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雪──文人筆下的雪】
北風那個吹啊,雪花兒那個飄,轉眼間,寒冷大地上已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誰想做那個蓑笠翁,獨釣那寒江雪......
雪,自古以來都是人們極為喜愛的冬日景象,更是文人墨客描寫自然、借景抒情的物件之一,且不同文人所見之雪,各不相同。在我國經典的詩詞與散文中,存有許多描寫雪景的傳世佳句,也不乏與雪有關的歷史故事。就讓我們一起來細細品味,尋找與眼前不一樣的雪吧。
邊塞之雪:《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澹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邊塞,是一個遙遠的地域。邊塞的雪,猶如一支唱不完的冬曲。千餘年過去了,我們今天的漠河邊防、紅其拉甫邊防、阿拉山口邊防,是否也還象岑參筆下的雪那樣燦若梨花呢?
傳奇之雪:《李愬雪夜入蔡州》
時大風雪,旌旗裂,人馬凍死者相望。天陰黑,自張柴村以東道路皆官軍所未嘗行,人人自以為必死,然畏愬,莫敢違。夜半雪愈甚,行七十裏,至州城。近城有鵝鴨池,愬令擊之以混軍聲。四鼓,愬至城下,無一人知者。李佑、李忠義钁其城為坎以先登,壯士從之。守城卒方熟寐,盡殺之,而留擊析者,使擊析如故。遂開門納眾。及裏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覺。雞鳴雪止,愬入居元濟外宅。
李愬雪夜入蔡州在中外軍事史上被人廣為津津樂道,是“置於死地而後生”的典型。如今這段歷史已經過去了一千多年,但後人卻從來沒忘記過他。
反叛之雪:《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天理昭昭不可誣,莫將奸惡作良圖。
若非風雪沽村酒,定被焚燒化朽枯。
自謂冥中施計毒,誰知暗裏有神扶。
最憐萬死逃生地,真是瑰奇偉丈夫。
正是嚴冬天氣,彤雲密佈,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看過《水滸傳》的人,應該對這些句子記憶深刻吧。如今聽著那首令人盪氣迴腸的《好漢歌》,欣賞著電視劇中林沖風雪山神廟的壯舉,你是否會在腦海裏不斷的重複一句:“那雪正下得緊……”
高雅之雪:西湖的雪(選自張岱《湖心亭看雪》)
崇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天與雲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雪湖”,北國的雪雖多,杭州西湖的雪卻有著特別的地位。大雪後的西湖是一個靜寂的世界,鳥不敢飛,人不敢行,甚至連氣也不敢透,混茫的琉璃世界中更增添了一種朦朧和神秘感。
勵志之雪:孫康映雪讀書
孫康家貧,
常映雪讀書,
清淡,
交遊不雜。
對於賞雪人而言,白雪茫茫是難得的景致;而對家境貧寒的孫康而言,這白到發亮的雪卻是一盞讀書的“燈”。可以說,寒夜白雪造就了一代大儒。
風雅之雪:謝道蘊詠絮之才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
說起古代的女文人,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必是李清照。但是,早在李清照之前,謝道韞便表現出拔萃的詩歌才華,《詠雪聯句》也因此被傳為佳話。
悲憫之雪:雪中哭泣的賣炭翁─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白居易《賣炭翁》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在凜冽的北風裏,在不勝繁華的長安大都市里,一邊是夜來城外一尺雪,一邊是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文中的雪雖然用墨不多,卻因為它太寒冷太無情,而成了我們難以抹掉的文學意象。
《宋史·楊時傳》─尊師之雪:程門立雪
至是,游酢、楊時見程頤於洛(今洛陽),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遊酢(音zuò)與時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千年前發生的拜師故事,穿越時空延續到了今天。那時飄飛著的雪花是不凡的雪花,它因為見證了一個令人感動的師生情誼,而印在了我們的心靈深處。這些詩詞裏的雪也很美!
《春雪》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雪景》鄭板橋
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都不見。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終南望餘雪》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雪地風采描不盡
滴滴因緣成詩畫
千古萬流皆心曲
娑婆景緻半簾夢
*幻羽*題
2018-10-24 09:20
上一篇:-佛前至誠真心懺悔- *幻羽*題
下一篇:【禪修與覺性科學】 *陳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