的會晤畫面。與其相伴的是充滿傳奇色彩的外交官謝爾蓋·齊赫文斯基。後者曾向莫斯科發送秘密電報,並收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建立外交關係的緊急電報,且於10月2日將這份電報送給中國領導層。



這是一部有關中國的影片 

據傑尼索夫介紹,觀眾們可通過“俄羅斯24頻道”和“俄羅斯一頻道”電視台看到用彩色膠片內容製作而成的《天朝二次誕生》影片。此項工作耗時幾乎半年。 

“我們為了讓大家看到更多內容,共製作了6個小系列。從9月16日開始,將在'俄羅斯24頻道'電視台播出,29號將播放彙編影片。一部影片涵蓋更多的珍貴鏡頭。整個6部影片一個名稱:《天朝二次誕生》。

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被認為是新時代的開始。那時,這個國家在經受數百年考驗後,再次成為一個整體,變成了全新的國家。”導演向俄羅斯衛星網這樣指出。  據傑尼索夫介紹,紀錄片中的很多鏡頭誰也沒有看到。 

他說:“這是相當令人震撼的,因為我在35年電視工作中,從未看到這些。鏡頭獨一無二,質量非常的好。再加上,它們是由我們偉大的攝影師拍攝的,其中很多人經受過偉大衛國戰爭。”  他介紹道,《天朝二次誕生》紀錄片,也可以說是蘇聯偉大紀錄片攝影師的具有代表性的豐碑,同時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中蘇建交70週年之際給觀眾和中國人民的獻禮。 

據俄羅斯國立影視資料檔案館館長娜塔莉亞·卡蘭塔洛娃向俄羅斯衛星網介紹,蘇聯攝影師拍攝的檔案資料和《天朝二次誕生》影片中使用的內容,很長時間裡是不向觀眾們開放的。

她說:“僅向專家們開放。當然,只是享譽世界的導演們才能看到。他們用過一些材料。原因是,和中國有段時間關係非常友好,然後變冷,這些材料再未外傳過。一直放好存儲,帶有'開放受限'的標記。”  據娜塔莉亞·卡蘭塔洛娃介紹,現在俄羅斯國立影片文件檔案館資料已經全部開放,任何感興趣的人都可進入。館長指出,那些《天朝二次誕生》影片中使用的獨一無二的彩色膠片,將引起廣大觀眾們的興趣。 

她說:“我覺得,這些材料將需求旺盛。首先,阿列克謝·傑尼索夫前來尋找,材料從庫中提出激活。我認為,他公佈後,將有很多人前來探尋。”  卡蘭塔洛娃館長同時還強調,暫時還沒有人前來檔案館,提出是否可將部分獨特彩色膠片的內容,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兩國建交70週年獻禮的問題。 

她指出:“您知道,暫時還沒有和我們討論過這些東西。如果在政府層面做出(向中國)移交拷貝的決定,那麼總統辦公廳、或檔案領導層將佈置任務,把這些或那些材料數字化後轉交給中方。




俄羅斯正準備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和兩國建交70週年。一個新的國家在中國土地上的誕生是一個具有全球性的重大事件。毛澤東當時希望新中國能被其他國家盡快承認,最重要的是被在建立人民政權鬥爭中向中國提供全面援助的蘇聯承認。為了答复毛澤東的請求,蘇聯領導層決定派兩個電影攝製組前往中國。 

蘇聯通常為中國派出最好的人才和最有經驗的專家。這一次也同樣。1950年上映的第一部影片--紀錄片《解放了的中國》,就是由《青年近衛軍》和《靜靜的頓河》故事片的著名導演、蘇聯人民藝術家、斯大林獎的三次得主謝爾蓋·格拉西莫夫拍攝的。

而負責《中國人民的勝利》紀錄片拍攝的,則是五次被授予斯大林獎的電影導演和編劇列昂尼德·瓦爾拉莫夫。蘇聯和中國攝影師都參與了它的創作。為了重現讓人民當家作主的戰鬥的實況,中國人民解放軍官兵也參與了拍攝。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中國問題專家阿拉·維爾琴科給我們講述了一段與《中國人民的勝利》這部影片的拍攝有關的一個真實故事。 

阿拉·維爾琴科說:不幸的是,關於當時的回憶留下來的很少。顯然沒有給予它們太大的重視;以為後人不會對它們感興趣。人們在做他們的日常工作,看不到其中有什麼了不起的事情,值得被記錄在檔案文件中。但是回憶錄是有價值的,因為它們再現了過去那個時代的生活畫面。例如,正如《中國人民的勝利》影片攝影師之一弗拉基斯拉夫·米考沙描寫抵達中國的情況那樣。

米考沙所在的攝影組隨同蘇聯創作工作者代表團一起在
19499月29日深夜抵達北京。10月1日這一天在天安門廣場進行拍攝,就是紀錄片拍攝工作之一。


米考沙回憶說,在北京站站台站滿了穿著節日服裝的人們。管弦樂隊演奏著嘹亮的歌曲。到處都是紅旗飄揚。隨處可見用俄語書寫的歡迎蘇聯代表團的橫幅。"蘇聯、蘇聯"的喊聲淹沒了樂隊的聲音。

一位中年男子引起了莫斯科客人的注意。他身穿一件淺灰色外衣,非常帥,很友好,對待客人非常周到。在創作工作者代表團下榻的酒店進晚餐時,他也對每位成員非常客氣。他的樸實和坦率引起了大家的好感。

蘇聯攝影師們請這位友好的陌生人10月1日給展示一下將要發生重大事件的天安門廣場:需要找到合適的地方進行拍攝。他心甘情願地願意提供幫助:他把客人們帶到天安門廣場,並提供了慶祝活動的詳細情況。



1949 “扮演”過蘇聯攝影師們助手的周恩來

根據米考沙的回憶,當時攝製組的成員就已註意到,照顧他們的人到處都不需要出示證件,人們都是毫不遲疑地完成他的指令,都非常尊敬他。但又沒有人想要問一個不尋常助手的身份攝影師們都在忙著準備負責拍攝。

只是到了第二天,1949年10月1日,當他們看到他們的助手在城樓上站在毛澤東主席旁邊時,他們才意識到一直是在跟誰打交道---"穿著淺灰色長袍的謙遜男子就是周恩來"。

認識到攝製組任務的重要性,中國政府首腦、外交部部長周恩來想親自確保給莫斯科客人應有的待遇,並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