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何以要死要活的撒潑?】
【香港人何以要死要活的撒潑?】
隨著上千行政主任和政務主任罕見地發出連署公開信,表達對近來一系列衝突事件的關注之後,公務員在中環遮打花園發起以《公僕仝人、與民同行》為主題的集會。 這也是香港史上,公務員第一次發起集會。 前任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受邀在大臺上說:“公務員應向體制、和維護核心價值的社會與市民忠誠,而不是效忠特首。 ”這段話引起許多現任公務員的共鳴,成為他們下班後加入集會的原因。
在多次的抗爭之後,警民之間形成一種默契: 白天和平示威,結束後部分示威者留守,晚上防暴員警出動清場,多半搭配催淚瓦斯。 然而,抗爭活動演變到這個時候,開始脫離了初期的多人集中一場遊行的模式,轉變為多地同時發生的形式。 一夜之間,旺角、尖沙嘴、黃大仙都爆出警民衝突。
8/4這天,將軍澳示威者一度包圍警署,拋磚打破警署玻璃。 在員警出警局之後,示威者隨即散去。 緊接其後的西環遊行,示威者靠近中聯辦還未抵達時,警方便出動催淚彈阻擋示威者。 在這之後,示威者展開一連串“快閃”: 用路邊可見的障礙物阻礙交通之後立即離去。 一夜之間,示威者足跡踏遍銅鑼灣、觀塘、天水圍、黃大仙等地,防暴員警一直到隔天淩晨三點都還在清場。
港人號召“罷工、罷課、罷市”,獲得金融業、醫界、運輸業等行業別回應。8/5下午,示威者在香港7區發起集會,又有人在天水圍包圍警署。遊行與示威很快的演變成警民衝突。
香港旺角8/3日下午舉辦遊行。散場後有示威者將尖沙咀碼頭的旗杆上的五星旗拆下丟入水中。 5日香港大罷工後,也有示威者將中國五星國旗從旗杆拆下,並拋入海中。香港政府發言人6日淩晨發表聲明譴責這些行為,表示這是“公然挑戰國家權威”。
示威者從8/9日起一連三天在香港機場舉行"萬人接機"集會活動。機場抗議者準備了以不同語言印製的宣傳海報、單張、小冊子等,包括中文、英文、日文、韓文等。參與制作小冊子的集會人士表示,明白大批人士聚集可能會影響旅客,但希望向旅客表達五大訴求。當天晚間有示威者前往黃大仙員警宿舍抗議,後遭警方清場。
經歷數日動盪之後,8月12日晚的警民衝突更趨激烈: 北角、西灣河、太古、銅鑼灣、黃埔、屯門、葵芳、沙田都有防暴員警的蹤跡。一位年輕女性在混亂中疑似被警方橡皮子彈擊中眼部,有失明危險,更是成為當晚的標誌性事件。另有媒體報導稱,疑似警方人員混入抗議者中,此後警方證實出動便衣員警,但否認有任何違法行為。
兩名中國籍男子8/13當晚在香港機場抗議現場被質疑是公安臥底,之後被示威人群捆綁並搜出證件,並遭到毆打。最終兩人被送往醫院救治。被打男子中一人為環球時報記者付國豪,他在被圍困時喊出“我支持香港員警,你們可以打我了”,此後成為微博熱門話題。該事件遭到北京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的嚴厲譴責,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表示: “這些暴力行為遠超文明社會底線,令人髮指。”
香港示威者究竟是誰?
持續了兩個月的香港示威運動,參加者是否以年輕人為主?是否以中低收入家庭為主?他們示威的最主要訴求究竟是什麼?他們對於部分示威者的暴力行為又有著怎樣的看法?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等四所大學的相關院系,根據兩個月來示威現場的調查資料,發佈了一份報告。
研究報告指出,"反送中遊行"或者"反修例運動"的參與者以年輕人為主,大多數都在20到30歲之間。同時,研究者也注意到,如果是大型遊行,30歲以上參與者的比例相對更高;如果是"流動性集會",30歲以上受訪者明顯偏少。
歷次示威中,男性比例基本都略高於女性,僅有6月26日一次例外。
大學學歷、年輕人、中下階層
示威者的教育程度則普遍偏高。12次調查結果顯示,至少有2/3的示威參與者擁有大學及以上學歷。在6月12日以及7月27日的兩場示威中,受訪者擁有大學及以上學歷的比例甚至超過了86%。
研究者還詢問了示威者的社會經濟背景。只有2%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的家庭屬於"上層階級";絕大多數受訪者都將自己歸類於"中層階級"或者"下層階級"。在大型集會或遊行中,中層階級人數略多。而在"流動性集會"中,則下層階級人數略多。研究者同時也承認,受訪者未必願意填報詳細的個人資訊,因此這些階級劃分都是示威者對自己家庭經濟狀況的主觀評價。
民主派、堅持"五大訴求"
調研還發現,現場的示威者中,政治立場上自認為"溫和民主派"的比例最高,約占三、四成。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自認為是"本土派"的比例已經從6月初的四分之一左右逐漸增加到8月初的近四成。"激進派"的比例也已經上升到9%。而"中間派/無取向"人士的比例則從最初的20%左右下滑到8月初的10%左右。而示威者中"建制派"人士的占比則從來沒有超過0.5%。
超過一半的示威者曾經參與過2014年的雨傘運動。
研究人員還指出,現場示威者最關心的議題,與近期示威者代表人物提出的"五大訴求"基本吻合。"要求港府全面撤銷修訂逃犯條例"一直被絕大多數示威者(>85%)認為"非常重要"。而認為"要求主要官員下臺"非常重要的示威者比例,則一直在半數左右徘徊。示威者"五大訴求"中,其餘三項,即"要求收回6月12日暴動定性"、"要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以及"爭取香港民主發展/爭取真正的雙普選"也被歷次示威的絕大多數參與者認為"非常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對警方處理手法表示不滿"的示威者比例也非常高,幾乎與"全面撤銷修例"持平。
暴力抗爭認同者逐漸增多
研究者注意到了這場示威運動正逐漸趨向於激進。八成的示威者認為,如果港府除了"暫緩修例"之外不作其他讓步,就應該繼續抗爭。認同"進一步把抗爭升級"的示威者比例,甚至也達到半數,且在7月底、8月初之後,該數字還有上升的趨勢。
相應地,贊成"激進示威手段可以令政府聆聽民意"的示威者比例也呈上升趨勢,而擔心"激進示威手段可能會令社會上其他人反感"的受訪者則逐漸減少。
歷次調查中,贊同"和平集會與衝擊形同相互配合才能達到最大效果"的示威者比例,一直在71%在89%之間。而認同"在政府一意孤行的情況下,抗爭者使用武力也是可以理解的"受訪者比例,更是從6月中旬的七成持續上升到8月初的九成。
除了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嶺南大學政治學系、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浸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系的學者也參與此次調研。研究者從6月9日起就開始於示威現場進行調查,也在網路上進行問卷或者一對一訪談調查。截至8月4日("三罷"之前一日),研究團隊總共進行了12輪調查,總共收回6688份問卷。
上一篇:【 中 華 民 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