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之修為境界】
【禪之修為境界】
「修為」與「修行」,兩者的意涵有所不同。修行偏重於方法或作為;修為則是修行功力到何種程度的一種評價。
評斷一個人修為的高低深淺如何,不能單憑個人的感覺,基本上,可以從五個面向來勘驗。
一、修行的方法是否正確?因為方法如果不對,雖然修得很好、很認真,有可能並不是佛教的方向,或者與 佛陀教導的方法不同。
二、目的動機為何?修行方法正確了,那麼操作此方法的目的,是念茲在茲於個人利益還是大眾利益呢?如果其目的僅止於個人利益,終究跨不出自我的拘限。
目的與方法都必須正確。有些人做事時,「只注意用心,不考慮方法」,用心很良善,但是不問方法對不對,很可能大家都不得利。還有的人,只問方法對不對,不注意自己的念頭放在哪裡,待人接物全忽略了,對於群己也是無益。認真做事,方法又正確,想到自己也念及眾人,最能自利利他。
三、實際做了哪些作為?一個人是否真正為佛教、為眾生,必須從實際的表現來瞭解。口說為佛教、為眾生,那麼實際的人生,表現的是什麼呢?有些人心口不相應;有些人雖心口相應,但與行為不合拍,有心動沒有行動,終究是空頭支票。
四、持續多久?人為了個人的受用、地位、評價,往往可以偽裝、忍耐,歷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不論是欲成大事者的忍辱負重,或者是大奸大惡之徒的隱忍一時,都足見人類的偽裝功力。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時間是最好的檢驗方式。
五、能夠改變自己多少?一個人有沒有修為,不在於他多會打坐、多會捐錢、多關心別人,而是在於是否能夠克制自己,調禦自己的思維和想法,安於正道。修行很大一部分就在調禦身心。
我們必須瞭解,人在不同情況下,就會呈現不同的回應。諸法因緣生,在諸法因緣生的過程之中,慢慢的,我們就能明白一個人的修為是如何了。瞭解一個人的修為,不是就一件事、一句話,即斷定對方怎麼樣,而是從不同因緣中的不同表現,慢慢得知而來。
更重要的是,不忘用此五事檢驗自己:我的方法正確嗎?我的目的何在?我實際做了什麼?人前人後是什麼表現?堅持多久?努力於調禦自己嗎?這些都得自己想想。
禪之修為指一個人的修養、素質、道德、涵養、造詣等,屬於個人軟實力。佛教、道教中指通過修煉之後所達到的境界。
一個人的綜合實力分硬實力和軟實力,硬實力是有形的,軟實力是無形的,無形勝有形,融合於十商之中,一個人唯有德才兼備,才能體現價值,促進社會和諧;若有才無德則會使社會不安定,阻礙社會進步。
<壹>小乘階段
小乘階段是“欲界定”。欲界定分四個步驟訓練:第一步叫粗定或粗住;第二步叫細住;第三步叫欲界定;第四步叫未到地定。
第一步:粗定
也叫粗住,指練功時專心一意,不分心,不亂想。坐、站、臥均可,專心一意地把意識粗略地定下來。
第二步:細住
即要求練功的人把思想進一步往深層裏定,好象是定在這個地方不能走了一樣,即定根法。其道理是由於思想高度集中,認真地靜下來,故就不會動了,這叫穩住,又叫細住,安穩的意思。其方法是把思想意識往下定,把氣往下沉。
第三步:欲界定
在練功的意識定下來之後,下意識會出現一些美好的想法,比如突然想到一件高興的事,或腦子裏突然出現圖像、聲音等。所謂“欲界定”,這是指有了某種想法和念頭之後,馬上就定住了,不能讓它繼續往前發展下去。例如,你想著到某地或月亮裏去,突然腦子裏出現了某地或月亮,你就把你的雜亂想法定下來,就定在某地,或者定在月球上,或者定到某一棵樹上,或者某條河邊等等都可以,就是說,你的想法不能到底,剛好到那個邊界就定下來了,這就是欲界定。
這個時候常常是心神爽快,或者心爽神昏,也就是心裏特別舒服,全身分不清楚了。欲界定常常是閉上眼睛練,這樣就會有圖像出現,可舌頭翹一下,出現的圖像就可能走了。或者看到從什麼地方來了個師傅,你跟著師傅出去了,可不要走到那個地方——欲界定。如剛好到了海邊,你不要下海;到了懸崖,你在意識上不要跳崖;到了井邊,你不能下去,即是說只能定在那裏觀看觀看。
由粗住到細住,靜坐到一定時候,就可能出現欲界定,即是下意識的欲望跑出去了,跑到某個地方。如前面是個大海,你就定在海邊觀海,而不要到海裏面去,到裏面去就要出麻煩。這是練功中關鍵的一步。
第四步:未到地定
也叫未來禪,即是在第三步“欲界定”的基礎上,下意識進一步在那個地方觀望,時間要長一點,然後慢慢定下來,隨之再把這個意識往回收、收、收,收攏回來,整個下意識又回到了你練功的地方。回來後,再把意念放鬆,放鬆到了下意識覺得周圍的事物不存在了,海沒有了,什麼也沒有了,甚至連自已的身心也沒有了,這就到了“心身境虛”的境界,叫做“未到地定”。
“粗定”、“細住”、“欲界定”、“未到地定”,這四個步驟是“四禪八定”的小乘階段,如果你經歷了這幾個過程就完成了小乘階段。
中乘階段是“根本禪”。如前所述,練功練到覺得周圍什麼都沒有了,連自已也不復存在了,這叫“未到地定”。再進一步練,就進入“根本禪”了。根本禪又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4步功夫,其中又包括八觸十功德以及覺枝、觀枝、喜枝、樂枝、一心枝這五枝。
一 .初禪
初禪包括八觸十功德。八觸,即八種練功感觸,計有:動、癢、輕、重、涼、熱、澀、滑;十功德,即練功的 10 個步驟,計有空、明、定、智、善心、柔軟、歡喜、樂、解脫、境界相當。
(1)八觸
八觸在初禪階段,練功會出現八種感觸或反應。
①動
靜功坐到一定程度,就要動起來,這沒有關係。動起來以後不要怕,也不要追求,隨它自然地動。不要有意順著去動,去加力,它能動什麼地方,就動什麼地方。
②癢
動以後就是癢,常常是心頭發癢,身上發癢。這時心頭特別難受,再難受也不要哭鬧,要忍耐,不要特意管它,慢慢地深呼吸就行了。全身發癢是正常的,不要把它看成毛病。千萬不要脫衣服撓,搧扇子,或者走一走、活動活動,不然可就糟了。因為那樣做,等於饅頭沒蒸熟,便把鍋蓋揭開了。這時一動,不但心頭仍然癢得難受,而且身體也很不舒服,再練功,老是靜不下來,不少人吃了這個虧,故出現癢的感覺絕不要管它。
③輕
再進一步練,全身會出現輕的感覺,甚至有人慢慢地騰空起來,這很不容易做到,這需要大腦高度的入靜。練輕功的就重點訓練這一步,練到輕這一步就不再往下訓練了,常年不斷地練這一步,練、練,後來就真的能騰起來。瑜伽功法中不是有個瑜伽飛行式嗎?身輕了不要害怕,要始終保持不緊張,也不興奮。
④重
輕過後就進入了第四步——重。好象自已的腰弓下來了,腰向下縮,這就是重。有某種特異功能的人,可能由於自身磁場的加強和地磁場相互作用,使體重增加8倍以上。出現重的感覺時,千萬別緊張,不要加某種意念,比如“越重越好”等,否則可能重得起不來,就定在那裏了。你要把重的感覺當成練功的正常過程,出現感覺後,仍然要正常地呼吸,慢慢地呼吸。
⑤涼
重過後就出現涼,好象缺氧、缺血一樣。在發涼時,血壓要下降,甚至會出現休克狀態,但也不要害怕,要把自已運的氣有意識地內收,一開始就要有個信念,想著很快會熱的。
⑥熱
涼過後就是暖,由發暖到發熱,以至燒得不得了。練功練到發涼這一步,須先有思想準備,接下來練很快會發熱,像在太陽下面曬,甚至象在火爐邊烤一樣。無論燒得多麼厲害都不要害怕,哪怕燒得身上沸騰起來,也不要害怕,一般說,三昧真火在這個時候就出現了。這個過程相當好,如果到了這一步,功夫就容易上升,特異功能就可能出來。
發燒的部位常常是小腹、胸部和頭部。若能把這個火引到腎臟和會陰穴,那就比較好了。如果頭部發燒,可往小腹引,想著“丹田火熾”;如果有高血壓,則應想著腳心,把火往湧泉穴引,往外面發,不要讓它燒得太猛。
涼過後發燒,這叫練功中的文火和武火。由文火到武火燒得太凶也不好,緩解的方法是用下意識稍稍想一下小腹,或湧泉穴,以及腰後面的兩個腎臟。不過,燒得再凶也沒有關係,這是龍雷之火,只要不害怕,不緊張,依然放鬆練功,就能控制得住,不會出現特殊的反應。
⑦澀
在第六步發燒慢慢平息下來以後,會出現全身發澀的感觸。這時用手去撫摸皮肉,會感到身上像捆著似的,很緊。全身到處象鹽巴,眼睛也不舒服,澀巴巴的,舌頭也是乾澀的,很不滑溜。出現這種反應也是正常的現象,堅持慢慢的練功,緩慢的深長呼吸,就會由澀到滑,由不能動到動。
⑧滑
到這一階段,全身就好象在很滑的油裏一樣,或像滑雪滑冰時處於很滑溜的狀態。這時,你覺得很舒服,覺得什麼地方都能摸,什麼地方都能通過。因為這時身體內氣血的迴圈加強了。這樣堅持下去,時間一長,就屬於童子功的一個方面,全身皮膚很柔潤,像幼兒皮膚一樣。這是中乘初禪第一階段的“八觸”。
(2)十功德
八觸過後,就到了中乘初禪的第二階段——“十功德”反應。
①空
如果接著滑觸繼續練功,就會出現空。突然全身空了,“心身虛空”。這和前面欲界定的最後一步,即“未到地定”的“心身境虛”是不同的。“未到地定”講的是“虛”,現在是“空”。全身經過滑的過程,滑、滑、滑,一下子全身都空了,好象自已內臟都拋開了一樣。這種感覺,常常是突然出現的,不要害怕,要把它定下來。突然出現異於常態的感覺,往往容易動,但這時一定要堅持不動,一點也不能興奮。
②明
再進一步練功就會出現“明”。身上、腦內一空,大腦中就要顯現明亮的圖像,內臟圖像可以顯示出來,外面的圖像也會顯示出來。內景明瞭,外景也明瞭,內外景象都非常清楚,而且常常看得比較遠,遙視功能可能在此時出現。這叫“內外景象明淨美好”。這時要把圖像定下來,不可慌張。
③定
十功德的前三個步驟是:空、明、定,就是說,內外圖像顯示出來以後,就需要“一心安穩”。不管看到內臟,還是看到血管,就總是看那一個地方,看到外面一個人騎車,就老是看那個人。只看一個目標,不要看第二個,這叫“一心安穩”。要把看到的景象定下來,定得越穩越好。
④智
當定在一個地方看時,就需要把它看清楚,不要迷惑不解,要神清。這個時候切記不要發困,不能睡覺,也不能迷迷糊糊,要比你看到的景象,看到底,看清楚,這時大腦要非常清醒,智慧在這時就容易開發出來。比如,你看到一個騎車的人,但看不清楚,就把他定下來慢慢地看,可能把他的眉毛、眼睛看清楚了,連把他口袋裏裝了幾元錢也看清楚了。這個時候要動腦筋。當你在前面看不清楚時,意念可調到後面看。當騎自行車的人騎得很快,你應想辦法讓他停下來。這時是用智慧,要神清而不迷惑,對所看到的內外景象,要看得越來越清楚。
⑤善心
當把內、外景看清楚以後,要注意“善心”。你若看到一個年輕美貌的女子走來,切不可老追著看。若別人有危險,你要注意發善心,就是說,不能欣賞所看到的內外景象,更不能試施搬運術,要用懺悔的方式對所看到的景象表示尊敬。比如,現在你看到了自已的內臟,就想“唉呀,我怎麼沒學醫呢,人的內臟原來是這個樣子!”。如果你看到遠處一個人走路很艱難,就想著做好事,對自已做過的錯事,要痛加懺悔,這樣,善心就出來了。
⑥柔軟
善心出來之後,就進入柔軟狀態,叫“心性雅萌”。這個時候,你自然而然地覺得應該文雅,應該講文明。你的想法、行為,包括你的“圖像”出去,總覺得不應該再幹什麼不文雅的事了,出現了高雅的心情。練功練到一定階段,人的稟性也會改變。到了“柔軟”這一步,說話、動作都顯得優美,因此說“雅心自生”。
⑦歡喜
在“心性雅萌”之後再接著練功,會出現“慶喜前悟”的心情。練功練到這一步,內心特別高興,好象對以前的事都明白了,這樣就會出現喜心,會想到今後如何做個文雅、高尚的人等等。到了這一步,還應該堅持練功,千萬不要以為已經明白而就中斷了。
⑧樂
喜悅之後,繼續練功,會出現歡樂的心情,真正進入快樂的狀態。“妙悟”,就是從這個階段練功時自生出來的。
⑨解脫
練功練到這一階段時,會把很多以前的貪婪、自負、悲觀、驕傲、不孝敬、粗暴等再一次解脫出來,把它們全部放出去。進入“解脫”階段,就決心再也不幹什麼假、醜、惡的事了。因此,會“神往安然”。一旦出現了“神往安然”,心情就特別好,因而達到一個練功的特殊境界。
⑩境界相當
即一心住在那很清淨的境界中。又叫“心身合注”、“念應不亂”、“自我易控”,思想和全身都在一種狀態下保持住了。這一階段,一些特異功能會出現。比如,“念應不亂”是你有一個念頭,這個念頭就會兌現。
這便是中乘初禪第二階段的“十功德”。
二.二禪
初禪過程練過以後,再繼續練功,就會陸續達到二禪、三禪、四禪。其內容包括五枝,即“覺枝”、“觀枝”、“喜枝”、“樂枝”、“一心枝”。這些都是氣功中的練功的傳統術語。二禪階段是五枝的前二枝——覺枝、觀枝。
第一枝:覺枝指的是自覺初觸。這時練功者的身體會自然感覺到很多事情,而且判斷得也比較準確,因為你練功練到這個階段,敏感性增強了。
第二枝:觀枝到這一階段會出現“析別觸得”的功能,即不僅感覺,還能分析你的感應,就好象看到了一樣。
二禪的這兩步功能,一定要它表現得十分明顯、準確。方法是加強練功。
三.三禪
它指的是“五枝”階段的第三枝“喜枝”。
第三枝:喜枝即“定象而悅”。進入喜枝階段,自已對外表的景象和自已內臟看得都比較清楚,這時就會自然出現“定象而悅”的喜悅心情。
四.四禪
它是指五枝中的後兩枝,即“樂枝”和“一心枝”,又叫“不動定”階段。
第四枝:樂枝從喜枝進入樂枝練功階段後,你會對周圍的事情都比較清楚,心神安穩,愉悅。這個時候練功,就會不怕別人干擾了。
第五枝:一心枝即把整個意念全部定住在一個非常清靜的境界。可以長時間練功,而且對周圍的一切又都非常清楚,哪怕飛過一個蚊蟲,你也知道,不煩也不亂。這是第五枝。
以上是一套完整的傳統功法要領。可以根據這個要領來練:粗定→細定→欲界定→未到地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樣堅持練就可能出現一些功能。這是釋家禪的中乘功法。
修證佛法的過程中還有五眼六神通的出現,不過人的敏感點不同,素質不同,出現的功能也就有差別。
五眼是指所謂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六神通,通常就是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盡通。這些神通都各有專精,也各有互通之處。
五眼
(1)肉眼
這是最沒有爭議的一種眼睛,因為是物質的器官,由肌肉、血管、神經等所組織而成的器官,即是所謂的由父精母血所生成的肉眼凡胎啦。
(2)天眼
肉眼在看著看著,可心中會有不同的想法、看法,直覺的認定所看到的不是一切,裏面還有文章,還有奚翹。天眼功能強的人,此時,會在它兩個肉眼之間(眉心輪、玄關)出現一個“螢幕”,西洋人稱“心靈螢幕 [1] ”(Spiritual Screen),密宗及道家稱做“靈台”,出現了這個事物的真實圖像。儘管各門各派的稱呼有許多不同,可“能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東西”卻是相同的,故有人來說明“天眼”,能看到前面,也能看到後面;能看到外面,也能看到裏面。即內視、透視、遙視、微視等的功能。
(3)慧眼
天眼雖然厲害,但是只觀察到現象,對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不一定清楚。有慧眼的人,能夠看到事實的一個真相,不會被現象所迷惑。前因後果,來龍去脈,瞭解整個事件的始末,也就是瞭解種個事件的因果關係。
(4)法眼
不僅能夠看到現象,能夠瞭解因果關係,甚至還有足夠的能量來介入、改變、或促成一些事件的發生、停止、或者改變方向等。有法眼的人,他能夠看穿一些物質世界的表像,穿透表像,撂住其純能量的本質,再以本身的能量介入,在關鍵處予以適當的更改,整件事物再度呈現出來在物質世界的時候,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
(5)佛眼
一個擁有佛眼的人是個已經放棄對肉體執著的人,也是個放棄對時間、空間、及所有人為概念執著的人,他已經融入天、融入地、融入整個自然,進入了整個存在,即成佛。此時,物與我之間沒有分際,人與我之間也沒有分際,人與自然間更沒有分際,他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他,他就是宇宙,宇宙就是他。他,與自然合一了,天人合一了;他已經融入自宇宙無始以來的這股能量,他是天地間的一股純粹的意識能量,他是人類的集體潛意識,他是宇宙意識,他就是神,他就是佛,他就是梵天,他就是最高的,他也就是最終的。 如此的一個人,即是無始無終,無來無去,如來如去,也是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只由於他全然充滿在這個宇宙當中,他就是永恆,這是一個真正的成道者!
六通
(1)他心通
其就是他人(別人)心中在想什麼,不必他說出口,有此神通的人就能夠明瞭。這種神通是六大神通裏面最容易發出來的,也是修行人最容易得到的。
(2)天眼通
已經如前所述,有內視、透視、遙視、微視等的功能;如果持續加強,還能「看過去,知未來」,瞭解事物真相及因果關係;如果再加強,甚至能夠有足夠的能力來改變物質世界的狀況……
(3)天耳通
即是能夠聽到很遠、很遠地方的聲音,包括靈界。
(4)宿命通
若得此神通的人,可以看清事情、人際的來龍去脈、因果關係,尤其是人們的三世因果(前世、今世、來世),功力高的話,還包括累世累劫以來的因果關係呢。
(5)神足通
神足通應該指的是靈體的旅遊吧,就是靈魂由元神引導出竅,僅輕盈飄逸的靈體,才能夠作日行千里的旅遊而絲毫不覺得勞累。
(6)漏盡通
它是斷盡一切煩惱之意,達到無漏的境界。這個才是最究竟義!修行人僅到此,才是回到了家,才是終點。不然,還是在旅途中的過客而已。不再有一切煩惱,也就是不再有一切掛礙,也沒有任何憂慮,一切都是俱足,一切都是圓滿,一切都是達成。僅如此,才不會再在六道中輪回,才能真正了脫生死。這是最困難的一個神通,最難達到的,也是最後才達到的。
禪修不是禪宗獨有的,也不是佛教獨有的。只是佛陀的四禪八定在他在世的年代可謂是最傑出的禪修體系,最為究竟圓滿。佛陀在具有了四禪八定的基礎之後,繼續用功,在菩提樹下證得了解脫,並且後來為我們開示了人生的真諦。
經過佛陀的證實而且得到佛陀發展之後的禪修,就是現在佛教各宗各派在使用的禪修手段。我們現在運用這個禪修手段來做功夫,實際上就是在重走佛陀兩千多年前所走的路。這條路直接通向解脫之門,我們沿著這條路走下去,自然能夠得到解脫。
現在的中國佛教主要以禪宗為主。因為禪宗在歷史上歷次滅佛運動中,所受的破壞最小。這主要得益於“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禪宗法門的傳承,以及“農禪兼顧,坐作並重”的宗風保持。在發生滅佛的時候,這些禪師在林下泉邊自耕自食,在滅佛運動過去之後,需要恢復佛教的時候,這些祖師又重新出來恢復寺院,恢復佛教的各個教派。
而在禪宗自身來說,祖師們把佛陀留下來的“如來禪”發揚光大,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禪修方式,叫作“祖師禪”。“祖師禪”經過一千多年歷代祖師們的錘煉,更加適合我們中國人的特性,能夠使我們比較容易地得到解脫。
在禪七這種密集的修行中,在禪堂裏一支接一支香的禪修中,我們可以體驗到身心的一些狀態。這些狀態出現時,一定要有正知見來認識它。
禪堂就像是一面鏡子,打禪七就是每個人在禪堂這面鏡子前照一照自己。平時我們很難得照自己,都是在向外馳求、攀緣,難得有機會真正跟自己在一起。
我們總是在不斷地分別、執取外面的六塵境界中,消耗我們的心念。如果我們禪七坐得好,能夠切斷外緣,收攝身心,就是跟自己在一起;照一照鏡子,就會發現自己的很多問題。
我們在禪坐中出現的身心各種境界,對初修行的人而言,多數都與我們平時的修行和生活有關,所以在照鏡子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我們面對自己身心的這些狀態不要氣餒,不要對修行生起懷疑、喪失信心。在這個前提下,對於身心所生起的各種情況,要善於以緣起的規律去認識,去追蹤,去反省。
也就是說,我們要把在禪七中身心出現的一些現象、障礙,與我們平時的生活方式和修行建立一個因果聯繫。建立這種因果聯繫的重要性在於,它可以告訴我們,以後修行時要注意什麼、避免什麼,哪些法門要彌補、要修,哪些地方做得不夠。打禪七應該對我們平時的修行有指導意義。
比如說,通常我們打坐時,會感覺氣息粗,身體裏有一種渾濁的、甚至是躁動的力量,難以真正靜下來。這一定是說明平時懺悔的法修得不夠,身體裏有一些盲動的、很浮躁的力量,其實就是業的力量。因為我們的心念不是孤立的,一種心念狀態,一定是對應於一種身體內在能量的運行狀態。
那麼身體內在的能量運行可以有很多詞來說,我們中國人最喜歡說的是“氣”或者是“脈”,能量運行的通道叫脈。對這些東西你都不能執著。當然不執著它,不等於忽略它,因為在坐禪的過程中,沒辦法忽略。
你的呼吸總是很粗,身體總是很熱燥,胸口發悶,完全靜不下來,這其實就是你身體內在的能量很粗,很熱惱。熱惱這個詞很準確,熱是不清涼,惱是不寧靜,這就是內在的業障。
業障是可以淨化的,我們一定要通過平時懺悔來淨化它。修懺悔可以轉化這種粗淺的、浮躁的、熱惱的身體氣質,淨化之後再坐禪,你就感覺容易靜下來,呼吸也容易變得細、變得深長,心念也容易寧靜,身體在自我的感受上,好像也容易細膩,而不是浮躁的。
如果你在禪堂裏遇到浮躁、心裏難以靜下來的情況,就打退堂鼓的話,你很難進步。如果你能把這個狀態和平時的修行做個因果連接,你就知道自己該在哪些地方補課。對要補課的地方,你可以在禪七中禪堂之外去補,當然打完禪七更需要去補。
同時,你也能慢慢認識到身和心的一種關聯性,互相的依賴,以及互相轉化的這種關係。甚至,如果你的心更細膩的話,你也能觀察到,為什麼這支香這麼昏沉?
你可以仔細地瞭解自己,也許是今天早上吃得太多或者中飯吃得太多,你會發現一些很細膩的關聯性。為什麼剛剛那支香還很好,現在這支香胸悶了呢?你可以去檢查,也許這個兩支香中間,你喝茶吃東西,是不是又犯錯誤了?自己可以不斷地去反省、去追查。
當然最多的情況是,我們在禪坐中心裏老是浮現一些妄想,會散亂。有的時候有一些妄想總是出現,那你要觀察與這些妄想相應的煩惱心所是什麼?
也許是貪欲,也許是嗔恨,也許是驕慢,也許是懷疑,也許是嫉妒,也許是傷感……在你心中總是不斷出現的妄想、總是不斷浮現的情景,它們大多數時候並不是從外面來的,而是來自於我們的執著。
每個人的執著是不一樣的。可能你很在意這些事,他很在意那些事。也許你在禪坐中能翻出十幾年、幾十年前的一個情景,然後你的心在那裏盤旋、反復地體會、玩味,難以釋懷,難以放下。
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做深入的觀察:這是為什麼?為什麼這一段我放不下?為什麼這一類的情景老是會縈繞於懷?當你深入地觀察,能找到一些因果關係,同時也能對自己增加一分瞭解,能看到自己在哪些煩惱心所方面偏強、偏盛,對於哪些事情特別容易執著。
眾生的習性各有不同,有的人貪欲偏多,有的人嗔恨偏多,有的人傲慢偏多,有的人懷疑偏多,有各種不同類型的習性。即使是世間法在瞭解人的時候,也是將人的性格分成好幾類。一個坐禪的人,應該對這個瞭解得更細膩。
當你能深入地觀察瞭解自己的時候,在生活中對待別人、瞭解別人就容易了。你就會很敏銳,因為都是你的心在瞭解、在觀察。對自我的瞭解其實很重要。它能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平時的修行中去對治自己的習氣。
如果我們的貪欲偏多,我們就要回避那些與貪欲相應的外境;如果我們的嗔恨偏多,我們也要回避那些容易引起嗔怒的外境。這個是對治心態。
另一方面你也要知道,一個貪欲習氣偏多的人,在修行上也有他的長處。貪欲習氣偏多的人,也許心比較調柔,性格很溫和;也許修慈悲心更容易契入。
每個人是不一樣的。有一種人好勝好強,但在修行的時候很精進,能吃苦,有力量,這是他修行上的長處。這種瞭解不能讓別人來做,必須是我們自己來瞭解自己。
我們在禪堂中得到這第一手資料,在平時就可以運用,可以有針對性地對自己進行矯正。特別偏盛的煩惱,要在生活中慢慢地去調伏。在禪坐中看到的,在生活中要對治。
上一篇:【─ 禪 ─】~續~
下一篇:【─ 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