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之道※
“佛”把不同的生命狀態(八識的種性所決定),因相對的智慧、業力不同、感召的果報不同,對應的境界和狀態等的不同,假名劃分為六種形態以及對應的空間屬性(數位只是表法):即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羅道,天道。六道眾生生存於欲,色,無色三界之中。善慧業大的眾生自然福報大或升天,相反則墮落受苦。六道眾生因尚未修證出徹底圓滿的智慧和覺悟,無力掙脫業力或滅掉業因,只能身不由己地輪回受報。一句話,對於眾生一直都只能處於一種輪回狀態之中的客觀現象,佛門就將它稱之為六道輪回。
“佛”的出發點是心,闡述了世間萬物的變化無常,是空,從而悟道,回歸到人的本心,教導不同根器的眾生,出離煩惱,了脫生死痛苦。“道”的出發點是自然,正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聖先賢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因此總結出人應順從于自然。一切的法則都源于自然。自然的就是對的,自然的就是最好的。以此來求得人與自然的和諧。
“佛”教導眾生一切修行都是要我們“舍小我”(放下自私和自我執著)放棄自私,須利他,自己創造最徹底圓滿的智慧與人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把宇宙間一切眾生看成人我一體,休戚與共、骨肉相連。地藏王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悲願深心,更是同體大悲的極致。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就是說明修行要在人間,覺悟也要在人間,每一個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厭棄這個世界,逃避這世界上的人類,而“獨善其身”地修成正果。因為一個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備聰明智慧之外,還要有廣大的誓願悲心去普渡眾生。要以這兩種“悲”和“智”交互運用,相輔相成,做到徹底、圓滿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從修行一直到成佛,既沒有“入世”,也沒有“出世”,因為一直是在這個世間進行的。
天,地,高山,流水,四大就是:地,火,水,風這樣是怎樣來的來。佛家認為這樣物質都是這那個“功能”也就是“覺明”就產生出來的。是妄相。不是真正的存在,這個世界只有那個“覺明”才是永恆的,就是佛家說的“如如不動,不增不減,遍滿十方,脫生離死。”
佛家說這個世界物質的一切都可以分下去,用科學觀,就是“分子”,“原子”,“誇克”佛家說這是“鄰虛塵”就是小到無限度的接近虛空,就是數學上的無限小。也就是說物質都是由“無限小的微粒構成的”這個科學現象就出了一個“哲學難題”就是用無數個“虛空一樣的無限小的微粒”組合成了物質世界。佛家說問:那要多少個“虛空”才能組合出一個“蘋果”,人真的是吃了“無數個虛空”就飽。物質世界的本質是“虛空”的。是人的本性產生的“認識功能”就是佛家說的“識”,眼看,聞聽,味覺,觸感,意想,法生,是六識。但是人有第七種“識”還有最高境界的第八種“識”就是“般若”佛有了“般若”就脫離生死了。進入了生命,宇宙,思想的本真。也就是佛語的“如如”“真如”佛家非常詳細的說明了,物質,思想,等等是“空”只是受語言束縛,無法直通。
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得道就是“覺明”實際上那有什麼得到。
佛,是覺悟者的意思。覺悟了的人,就是佛。佛陀教導不同根器的眾生,有種種方便說法。有了後來的經律論三藏。佛的八萬四千法門最終的目的,無非是叫人出離煩惱,了脫生死痛苦。而達到這個目的,需要兩個因素:慈悲心和大智慧。佛陀沒有教我們無欲無求。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示現種種因緣,種種方便,教化眾生了脫煩惱和痛苦。
入世修行的根本,乃是為了要“出世”,是為了徹底脫離三界六道乃至成佛。但是,當我們真正修證到後來,證得人我,物我、法我實是一體不二時,這就已差不多到達佛境了。我們會發現,連出世入世的分別仍舊在於心識,而它們原本也是一體不二的。心淨土淨,哪兒都一樣。所謂當下解脫即是此意。
中國以佛道為主信仰,從一些武俠小說和電影裏可知佛道對民眾的影響。中國佛教盛行, 各個大寺院的很興盛, 佛以釋迦牟尼(佛陀)為教主,依次有菩薩、羅漢。像電影裏的少林寺在武林的民眾的影響可知佛在中國影響十分的大。主有嵩山少林寺或泉州少林,洛陽白馬寺,松原龍華寺等。還有各個以佛廟而出名的地點,如五臺山、樂山等。
佛教相傳由達摩祖師傳入中國,民間有許多他的傳說。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有“金五台、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之稱。 中國佛教聖地;分別供奉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四大名山隨著佛教的傳入,自漢代開始建寺廟,修道場,延續至清末.......。
上一篇:*幻羽*再題~春禪~
下一篇:《歲月枯榮、時間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