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0 13:41:45幻羽

【略說日夜修心處】

                 

                                      【略
日夜修心 

人的一生隨時都有無數他命機緣從他的身旁眼前溜,其造成福的果,但各人的取,但一念之,上天並沒對誰作特的照,所謂禍無門,唯人自召,因,得何果,譬如受持佛必得不可思之果,生必得短命災難

障重重福之人,心念不正,凡事往的一面想,而鄙,逢君子而避,因此只有痛苦機緣。福慧厚重者,心存謙虛,凡事往好的一面看,因此一草一木,一砂一石都是磨人生的金石,好事警惕,兢兢戰戰人生自然多巧妙的境遇。

參禪靠自力,不悟即成就,一生不悟者甚多,悟是理上悟,悟了之後要修,理可悟,事須漸斷,修是修始以煩惱與習氣,念佛不同,念佛可以帶業往生,乃方便中之方便,佛正法期戒律成就,像法定成就,末法期念佛成就,末法,以念佛法,若反佛之示,恐功。

修行不易成就,念佛不得力,均由於惜自己的身命,於精上就打很大的折扣。法門無無邊,修任何一,必承受相的苦才行。如不肯吃苦,道業難以成就,不惜身命,非故意糟,人生就像演,必須認去演,才有好的演出。念佛必須認多念,念到妄想少之,亦是得力之

人生有八苦,遭遇最悲境,果能一生受就解了,也不算苦。地之苦更甚,果能下了地經過時間受完,就得到了解,也算有期限,不太可怕。最可怕的是輪迴之苦有完,永止境,起惑造,六道輪迴頭頭沒,才是正可怕的苦呢!

佛法本平等融,就在平常處見功,若好高騖遠,正是知未忘,一句阿陀佛,不是大大悟的人,不能全提,而根下愚,也少欠。但能直念去,自然水到渠成,全身受用。其他法參禪等,全仗自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斷盡見煩惱,方能解六道流的分段生死;念佛因自力他力配合,只要一句一句,持不失,妄念無處潛身,自然一路平有障

凡人造無論,皆是熟者先,何種業果先熟,即被其引受。前生造,今生未,或少年代造境仍然甚好,因其前生造有善,其果先熟,或多生善果之福未,而惡業時猶未到,所以今生或者落,其原因在此,非他有特殊本,造了惡業而仍然逍自在。知善頭終,只爭來與來遲。有因必有果,造殊之因,速之果。定期之不可免。

生皆有佛性」,有佛性,但生之所以生,正因他有明,在此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之中,生之佛性大多抵不過無明,因明而起惑,因起惑而造罪,因造罪而受苦。起的哲理,正所以增與諒解,一步拯救生於罪苦的深

煩惱即菩提』!人的一生總會有一些挫折,是好的,可以磨的意志,等到體會到「煩惱即菩提」「生即是永」的候,就知道,平凡是一的。因此一大的人,他會說他是很平凡的人。由此可知,有平凡,就大,因大在平凡中,大就是平凡;煩惱,就有菩提,因菩提在煩惱中,煩惱即菩提;有生,就有永,因在生中,生即永

起性空的哲中,一切的物、名言都無絲毫的性,都不應執著,但因果的法則卻端的而超越空的,那些「因」加上那些「」,生什「果」,是一定不的。所以佛家常:「瓜得瓜,豆得豆」「善有善惡報,不是不候不到。」所以果的法,是超越空,古常新的。人際關係的和,以及高度的事效率,亦有其一定的起法可循,所以做人不能矩,事不能有原

煩惱的根源,佛所不,一人只要空因,他的就不於迷。比如,肚子了就想吃是合理的。但是迷的人,就持要吃什的菜,到那去吃,不管他口袋有多少,不管時間來得及否。不迷的人慮時空因,在不得已的情下,他不會堅持非吃什不可,非到那去吃不可。又比如有人對職業很迷,非要那一行不可,「不成功便成仁」。,某大生,因系不成而上吊自職業造成的悲。不迷的人考種種時空因,或隨順,不求,只要能持生活,貢獻事任何行,都能得心安理得,任愉快。

人非聖賢無過,知能改,便不,任何人都意中做一些小惡業,知道以後就要悔,有就悔改,惡業消失,將來就不再受惡報云:「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不是表示定可以?佛有很多地方都曾提到:只要悔,重罪可以受,小罪下更亡。這顯示了定也可以轉變的。立足於「因」的觀點上,定是可以加以轉變的;而站在「因果」上的觀點來看,定就不可了。

佛法重以求解,解後能行,佛法間學問不同是在行,必行解相,才算是功夫。行有行的綱領,有的十年,性格習氣絲毫未,每天也念佛拜佛,而貪瞋有放下,遇到煩惱,佛法的利益也得不到。佛要掌握「信心綱領,世樣樣楚,魔法不染,正法亦不染,才是正佛弟子。信心淨則相,見實相即是性,性即佛,所以佛不在外表,亦不在形式。

無論修那一,心地是最要的,若六根攀得不到,必心修才行。至才能佛多年,煩惱,功夫不,是於佛法恭敬心不,恭敬者非香叩頭應付而已,心地一不染才是,心念即不名恭敬,古德求什得什,即是恭敬中得,恭敬能起感道交。

人生是苦,苦是人生命中,不可否的事然如此,就不要逃避,去面。人生是苦,就人生是苦,勇敢的接受這個,面找出苦的由,人生有苦?然後把苦消滅,使人類得以離苦得樂。這是佛對事情的態度。如此的態度,不但不是悲觀消極,甚至超越了一般樂觀與積極,進入大智、大勇、大仁的境界。

慈是與樂,悲是拔苦,慈悲不是以我中心而出發的,乃是建立於一切眾生的平等相上面的,現在從物質方面來講,一切眾生皆同一體,無差別;從精神上講,一切眾生同具心識,而且精神更無界限可分,尤足表明其平等一體,所以佛中又稱慈平等慈、無緣慈,悲同體悲。

心是宇宙的本體,因無相,則不生不滅,故稱。妄心是萬有的能源,能生諸法,因有生滅,故稱妄。所謂不思善,不思惡,就是不可執善,亦不可執惡之意。修福得福,修慧得慧,功不唐捐,分毫不爽。有人前生修福不修慧,故今生有福而無慧,所享受的只是一種痴福,雖身體健康,不愁吃穿,頭腦卻很笨。有人前生修慧不修福,故今生有慧而無福,儘管聰明頂,卻窮苦潦倒所求不遂。有人前生修福又修慧,故今生有福有慧,身體好,相貌好,環境好,悟性敏銳,學業精進。

金剛經云:「一切有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圓覺經云:「當知身心,皆如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淨。」這是告訴我們看破和放下的妙法。我們生此末世,是八苦交集,無論富貴貧賤,都有苦的感覺,原因是看不破,放不下。窮人生命而爭,情猶可原,富人享受而爭,頗不應該,錢是我們生活的工具,沒有固然不行,太多也沒有什好處。用的得當,可以濟弱扶傾,造福社會,如果子孫的衣食而積蓄,說實在的那等於是害他們。

利不可貪,名也不可好。須知只是個抽象的名稱,不能禦風寒,又不可解飢渴,倘若名符其實,當有勸善之功,否則難免助虐之過。我們之所以好名的原因,就是我執太重,尤其一般人所認識的我,是四大和合的假我,是生滅的,不淨的,是八苦的倉庫,是生死的根源,我們要想離苦得樂,就應該把這個假我當作一輛破舊的踏車,雖然沒有經濟價,但是可以利用作回家的交通工具,倘能作如是觀,那放下就比較容易了。不過想放下,必須先要看破,還要決心放下,才能得到自在。要想把看破放下做得徹底,必須用一貫作業的辦法,來應付一切諸法,才會成功,如果是斷章取義,永遠收不到效果。

古德云:「執性廢修,如貧士拾豪家之券;著事迷理,類童蒙讀古聖之書。」蓋童蒙讀書,雖不明理,果能熟讀,天長日久,自能融會貫通,仍有悟解之望,如愚夫愚婦只知念佛,不,但能至誠懇切,老實念佛,念至一心不亂,必能往生。聰明人談玄說理,自以深通經,高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以致念佛亦不念,三寶亦不拜,不誠不敬,而欲求解脫,實無可能,所以著事迷理,遠勝於執性廢修。蓋愚人但重事相,發於至誠,能有成就,比之聰明人只空談者,大有天淵之別。

戒定慧三無漏學,包括一切法門,學戒是學佛菩薩的行,修定是學佛的心,佛的心是定的,凡夫的心是動的,慧是從定中來的,心定如一面鏡子,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橫遍十方,豎窮三世,三世諸佛求無上道,都離不了戒定慧。心若正,一切行自然就正,心在道上,一切行即無過失,佛說心如狂象,儒家說心猿意馬,都形容心很難控制。修道人若不把心控制住,道業無法成就。制心一處自能生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