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5 11:07:14幻羽

淺探白居易音樂詩─以琴詩、箏詩為例 *陳昭雄* +《琵琶行》全集

「《琵琶行》 ——唐•白居易」的圖片搜尋結果

《琵琶行》 ——唐•白居易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索索。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撚抹複挑,初為霓裳後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
水泉冷澀弦疑絕,疑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今年歡笑複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幹。我聞琵琶已歎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小處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http://mypaper.pchome.com.tw/062101/post/1322979636

         賞詩~*白居易*~《琵琶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ryNGE_cOtY


          品读 《琵琶行》 唐.白居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zBN3A027Fo

               《琵琶行》



            

         淺探白居易音樂詩─以琴詩、箏詩為例  *陳昭雄*

「冰泉冷澀絃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幾句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使我對這位大唐精通音律的大詩人有了更深一層的佩服,也引起了我對白居易音樂描寫詩的極大興趣。「音樂是一種抽象性與象徵性的語音,需依賴具體性的文學描述。」白居易由聆聽琵琶演奏就能寫出這篇傳唱後世的〈琵琶行〉,把音樂與文學鑲嵌得完美無瑕。那麼精通音律的他也在描寫其他樂器方面是否也有著同樣的成就呢?因此,我連結自身學習古箏的經驗,搜尋白居易有關琴與箏的詩進行探究,探討詩中手法、意境及情感,找尋音樂與詩的連結,研究白居易何以寫出如此感人至深的詩句。


馬克思曾說:「對於非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了意義。」用這句話評論白居易實在恰當,如果他沒有欣賞音樂的耳朵與對音樂的鑑賞力,自然就不能把音樂與自身經歷加以連結,寫出許多曠世名篇。唐朝在歷代君主的統治下,不排斥胡漢文化的交流,兩股截然不同文化碰撞的結果,撞出了前所未有的燦爛火花,詩人崛起如風,李白、杜甫等人在大環境的薰陶下,每個人都能在盛唐颳起一陣颶風。白居易尤其能在此中以藝術詩(音樂、舞蹈)數量冠居大唐之首,不因為數量多而在情緒表達中失了真。這讓我對白居易的音樂詩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本次暫且就以〈琵琶行〉作為出發點,探討白居易的箏詩與琴詩。

白居易的音樂詩與音樂

白居易喜歡音樂,且修養很高,曾自稱「自古有琴酒,得此味者稀;只應康與籍,及我三心知。」─〈對琴酒〉,也曾說自己是:「愛琴愛酒愛詩客」─〈詩酒琴人例多薄命予酷好三事雅當此科而所得已多為幸斯甚偶成狂詠聊寫愧懷〉。對於琴、箏、琵琶皆有涉獵。不僅能彈曲,更能作曲。且從「七絃為益友,兩耳是知音。」與「冠帶皆慵只抱琴」─〈詠懷〉等詩句中,不難發現琴在白居易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更由〈好聽琴〉「本性好絲桐,塵機聞即空。一聲來耳裏,萬事離心中。清暢堪銷疾,恬和好養蒙。尤宜聽《三樂》,安慰白頭翁。」知道他對古琴是十分鍾愛的。喜歡音樂之外,白居易也描寫音樂,他常用聯想、譬喻的方式表現樂音,如〈琵琶行〉:「大絃嘈嘈如急雨,小絃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以及「冰泉冷澀絃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闇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都把抽象的音樂以另一種形式呈現,留下許多 傳世千古的名作。

樂器簡介與其所代表之情感

1.古琴

「棋、琴、書、畫」幾乎是每個中國文人都會的技藝。而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又稱為七絃琴。古琴的形制一般以桐木作為面板,琴身較古箏小也較狹長,琴首一端有穿絃孔,琴腹則是中空,琴底挖製兩個孔稱作龍池、鳳沼,面板則經常以玉片作為標示音高的裝飾,與箏不同的地方是絃上並沒有雁柱來自由調整音高,需由琴珍(琴軸)來調整。自古以來,文人或藝術家與古琴的奇聞軼事不絕於耳,蔡邕的焦尾琴、俞伯牙絕琴以悼知音、蔡文姬寄琴思明月等都是耳熟能詳的古琴典故。

古琴的曲目、音色、音樂結構、彈奏姿勢,均反映出一種清和淡雅、溫柔敦厚、偏向優雅恬靜的風格。「和雅」、「清淡」則是古琴一直標榜的情趣的審美風格。這種風格所追求的意境自然是一種恬逸、閒適、虛靜、深靜和幽遠的境界。所以經常有「絃外之音」、「韻外之致」、「味外之旨」這三種說法。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況》中形容古琴境界為:「其無盡藏,不可思議」,對於古琴音樂的體悟,意境往往深於技巧,所以在古琴的彈奏中不會有太多華麗的技巧,重視的是彈奏者、樂曲與古琴三者的結合。由於這種風格,在關於古琴的詩句中往往與隱士或出世等道家與世無爭的思想聯結,給予人一種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懷,更常常洋溢曠達、放逸、雅致、與世無爭、飄飄然於宇宙的情感。

2.古箏

古箏又名秦箏、瑤箏、銀箏、雲箏、素箏,約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傳說戰國時代蒙恬將軍就有將箏進行改良的紀錄,而李斯在上書秦王的〈諫逐客書〉一文中也曾寫到:「夫擊甕叩瓦,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古箏是一種多絃多柱的樂器,而形約為中空的長方體,與古琴相像,同樣有龍池鳳沼,並以撥絃或刮絃(奏)等技巧進行演奏,「所謂刮奏是指依照箏的音位順序由右手或上行或下行刮奏。既可增添旋律華麗、流暢之感,起到色彩裝飾的作用。」而隨時代更迭,箏的形制也有所不同,唐代以前多為十 二、三絃,能以移動雁柱的方式轉調。彈奏技巧較古琴華麗並且分左手及右手的技法。左手以按音、顫音、滑音較具特色;右手則以快速的搖指最特殊。

從彈奏技巧來看,箏的風格亦較為多元,既可以表達繾綣悱惻之感,亦可表達高山流水之幽思,與氣勢磅礡的曲目。箏較注重「音」、「韻」,「音」泛指旋律如歌如頌;而「韻」則指餘韻,所以彈奏技巧中不乏按音、揉絃,使箏樂富有餘韻繚繞之感,尤其流水拂音(刮奏)是箏的一大特色,旋律如歌如頌之外,更能達到「以韻補聲」的效果。古代藝妓所彈奏的箏樂,多描寫女 子之情思,其音韻所衍生的多為淒美、悲涼、懷才不遇之感,與琴比較,「琴的書寫情感較為含蓄,會使人深深嘆息而不是痛哭流涕……箏則更直接而且外露,故其抒情效果更為強烈」感染力與穿透力也超出很多。

主要研究之琴詩與箏詩

1.廢琴

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古聲淡無味,不稱今人情。
玉徽光彩滅,朱弦塵土生。廢棄來已久,遺音尚泠泠。
不辭為君彈,縱彈人不聽。何物使之然?羌笛與秦箏。

賞析與評論:

從形式上來說,這是一首五言古詩。白居易新樂府運動中的主張之一,就是繼承《詩經》的優良傳統文學要有興寄、諷喻的方法與內容。「樂天的詩,效法詩經三百篇的筆法,他認為詩必須合乎六藝,才有價值。他的諷喻詩,完全是有風雅比興的作品。」本詩正運用了詩經表現手法中「比」的手法,以古琴比忠臣,說明忠臣的處境可能是艱難、不合流俗、不被喜歡的,但他仍會堅持自己的理想奮鬥下去。首兩句以琴的音響效果與構造起筆,接下來筆鋒一轉,馬上將讀者引導到當時社會的情況,以古聲已無人欣賞,代表忠臣的直諫並不討喜,故有如不合當今大眾喜歡的古琴被束之高閣,接下來以較正面的想法探究古琴,古琴如胡適的老鴉不討人家的歡喜,但是不隨世俗搖擺,清新高雅的琴聲依舊,表達出不管你們喜不喜歡,忠臣還是堅持說該說的話;不管處境如何困難,忠臣還是堅持做該做的事!最後以間接的手法,道出使古琴黯然失色的原因。全首詩描寫得相當簡單,寓意卻極深。

從內容分析,這是一首政治失意寄寓感慨的琴詩,整首詩的情感較為深沉,深沉之中又不至於絕望,並傳達雖然不被喜歡,仍堅持自己所做的堅毅思想。詩中反映了中唐時期極為廣闊的社會生活面,揭示了當時存在的社會矛盾,提出了異常尖銳的社會問題,而且還能看到大眾當時的價值觀,在胡漢融和風氣之下,不難看到中原的傳統可能被胡人取代的情景。也可知白居易在官場上常遭流言蜚語的攻擊,〈與元九書〉中「言未聞而謗已成」,詩中藉古琴、羌笛與秦箏的對比,羌笛與秦箏表現了當代大眾的主要思想,而自比古琴,以「不辭為君彈,縱彈人不聽」的詩句表達自己不屈的風骨。

2.清夜琴興

月出鳥棲盡,寂然坐空林。是時心境閒,可以彈素琴。
清泠由木性,恬澹隨人心。心積和平氣,木應正始音。
響餘群動息,曲罷秋夜深。正聲感元化,天地清沉沉。

賞析與評論:

從形式上賞析,詩的首聯寫出彈琴的時間與地點,接下來兩句表達自己閒適的心境,與外在的環境搭配之下,是適合彈琴的。之後連續用了心理與琴的譬喻與類比來表現琴與人的關係,五六句說明聲音的清淡、悠遠是隨著製琴所用的木頭而有不同,就像恬靜、澹泊的感受也是隨著個人心情的轉變而有不同。七八句則表達心中只要累積和平、無爭的氣息,彈出的琴聲自然也會是雅正、安樂之聲。詩的後段寫到琴曲彈奏完畢,時間已經很晚了,間接表現了時間的遞嬗。最後則是以只有正始之音才能感動天地,而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的感受結尾。「正始之音是音樂之美的典型……居易已將此種具有質素之聲般的音樂,視為音樂美的典型。」 

從內容上賞析,靜寂無聲的夜裡,白居易獨坐林間,萬事不入,外境之幽靜與內心之幽閑應合,彈琴變成表達心境與抒發的一種形式,實際上是人心自由馳騁帶動琴與琴心,物我合一,呈現了彈琴的佳境。彈琴與古代俠士練劍一般,唯有與自然融為一體,才能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用心表達琴曲中每個不同的音符,才能真正感動人或自然。而《樂記》中對這種境界的描寫「融融曳曳召元氣」就簡單的表達人與樂器之間的和諧;《樂記》中另一句「聽之不覺心平和」也能與這首詩互相印證。這首詩寫出了白居易對正始之音的審美感受,將音樂、樂器與彈奏者三者完美鑲嵌,達到合而為一的境界。

3.聽崔妓人箏

花臉雲鬟坐玉樓,十三弦裏一時愁。憑君向道休彈去,白盡江州司馬頭。

賞析與評論:

形式上,這首七言絕句描寫的是白居易偶然聽到崔妓人彈箏心有所感而寫出來的詩作。首句描寫崔妓人的面容、髮型,還有彈箏的地點,從花臉、雲鬢看出歌妓美若天仙。次句不用一字動詞描寫她所表現的音樂情感,令人耳目一新。三四句則表現她崔妓人箏樂強大的音樂感染力。

從內容上來說,這首詩強調的是她的愁緒,簡單─「愁」字藉由末句「白盡 江州司馬頭」讓彈箏人的情感更顯濃烈。白居易年譜上記載:白居易是因為直言上諫請求逮捕賊人,寫給楊虞卿的信中多有諷刺而惹人不快,遭人陷害,才被貶為江州司馬。江州司馬是個閒職,任此閒職白居易的抱負更不能施展,所以在此時期他是極為不樂的,所以聽到崔妓人的箏聲,才誇張描寫出其鬱鬱不樂的心境。這首詩不僅強調了白居易在當時時空背景下的愁緒,也深刻寫出箏所表現出來的強大感染力。

4.夜箏

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闇低容,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 賞析與評論:形式上是一首七言絕句,首句先鋪寫彈奏者與背景,再來描寫彈奏者的動作──彈箏人撫琴撥絃,「闇低容」側寫彈箏人的低沉哀傷的情緒,第三句則以聲音與動作暫停的靜態表現出聲音停歇,與第二句的彈奏動態描寫互相承接,最後一句則一氣呵成以深情作結,延續前一句聲音停歇、餘韻繚繞的美感,再以誇飾的手法描寫彈箏人的情緒,雖是誇飾,由於整首詩的鋪陳之下,並不會使人覺得有突兀、誇張之感,反而能深深體會其中情緒。

但〈夜箏〉中第三句描寫樂音暫歇時少了譬喻的描寫手法,而用側寫的方式表達,所以能留給讀者較多懸想。〈夜箏〉末句與〈琵琶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都有使整個作品情緒攀至最高點的效果,以音樂的暫停、休止加上環境的安靜來襯托出情緒的蔓延。所以劉藍曾說:「如果說,德國的貝多芬是第一位懂得音樂的強弱對比的美學價值的音樂家;那麼白居易,就是世界上第一位懂得音樂休止的美學價值的音樂家兼詩人。」

以兩首作品比較,〈夜箏〉少了比較多對於音樂的描寫,而著重側寫音樂,表達作者情韻。〈琵琶行〉對於音樂則有較全面的描寫,音樂描寫多過情感描述,兩者在手法上較有不同。內容上,有人評價它是琵琶行的縮本,對音樂的側面描寫具有豐富的暗示性,使人能在讀精短詩句之後,隱約窺知其意;使人於片刻無聲中領悟和想像箏樂美妙的同時,又引發對自彈自感內容的豐富聯想,自然鋪墊出別有深情一萬重的結句。兩首作品的情緒都重在「愁」,〈夜箏〉卻能讓人在無一字愁的詩句中感受到濃濃的愁緒,在情感的濃厚程度,兩個作品不相上下。再者,〈琵琶行〉著重作者與彈奏者的情感交流,而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詩 句。但〈夜箏〉中就沒有情感交流的描寫,給與讀者較多聯想。至於意境上,〈夜箏〉較為深邃、悠遠;〈琵琶行〉描寫較為完全,意境也就讓人較容易體會。總體而言,〈夜箏〉的「小琵琶行」稱號可是當之無愧,兩首作品對於音樂的描寫雖略有不同,在音樂文學藝術上都有很高的成就。

5.聽夜箏有感

江州去日聽箏夜,白髮新生不願聞。如今況是頭成雪,彈到天明亦任君。

賞析與評論:

這首詩以形式上來說是一首七言絕句。首句寫的是聽箏的背景,時間與地點,二、三句寫白居易當時的近況。最後一句筆鋒一轉,表達心境上的變化。這首詩內容上又是以白居易任職江州司馬為背景的詩作。此詩以較簡單的句式寫成,不難看出濃厚的愁緒在整首詩中鋪陳開來,而且連用了兩次白髮的意象來表達愁緒以及當時白居易年老的事實。由一、二句不難看出,白居易所聽的箏曲,可能是極度符合他當時心境的,並加上時空背景,雖不見愁,傷感情緒已在詩中蔓延。詩作並沒有描寫箏樂,而純粹寫下聽箏的感受以及自身心境的轉變,最後一句「彈到天明亦任君」則以較為豁達的心境來看待這首箏曲。

6.箏

雲髻飄蕭綠,花顏旖旎紅。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
楚豔為門閥,秦聲是女工。甲明銀玓瓅,柱觸玉玲瓏。
猿苦啼嫌月,鶯嬌語屏風。移愁來手底,送恨入弦中。
趙瑟情相似,胡琴調不同。慢彈迴斷雁,急奏轉飛蓬。
霜珮鏘還委,冰泉咽復通。珠聯千拍碎,刀截一聲終。
倚麗精神定,矜能意態融。歇時情不斷,休去思無窮。
燈下青春夜,尊前白首翁。且聽應得在,老耳未多聾。

賞析與評論:

從形式上來看,這首詩較長,對於箏的描寫也相對比較完整,為一首樂府詩。首四句描寫的是彈箏人的面容與髮型等身體特徵,接下來兩句著重說明彈箏人的背景。「甲明銀玓瓅,柱觸玉玲瓏」則描寫彈箏人的義甲,以及手輕撫箏弦的動作,為一首曲子開始彈奏前的準備動作;接著以兩種不同的譬喻來描寫箏的聲響,再以轉化的筆法具體寫出情緒。中段以兩種不同樂器的比較來彰顯箏的特色,後面馬上又接上了兩種古箏不同的技法來表現其特色。「霜珮鏘還委,冰泉咽復通。珠聯千拍碎,刀截一聲終」用了聯想的手法來表現箏的音色與曲子的停緩,與〈琵琶行〉中「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水泉冷澀絃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有著同樣的表現手法。接下來又把焦點放回彈箏者的身上,描寫她的神態,與其箏曲彈奏結束之情境。最後再把重點拉回到作者身上,一幅夜裡老者聽箏,怡然自得的樣子躍然眼前。

從內容上分析,這首詩將箏寫得極為詳細,彈箏人的面貌特徵描寫得極為 傳神,更能以不同的手法描寫箏樂。沒有前幾首身為江州司馬的濃濃愁緒,對於音樂描摹的表現更上一層樓,而能與〈琵琶行〉的音樂描寫相比較,讚賞了彈箏女技藝的精良與彈奏箏曲的優美。以「慢彈迴斷雁,急奏轉飛蓬。」描寫彈箏的技巧,前句著重於較慢、較緩的音,就是以單音加上按弦使音延長的技巧,讓音色有了迴旋反覆的感覺;次句描寫快速音的部分就把搖指、刮奏的技巧寫得活靈活現,甚至「流水」這種不斷來回撫琴的技法也在其中,更能以急風吹來,草原上的細草被風颳走的輕柔、迅速不拖泥帶水的意象表達。整首詩讀來一氣呵成,從曲子的開始到最後都細加描寫,最後更可見彈奏者的氣定神勻與聽者的陶醉,詩末更以誇張手法描寫如此真切的演奏使他恢復了青春。整篇詩刻劃演奏之神態與聽者之感受,生動而精巧。

結論

由以上六首詩,我們可以瞭解到最美的聲音來自最真切的情感,沒有真切的情感,再華麗的詞藻也難以描摹美妙的樂音。根據對詩的研究,歸納以下白居易音樂詩的特色:

首先,從普遍對琴之情感,探究〈廢琴〉、〈清夜琴興〉中情感,如剛開始提到的,琴多代表著和雅、清淡的風格,在眾多樂器中通常自成一格,帶有清新飄逸的道家風格居多。以〈廢琴〉來說,代表著不同於世俗的風格,因有「太古聲」以及「淡無味」,所以不稱今人情,帶有淡淡貶謫意味,而在秦箏與羌笛的對比中,古琴的清新恬淡風格就更明顯;〈清夜琴興〉中,琴的特質一覽無遺,在夜裡林中的背景烘托之下就更明顯,以琴與作者本身加上大自然的結合,由琴中延伸出自己的感受。在這首詩中,在琴變成一種媒介轉化作者心中的感受,且由於琴聲的特質更能與自然結合,在最後琴、人、大自然的結合,在整首詩作中顯得自然而真切。以這兩首詩來說,都是以古琴同樣的特質去聯想或映襯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東西。在意象及情感方面,並沒有跳脫出原有的思路,反倒在表現手法中較有不同,琴的情感在唐代很難跳脫恬淡、清新、與世無爭之感,但是白居 易在〈清夜琴興〉中運用不一樣的寫作手法,把恬靜自得的感覺往上提升至能與大自然、琴結合的境界;〈廢琴〉中的琴代表的是反世俗的,情感大致上還是歸類在清高、無爭,但是整首詩強調的是古琴、羌笛與秦箏的對比,而非情感上的清高無爭之感,運用琴的寫作手法較有不同。

其次,從普遍對箏之情感,探究〈箏〉、〈聽夜箏有感〉、〈夜箏〉、〈聽崔妓人箏〉中情感,箏相對琴所表現的情感較多,既可表現清新,又可表現繾綣悱惻、懷才不遇等情感,白居易的詩中似乎以後者為多。〈聽夜箏有感〉與〈聽崔妓人箏〉中對於箏的描寫是較少的,主要側重於聽箏的感受,並且都以誇飾的筆法描寫,運用聽箏所表現出的愁緒,襯托當時被貶江州的白居易懷才不遇的感受。〈夜箏〉中情感的描寫並未寫明,反而留予讀者想像空間,這首詩中的「韻」是更勝於情的。〈箏〉中對情感的描寫也不明顯,在只知最後作者可能對時光流逝有所感悟,而聽完箏之後彷彿恢復青春了。

再來,談談詩中對於「韻」的描寫。「音樂的抽象性美感,有時可超乎文學的美感,不像文學受到具體意義的牽制,它是自由無拘羈,縹緲自在的。」音樂詩當中最特別的莫過於「韻」,它代表著抽象性的美感,只可 意會不可明言。白居易〈琵琶行〉中「此時無聲勝有聲」就是一種餘韻的描寫,能將音樂的抽象美融入文學中。〈清夜琴興〉中「響餘群動息,曲罷秋夜深。正聲感元化,天地清沉沉」和〈夜箏〉中「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以 及〈箏〉中「歇時情不斷,休去思無窮」也同樣是對音樂暫停或終止後「韻」的描寫。這是白居易音樂詩在唐代數目眾多音樂詩中比較特別的一點,而其對於餘 韻之描寫非常生動,使人雖未聞其樂,也能感其聲;曲終而能餘韻存。

最後,看看白居易音樂詩有別於當代的音樂之美。白居易的詩中除了多會利用「泠泠」等聲化文字,對於音樂的節奏、旋律,甚至始奏、曲中的暫停和終奏也都有較專業的形容。在節奏部分,〈箏〉「慢彈迴斷雁,急奏轉飛蓬」就有較精確的形容,〈琵琶行〉「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及〈箏〉「甲明銀玓瓅,柱觸玉玲瓏」則是描寫始奏的情景;至於〈箏〉中「冰泉咽復通」、〈琵琶行〉中「水泉冷澀絃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以相同的寫作手法描寫曲中暫停。最後〈夜箏〉「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箏〉「刀截一聲終」、〈琵琶行〉「曲終收撥當心畫,四絃一聲如裂帛」則寫樂曲的終奏,我們甚至可以從這些描寫終奏的詩句,知道這種急停作收的結尾就是唐代常用的「終止式」。以上是白居易的音樂詩中在唐代描寫音樂的詩人中較特別的一 點,有別於只有聯想以及移情作用,他會以較專業的眼光描寫音樂,而不是只用簡單隱喻或借喻。

至此我們才稍微了解白居易在音樂描寫上不朽的成就,人人皆能寫音樂詩,但若真的要寫心、寫骨,則是要更深一層的體會,以及對音樂的敏感度。白居易不但是偉大的寫實詩人,更是一代音樂家,為文化多元的唐朝文學界,注入了不同的影響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dLBJUc8x8g

《琵琶行》全集 - 用琵琶再現 白居易 六百一十六言一首古今絕唱 The Song of Lute Pipa | 亞洲唱片 聯合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