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濫伐亞馬遜河雨林的危機】
◎亞馬遜河雨林◎
亞馬遜雨林(葡萄牙語:Amazônia、西班牙語:Amazonia),又稱亞馬遜河雨林,位於南美洲亞馬遜盆地的熱帶雨林,佔地700萬平方公里(7億公頃),使這片雨林生機盎然的就是亞馬遜河。雨林橫越了8個國家:巴西(佔森林60%面積)、哥倫比亞、秘魯、委內瑞拉、厄瓜多、玻利維亞、圭亞那及蘇利南,包括法屬圭亞那。其中4個國家將雨林所屬州份取名亞馬遜州。亞馬遜雨林佔世界雨林面積的一半,森林面積的20%,是全球最大及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
森林砍伐是指將森林地區轉變為非森林地區的活動。近五分之一的亞馬遜雨林已經被破壞,餘下的部份依然面臨危機。在1990年至2000年短短10年間,亞馬遜雨林遭到破壞的面積由4,150萬公頃上升至5,870萬公頃——相等於葡萄牙的2倍面積,大部份遭破壞的土地被轉為牧草場。1996年的報告指亞馬遜雨林的森林砍伐活動較1992年的上升了34%。
在巴西,國家太空研究院每年公布森林砍伐的數字。森林砍伐的數字是根據測地衛星Landsat於亞馬遜雨林旱季時拍攝的100至220幅相片估計而得出。估計數字只考慮到損失了的亞馬遜雨林生物群系,沒有考慮到雨林中的天然草原或稀樹草原的損失。根據INPE指出,於巴西境內的亞馬遜雨林生物群系的原本面積為4,100,000平方公里,於2005年減少至3,403,000平方公里——損失達17.1%。
一份巴西國會委員會最新的報告指出,亞馬遜雨林的面積每年減少52,000平方公里(20,000平方英里),比對上一次於1994年官方公布的數字加劇了逾3倍,以這個速度計算,亞馬遜雨林會於2050年前消失。
碳元素的動態
環境學家所憂慮到的不單是森林遭破壞後對生物多樣性的損害,更憂慮到森林遭破壞後植物所釋出的碳元素可能會加速全球暖化。
亞馬遜雨林的常綠森林佔全球陸地主要碳元素產量的10%及生態系統碳元素儲存量的10%— 約為1.1 x 1011公噸碳元素。於1975年至1996年間,亞馬遜雨林的每1公頃面積每1年估計積存達0.62 ± 0.37噸碳元素。因火災而對亞馬遜雨林造成的去森林化,使巴西成為其中一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高的地方之一。巴西每年排放約3一些環境學家提出保育雨林不單只有生物學上的動機,亦有其經濟動機。若以可持續方式耕作水果、橡膠及木材,每1公頃的秘魯亞馬遜雨林價值約US$6820;若以非持續性方式耕作商業木材,則值約US$1000;若將林地改作牧草場,則只值US$148,但這個假設被廣泛地質疑。
巴西空軍一直以來利用巴西航空工業公司Embraer R-99監察機監測亞馬遜雨林,此為亞馬遜監控系統(SIVAM, Sistema de Vigilância da Amazônia)計劃的一部份。於2004年7月的一個會議上,科學警告雨林將不能夠維持以往每年吸收百萬噸計的溫室氣體,原因是雨林遭破壞的速度正在加劇。單單於2003年,已有9,169平方英里的雨林被砍伐了。
單單在巴西,超過90個原住民部族於1900年代被殖民主義者摧毀,數百年來累積對雨林物種醫學價值的知識亦除之散失。由於領土持續被森林砍伐破壞及生態滅絕,例如於秘魯亞馬遜,本土的部族不斷地消失。
氣候轉變對亞馬遜雨林的影響
有證據顯示亞馬遜雨林的植被在過去210,000年,經歷末次盛冰期(last glacial maximum,簡稱LGM)及冰蝕期(deglaciation),出現了重大的變化。
分析過亞馬遜盤地古湖(paleolake)及沖積扇中的沈澱物,顯示出盤地在末次盛冰期的降雨量比現時的為少,這幾乎可以肯定是因為盤地潮濕的熱帶植被減少所造成。對於當時植被減少的廣泛程度,科學家有不同的爭論。有科學家認為雨林萎縮至細小及分離的物種遺區(refugium),被空曠的森林及草原分隔著;有科學則認為雨林依然完整,只是北部、東部及南部沒有伸延至如現時的這麼遠。這個爭論實難以解決,原因是雨林研究工作實際上的限制,意味著數據取樣可能與中央的亞馬遜盤地出現偏差。以上兩個的見解,都有合理的數據支持。
電腦模擬預測未來因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氣候變化,顯示在降雨量嚴重減少及溫度上升的情況下,亞馬遜雨林可能無法維持,導致盤地上的雨林於公元2100年前幾乎完全消失。但是,不同的亞馬遜盤地氣候模型得出不同的降雨量估計結果,由輕微上升至嚴重下跌的結果都有。結果指示出雨林在21世紀可能受到氣候轉變及去森林化的危害。
亞馬遜雨林乾旱的影響
2005年,亞馬遜經歷10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正踏入連續第二年乾旱。2006年7月23日,英國《獨立報》網站報導,林洞研究中心(Woods Hole Research Center)總結指出,由於大量砍伐森林,導致亞馬遜乾旱,迅速將整個地區推向一個「引爆點」(原文:"tipping point"),屆時雨林將無可挽回地開始死亡。森林已站在沙漠化的邊緣,將對全球氣候帶來災難性影響,世界可能滅亡。
◎亞馬遜河◎
亞馬遜河(葡萄牙語:Rio Amazonas;西班牙語:Río Amazonas;克丘亞語:Awqaq sipaskuna mayu),位於南美洲,是世界流量、流域最大的、支流最多的、及第二長或者第一長的河流。亞馬遜河流量達到平均每秒219,000立方公尺,相比之下,長江河口年平均流量為32,400立方公尺每秒,接近於7倍的長江,全年大約6,591立方公里,類比長江年平均徑流960立方公里,流量比排名後7名的總和還要大,7條河流中其中2條是亞馬遜河的支流。亞馬遜河占世界河流入海流量的20%;流域面積達7,050,000平方公里,占南美洲面積的40%,接近澳洲的國土面積,比兩個印度國土面積都要大;支流數超過1萬5千條。
由於亞馬遜河的流量巨大,所以距河口150公里內的海水都不鹹,海水含鹽量相當低,主河道有1.5到12公里寬,從河口向內河有3,700公里的航道,海船可以直接到達秘魯的伊基托斯,小一點的船可以繼續航行780公里到達阿庫阿爾角,再小的船還可以繼續上行。
亞馬遜河從北緯5度伸展到南緯20度,源頭在安第斯山高原中,離太平洋只有很短的距離,經過秘魯和巴西在赤道附近進入大西洋。
亞馬孫河在遠古時代是自東往西流向太平洋,與今天的流向相反。直到安第斯山脈在南美洲西部隆起,被迫轉向東方流出,例如在河中可以找到二十多種和太平洋上品種近似的魟魚。河流首先在亞馬遜盆地形成大湖,後來湖泊乾涸,才形成目前的雨林景象。
亞馬遜河的源頭是在安地斯山脈區中一個海拔5,597公尺的密斯米雪山的一條小溪,距離的的喀喀湖約160公里,距利馬約700公里,密斯米雪山作為源頭是在1971年第一次認定,後來更精確的源頭位置又在1996年、2000年和2007年被多次重新確定。溪水先流入勞里喀恰湖,再進入阿普里馬克河,阿普里馬克河匯入烏卡亞利河,烏卡亞利河再與馬拉尼翁河匯合成亞馬遜河主幹流。
從馬拉尼翁河的支流瓦利亞加河以下,河流就從安第斯山區進入沖積平原,從這裡到秘魯和巴西交界的雅瓦里河,大約有2400公里的距離,河岸低矮,兩岸森林經常被水淹沒,只是偶爾有幾個小山包,亞馬遜河已經進入了亞馬遜熱帶雨林中了。
安第斯山以東,就是亞馬遜熱帶雨林了,這是世界上最大的雨林,具有相當重要的生態學意義,它的生物量足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近年來保護亞馬遜熱帶雨林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論題了,亞馬遜熱帶雨林依靠亞馬遜河流域非常濕潤的氣候,亞馬遜河和她的100多個支流緩慢地流過這片高差非常小的平原,河岸旁的巴西城市馬瑙斯距離大西洋有1,600公里,但海拔只有4公尺。
這個雨林的生物多樣化相當出色,聚集了250萬種昆蟲、上萬種植物和大約2千種鳥類和哺乳動物,生活著全世界鳥類總數的五分之一。有的專家估計每平方公里內大約有超過7萬5千種的樹木、15萬種高等植物,包括有9萬噸的植物生物量。
季節性的降雨使亞馬遜河和其支流經常泛濫,在雨季河道平均深達40公尺,寬展到平均38公里,從11月份開始漲水,直到第二年6月份,然後回落到10月份。其支流內格羅河水的漲落和幹流還不在同一時間,雨季是從2月或3月開始,漲到6月開始和主幹流一起回落。另一個支流馬代臘河的漲落要比主流提前兩個月。
在雨季裡,亞馬遜河淹沒了幾十萬平方公里,洪水深度在有些地方比旱季水位最低時高出12到15公尺,在伊基托斯附近高出6公尺;在泰弗附近是15公尺;在奧比多斯附近是11公尺,在帕臘河是4公尺。
亞馬遜河在有些地方河寬達6到10公里,有的地方河水分為兩股,中間形成複雜的自然河網,形成許多大小島嶼,比河面高出不到5公尺,在最窄的地方,如離河口600公里的奧比多斯,河流只有1.6公里寬,但有60公尺深,這時河水流速達到每小時6至8公里。加拿利亞村在內格羅河和主幹流匯合的大彎道附近,直到下游1,000公里地方,和亞馬遜河的河口附近相似,地勢低窪,廣大區域都淹沒在水中,森林只有樹的上半部伸出水面。從內格羅河到馬代臘河河岸低矮,只有巴西城市瑪瑙斯附近才有一些起伏的山地,在奧比多斯附近有一個陡峭的懸崖,有20公尺高,後面是低矮的山地。亞馬遜河下游可能以前是大西洋的一個海峽。
只有不到10%的亞馬遜河河水流入奧比多斯以下的流域,有很少量的水是來自北方山谷奧比多斯以上的流域有5百萬平方公里,以下只有一百萬平方公里,只有上游的20%。這沒有算上緊口河口的支流托坎廷斯河流域的一百萬平方公里。
在下遊興古河對面的北岸有許多平頂的小山,延展大約有240公里。興古河以上的南岸是阿勒格爾山,一路的峭壁約束著亞馬遜河的河岸,直到聖塔侖,然後折向西南,形成另一條支流塔帕若斯河的河谷。
河口在最寬的入海處大約有330公里,作為最後一條支流托坎廷斯河的下游的帕臘河有60公里寬,在河口帕臘河和亞馬遜河主河道之間有一個幾乎有丹麥一樣大的馬拉若島。
從河口向北,直到蓋亞那邊界的160公里,都是沙灘和暗礁,這兒的潮汐叫做激浪潮,水深不足7公呎,但激浪潮大聲咆哮,以每小時15到25公里的速度衝擊海岸,浪高達1.5到4公尺,所以亞馬遜河形不成三角洲,大海迅速地將亞馬遜河攜帶的泥沙捲走。
亞馬遜河水中生活著多種水生生物,亞馬遜海豚是世界上體形最大的淡水海豚,成體可達2.6公尺,還有食人魚,牠們成群生活,可能攻擊人畜,雖然有許多專家不認為牠們這麽可怕,但在1981年在奧比多斯的翻船事故中有300人喪生在牠們口中。
在亞馬遜河流域的淺水中還有水蟒,是世界上最大的蛇,牠們大部分時間在水中,只把鼻孔露出水面,但水蟒一般不攻擊漁民。河中還有幾千種魚類、蟹和龜鱉類生活。
◎拒絕替全球空氣買單 巴西新環長:將開發亞馬遜雨林◎
2018-12-11 19:56:01
巴西新任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於日前(9)任命了他的最後一位內閣成員,環境署長賽伊斯(Ricardo Salles)。賽伊斯被外界視為立場和波索納洛相似的極右派,賽伊斯被任命為環境署長後,接受國外媒體時更直言,關於「氣候變遷」的爭論沒有意義,新政府的目標就是要「開發巴西」。
波索納洛有「熱帶川普」的外號,和川普一樣是著名的氣候變遷懷疑論者,也被認為是全球近年民粹風潮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波索納洛在競選期間便宣稱氣候變遷是「不合時宜的恐懼」,批評巴黎氣候協議干涉了巴西對於開發亞馬遜雨林的主權。
亞馬遜雨林每年吸收六億噸二氧化碳,是減緩全球暖化的重要調節器。也因為巴西的特殊地位,環境保護一直是被高度重視的議題。但波索納洛卻提出廢除環境署、併入農業部的構想,遭受當地生態學家和農業人士強力反彈。最終波索納洛取消兩部合併計畫,但卻任命極右派人士賽伊斯來忠實執行自己的政見。
賽伊斯曾於 2016 年至 2017 年間擔任聖保羅州的環境部長,後來因為配合私人公司更改國家環境保護區計畫的指控下台。如今重新以全國環境署長之姿回歸的賽伊斯,在接受國外媒體訪問時表示,會在「合理保護環境的前提下,開發巴西。」並進一步指出任何產業,包括基礎工業而不僅僅是農業,都應該獲得同等的重視。
賽伊斯說明上任後將立即審視水資源、石油資源開發養護的問題,也會檢視森林砍伐的面積。但對於氣候變遷的議題,賽伊斯直言沒有意義,而被問到會如何看待環境保護人士的呼籲,賽伊斯則說任何人的意見都會受到尊重。
由於波索納洛政府明確要開發亞馬遜雨林的傾向,國際綠色和平組織頻頻示警,表示亞馬遜雨林面積減少的速度之快令人擔憂。大規模的雨林被砍伐,用以養牛、種黃豆跟採礦來拯救巴西經濟。但同時,也有評論家指出,憑什麼歐美先進國家把自己的環境破壞得差不多後,就把減緩全球暖化的重任壓在巴西身上?工業國家舒舒服服地享受經濟成長果實,卻要巴西忍受貧窮來吸收大家排放的廢氣?
民生經濟始終高過一切,放眼全球亦是不變的道理。巴西人民不願意再過苦日子,「熱帶川普」波索納洛便全力迎合他們需求。如果國際間真的希望巴西新政府能「懸崖勒馬」,恐怕得拿出更多經濟補償的籌碼才能說服波索納洛和他的新環境署長賽伊斯。
◎巴西新法惹議 恐加速亞馬遜雨林毀滅◎
2019-07-10 15:24
巴西新法恐讓亞馬遜雨林加速消失!主管亞馬遜雨林的帕拉州9日通過法律,取消在雨林註冊土地的財產限制,引發巴西環團批評,管制取消會加速伐林,增加外地人與當地原住民衝突機率。巴西自右派總統波索納洛執政後,為了討好當地農牧業,希望能增加農耕土地面積,這讓脆弱的雨林再度面臨危機。
根據《半島電視台》報導,巴西雨林研究員布里托表示,當地雨林常常發生民眾非法占用土地的情況,之前的法律是要求持有土地者,需要向當局證明真的有使用土地耕作、居住的情況才能合法擁有土地,但新法公布後,將這些管制取消,會讓土地開發更毫無節制。
《普立茲新聞》提到,帕拉州大約有2個法國大,其中除了不同部落原住民外,還有農夫(無論合法與否)與許多環團在當地對抗。在1970年代巴西軍政府執政時,就已經推動巴西居民西擴,開墾雨林以利巴西的農、牧業發展,但是當時政策並未做好,延伸出現在當地面對大型搶土地的犯罪集團、毀林等問題。
雖然當地支持者認為,取消限制有助於加速土地取得與釐清爭議,但包括綠色和平組織等50個環團聯名批評政府,法案沒有經過公開討論就通過,會讓更多外地人進入雨林,雨林濫墾濫伐情況會更加嚴重,移民者也容易跟當地原住民產生更多衝突,今年至少7人已經因土地衝突喪生。
《衛報》提到,雖然近年來毀林的速率有逐漸降低,不過在波索納洛執政後,為發展巴西的農牧業,加速開發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亞馬遜雨林,今年的速度比去年同期快88%,也讓外界擔心好不容易略有起色的雨林生態,又要開始惡化。
◎巴西總統博索納羅“不屑”德國停止援助雨林保護◎
2019-08-13 07:39:42 來源: 新華網 -張錚-
巴西總統雅伊爾·博索納羅11日聲稱不需要德國援助巴西保護亞馬孫熱帶雨林。
作為對前一天一篇媒體報導的回應,博索納羅在首都巴西利亞告訴媒體記者,巴方“不需要”德方生態保護援助。
德國《每日鏡報》10日以德國環境、自然資源保護和核能安全部長斯韋尼婭·舒爾策為來源報導,巴西沒有全力遏制亞馬孫雨林砍伐,德方環境部因而打算先凍結大約3500萬歐元(約合2.8億人民幣)用於多個保護森林和生物多樣性項目的資金。
美聯社報導,可能受影響的專案包括“亞馬孫資金”。這一項目自2008年創建以來專事預防、監測和打擊亞馬孫雨林砍伐,主要捐款方是挪威、德國和巴西國家石油公司。
博索納羅今年1月1日就任總統,去年競選期間提議農業和漁業部與環境部合併,獲得在巴西頗有影響力的農業企業遊說團體力挺。反對者認為,這一做法會削弱環境部對企業的監管能力,危害自然資源。
巴西國家空間研究所發佈資料,巴西境內亞馬孫雨林面積今年6月減少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88.4%。博索納羅質疑這一資料,國家空間研究所所長裏卡多·加爾旺隨後遭解職。
亞馬孫雨林大約60%在巴西境內。在研究人員看來,出於毀林造田目的,巴西境內雨林遭砍伐的速度正在加快。
◎巴西亞馬遜雨林濫伐◎
2019.08.18
巴西總統波索納洛日前開除國家太空研究所所長,原因在於該機構出具的報告指出亞馬遜雨林濫伐情況嚴重,而這可能妨礙政府開發雨林資源的計畫。
巴西國家太空研究所(INPE)日前公布數據顯示,當地亞馬遜雨林濫伐情況嚴重、雨林面積日益縮減。此報告引起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極度不滿,痛批這些數據誤導視聽、有礙國家發展經濟,但INPE所長加爾法歐(Ricardo Galvao)出面捍衛數據正確性,甚至指稱總統「發言幼稚」,因此遭到波索納洛開除。
最新消息是,負責監督INPE的科技部長龐特斯(Marcos Pontes)指派空軍官員達米安(Darcton Policarpo Damiao)暫時接掌所長一職。達米安擁有巴西利亞大學永續發展領域博士學位,過去也曾寫過論文探討亞馬遜雨林濫伐議題。
事件起因在於INPE報告指出,亞馬遜雨林今年迄今濫伐面積高達4,699平方公里,遠超越去年同期的2,810平方公里,顯示非法濫伐情況日益嚴重。
其中,光是7月濫伐面積便高達2,225平方公里,約是去年同期597平方公里的三倍以上。INPE長期以衛星圖像追蹤雨林濫伐情況,但7月單月數據卻是史上最嚴重,濫伐範圍相當於盧森堡國土面積。
亞馬遜雨林是全球最大熱帶雨林,裡頭的植物吸收大量二氧化碳並轉為氧氣,因此獲得「地球之肺」的稱號。其中高達六成雨林位於巴西境內。
但這份報告引起波索納洛盛怒,批評這些數據「全是謊言」、傷害該國正在進行的貿易談判。波索納洛也對加爾法歐進行人身攻擊,直指身為公務員的他不該為非政府的環保組織做事。他表示:「像這樣不實的報告會對巴西形象帶來極大傷害。」
親商總統 支持開發雨林
波索納洛立場一向親商,長期支持開發亞馬遜雨林,過去與環保人士衝突不斷。他認為,保育人士不斷抗議,導致國家無法善用雨林天然資源。
現任環保部長薩勒斯(Ricardo Salles)也同聲附和,他認為此報告數據虛假不實、意在煽動人心。薩勒斯指出,烏雲遮蔽、重複計算等因素可能影響數據判斷,但他並未提供其他資料說明雨林濫伐情況。
但加爾法歐不甘示弱、強力反擊。他在接受媒體訪問時,除了捍衛報告正確無誤外,同時批評波索納洛發言「沒有總統樣子」,簡直像是「14歲青少年在開玩笑」。
公開濫伐真相 職位不保
加爾法歐堅稱,自己絕不會主動辭職。但在他與上級主管龐特斯會面後,他對外表示自己「職位不保」。加爾法歐表示:「我害總統顏面無光,所以一定會被開除。」
環保人士與科學家則跳出來聲援加爾法歐,認為此報告根本沒有瑕疵或錯誤的問題。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支持INPE公開雨林濫伐真相,並讚許加爾法歐勇於反抗政治力介入。
巴西前環境部長席爾瓦(Marina Silva)表示,加爾法歐遭到政府開除,真正原因是「他個人能力優秀、他率領的團隊不願屈服政府威脅」。
◎為什麼雨林會大量被砍伐?◎
目前全世界的熱帶雨林正急劇消失,主要原因有:
1. 人口增加 (Population Increase)隨著世界人口不斷增加,對土地、食物及木材等的需求(Demand)也不斷上升,開闢新土地也是難以避免的。
2. 伐木 (Lumbering)大量熱帶地區的樹木被砍下當作木材。雨林內的大部分樹木屬硬木品種,廣泛用於建築和家具製造方面。雨林內常見的硬木樹木有柚木、紅木、花梨木和檀香木。此外,市場對雨林內一些非木本植物如籐和竹的需求量也很大。
大部分熱帶木材來自東南亞,其中以馬來西亞和印尼為主。日本、中國大陸和歐洲是最主要的木材進口地區。
3. 政府政策 (Government Policies)許多熱帶雨林地區的國家都是非常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如巴西、印尼和菲律賓,他們有沉重的外債負擔,需要大量資金還債,於是他們出口木材(export timbers),並將雨林地區的土地廉價賣給外國公司,鼓勵他們在那裏投資發展。同時,這些國家又鼓勵大批貧農及失業的國民到雨林開墾耕地,希望藉此協助他們改善生活,並解決社會問題,紓緩政治危機。這些政策和措施,導致雨林迅速地受到破壞。
4. 遷移耕種 (Shifting Cultivation)許多土著在熱帶雨林中仍然採用傳統的遷移耕種方法,所謂遷移耕種也就是先砍去樹木,然後放火燒毀樹木,開闢出一片平地以種植穀類,所以這種方法又稱為刀耕火種法。而燒剩的草木灰燼可作肥料(Fertilizer)之用。目前熱帶雨林地區仍然沿用這種古老的耕作方式,兩三年之後,土地中的養份耗盡,土地不能生產足夠的糧食時,農民便會放棄該塊土地,再在附近放火焚林,開闢另一片耕地。原先荒棄的耕地需經過20到30年,森林才能再生。但是現在人口暴增,森林再生的速度遠遠趕不上人們燃燒森林的速度。
5. 商業性農業 (Commercial Farming)許多跨國企業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國家如巴西,購買大片熱帶雨林土地經營牧牛場,他們燒毀樹林,種植牧草來飼養牲畜。生產的牛肉出口到外國,主要輸往美國,用來製造漢堡包及寵物食品等產品。
6. 大農場農業 (Plantation)部分雨林地區已開發成大農場,種植經濟作物如橡膠、油棕櫚、咖啡和花生。這些經濟作物主要出口到工業化國家以賺取外匯。
農業對雨林所造成的影響:雨林的土壤貧瘠(infertile),不宜耕種,是因為養份(Nutrients)主要儲存在熱帶樹木內,而不是土壤(Soil)裏。因此, 砍伐樹木會帶走大部分養份,土壤經過幾年的耕種之後,便變得非常貧瘠。這時,農民及牧牛場場主便需要開墾新的土地,因此,農業對雨林的破壞很大。
7. 採集柴薪(Firewood)土著砍伐樹木作為柴薪,也會破壞熱帶雨林。但相比之下,雨林中的工廠用木材作燃料或製成木炭,對樹林的破壞更大。巴西的鋼鐵廠每年燒掉上百萬噸的木材,作燃料發電便是其中一例。
8. 採礦和工業(Mining and Industry)雨林地區蘊藏大量礦物,其中不少是易於開採的,所以在雨林中許多地方都有開採金、鋅和石油等礦物的活動。此外,與森林資源有關的工廠也在雨林中紛紛興建起來,如鋸木廠、紙漿廠、煉油廠和天然氣廠等。這些工廠和採礦項目除了要開墾雨林內的土地外,還帶來嚴重的污染(Pollution)問題,對雨林內的動植物及土著造成破壞性的影響,例如在亞馬遜盆地上,在提煉黃金過程中需要注入水銀,水銀一旦流入河流或土壤中,便會引起污染問題,破壞雨林的生態環境。
9. 大型發展項目國際組織如世界銀行,向熱帶地區國家提供了大量貸款供興建水力發電廠(HEP)、水壩(Dam)和道路等大型項目。為了興建這些大型項目,一些國家不惜砍伐或淹沒大片雨林,對雨林造成嚴重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