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牽掛的民生事:“勞有所得”篇+“學有所教”篇+“病有所醫”篇+“老有所養”篇】
※揮灑汗水,鑄就人生輝煌——習近平總書記牽掛的民生事之“勞有所得”篇※
2019-08-09 06:17來源:新華網-葉昊鳴、樊曦、王暉、宋瑞、陳剛-
“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圍繞煥發勞動熱情、釋放創造潛能進行深刻闡述,為形成尊崇勞動、熱愛勞動的良好氛圍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個個通過勞動改變自身命運、推動時代進步的感人故事,串聯起人民創造歷史、勞動開創未來的生動畫卷。
【故事一】揮灑汗水,換來幸福生活
兩層小樓的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女兒的書本在桌上疊放得整整齊齊……看到這些,56歲的範勇覺得,幸福生活莫過於此。
幸福源自奮鬥。從進入中鐵十四局參加工作,到參與北京地鐵8號線南鑼鼓巷站的修建,從普通的鋼筋工、木工、混凝土工,逐步成長為“挑大樑”的施工隊長,13年的工地生活,對範勇來說,有辛酸也有欣慰,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更激勵著他一路前行。
2013年2月初,春節臨近,正是舉家團圓之時。為了使地鐵8號線早日通車,範勇和大多數工友一樣放棄了回老家過年,選擇留在工地繼續奮戰。體諒他的辛苦,妻子帶著孩子從河南信陽趕來北京陪他。工地專案部特意為像他們一樣在異地團聚過年的家庭安排了帶有新被子和空調的“夫妻房”。解決了“後顧之憂”,范勇和工友們幹活的勁頭更足了。
2月8日,除夕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地鐵8號線南鑼鼓巷站施工工地,看望慰問堅守崗位的一線勞動者。
習近平總書記走進范勇在工地上的臨時小家,關切地瞭解他工作、收入和生活情況。
“總書記叮囑我們一家:來一趟不容易,看看北京的景點,好好團聚一下。”回憶起當時的場景,範勇激動不已。
“農民工是改革開放以來湧現出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是建設國家的重要力量,全社會一定要關心農民工、關愛農民工。”每每想到總書記這番親切的話語,範勇就覺得渾身充滿幹勁。下決心要為城市建設揮灑汗水,為美好生活奮力打拼。
2014年,范勇升任工地班長。新來的工人不熟悉工作,他手把手耐心教導。如今,帶領著一支數十人的隊伍,範勇先後參與了京沈高鐵、武漢地鐵、徐州地鐵等項目建設。走南闖北的生活不僅開拓了他的眼界,收入與6年前相比也翻了一番。
小有成就的範勇,用自己打工掙來的錢在老家鎮上買了一棟二層小樓。女兒學習成績一直不錯,也很懂事。範勇堅信,日子會過得越來越舒心。
【記者手記】通過不斷奮鬥,獲得更穩定的工作,換來生活條件的改善。對範勇來說,這是他的“勞有所得”。
2013年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強調:“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中國夢,創造全體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繼續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
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促進農民工多管道就業、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等一系列舉措密集出臺,給人民群眾帶來了更多的獲得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城鎮非私營、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分別從46769元和28752元上漲到82461元和49575元,同比名義增長近1倍;2019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94元,同比名義增長8.8%,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8793元,同比名義增長8.7%,雙雙跑贏GDP增速……
唯有奮鬥,方有所得。億萬像範勇一樣的城市建設者們,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開拓出通往美好生活的康莊大道。
【故事二】用技能培訓,助力8000人成才之夢
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排頭兵”,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帶頭人”,產學研用深入融合的“頂樑柱”……見到戴著黑框眼鏡、身穿灰色工作服的王傳龍時,很難將他樸實的形象同這些讚譽相聯繫。
中國(天津)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現代製造技術教研室主任王傳龍在指導學員實訓 (7月29日攝)。
今年31歲的王傳龍是中國(天津)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現代製造技術的教研室主任。6年前,他還是一名普通的青年實訓教師。6年間,他始終不忘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誨,執著踐行“工匠精神”,業務不斷精進。
時光倒回至2013年的5月,在實訓中心先進製造加工技術實訓車間內,高端數控機床嗡嗡響動,3名學生一邊仔細聽取王傳龍對操作規範的講解,一邊目不轉睛地看著各式原料被切削、塑造成精巧的零件。
正在天津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個實訓課堂調研。看著眼前專注教學的師生,總書記沒有打斷,而是耐心等著王傳龍講完課後才來到他身邊,微笑著同師生們握手、交流。
“那是我第一次見到習近平總書記,結果還讓總書記等了那麼久,我心裏既激動又緊張。”那天的情景,王傳龍記憶猶新。
從機床的加工性能,到教學方法,再到學生的就業情況,習近平總書記細緻的詢問,讓王傳龍深受鼓舞。“總書記那麼忙,問得還特別細,讓我感受到了他對職業技能人才的高度重視。”王傳龍回憶說。
在隨後舉行的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切實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加強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工作,搞好職業技能培訓、完善就業服務體系,緩解結構性失業問題。
“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穩走實,善於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總書記的話語既是關心技能人才發展的鄭重囑託,也是不斷鞭策王傳龍前行的動力源泉。
近年來,有8000多名經他培訓的院校學生、教師、企業職工走向全國各地,在不同領域和崗位發光發熱,3名學生還獲得了“全國技術能手”的殊榮。在全國,一批像王傳龍一樣的職業技能培訓教師正加速創新實訓技術教學,為大規模開展技能人才培養打下基礎。
“未來,我一定不負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讓更多人能夠通過培訓掌握技術,去更為廣闊的天地闖蕩,收穫屬於他們的人生意義。”說話時,王傳龍神情堅毅,眼神明亮。
【記者手記】依靠吃苦耐勞,不斷提升個人技能,持續培育社會英才,用持續奮鬥換來獲得感、幸福感的滿足。對王傳龍來說,這是他的“勞有所得”。
“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在二〇一九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飽含熱情禮贊為幸福和夢想拼盡全力的奮鬥者,滿懷信心寄語用信心和實力勇敢踏上新征程的追夢人。
出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使用1000億元失業保險基金結餘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通過高職院校擴招100萬人實施方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為廣大勞動者依靠奮鬥開創美好生活增添助力。
勠力同心,逐夢前行。想要踏踏實實幹一輩子職業技能培訓的王傳龍雖已“桃李遍天下”,但他依然希望能夠為更多的學生帶去光和熱。
【故事三】勞動成就夢想,“大國工匠”不改初心
7月末,驕陽似火。徐工集團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7200餘平方米大噸位焊接車間內,37歲的張懷紅穿著厚厚的焊接防護服,手持焊槍,豆大的汗珠不時從他臉上滑落。但他始終弓著身子,全神貫注進行焊接操作——他的身前,是由我國自主研製的全球最大噸位全地面起重機徐工1600噸9橋起重機的主吊臂。
徐工集團電焊高級技師張懷紅在工作(2016年8月2日攝)。 新華社發
從1999年到徐工集團實習,到成為身懷絕技的電焊高級技師,張懷紅在電焊崗位一干就是20年。縱然工作“苦髒累”,但能夠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肯定,能夠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青春與汗水,再苦再髒再累,張懷紅也從無怨言。
2017年12月12日,冬日的蘇北,寒風凜冽,卻敵不過徐工集團職工們的熱情。黨的十九大後,習近平總書記首次赴基層考察,來到江蘇徐州,調研第一站就深入徐工集團。
張懷紅永遠不會忘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廣大企業職工要增強新時代工人階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愛崗敬業、拼搏奉獻,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為實現中國夢的奮鬥中爭取人人出彩。
“總書記給我們上了一課:企業要發展,作為員工最基本的就是把本職工作做到精益求精。” 張懷紅說。
為了達到焊接時“做手術”般精准,張懷紅每天第一個到崗,平焊、立焊、橫焊、仰焊,一項一項地練;站、仰、蹲、趴,一招一式地做。為了最大限度增強焊接時的穩定性,他在手臂上捆沙袋、舉磚塊,以此提高胳膊的負重能力。
不知疲倦地奮鬥與鑽研,換來的是超越他人的技能本領:2016年第三屆江蘇技能狀元大賽上,憑藉“獨門秘笈”,張懷紅一舉奪冠;在焊接徐工1600噸9橋起重機時,張懷紅的創新工藝,讓焊接時間縮短一半;他總結的分散焊新工藝,把吊臂下撓度控制在2至3毫米之間……
獲得諸多成就和榮譽,卻更加沉澱了張懷紅的品性:“我是一名普通工人,唯一堅持的就是腳踏實地把每天的工作做好,為國家和社會做更多的貢獻。對我來說,這就是一種獲得感。”
【記者手記】鑽研攻堅業務難題,推動企業進步和國家發展,將個人價值融入時代跳動的脈搏。對張懷紅來說,這是他的“勞有所得”。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根本上靠勞動、靠勞動者創造。”習近平總書記的鏗鏘話語點燃了各行各業勞動者在新時代奮發向上、拼搏奮鬥的熱情,激勵著全體人民向實現中國夢的美好前景不斷進發。
審議通過《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制定《關於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的意見》……一系列舉措密集出臺,為實現勞有所得、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提供有力保障。
一個國家的非凡成就,總是由點滴平凡構成;一個國家的繁榮強大,總是建立在人民只爭朝夕的奮鬥之上。正是因為勞動與奮鬥,我們擁有了今天的成就;同樣依靠勞動與奮鬥,我們必將創造更加輝煌的明天!
※習近平總書記牽掛的民生事之“學有所教”篇※
2019-08-07 16:52:48 來源: 新華網
“人才決定未來,教育成就夢想。”教育,關係每個孩子的前途,決定一個民族的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心系教育事業。一次次寄語激揚青春夢想,一聲聲問候溫暖教育希望。他關心一件件教育“小事”,推動“更好更公平”的教育願景早日成為現實。
循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新華社記者在回訪中看到一個個令人振奮的畫面——學有所教的逐步實現,正在為中華大地每一個孩子插上翅膀,讓他們帶著夢想飛得更高更遠。
【故事一】“雲端”的孩子不再發愁“上學路”
坐落在海拔2700米的高山上,四川省昭覺縣的瓦吾小學終年雲霧繚繞,被稱作“雲端小學”。11歲的男孩阿作伍勒即將在這裏升入五年級。每一個和他一樣生活在大涼山的彝族孩子都知道,在遙遠的北京,有位慈祥的習爺爺牽掛著自己。
2018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乘車沿著坡急溝深的盤山公路,深入四川大涼山腹地的昭覺縣看望貧困群眾。他為小女孩吉好有果唱出的《國旗國旗真美麗》熱情鼓掌,關切地詢問村民“孩子有沒有學上”。
在這片被懸崖峭壁圍繞的土地上,曾有數以百計不通公路、幾乎與世隔絕的“懸崖村”,孩子們求學之路異常艱辛。4年前,當阿作伍勒剛入學時,“雲端小學”還不通公路。年紀小小的他,需要沿著陡峭的山路步行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4公里以外的學校。
年邁的奶奶雙目失明,常常在家流著淚、揪著心,生怕他出意外。這些年,一切正在悄然改變。
瓦吾小學教師曲比史古在給五年級學生上數學課(5月27日)記者 沈伯韓 攝
2015年,從昭覺縣城通往瓦吾小學的水泥路修通,阿作伍勒上學時間縮短了一半;2017年,新校舍落成,孩子們搬進了明亮安全的教室;需要深一腳淺一腳、挨家挨戶找回輟學放牛娃的校長,現在有了247名學生;開齊了所有小學課程,“雲端”上的孩子還組建起校園足球隊……曾經被層層山巒阻擋的教育之光,照耀著幼小的心靈,孕育著無邊的夢想。
就在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彝族群眾半年後,沿著校門口的路,阿作伍勒第一次離開家鄉、坐著動車來到南京參加足球友誼賽。他的家族裏,從未有人走得這樣遠。“等我長大,要去很多很多地方,和不同的對手比賽!我想贏!”阿作伍勒大聲說出自己的夢想。
【記者手記】“扶貧必扶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義務教育要有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心關懷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連年保持在4%以上,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已覆蓋所有國家級貧困縣。
桶的容量取決於最短的木板。補齊短板,還清“欠賬”,千千萬萬個“雲端小學”響起朗朗的讀書聲。
【故事二】老區教師合力托舉“起跑線”
參加培訓、檢修教學用具、準備秋季學期課程……炎炎夏日,陝西省延安市寶塔區楊家嶺福州希望小學的老師們並沒有因為暑假到來而停止忙碌。米黃色的教學樓上,紅色大字“托起明天的太陽”格外醒目。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裏,看望教職工,並關切地詢問教師待遇如何。老師們至今記得他當時殷切的囑託:“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區、貧困地區抓發展在根上還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回首過去的4年,37歲的語文老師張燕感慨,自己的教學環境已今非昔比。
4年裏,學校的教學樓由3層增加到5層,書法室、美術室、音樂室、舞蹈室一應俱全,還配備了現代化教學設備,老師們教學時可以通過互聯網調閱資料。資源“引進來”還不夠,老師們積極“走出去”。
張燕被學校派至南京市長江路小學跟崗學習,雖然只有短短一周時間,卻獲益匪淺:“去優秀的學校跟崗學習比聽教育講座來得更快,效率更高。回來後,我們互相分享心得,結合實際情況優先使用好的做法,不能讓娃娃們輸在起跑線上。”
除了跟崗學習,學校還跟北京市朝陽區芳草地小學、福州市鼓樓第二中心小學等建立教育合作結對機制,與他們的教學能手建立師徒關係。張燕說,即使她的“師傅”調離了原來的學校,這種幫扶指導也從未間斷。
老師們眼界放寬、方法跟上、心氣兒變足,學校教師隊伍素質不斷提升。目前,楊家嶺福州希望小學的教職工從2015年的20名增加到了40名,還湧現出省、市級教學能手和區級學科帶頭人。
“學校發展迅速,我們也有了更多提升的機會,現在的工作既快樂又充實。”張燕說。
【記者手記】
陝西省延安市楊家嶺福州希望小學書法社團的學生在老師指導下練習書法(4月24日)記者 劉瀟 攝
興教必先強師。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推動形成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國家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畫,提高鄉村教師生活待遇,統一城鄉教職工編制標準,職稱(職務)評聘向鄉村學校傾斜。許多省份通過學費補償、國家貸款代償等方式,吸引高校畢業生直接到農村中小學任教。
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長得高,鄉村教師正在撐起基礎教育的“脊樑”。
【故事三】“啟明星”指引少年探求未知世界
久違的大雨,一掃京城連日的暑氣。北京市八一學校天工苑通用技術中心的通道裏,即將升入高三的張馨心輕輕扶正自己設計製作的展板。展板的內容——“基於衛星轉發和‘黑匣子’的自然災害實地資料監測系統”反映著她過去兩年的學習成果。
2016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市八一學校,同正在研製科普小衛星的老師和學生們交流,肯定他們通過科普活動激發學生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做法。當年年底,科普小衛星發射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又給研製團隊的學生回信,叮囑孩子們“保持對知識的渴望,保持對探索的興趣”。
“第一顆小衛星成功發射的消息,在我們學校大螢幕上滾動播出了整整一周。”當時正在上初中的張馨心,被深深震撼了。
仿佛一顆“啟明星”,科普小衛星吸引著張馨心努力考入這所學校,成為團隊一員。編程控制、樣本培育、走進高校實驗室觀摩取經……她陪伴著亞軌道飛行器“方舟一號”從無到有,從圖紙變為現實。今年6月,這個攜帶太空生物實驗艙的飛行器在內蒙古成功發射。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一切只是張馨心學習探索的一個側面。這個看起來白淨文弱的女孩是學校動漫社社長,喜愛籃球,擅長定向越野。“學校開設了機器人、陶藝、足球、京劇、舞蹈等各個門類的項目制課程,鼓勵我們不斷觸碰、探索未知的世界。”
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學校時指明的方向,在校黨委書記牛震雲看來,同學生們面臨的升學要求並不矛盾。
“興趣的開啟、精神的培養,是學習的‘永動機’。”牛震雲說,“讓孩子們對內探究自己的稟賦天性,對外瞭解行業與職業,在此基礎上進行知識的積累,信心滿滿走進考場,同時也成為生機勃勃、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即將備戰高考的同時,張馨心也期待著第二顆、第三顆科普小衛星發射成功的消息。同時,她的目光,已經投向更遠更高的世界:“在未來,航太科技不會只停留在探索太空。我想從事環境保護、自然災害監測等方面的工作,更多地造福人類。”
【記者手記】好的教育如同靜待花開。
不是守株待兔的無所作為,也不是揠苗助長的急功近利。機械“刷題”培育不了創新精神,超前教學更涵養不出人文素養。時代越是向前發展,就越是需要全面發展的人才。
“素質教育是教育的核心”。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我國持續深化中高考改革,通過新編義務教育教材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提倡增加課後服務,組織學生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大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點點滴滴播撒陽光,經年累月鑄就美好。蓓蕾吮吸雨露,終將盡情盛放。
【故事四】曾經的“差生”走上“成才大道”
參賽選手在貴陽市第二屆技能之星競技大賽決賽汽車維修專案比賽中(2015年11月17日記者 陶亮 攝)。大賽吸引5000餘名來自貴州省中、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參加。
“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基礎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進一步辦好。”這是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調研時,對職業教育作出的重要指示。
4年過去了,想起這段話,今年高職畢業的李明揚仍然難掩激動:“正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勉勵,讓我從‘差生’的陰影中解放出來,走上‘成才大道’。”
曾有一度,李明揚覺得,人生的路越走越窄。中考成績僅有200多分,初中畢業的李明揚面臨“沒書讀”的窘境,職業學校成為不得已的“將就”。
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貴州省機械工業學校實訓基地,李明揚和同學們正在進行車加工、數控機床、機器人示教、鐳射列印等課程的實訓。習近平總書記走到他們中間,觀摩他們操作,詢問他們學習感受。
“各行各業需要大批科技人才,也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大家要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給李明揚和同學們吃了一顆“定心丸”。動手能力很強的李明揚開始領悟一個道理:天生我材必有用。讓才華在屬於自己的領域裏盡情綻放,又何嘗不是一種成功?
過去的彷徨,化作對專業滿心的熱愛,小夥子從早到晚“泡”在實訓室裏鑽研技術,手被劃出一道道傷痕仍癡心不改。2016年,他代表學校參加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選拔賽,不負眾望勇奪亞軍。企業紛紛遞來橄欖枝,學校邀請擔任實訓教師……曾經的“差生”,揚眉吐氣實現了“人生逆襲”。
和李明揚一道“逆襲”的,是緊跟企業用工需求的職業院校。以李明揚高職畢業的貴州裝備製造職業學院為例,學院根據市場需求新開設工業機器人、3D列印、大資料呼叫等專業和課程,並添置先進設備、改善教學硬體。近年來,該校的畢業生遍佈全省,已成為裝備製造技能人才的一支生力軍。找准適合自己的專長,職教學生可以展現出“無窮大”的潛能。李明揚深信,他的人生,無限廣闊、無比精彩。
【記者手記】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人才園地中的百花齊放。我們有陳景潤、屠呦呦,也要有“大國工匠”。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快職業教育發展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省部共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印發……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進入 “快車道”。
日益發展的職業教育,搭建起人才成長的“立交橋”。當無數“李明揚”彙聚在一起,“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社會氛圍蔚然成風。(記者:施雨岑、吳光于、梁愛平、趙琬微、駱飛)
※全民健康,邁進美好生活——習近平總書記牽掛的民生事之“病有所醫”篇※
2019-08-09 09:51:10 來源: 新華網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健康中國建設的這一重要論述,贏得全社會強烈共鳴。
回應民生期盼,把握時代脈搏。從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到發佈《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著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努力實現讓人民群眾“病有所醫”的民生承諾。一幅健康中國的嶄新圖景正在一步步繪就。
【故事一】“15分鐘醫療圈”便捷老鄉看病
冬日的嚴寒,抵不住心底的牽掛。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江蘇鎮江丹徒區世業鎮衛生院,瞭解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和村民看病就醫情況。
江蘇鎮江丹徒區世業鎮衛生院健康小屋裏自助設備(7月24日)記者 邱冰清 攝
“當時天冷,握手時我本來只伸了一隻手,另一隻手揣在口袋裏,但是他兩隻手握住我,我趕緊把另一隻手也伸了出來。”當時在場的魏定瑜老人感受到的,不只是習近平總書記手心的溫度:“那天,總書記除了詢問身體情況,還關心我們看病方便不方便、醫療費用貴不貴、對農村醫療衛生工作滿意不滿意。”
4年多後的今天,75歲的魏定瑜還時不常來到衛生院,在自助設備上測血壓,心裏還牢牢記著總書記的叮囑。病有所醫,是老百姓基本的需求,也是總書記深深的牽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醫療衛生資源下沉,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真正解決好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一點一滴的努力,跬步千里的躍升。近年來,世業鎮衛生院與鎮江康復醫療集團聯合成立心血管、糖尿病等5個聯合門診,除配齊常規科室外,還配有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醫療設備。
魏定瑜也明顯感受到衛生院的變化:“雖然是在鎮上,但也可以接受到市級醫院的治療。”老魏前一陣膝蓋疼,衛生院副院長鄭文慧給他拍了個片子,當即傳送至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一分多鐘醫生診斷已經回傳:骨質增生。“從掛號到拍片,我只用了5分鐘,花了12塊錢。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鎮衛生院之變,折射出鎮江醫改向前邁出的堅定步伐。通過遠端會診、分級診療,基層醫院和當地三甲醫院建立起聯合診療機制,老百姓越來越享受到家門口“15分鐘醫療圈”的更多便捷實惠。
如今,世業鎮居民在衛生院門診就診率由2015年前的63%,提升到2018年的81.6%。
【記者手記】家門口的衛生院建得好不好,直接關係群眾的身體健康。
世業鎮,浩浩長江中的“一座小島”。在過去,全鎮約1.4萬老百姓“既怕病要命,也怕交通要命”。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世業鎮衛生院考察後,這家鄉鎮衛生院帶給居民的“健康紅利”正在逐漸釋放,“小病不出島”正變為現實。
魏定瑜所體驗到的“分分鐘聯網掛專家號”,是如今很多基層醫療服務機構“強起來”的縮影——當前,我國已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路,著力打造家門口的“15分鐘醫療圈”。老百姓對“病有所醫”的期盼,正轉化為看病就醫實實在在的實惠。
【故事二】健康扶貧攆走脫貧“攔路虎”
地處呂梁山區深處的山西省岢嵐縣,山大溝深、坡陡地瘠。道阻、家貧、病疾,緊緊捆綁住了這裏的鄉親。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趙家窪村王三女一家的日子過得十分艱辛。
山西省岢嵐縣趙家窪村村民王三女和她的“健康扶貧醫藥箱”(7月29日)記者 梁曉飛 攝
年輕時,王三女就患上風濕性心臟病和高血壓,這些年又引發慢性支氣管炎。雪上加霜的是,前些年丈夫、兒子相繼離世,兒媳婦也離了家,患有殘障的孫子、孫女只剩她一人獨自拉扯。
2017年6月2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這位特困戶的家,安慰王三女好好生活,叮囑當地幹部安排好她孫子和孫女的特殊教育。這份溫暖,讓王三女銘記在心。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這一脫貧路上的“攔路虎”,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必須解決好的問題。
在岢嵐縣考察後,習近平總書記又在太原主持召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要求對因病致貧群眾加大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慈善救助等幫扶力度。如今,隨著整村搬遷,王三女從土坯房搬進了新樓房,經常有家庭醫生上門送醫送藥。去年,王三女住了兩次醫院,總費用8914.3元,自己只花了525.77元。
岢嵐縣醫療保障局局長程富生說,近兩年來,我們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時提出的要求,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今年上半年住院3967人次,總費用2613.24萬元,通過“三保險、三救助”報銷補償後,貧困戶報銷比例超過90%。
“三保險、三救助”,是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在山西考察工作後,山西省為化解因病致貧而實施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通過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和補充醫療保險報銷等,實現對貧困人口看病就醫的兜底保障。到2018年底,王三女一家三口成功脫貧。年近七旬的她由衷感慨:“趕上了好時代,是咱最大的福氣。”
【記者手記】“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乾。”
廣為流傳的順口溜,是農民怕生病、病不起的真實寫照。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是牽掛。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親切關懷下,截至目前,我國已有670萬戶因病致貧返貧戶實現脫貧,農村貧困人口大病專項救治病種數量增加到25種。
摸清因病致貧人口的“底子”,開出破解看病難、看病貴的“方子”,未來兩年內,我國將精准補齊醫療保障政策短板,讓更多“王三女們”走出因病致貧返貧之困。
【故事三】守好百姓用藥安全底線
“安全、可靠、放心”——4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吉林敖東藥業集團延吉股份有限公司,對藥品生產提出這樣的要求。“4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已成為我們每個人心中的座右銘,時刻不忘。”公司生產副總經理尤海濤說。
時值三伏天,尤海濤也穿戴一身整齊的工裝。擔任主管生產的副總經理後,尤海濤更加明白一粒小藥片背後的民生關切:“小小一粒藥,是一個企業對藥品安全、有效、創新的責任,它承載的是人命關天,也決定著企業生死。”
“藥品安全責任重於泰山……每家制藥企業都必須認真履行社會責任,使每一種藥、每一粒藥都安全、可靠、放心。”站在當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時到過的車間裏,尤海濤一字不差復述著總書記的重要講話。
他告訴記者,將這些話爛熟於心,不僅因為這是總書記交辦的“任務”,更要時刻警醒自己,一粒小藥片,關係著群眾生命安全,容不得絲毫馬虎。從動物臟器全程冷鏈運輸、即時記錄溫度,到設計並建設了國內先進水準凍乾粉針生產車間、全自動偵檢機實現產品真空密封性逐瓶檢查,再到每條無菌生產線每半年進行一次培養基模擬灌裝試驗……
“牢牢把好藥品品質關。”尤海濤說,“想要企業發展永遠在路上,藥品品質安全就得永遠在路上。”
【記者手記】藥品安全,人命關天。
新藥好藥的便捷可及,更是千萬患者的迫切希望。抗癌藥零關稅、加快新藥審批、建立全程追溯制度……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打出組合拳,致力於把“安全、可靠、放心”寫入藥品生產銷售使用全流程。隨著政策紅利逐步釋放,更多患者將用上放心藥、廉價藥。(記者:陳聰、邱冰清、梁曉飛、金津秀、嶽冉冉)
※為了最美夕陽紅——習近平總書記牽掛的民生事之“老有所養”篇※
2019-08-10 09:21:34 來源: 新華網
最美不過夕陽紅
溫馨的環境,安詳的生活,需要養老服務保障工作做實做細,讓千千萬萬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養老保障和為老服務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明確要求。
近日,新華社記者回訪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過的部分養老服務場所,瞭解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指示的落實及養老服務保障工作開展情況。
【故事一】雖風霜滿面,日子卻七彩斑斕
北京市海澱區四季青敬老院老年模特隊在排練(8月9日)記者 李欣 攝
“一股春風吹進了四季青敬老院,那就是2013年12月28日習主席來到我們敬老院,看望老人們來了……”北京市海澱區四季青敬老院老年模特隊的老人們在院刊《夕陽紅》裏,登載文章回憶當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的情景。
那一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老人們身邊,同他們親切交談,關切地詢問他們的身體狀況、家庭情況和在敬老院的生活情況。他要求養老服務機構加強管理,增強安全意識,提高服務品質,讓每一位老人都能生活得安心、靜心、舒心,都能健康長壽、安享幸福晚年。
敬老院老年模特隊的劉進文清晰記得,習近平總書記鼓勵大家心情歡暢、歡度晚年,“大家覺得總書記的話特別溫暖,老年人就是要用積極的精神面貌面對生活,優雅地度過晚年。於是,我們在2015年8月成立了老年模特隊,讓老人們都‘美’起來!”
模特隊成員張錦一度沮喪地覺得,進了敬老院就變成了“等吃、等睡、等死”的“三等”老人,但這裏多姿多彩的生活讓她綻開了笑顏。“正像一句歌詞唱的,‘如今我們雖然已是風霜滿面,而歲月留下的卻是七彩斑斕’。”張錦說。
如今,老人們在這裏心情舒暢、生活無憂。在原有醫務室基礎上,敬老院近年來還與北京大學航太中心醫院合作共建國家醫養結合示範養老院,開通了急診綠色通道,建立專家定期義診、巡診、坐診服務機制,並逐步同醫院資訊系統實現終端對接。
“頭疼腦熱醫務室就看了,去醫院還可以走綠色通道,真是方便多了。”張錦樂呵呵地說。為進一步豐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敬老院還建立了銀齡書院,為千歲合唱團、舞蹈隊聘請了專業教師,《夕陽紅》月刊也進行了改版,為老人提供更好的展示才藝、學習交流平臺。
【記者手記】民生無小事,養老服務更無小事。
“提高養老院服務品質,關係2億多老年人口特別是4000多萬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晚年幸福,也關係他們子女工作生活,是涉及人民生活品質的大事。”習近平總書記這樣強調。
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儘快在養老院服務品質上有明顯改善,從2017年初開始,民政部等6部門在全國開展養老院服務品質建設專項行動,擬通過4年時間,實現養老院服務品質總體水準顯著提升。兩年多來,專項行動已在全國各地支持和督促養老機構持續整治了36萬處服務隱患,全國養老院普遍存在的安全隱患得到有效遏制和集中處置。
既要破解當下難題,更要形成長久機制。近年來,《養老機構管理辦法》等規章先後出臺,《養老機構服務品質基本規範》等國家標準也陸續公佈,老年人在機構養老享受到的服務,正朝著規範化、標準化的方向不斷邁進。
【故事二】服務居家老人,社區大有可為
炎炎盛夏,福州鼓樓區軍門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內涼爽宜人。86歲高齡的社區居民劉建國和84歲的老伴,幾乎每天一早就會來這裏“報到”。
“孩子在國外忙工作,一年才回來幾次。這裏乾淨舒適,有豐富的午餐和專業的護理人員,每月伙食費700元,午休都有床鋪,真是太貼心了。我們老兩口現在一待就是一天。”劉建國說。
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裏調研。他說,現在是老年社會,養老服務工作越來越重要。並叮囑工作人員“好好幹”。
在我國的養老服務格局中,社區養老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在很多地方推行的“9064”養老服務格局中,90%的老年人為居家養老、6%在社區養老、4%到養老服務機構集中養老,這其中,社區還發揮著為居家老人供餐、醫療保健等重要職能。
過去幾年,軍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不僅擴大了服務面積,還實現了24小時為社區老人服務。2017年成立的托老所,配備5名專兼職助老員,接納60歲以上空巢、獨居、孤寡老人,提供多項服務,每天還安排醫生免費接診。
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林丹說:“為社區的老人服務是我們應盡的職責,也是我們施展才幹的平臺。要通過我們持續的努力,讓這裏成為老人們溫馨的‘自己家’,讓老人感到所有工作人員都是‘自家人’。”
【記者手記】社區連著千萬家,為老服務顯關愛。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關心關懷下,我國在社區養老和開展社區為老服務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惠民舉措,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著力滿足絕大多數有需求的老年人在家或社區享受養老服務的願望。
到2018年底,我國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全部城鎮社區和50%以上的農村社區,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吃不愁、病不憂、孤不獨、樂有伴,在千千萬萬的社區為老服務場所,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安享“住在自家、活在社區”的幸福晚年。
【故事三】服務多元化,社會力量大
老人們在蘭州市鴻瑞園虛擬養老院餐廳就餐(7月31日)記者 梁軍 攝
臨近正午,蘭州市城關區紅山根東路街邊的一家虛擬養老院餐廳食客盈門,其中有不少老年人。這家名為鴻瑞園的虛擬養老院餐廳每天接待200多位老人就餐,被稱作“沒有圍牆的養老院”。2013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曾在這裏詳細瞭解虛擬養老院的運行情況,還為這裏的老年人端上熱氣騰騰的飯菜,向他們拜年。
像往日一樣,74歲的蘭州市民鄧惟賢午飯時間來到了這裏。進門、打卡、出票,他熟練地完成操作,粉條、魚塊、土豆絲、油麥菜、番茄炒蛋外加一份白米飯,他只需付8元錢。“多虧了總書記的關心,多虧了政府的好政策,讓我這個午飯沒著落的老頭子沾了光。”鄧惟賢退休在家,子女上班白天無法照顧他,他就把這裏當成了固定的午餐食堂,“這兒環境好,衛生乾淨,一年四季供應適合老年人口味的飯菜。”
2009年,蘭州城關區創建由政府主導、企業加盟、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虛擬養老院,老年人通過客服電話說明需求,指揮中心就會通過網路給就近的加盟企業派單為老人服務,虛擬養老院根據對各加盟企業的考核結果核撥政府補貼。
鴻瑞園虛擬養老院餐廳成為第一批線下實體店。如今,這裏除了為老人供餐,還提供醫養融合、日間照料、文化娛樂、保健按摩等多項服務。一些老年人組成古典藝術班,把這裏當成了每天的排練場所。
目前,城關區虛擬養老院的加盟企業已有126家,為老服務專案擴展為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精神慰藉、緊急援助四大類150余項服務,全區有12萬余名老人註冊入院。
“從上街買菜到洗衣做飯,從打掃衛生到按摩陪護,為老人們提供的一系列個性化服務,滿足了老年人居家養老的需求,也解決了子女沒時間沒條件照護老人的困擾。”城關區虛擬養老院院長秦田田說。
【記者手記】提升養老服務品質,拓展服務能力,需要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老年群體數量龐大,老年人用品和服務需求巨大,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發展空間十分廣闊。
近年來,黨和政府大力支持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不斷降低制度性准入門檻,從規劃建設、購買服務、土地供應、稅費優惠、補貼支持等方面對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予以鼓勵和扶持,養老服務的供給和水準不斷提升。不久前出臺的《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推出了28條具體政策舉措,打通“堵點”消除“痛點”,進一步推動這項事業發展健全。(記者:羅爭光、邰思聰、董建國、梁軍)
中國大陸13多億人確實無法全都養得如如意意啊!
光從這簡單的民生事四個系列篇,就要耗盡多少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啊!
再觀如今世界各地的風雲暴亂均不止不休,四處都是在浪費及耗盡地球上多少的資源與人力物力啊!
末法生靈塗炭誰救贖 返照萬般起始因緣果
不離當下那念無明心 眾生啊眾生誰能救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