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8 12:34:29幻羽

※觀音法門略釋※ -原載《五臺山研究》-

 

               ※觀音法門略釋※ -原載《五臺山究》-

 

觀音法門就是觀音信仰體系中有關宗修持的義理、儀軌及種種規定與要求。是一種內容繁多而又獨具特色的佛修道理論。兩千多年來,這種獨特的法門始終勝傳不衰,吸引了億萬虔誠的信徒醉在其中,精勤修持,又極大地促進了佛的傳播。特別是推動了佛在世俗社會中的普及與深入;觀音法門分作如下三個方面,並對各自所包含的內容及相互之間的關係試作闡釋:

 

一、義理的觀悟

這是觀音法門中思辯性最的部分,也是全部觀音法門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般若空觀耳根圓通兩大類。

般若空觀是大乘佛的主要學說。約占佛總數三分之一的各類般若經便是闡釋這種學說的經典。觀音法門中的般若空觀散見於許多觀音類經典之中,其中最集中地體現這一說的是一部流傳極廣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中說,觀音菩薩所修的般若觀悟非常高深,一旦進入這種高深的境界,即經中所說的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音菩薩就可照見五蘊皆空,並依此度一切苦厄五蘊指構成眾生之生命體的五種因素(即物質性因素和精神性因素),五蘊一空,生命體便失去了依託。如何看待五蘊,也就是如何看待眾生本身。經中進一步解釋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這就是觀音菩薩在進行甚深微妙的般若觀照時,所悟出的萬法與性空圓融統一的道理,中國佛般若理論最著名的論題之一。體悟這種道理,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最後便可遠離倒夢想,究竟涅槃

耳根圓通出自《楞嚴經》卷6。經中說,觀音菩薩在楞嚴法會上,應釋迦牟尼佛之要求,當眾介紹了自己認最好的修持法門,這個法門就是通過對聽覺的修煉,而排除外界之聲,即進行排除有聲與無聲之別,由此繼續修行,達到能聽與所聽的消除。如果能完全徹底地消除聽覺與外界之聲相,那就可進而達到一切感覺與感覺物件的空寂。由此精進不息,達到空覺極圓的時候,能聽與所聽便都不復存在了。無所謂生,無所謂滅,即進入至高無上、淨妙樂的寂滅境界。這是超越一切的境界,是十方圓明的境界。一旦達到這個境界,就可獲得二種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覺妙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二、功夫的修煉

這是觀音法門中缺乏理論思辯但卻調對虔誠、持之以恆、如法修煉的部分,只要求修持者以至誠之心反復持誦神和稱念聖號,所以,如果義理的觀悟屬難行道,這便是觀音法門中的易行道。當然,們在所要達到的境界上也是各有側重的,前者旨在追求一種至高無上的精神境界,也即是實相涅槃的境界;後者則側重于現世中或三界六道輪回過程中的消災免難,離苦得樂。

關於誦念觀音聖號,佛經中記載極多,近兩千年來,一直是觀音信仰中最普遍的一種修持方法。觀音聖號的全稱是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訶薩,也可簡稱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等。佛經中說,如果眾生遇到什困苦和災難,只要一心稱念觀音聖號,觀音菩薩就可尋聲而來,解救苦難,或者由於聖號的稱念而生一種神秘的感應,使稱念者有求必應,所願滿足。記述稱念觀音名號之功用最詳細的是《法華經》卷7《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其中說到稱念觀音名號可擺脫火災、水溺、黑風、刀兵、惡鬼、牢獄、怨賊等7種災難;還可使眾生遠離淫欲、嗔恚、愚癡等三毒的熬煎。經中總結說: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受持觀音名號與其他修持方式相比,其功德孰大孰小呢?經中例說: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號,複盡形供養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複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受持神觀音法門中功夫修煉的另一種形式,歷來受到佛界的格外重視。言,或名陀羅尼,亦稱總持法門、被視諸佛菩薩修持得果之心法結晶。一般梵文音譯,佛者不必曉其含意,因誦時心解其意,反生分別之心,不能達到爐火純、一心不亂的境界。語可分四種:第一種是長,最長的如《楞嚴》,長達千字以上;第二種;第三種,是語的宗要,一般只要幾個字或十幾個字;第四種是種子字,可短到只有一個梵文字,是以上三種語的總攝,一字可生多字,含多意,故名。語一般有三個方面內容:一是對本尊的讚頌、祈禱,通常以表示歸敬的南無開始,接著便是本尊的名號及對本尊的稱頌;二是反映本尊的誓願及其已成就的功德;三是宣揚佛的哲理。

觀音很多,其中許多是佛中最流行的語。如《大悲》被普遍視中國佛史上流傳最廣的四部佛典(其他是《金剛經》、《心經》、《觀音經》)之一。這四部佛典,除《金剛經》外,另外三部經均是觀音法門的經典。《心經》闡釋觀音法門的理論基礎,即般若思想;《觀音經》闡釋受持觀音聖號的功德妙用;《大悲》則是觀音法門中最著名的語。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根據《大悲心陀羅尼經》中所說,此也叫《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廣大圓滿陀羅尼》、《無礙大悲陀羅尼》、《救苦陀羅尼》、《延壽陀羅尼》、《滅惡趣陀羅尼》、《破惡業障陀羅尼》、《滿願陀羅尼》、《隨心自在陀羅尼》、《速超十地陀羅尼》。經中說,此系過去九十九億恒河沙數諸佛所說,觀世音菩薩受之于千光王靜住如來佛,並發誓弘布此,以安樂眾生。眾生若能一心向善,至誠持誦,即可在現世中心想事成,有求必應,還要治世澡八萬四千種病,消除一切天災人禍和一切邪惡的念頭和欲望,降伏一切妖魔鬼怪,並能獲得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種惡死等等。除了解決這些社會的、自然的、心理的問題外,還有屬於宗解脫意義的願望也可隨心滿足,如消除一切惡業重罪,成就一切善根,增長一切功德,臨終時,任何佛士隨願得生等。不僅能滿足這一切願望,而且還因者的虔誠而如法的持誦,觀音便會派遣一切善神常隨其左右,嚴密保護。關於《大悲》的念誦法,唐不空譯《大悲心陀羅尼修行念誦略儀》中有詳細說明。總之,《大悲》由於有如此廣大圓滿無礙神妙的功用,所以千百年來,幾乎成中國佛一切法會通行儀式中必具之內容。目前,寺院生活中,依然是每日必作之功課,凡歸依佛門的人,不論是善男,還是信女,不論是出家,還是在家,也幾乎沒有不首先持誦此者。

除《大悲》之外,屬於觀音的還有很多,流傳極廣的六字(唵呢叭彌吽)即屬於觀音靈感言,也稱六字大明、觀音心表示依致敬;指能隨意變化的寶珠,用以比人的心性;叭彌指紅蓮花,比心性的淨無染;表示迅速顯現,達到目的。全句意思是歸依觀世音菩薩!願仰仗的大力加持,使我本具的淨之心性迅速呈現,從而達到妙樂的境界。如此神,不但口誦會有神效,就是著於身,觸于手,藏於家,書於門,皆可逢凶化吉,遇難成祥,一切所求無不滿足。

其他著名的觀音語還有《白衣觀音神》、《如意寶輪王陀羅尼》、《准提神》、《觀音靈感言》、《十一面神》、《不空羂索》、《般若波羅蜜多》等。

 

三、福德的積累

觀音法門中除了義理的觀悟和功夫的修煉之外,還有許多複雜的修持內容,這些皆可統攝於福德的積累這一大的範圍之內。佛對其全部修持活動有過不同的分類,其中福慧雙修歷來最受推崇,最流行。福慧雙修又稱具德具慧兩種莊嚴二具足等。

所謂,即佛家的智慧,稱作般若菩提,其中最高階段的智慧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修慧即是修般若法門,也就是以佛的認識方法觀察人本身、人的思維、人的生活、宇宙萬物以及佛的彼岸世界。觀音法門中的義理觀悟即屬這方面的內容。所謂,又稱福德功德。修福積德作佛法修持的兩大支柱之一,是指修持者本身力行的一切外在的修持活動,如以大乘菩薩行的六度來說,般若度屬於修慧;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五度則屬於修福。如果稱前者內修,後者則可稱之外修。

前面講的功夫修煉是介於福、慧二者之間或超脫於二者之上的一種特殊的修持活動。因,借助於這種修煉,可達到修慧的目的,也可達到修福的目的。尤其是持這種修煉法,是大乘佛經過一定發展之後才出現的一種特殊法門,力圖包攝一切修持法門,故被視諸佛菩薩傳心之秘如心中流出的不虛,微妙本心的顯露,能總攝一切佛法的總持法門。不過在後世的觀音信仰中,這種總持法門並沒有正取代福慧的修持,尤其在今天,觀音法門中的修福積德越來越受到中國佛的重視,特別是其中莊嚴佛土、利樂有情、淨化人心的內容更受到僧俗兩界的普遍歡迎。

 

觀音法門中的福德積累,作一類非常重要的佛修持活動,所包括的範圍是廣泛的,幾乎佛中的一切持戒修福、積德行善之,均可視作觀音法門的修持活動。如果從狹義的角度來講,觀音法門中的福德積累主要有以下內容:

 

其一,慈悲利他。

觀音在中國佛四大菩薩中被視作一位大悲菩薩,其他三位菩薩,文殊大智,普賢大行,地藏大願,各有所專,各有所長。大悲常與大慈連稱大慈大悲然觀音是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薩,那,修持觀音法門,就必須首先具足慈悲之心,廣行利他之事。《大智度論》卷27中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可見,是指愛護眾生,給予歡樂,簡稱與樂指憐憫眾生,拔除苦難,簡稱拔苦。佛觀音菩薩的無緣之慈,即無附加條件,無其他要求。對慈愛;觀音菩薩的同體之悲,即無時間的限制,無空間的阻礙,不分貴賤賢愚,視眾生之苦己身之苦,對一切眾生的平等悲愛。臺灣學者南懷謹先生認“‘慈悲二個字,雖然構成一個名辭,但有兩種不同的含義。所謂,具有父性的慈愛,在濟世、救人、利物的範圍中,含有莊嚴肅穆的意義,譬如夏天的太陽,有利於世人與萬物,但有時候也會使望之生畏。所謂,是具有母性的慈愛,有一味的含容撫育萬物而不辭其勞的作用。(《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與人類文化的關係》,見上海佛學書局1992年版《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第2頁)不論是父愛還是母愛,都是發自內心的愛和對的仁善,這種愛的精神正是佛倫理學的核心。經書中說: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任何一個佛修道者都應以觀音之慈慈,以觀音之悲悲,胸懷世界,心系眾生,行善利人,積福積德,有利他的同時,求得自我的淨化和靈魂的昇華,最終趨於佛的理想境界。

 

其二,禮拜供養。

禮拜觀音菩薩的形式有好多種,如:佇立合掌、五體投地、右向圍繞、右膝著地等。供養觀音菩薩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如香、花、燭、果、食、帛錦、七寶及其一切淨妙之物。《法華經?普門品》中說: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該品末尾頌語又說:觀世音淨聖,於苦海死厄,難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經》中還講述了這樣一件事,當釋迦牟尼講完觀音的神奇威力之後,座下有一弟子名叫無盡意立即對佛說:我現在就應立即供養觀世音菩薩。那時,觀音也在法華會上,於是,無盡意便從脖子上解下價千金的各種寶珠瓔珞,呈獻給觀音菩薩,說道:仁者,請接受這些珍寶瓔珞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無盡意便又說道:仁者,請憐憫憐憫我們,收下這些誠意的供養這時,釋迦牟尼佛對觀音菩薩說:應當憐憫這位無盡意菩薩和其他四眾弟子以及天龍八部等人天眾生,接受這些瓔珞觀音見如來佛已開金口,便出於憐憫之心,接受了無盡意菩薩的供養,他把這些瓔珞分,一奉給釋迦牟尼佛,一奉送於多寶佛塔。觀音經中然已有此供養先例,後世佛徒便大興供養之風,虔誠、恭敬之心幾與無盡意菩薩美。

 

其三,觀念聖相。

《楞嚴經》中曾說,眾生若能見到觀音之身相,即可免離一切怖畏。《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中也說:當知此菩薩威神之力,惡鬼消伏,得見我身無比色像。提到觀念聖相最詳細的還是《觀無量壽佛經》,其中說:次複應觀觀世音菩薩,此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身,頂有肉髻,項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化佛,有五四化菩薩,無量諸天,以侍者。身光中,五道眾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現。頂上毗楞伽摩尼寶,以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觀世音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眉間毫相,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數化菩薩以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世界。譬如紅蓮花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瓔珞,其瓔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花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畫有八萬四千色,——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眾生。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台。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花,播散一切,莫不彌滿,其餘身相,眾好具足,如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作是觀者,不遇諸禍,淨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之罪。

 

其四,弘通經典。

經典的弘通包括聽聞讀誦、印行、散發、解說等許多方面,歷來被佛功德無量的善事,認此有十大功德,今生來世獲益無窮,直至三慧宏開,六通親證,速得成佛。(印光《印造經像之功德》,見臺灣蓮出版社1989年版《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第264頁)觀音法門中也非常重視這一點,所不同的是,特別調了弘通觀音類經典的功德果報。《法華經?普門品》中說: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有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宏通經典之所以會有這大的功德,關鍵在於是取得智慧的必要前提,而取得智慧則是最終解脫的關鍵。正如《法華經?分別功德品》中說“……何況廣聞是經,若人聞;若自持,若人持;若自書,若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酥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把握宇宙萬象的空性本質,又瞭解每個個性的特性,從而達到無所不知的精神境界。佛弘通經典不光自已從中積功累德,也能眾生帶來利益,例《大悲心陀羅尼經》中,佛對阿難說:汝當深心淨,受持此陀羅尼,廣宣流布于閻浮提,莫令斷。此陀羅尼能大利益三界眾生。中國佛史上有關受持、讀誦、印行觀音經典從而獲得感應的故事很多,這也說明了弘通經典在中國佛觀音法門中的重要地位。

 

其五,造像立寺。

造像指造作各種形式的觀音像。從所造形象來看,有各種不同的觀音,如六觀音、三十二應身、三十三身、三十三觀音以及流傳各地、根據觀音顯化故事而造作的其他各種形式的觀音造像;從製作手法來看,有畫像、塑像、雕像、陶像、瓷像、鑄像、刺繡像等,其中每類又可分幾種形式,如雕像中,有木雕、石雕、玉雕、金屬雕、貝雕等。佛,無論種形式,只要能發心至誠而作,讓世人恭敬供養,均有巨大功德。中國佛史上發心造作觀音像的人很多,並湧現出大量因造像而獲得感應故事。《齊書》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說是有位元名叫孫敬德的官員在守衛北方邊陲時,發心造了座觀音金像,並常去上香供養,虔誠禮拜。後來,他誤中敵兵奸計,兵敗後將被處死。幸得觀音顯靈相救,使行刑者的屠刀未及下就折三段,換了三次刀,均被折斷。丞相高歡此上表朝庭,赦免了他。孫敬德返回後,發現那座觀音像的脖子上有三道刀痕。還有許多故事是說觀音顯靈相救之後,人們了還願感激菩薩恩德而捐資造像的,這類故事在全國各地都有,至今依然是佛門弟子樂。至於立寺,由於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就其廣泛性來講,遠不如造像盛行。但需要說明的是,中國歷史上許多觀音寺廟,都是根據觀音顯化故事而來的,由於這種顯化故事而興起的捐資建廟之事也是常有的,這種情況已成中國佛的一個重要特點。

 

其六,朝拜聖地。

朝拜聖地是對觀音表示敬拜的一種重要方式。觀音聖地有很多處,佛,凡是觀音顯化之地均可視觀音聖地。至於觀音的原本住處,更是聖地之中的聖地。《華嚴經?入法界品》記載: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落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又說:海上有山多聖賢,眾寶所成極淨,華果樹林皆遍滿,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利眾生住此山。據此,中國漢地佛浙江省普陀山就是《華嚴經》中所說的觀音道場,所以,自唐宋以後,普陀山逐漸成漢地佛最大的觀音聖地和四大名山之一。至於因觀音顯化故事而興起的或與顯化故事有關的觀音道場,在全國各地隨處可見,僅陝西省內就有岐山縣白雀寺(傳說是妙善公主出家修行處)、耀縣大香山寺(傳說妙善公主成道處)、長安縣南五臺山(《普陀山志》中記述的觀音降毒龍的故事即發生于此)、南鄭縣小南海(宋代時就成有名的觀音道場,觀音送水救世的故事就發生在此)、西安大興善寺(傳說唐代蛤蜊觀音顯化後供奉於此)。此外,省內還有許多在歷史上有名但現已湮沒的觀音道場。中國佛,朝拜觀音聖地、巡禮名山聖跡,是積累功德、獲取觀音護佑的一種好方式。歷史上有大量朝拜普陀從而生感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