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0 02:27:31幻羽

※心淨則佛國土淨※




                          莫將身心沉慾域

                          莫起無明海波

                          心淨佛國土淨 

 

眾生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皆不相同?因眾生的起心動念不一樣,有善念、惡念,淨念等,千差萬別,其果報也就完全不同。所以世界上,沒有兩個形象完全相同的人,即使是雙胞胎,也有其差別不同之處。但若達到如來的境界,就是佛佛平等,無差別相了。如來的心是平等、慈悲、無我的,因此其果德就如佛經記載,如來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諸佛皆是如此萬德莊嚴。

眾生的心執著相對的境界,所以我們這個世界,也是個相對的世界。心患得患失,有明有暗、有動有靜、有內有外、有善有惡、有美有醜,有種種相對的分別心,所以就感招相對的世界。要將相對轉成對,不是離開世間來轉,而是在這念心上去轉。明白此理,這個世界就是淨土;若不明白,要想離開這個世界,另外去找淨土,是找不到的。這念心覺悟了就是菩薩,菩薩覺悟到最高境界,就是佛。佛是最圓滿的境界。

《金剛經》裡講「應如是降伏其心」,便在調心念的重要,不生起妄想。法界唯心,萬法唯識,因此可知淨土的顯現是與心識相應的。培養正念的內觀智慧來觀察自身,發現煩惱痛苦的緣起,去除妄想心、分別心,明白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讓心是淨、不散亂的,使內外的身心都進入到心物合一的境界,解脫之道,就在自身,何需外求呢?

古德云:「相由心生」。慈悲心寬廣的人,容貌、儀態都具有親和力,眾人自然喜歡親近;相反的,瞋心重的人,面容猙獰恐怖,讓人不但不敢靠近,甚至避之唯恐不及。

《維摩經》說:「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意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迴向,隨其迴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

這段經文,即是「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的實質內涵,也是菩薩行的修學綱領。直心、深心、意調伏,是戒定慧的基石,當三學與十善業、八正道整合,便能賦與調心積極的迴向意義,以六波羅蜜消融煩惱、利益眾生、莊嚴世界。說法淨、智慧淨、心淨、一切功德淨,則是自覺、覺他、覺滿的漸漸圓熟。

對初機而言,修行是從自我到無我的歷練,儘管心力有限,若能隨喜各種善法,便是心常布施。對精進菩薩來說,「心無所住」與「普門示現」互因果。如同聖嚴法師調:念念與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我智慧相應,就是以法樂動力在無盡的時空,同時實現自心淨土、佛國淨土、人間淨土。

眾生心不離佛心,佛心不離眾生心,是淨土成立的因緣。禪觀法門固然著重自心的開顯,但是除了獨覺菩提是自證自悟,其他法界皆由聞法起信而解脫,所以不論體驗的深淺,我們一直生活在諸佛本願、三寶加持及眾生的功德、業力裡。

大乘佛以「普賢行願」象徵不住生死、不入涅槃的成佛之道。「大行」是明心見性,所成就的法身居於常寂光淨土,「大願」則是因地願心與十方眾生自然感應,普現無作而作的報身、應化身,以及他受用的報土和化土。因此,淨穢不二即是如來道場,心燈相續,即是無量光、無量壽的實義。

菩提心,是自信的基礎,也是大乘禪法的首要焦點。迷於五欲六塵的心,猶如一艘堆滿感官雜物、年久失修的船,貪瞋癡與邪見極沉重,隨時可能導致船難。當我們對世間現象的興趣持續降低,就會從夢幻泡影中覺醒,簡樸的心才能與正見相應,若內心淨土出現,則能善用觀照般若、文字般若自利利他。

一般人的身見十分牢固,所以苦、樂、憂、喜都很烈,曾經因專注而忘我的詩人、藝術家、哲學家,或透過瑜伽、禪定、祈禱而統一身心的修行者,對於存在的時間感與空間感便會轉化。小我被大我取代是一種好現象,但是究竟的無我,必須放下心意識,沒有五蘊的痕跡才是禪的證悟。

智慧,無法藉由許願達成,心境光明,來自出離心與慈悲心的相互發,使精神力趨向安定、靈敏、洞察。如果修行始終不得其門而入,癥結可能在於:習以常的成見太深,於是總想追求或逃避什,從未捨離世俗心,正地依。生活在現在,開始在現在,佛就在現在。禪者的初心,即是《金剛經》所開示的「一念生淨信」。凡夫學佛,是以信心自我受持正法,依正思惟觀照身心世界,直到徹悟實相無相,恆以「常樂我淨」續佛慧命。

在現代社會修練「無我觀」,須掌握二個根本原則:第一,處於不友善的環境,不要激起更多的煩惱,保持晰的決斷力。第二,以誠心面對當下情境,與人善,不助長自己或他人的惡念、惡行。安住緣起性空,就是涵養「業隨心轉」的福慧與慈悲。

修行,是自我生命的選擇,我們應當而且必須用生命去投入。任何心意乖張、逢場作戲、迷戀塵緣、玩世不恭的人,終將一無所獲,只能上演自欺欺人的鬧劇。修行是追求人生的覺悟、人生的超越,是自我的追求,不是打發時光的休閒活動,不是湊在一起的聚會閒聊,是自我默默地實踐,堅定地走自己選擇的道路。

難行能行,這就是道心!心在道,人在俗而離俗;心在俗,雖求道而背道!無論修行與否,人都在世俗的社會中生活,吃喝拉撒睡,一樣不可少。而用心不同,人的思想就不同,境界就不同。

         
 

                *釋濟群*法師:佛法修行的目的 

佛法修行的目的,是解脫、成佛。所謂解脫,其實並不玄妙,簡言之,就是代表著心靈的自由。每個人都有許多煩惱,每解除一種,心靈就能從這種煩惱製造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現在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躁動時代。這種彌漫在城市乃至村的躁動氣息,正來自我們內在的情和煩惱,我稱之心靈。環境需要保護,需要治理,我們的內心同樣需要保護和治理,不然就會成堆積如山的圾場。在這樣的心靈環境下,怎麼可能感知幸福,怎麼可能獲得寧靜?

當所有煩惱被徹底平息,心靈不再有任何躁動、任何不安、任何羈絆,也就是佛法所說的涅槃。此時,內心會呈現出無比的寂靜,所謂涅槃寂靜。這種寂靜,並不是沒有聲音、 萬籟俱寂的靜,而是來自生命內在的寂靜。當心進入這種寂靜狀態,我們就能毫無阻礙地感知一切,包括許多微細的聲音,可以聽到眼睛眨動,聽到螞蟻打架。這種內在的寂靜,來自對空性的體證,也就是佛法所說的宇宙人生的最高理。所以說,解脫和涅槃都是心靈抵達的終極境界,而非某種生理現象,不是長生不老,不是羽化成仙。

所謂成佛,也不是成就外在的什,成佛的內涵不是其他,而是生命的徹底覺醒,是慈悲和智慧的圓滿成就,這一切都源於對內心的改造。

只要找到正確的方法,循序漸進地落實下去,其實我們大家都可以成神醫妙手,治癒自己,救度眾生。到了後來,沒有種病症能纏繞我們,沒有種情能干擾我們,沒有種逆境能讓我們憤怒,沒有種誘惑能讓我們沉迷——那就是自在,那就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