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4 17:12:45幻羽

【中國的詩詞歌賦】

 

                                【詩詞

詩詞,泛指使用漢語傳統格律作的文,包括、曲等。

史演:一般認為,中最早的歌是上古期的《歌》“竹,竹,土,逐”。在中,最早的集是《詩經》,其中最早的作於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於春秋期中。到了戰國時期,在南方的楚國華夏族和百越族言逐融合,其歌集《楚》突破了《詩經》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體現南方言的特

時樂形成。了配音演唱的,相在的歌這種樂詩稱為“曲、、歌、行”等。三國時期以建安文學為代表的歌作品吸收了營養的格律更嚴謹的近體詩奠定了基。到了唐代,中國詩歌出了四句的句和八句的律。律押平聲韻,每句的平仄、仗都有定。句的定稍微松一些。

另外,在宋代峰的也是漢語韻文的一種重要形式。詞的格式要依從一些固定的詞牌,以便於配以樂曲演唱。自元代開始,中國詩歌的黃金時期逐漸過去,文學創作逐漸轉移到戲曲、小說等其他形式。

《詩經》與《楚辭》是中國最早的兩部韻文集,創作時期都在先秦,之後成集,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故也有詩經體與楚辭體(騷體)的說法。

相比之下,詩經相對遵守形體規範,而楚辭則較少拘束,從手法上來說,詩經偏於情景交映、婉轉表達、比喻描寫等,而楚辭的想像力相對更加豐富,思想自由,常常直接抒發強烈的感情。《詩經》的作者基本都已不可考,按照配樂的內容被分為風、雅、頌三種類型,其常見的創作手法又有賦、比、興三種。《楚辭》中的著名作者則有屈原和宋玉。


《詩經》的代表作是國風一類,而《楚辭》的代表作則是《離騷》,所以後世常用“風騷”指代所有的詩歌。

樂府詩盛行於漢朝,歷經三國兩晉,到南北朝時仍然有相當大的發展。樂府的特點是配樂,所以現在留存下來樂府詩其實都是原來的歌詞,其體例更多是根據樂曲的需要。較著名的樂府詩有《木蘭辭》、《孔雀東南飛》、《陌上桑》、《上邪》等。直到唐朝以後,仍然有相當多的詩人以樂府曲名創作,如李白的《關山月》、王昌齡的《塞上曲》等。

但是隨著樂曲古譜的逐漸散失,古樂府逐漸失去了影響力,不過以歌配詞的做法仍然廣泛流傳,成為了之後的詞。由於樂府的影響力,後代也有將詞稱為樂府的情況,比如蘇軾的著名詞集就稱為《東坡樂府》。

古體詩原指唐朝以前不配樂的詩,與近體詩相對,加上樂府詩三者成為狹義上的中國古詩中的三大類別。近體詩成形以後,仍然有相當多的詩人喜歡使用古體創作,這些詩作也被稱為古體詩或古風,與遵守格律的近體詩相區別。

近體詩是南北朝時期出現、至唐朝而成熟的詩體,其特點是講究格律,即規範詩作包括字數、平仄、用韻、對仗的四方面因素。近體詩只允許五種類型,即五絕、七絕、五律、七律和排律。

詞的出現與樂府息息相關,隨著後者樂曲的逐漸散失,詞逐漸成為配樂的詩體的主流,取代了樂府。兩者間的區別首先是樂府遠早於詞;其次是樂府曲名、詞牌名的不同;再次則是早期很多詞牌的出現是為了配合原有的詩作,與樂府先有曲後有文字相反。兩者的共同點在於都是為了配樂而作,所以必須符合選定樂曲的格式、特點,作者並不能隨意更改、創作新的樂府或詞牌。

賦上承《楚辭》,最盛行於漢朝。它與詩、詞最大的區別是不講究簡練,也沒有字數、長短等的限制。賦詞藻華麗,描寫奢華,對於作者和讀者的文學修養要求極高,而且賦仍然非常講究用韻的細節,到唐朝甚至短暫出現過所謂的律賦。正是由於其強調格式形式,與駢文一樣,到了唐宋時期被古文運動所反對,逐漸失去了影響力。也有一部分賦吸取了散文的特點,被稱為文賦,雖然仍然有用韻、對仗等古賦、俳賦的手法,但是格式相對寬鬆,對於作者的限制較少。

元曲是古代詩歌中最晚出現的形態,雖然其中仍然有用韻等成分,並且配樂,但是其中元雜劇的成就更加遠遠超過了散曲,實際上已經向敍述獨立的故事等實際作用發展,逐漸脫離了韻文的範疇。元曲對明清的小說和各流派的民間藝術、戲曲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水調歌頭》作者: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歸田賦》作者:張衡

游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生以決疑。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

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郁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倉庚哀鳴;交頸頡頏,關關嚶嚶。於焉逍遙,聊以娛情。

爾乃龍吟方澤,虎嘯山丘。仰飛纖繳,俯釣長流。觸矢而斃,貪餌吞鉤。落雲間之逸禽,懸淵沉之鯊鰡。

於時曜靈俄景,繼以望舒。極般游之至樂,雖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遺誡,將回駕乎蓬廬。彈五弦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苟縱心於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

~∴~∴~∴~∴~∴~∴~∴~∴~∴~∴~∴~∴~∴~∴~ 

《無題》唐代:李商隱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

~∴~∴~∴~∴~∴~∴~∴~∴~∴~∴~∴~∴~∴~∴~ 

《浣溪沙》清代:納蘭性德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 

《賦得江邊柳》唐代:魚玄機

翠色連荒岸,煙姿入遠樓。影鋪秋水面,花落釣人頭。
根老藏魚窟,枝低系客舟。蕭蕭風雨夜,驚夢複添愁。

~∴~∴~∴~∴~∴~∴~∴~∴~∴~∴~∴~∴~∴~∴~ 

《怨歌行》唐代:李白

十五入漢宮,花顏笑春紅。君王選玉色,侍寢金屏中。
薦枕嬌夕月,卷衣戀春風。甯知趙飛燕,奪寵恨無窮。
沉憂能傷人,綠鬢成霜蓬。一朝不得意,世事徒為空。
鷫鸘換美酒,舞衣罷雕龍。寒苦不忍言,為君奏絲桐。
腸斷弦亦絕,悲心夜忡忡。

 

《垓下歌》兩漢: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項羽在進行必死戰鬥的前夕所作的絕命詞。《垓下歌》中既洋溢著無與倫比的豪氣,又蘊含著滿腔深情;既顯示出罕見的自信,卻又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歎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現出如此豐富的內容和複雜的感情,真可說是個奇跡。

“力拔山兮氣蓋世”一句,項羽概括了自己叱吒風雲的業績。項羽是將門之子,少年氣盛,力能扛鼎,才氣超群。他胸懷大志,面對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敢於喊出“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壯語。項羽是頂天立地的英雄,23歲跟隨叔父項梁起兵反秦,率領江東八千子弟投入起義的大潮,成了諸路起義首領中的佼佼者。巨鹿一戰,項羽破釜沉舟,與幾倍于己的秦軍進行浴血奮戰,奇跡般地滅了秦軍主力,被各路諸侯推舉為“上將軍”。此後,項所向披靡,直至進軍咸陽,自封為西楚霸王。但從這一句詩中也可以看出,項羽誇大了個人的力量,這是他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時不利兮騅不逝”,天時不利,連烏騅馬也不肯前進了。項羽不是新時代的驕子,而是舊制度的犧牲品。在四年的楚漢戰爭之中,他雖然與漢軍大戰七十,小戰半百,打了不少勝仗,但仍是匹夫之男,既不善於用人,更不會審時度勢,他的失敗根本不是什麼天意,全是咎由自取。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項羽面臨絕境時的悲歎。項羽被漢軍追及,撤至垓下,陷人漢軍重圍,以致眾叛親離,帳內只剩下他心愛的虞美人。他夜不能寐,與虞姬悄然相對,借酒澆愁。突然,四面傳來陣陣楚歜,項羽愕然失色,驚呼 “漢皆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項羽知道自己的滅亡已經無可避免,他的事業就要煙消雲散,但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甚至也沒有歎息。

他所唯一憂慮的,是他所摯愛的、經常陪伴他東征西討的一位美人虞姬的前途;毫無疑問,在他死後,虞姬的命運將會十分悲慘。於是,尖銳的、難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齧著他的心,他無限哀傷地唱出了這首歌的最後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項羽面臨絕境時的悲歎,在這簡短的語句裏包含著無比深沉的、刻骨銘心的愛。虞姬也很悲傷,眼含熱淚,起而舞劍,邊舞邊歌,唱道:“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和項王歌》)歌罷,自刎身亡,非常悲壯。

相對于永恆的自然界來說,個體的人極其脆弱,即使是英雄豪傑,在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裏也不過像一朵大的浪花,轉瞬即逝,令人感喟;但愛卻是長存的,它一直是人類使自己奮發和純淨的有力精神支柱之一,縱或是殺人不眨眼的魔頭,在愛的面前也不免有匍伏拜倒的一日,令人讚歎。《垓下歌》雖然篇幅短小,但卻深刻地表現了人生的這兩個方面。

 

《大風歌》: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風歌》是漢朝開國皇帝高帝劉邦,在西元前195年初平定英布之亂後,回到故里沛縣,在宴請鄉鄰的酒宴上,酒酣耳熱之餘,擊築而歌,《大風歌》由此問世。後以其開頭兩字大風命名,大風歌氣魄恢弘,流傳千古。

《昭明文選》稱之為歌一首(並序·七言),列為雜歌。《樂府詩集》稱之為《大風起》。明代文藝批評家胡應麟稱《大風歌》是“千秋氣概之祖”。

唐太宗李世民《重幸武功》云:“共樂還鄉宴,歡比大風詩”,《大風歌》成為開國帝王吟詩作賦的表率。晚唐詩人林寬《歌風台》云:“蒿棘空存百尺基,酒酣曾唱大風詞。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盡解詩”。 

劉邦得以戰勝項羽,是依靠許多支軍隊的協同作戰。這些軍隊,有的是他的盟軍,本無統屬關係;有的雖然原是他的部屬,但由於在戰爭中實力迅速增強,已成尾大不掉之勢。項羽失敗後,如果這些軍隊聯合起來反對他,他是無法應付的。因此,在登上帝位的同時,他不得不把幾支主要軍隊的首領封爲王,讓他們各自統治一片相當大的地區;然後再以各個擊破的策略,把他們陸續消滅。在此過程中, 不免遇到頑強的抵抗。

西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由於其英勇善戰,軍勢甚盛,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徵。他很快擊敗了英布,最後並由其部將把英布殺死。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今屬江蘇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長、晚輩都召來,共同歡飲十數日。一天酒酣,劉邦一面擊築,一面唱著這一首自己即興創作的《大風歌》;而且還慷慨起舞,傷懷泣下(見《漢書·高帝紀》)。

假如說項羽的《垓下歌》表現了失敗者的悲哀,那麼《大風歌》就顯示了勝利者的悲哀。而作爲這兩種悲哀的紐帶的,則是對於人的渺小的感傷。對第一句“大風起兮雲飛揚”,唐代的李善曾解釋說:“風起雲飛,以喻羣雄競逐,而天下亂也。”(見汲古閣本李善注《文選》卷二十八)這是對的。“羣雄競逐而天下亂”,顯然是指秦末羣雄紛起、爭奪天下的情狀。“羣雄競逐”的“雄”,《文選》的有些本子作“兇”。倘原文如此,則當指漢初英布等人的反亂。但一則這些反亂乃是陸續發動的,並非同時並起,不應說“羣兇競逐”;再則那都是局部地區的反亂,並未蔓延到全國,不應說“天下亂”。故當以作“雄”爲是。

下句的“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則是說自己在這樣的形勢下奪得了帝位,因而能夠衣錦榮歸。所以,在這兩句中,劉邦無異坦率承認:他之得以“威加海內”,首先有賴於“大風起兮雲飛揚”的局面。但是,正如風雲並非人力所能支配,這種局面也不是劉邦所造成的,他只不過運道好,碰上了這種局面而已。從這一點來說,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實屬偶然。儘管他的同時代人在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樣的幸運,而他之終於獲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與才智;但對於劉邦這樣出身於低微的人來說,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時代,他的努力與才智又有多少用處呢?

所以,無論怎麼說,他之得以當皇帝,首先是靠機運,其次纔是自己的努力與才智。他以當進的人對之根本無能爲力的自然界的風雲變化,來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寶座的客觀條件,至少是不自覺地顯示了他的某種心理活動的吧!

姑且不論劉邦把他的這種機運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一種純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決定的。換言之,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智;但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還得看機運。作爲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須有猛士爲他守衛四方,但世上有沒有這樣的猛士?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們並使之爲自己服務?這就並非完全取決於他自己了。

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問。他是希望做到這一點的,但真的做得到嗎?他自己卻無從回答。可以說,他對於是否找得到捍衛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無把握,而且深感憂慮和不安。

也正因此,這首歌的前二句雖顯得躊躇滿志,第三句卻突然透露出前途未蔔的焦灼和恐懼。假如說,作爲失敗者的項羽曾經悲慨於人定無法勝天,那麼,在勝利者劉邦的這首歌中也響徹著類似的悲音,這就難怪他在配合著歌唱而舞蹈時,要“慷慨傷懷,泣數行下”(《漢書·高帝紀》)了。

“《大風歌》”的图片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