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賢之道※
※聖賢之道※
聖賢之道: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孔子曰:“五百年必有聖人出。” 究竟什麼人才可以稱的上是聖人,上古時期聖賢輩出,可是現在還有聖人了嗎。 上古聖皇,教化天下萬民,方被永世傳頌,稱為“聖皇” 卻也有助君王,橫掃六合,所向披靡,從無敗績,而被稱為“兵聖” 也有人寫書立傳,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而被譽為“史聖” 也有人乃不世虎將,萬人之敵,忠肝義膽,而被贊為“武聖” 聖人的標準,究竟是什麼。 本書中一一為您揭曉。 本書中境界的劃分、粗習、略曉、精通、達者、宗師、聖賢 ..
~∴~∴~∴~∴~∴~∴~∴~∴~∴~∴~∴~∴~∴~∴~
以聖賢之道教導別人是很容易的事情,但以聖賢之道自我修持卻很難。以聖賢之道脫口而出是很容易的事情,但以聖賢之道切實力行卻很難。以聖賢之道奮發起始是很容易的事情,但以聖賢之道貫徹到底卻很難。
聖賢之道,唯誠與明。聖狂之分,在乎一念。聖罔念則作狂,狂克念則作聖。其操縱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縱任也。
須知誠之一字,乃聖凡同具,一如不二之真心。明之一字,乃存養省察,從凡至聖之達道。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間,萬境交集。一不覺察,難免種種違理情想,瞥爾而生。此想既生,則真心遂受錮蔽。而凡所作為,鹹失其中正矣。若不加一番切實工夫,克除淨盡。則愈趨愈下,莫知底極。徒具作聖之心,永淪下愚之隊。可不哀哉。
然作聖不難,在自明其明德。欲明其明德,須從格物致知下手。倘人欲之物,不能極力格除。則本有真知,決難徹底顯現。欲令真知顯現,當於日用雲為,常起覺照。不使一切違理情想,暫萌於心。常使其心,虛明洞徹。如鏡當台,隨境映現。但照前境,不隨境轉。妍媸自彼,于我何干。來不預計,去不留戀。若或違理情想,稍有萌動。即當嚴以攻治,剿除令盡。
~∴~∴~∴~∴~∴~∴~∴~∴~∴~∴~∴~∴~∴~∴~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所以,聖賢人不要憂慮自己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要憂慮自己沒有好鄰居,就憂自己德不夠、善不行。孔子憂什麼?他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憂這四方面。第一個是沒能夠好好修道德。什麼是德?道的顯現就是德。道就是性德、自性,隨順著自性而行這叫德。我們言語造作、起心動念,能不能夠隨順自性?如果不能隨順自性,這就沒有修德。
《大學》裏講的“明明德”,也就是講修德,通過修,隨順著自性而修,而顯明自性中本有的明德,這叫明明德。學術、學問要講求通,譬如說我們讀聖賢的經典要讀通為止,如果不通,要百遍、千遍的去讀,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學之不講”,這個講還有教導別人的意思,講學。自己讀通了,先自己落實,然後要跟人家講,講經弘道,這是對人的慈悲、仁愛。孔子一生也在教學,古今聖賢沒有一個不是一生教學。
印度有釋迦牟尼佛,他是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每天不間斷。基督教耶穌也講,不過他後來三十歲就被人害死了,只講了三年。伊斯蘭教穆罕默德講了二十七年。所以,聖賢的事業就是教學,自己修德,對人就是教學,自度度他、自覺覺他。再看我們身邊,我們的老恩師,今年八十五高齡,學了六十年的傳統文化,儒釋道也講五十多年了,天天都是修德、講學。
“聞義不能徙”,這個徙就是遷徙的意思,遷徙就是要動。聽到聖賢的道理,聽到奧義,動起來,不能夠坐在那裏無動於衷,就是你要改變自己,聽到好的教誨歡喜接受,而不是去違抗,一個人有沒有善根就從這裏看。善根深厚的人,你稍微提醒他一句,他馬上就動起來,馬上改,把自己有的毛病習氣改過來。這種人,好學生!老師一定很喜歡教他,因為他真幹,不善的馬上改,這就是真幹。善根微薄的人,聽到很好的教誨,無動於衷、麻木不仁,左耳入右耳出,自己的毛病習氣一點都不肯改、沒有進步,久而久之成為老油條,愈來愈不肯改,愈來愈麻木,這種人就沒救了。
聖人引以為憂,這是最值得憂慮的。君子、聖賢絕不會為衣食飽暖而憂。孔子說得好,“君子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不會憂慮衣食飽暖。他所憂的是什麼?就這四條。這是孔子之憂,也是聖人之憂,“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這四條有一條,就值得憂慮。
我們想學聖學賢,怎麼學?孔子教我們這四條非常具體,你要真在這上面去努力,你這一生也能成為聖賢。這是孔子“善相勸,德皆建”,大家一起做聖賢,就這麼做,就做到了。修德、講學、改過、遷善,這就是聖賢之道。世間凡人對真實可憂的他不憂,而憂那些不用憂的。衣食財富不用憂,該來的就來,不該來的憂也沒用,那個不用憂,但是他們就憂這些,所憂的、所爭的都是不急之務。聖人所憂的跟凡人不同,他念念憂自己德行不夠、改過遷善不得力、講學會懈怠,念念憂這個。他能念念這麼憂,自然就時時會有樂。
孔子講,“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快樂,快樂是法喜。一個人心中有法喜的,你從他臉上就看到,他的面容是慈祥的、是溫和的,不急不躁、心平氣和。那種沒有法喜的,你也能從他臉上看到,看不到他臉上有笑意,他的目光是呆滯的,頭腦是麻木的,點化他,他也聽不懂,這叫業障重。怎麼消業障?就是按照孔子講的這四條,尤其是最後兩條,聞義要動,不善要改,痛下決心改過自新,這才是要消業障。業障消除的人,你能看到他的變化,他心的憂慮牽掛會減少,他的歡喜增加,脾氣小了,以前愛發脾氣,現在不愛發脾氣,情緒平和了,心平氣和,跟人相處很和諧,這都是業障消除的表現。
過去,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有一位名叫馬血的天子,來到世尊前禮拜問訊,站在一旁。天子稟白世尊:“我曾想過:是否就可以用走的盡此世界呢?請問世尊,這樣做可以盡此世界嗎?”
世尊說:“你是依什麼道理而如此問呢?”天子告訴佛陀:我過去曾到婆伽梵天界,大梵天王遙見我來,便對我說道:“馬血天子!這裏是無為之境地,沒有生、老、病、死,無始、無終,也沒有愁、憂、苦、惱。”我當時又想:“這就是涅槃道嗎?在涅槃的世界,無生、老、病、死、愁、憂、苦、惱,這裏就是世界的極邊嗎?假如此處是世界的邊際,從世間可以走到嗎?”
世尊問天子:“你的神足通能力如何?”天子稟告佛陀:“就像大力士擅長射箭,一箭射出無所障礙;我的神足通也是如此,一發足便來去無礙。”世尊告訴天子:譬如有四位擅長射箭的男子,各向四方射箭,假設有一個人,盡力攬住這些射向四方的箭支,不讓箭支墮于地,天子,這個人竟然能使已射出的箭支不墮於地,是不是身手極為矯捷呢?
然而,還有一位能飛上日月宮殿的捷步天子,他的速度遠超越那個身手矯捷之人,但是日月宮殿運行之快,又勝於他。而捷步天子與日月宮殿的快速運行,卻還不如三十三天運行之快速;三十三天運行之快速,又不如夜摩天運行的速度。如是諸天所有的神足通,各有不相及之處。天子,假如你有像諸天那樣速度的神通,即使是從劫至劫,乃至百劫不斷地飛奔,也無法盡世境界,因為實在無法計算出地界方域的範圍。
在久遠劫時,我曾經為仙人,名為馬血,跟你同名,斷盡欲愛,能在空中飛行,來去無礙,具神足通,一彈指頃,就能攬住射往四方的箭支,不讓箭支墜落。當時,我因有此神通,就想:“我能否以此神足通,到達世界邊際之地?”於是,就在世間飛行,卻無法達到世界的邊際。命終之後,累世以來因進德修業而成就佛道,坐在樹王下,端坐思惟從前經歷的事,我以仙人的神通還不能到達世界的盡端,當以何等神力,才能到達世界的邊際呢?我又思惟:應當依循聖賢八品之道,才能究竟生死邊際,解脫自在。
什麼是依循聖賢八品正道之徑路?即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天子!只要精進修持此賢聖八正道,就能窮盡世界的邊際。過去恒河沙諸佛得以到達世界盡端,皆是精進修習此賢聖八正道;未來諸佛世尊出現於世,也必以此賢聖之道,得究竟世界的邊際。
這時,世尊便說此偈:
步涉無究竟,得盡世界者,地種不可稱,非神足所及。
凡夫施設意,於中起迷惑,不別真正法,流轉五道中。
賢聖八品道,以此為舟船,諸佛之所行,而究世界邊。
正使當來佛,彌勒之等類,亦用八種道,得盡於世界。
是故有智士,修此聖賢道,晝夜習行之,便至無為處。
當時,馬血天子聽聞如來宣說賢聖八正道,即於座上,漏盡煩惱,得法眼淨。天子便至誠向世尊頂禮,繞佛三匝後離去。馬血天子于當日,散種種天花在佛陀身上,供養如來,並說一偈:
流轉生死久,欲涉度世界,賢聖八品道,不知又不見。
今我以見諦,又聞八品道,便得盡邊際,諸佛所到處。
世尊認可天子所說,這時天子便向世尊頂禮離去,歡喜奉行佛陀所開示的道理。
下一篇:※參禪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