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嗎?不可能,起碼它沒有欲望!※
※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嗎?不可能,起碼它沒有欲望!※
最近人工智慧十分火爆
企業有一種如果不做人工智就會被未來拋棄的急迫感。國外的Google、Facebook、微軟等巨頭,國內的BAT等重量級玩家,紛紛佈局人工智慧。而從事人工智慧的人才,薪資水漲船高。主營業務為人工智慧的企業,也成為巨頭並購的重要標的。
整個行業迅速升溫,表面看起來欣欣向榮,背後卻魚龍混雜,有靠真本事吃飯的,也有靠炒作玩忽悠的,各路神通的真面目恐怕只能等潮水退去才能知曉。
人工智慧的火爆帶來了一個問題,即人類對人工智慧的恐懼。尤其是在去年3月的圍棋人機大戰中,阿爾法狗(AlphaGo)最終以4:1戰勝了韓國名將李世石九段。在以往人類憑智力佔據絕對統治地位的圍棋領域裏,人類首次敗給機器,這既吸引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也引起了人們的恐懼: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嗎?
答案其實並不可怕。雖然人工智慧在大資料和深度學習演算法的助推下越來越強大,但人工智慧和人類有著本質的區別。
首先,人類和人工智慧擅長的領域不一樣。
人類有意識,擅長在複雜情形下因地制宜、制定計劃、做出決策、從事分析、得出可行的見解,但卻不擅長大量資料的處理。而人工智慧恰好相反,擅長高效率的資料處理,卻做不出人類很輕鬆就能做出來的基本判斷。
比如,下班之後你發現媳婦臉色不對,你可以調整說話的方式和態度,你還可以根據家裏的蛛絲馬跡,以及她的所作所為,抽絲剝繭地猜出她生氣的原因。而這些,是人工智慧無法勝任的。
其次,人類是多面手,而人工智慧只是某個領域的高手。
人類能從事的活動多種多樣,炒菜、修理、溝通等普通日常工作,人類都在做,而人工智慧則不同,只能專注一個領域,比如有炒菜機器人、修理機器人、聊天機器人等,聊天機器人往往不會炒菜。
再次,人類有情感,人工智慧卻沒有。
人類有喜怒哀樂,有七情六欲,得到想要得到的就會高興,得不得想要的就會鬱悶。而人工智慧沒有情感,比如阿爾法狗贏了李世石不會高興,當然,輸了也不會傷心,它只是進行沒有情感的電腦邏輯運算。
這也折射出聊天機器人的尷尬處境,在人與機器的聊天時,當人們知道對方是沒有情感的,說出來的話也只是看起來有情緒,聊天帶來的社交滿足感也將大打折扣,當人們過了新鮮勁之後,聊天機器人恐怕就成了沒人理會的玩具了。
百度的搜索指數顯示,聊天機器人微軟小冰,在2014年迅速升溫後又迅速降溫,就能充分說明缺乏真實情感的聊天機器人的尷尬處境,也表明並不是所有領域都適合人工智慧。
放心,機器人代替不了人類,人們大可不必過分擔憂,我本人對機器人全面取代人類不持樂觀態度,在我的有生之年是看不到的。
近日,關於AI的話題討論得越來越多,我們不斷的思考未來的一切,包括生活、工作。我們無法想像未來發生的一切,最近有很網友相信未來的很多工作都被機器人所替代。現在的生活無論怎麼學習、培養技能,但是到50年後,可能很多工作都不需要人了,只要機器人程式化地工作就行。比如99%的金融交易員都已經換成人工智慧,80%的基金經理、投資顧問都被人工智慧替代,70%的底層工人被機器人替代。
隨著柯潔輸給了阿爾法狗,標誌著在圍棋領域人類徹底被AI擊敗,人工智慧專業的演算法已然滲透到各行各業,默默地取代人類。很多人會猜測未來會是人類與機器人共舞嗎?如果真的是這樣,人類又該怎樣與機器人和諧共處呢?
現在機器人的感知能力遠低於人,無法接受抽象的命令,也缺乏和人類高效交流的能力,距離人類真正需要的帶有動作性和協作性的機器人還很遠。其本質原因在於,機器人缺少真正的理解能力,不具有人類的意識、創造力和想像力,因此,說其能取代人類並不現實。
因為機器的計算能力遠遠超過人類,在某些需要大計算量的方面,比如說圍棋,因為其解題規則完全確定,且有大量棋譜可供學習,人類會被機器人戰勝,就像人類的走路速度怎麼都比不上汽車、飛機一樣。但在需要意識參與、具有較大不確定性、富有想像力創造力的工作方面,人類的優勢就會突顯出來。
比如一個服務機器人在相對複雜的環境裏給客人倒一杯水,醫生護士與病人接觸溝通等,這在當前條件下還很難完成。
特別是知識創造性的工作,比如醫療、教育培訓中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工作,其承擔者則非人類莫屬。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暢想,未來世界的醫生可能更像“精英特種部隊”的工作人員,從事高精尖的專業工作;教師也許會類似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去處理複雜的協調事項。
福利,機器人會是人類的親密伴侶
人工智慧的發展有3個層次:
弱人工智慧,即擅長單個領域的人工智慧,比如阿爾法狗、無人駕駛、智慧醫療等;
強人工智慧,各方面都能和人類比肩的AI,人類能幹的腦力活它都能幹;
超人工智慧,幾乎在任何領域都比最聰明的人類大腦聰明很多,包括在科學創新、通訊和社交技能等方面。
有專家預測,強人工智慧出現的時間為2040年。
未來,將會是人機協作、人機一體,人類與機器人和諧共處的美好時代。人類與機器人將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但這是一個長期的漸進式過程。因為自動化、智慧化的機器人畢竟不是人,而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工具,與人類不是競爭關係,也不是此消彼長的零和遊戲,人們不必對其產生恐懼。
機器人一定會成為人類的伴侶,要取長補短,發揮兩者的優勢,互相促進。機器人在進步,作為創造者的人類也要同時不斷進步,這是人與機器和諧共處的重要點。
機器人如此聰明,會不會給人類帶來一定的災難?
機器人在給人類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難免不會帶來困擾和負面的影響。很多時候機器人是聰明的,能夠根據人的指令和指引,來幫助人類完成日常工作。然而,機器人也是有笨拙的天性,可能在某些情況下,什麼忙都幫不上。
機器人是給人類服務的,但是加入被謀圖不軌的人利用,把機器人用於戰爭或者對人類無益的事,那麼這將是人類最害怕的事。因此,發展與研究機器人需要制定相關的法律,對其進行約束,嚴格規定其不能涉足的領域等。
據媒體報導,美國等國家和一些社會公共機構(如UN、IEEE等)都開始關注人工智慧的法律、倫理等影響、制定出臺一系列檔、報告。
當然,很多專家對機器人憂慮過多,他們認為在人工智慧的作用下,未來人類將對機器人失去控制,機器人會主宰人類,甚至會傷害人類,這樣的判斷不具有科學性。人工智慧是人類發明和創造的,我相信我們能夠在人工智慧的發展過程中找到最佳平衡點。
人工智慧對人類有沒有威脅?
這是一個歷久彌新的問題。早在上世紀50年代,機器人科幻之父阿西莫夫便提出了機器人學三定律,明確要求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 然而,一旦機器發展出了意識,他們還會乖乖服從人類的命令嗎?
關於這個問題,學界一直有些不同的聲音,其中一個聲音是,人工智慧將會威脅到人類安全,必須提早防範。 持這個觀點的代表人物有埃隆馬斯克和霍金。
今天的大多數所謂「智慧機器」,包括執行在手機上和雲端的各種 AI 代理,尚無法與人腦媲美。建立在現有架構體系之上的人工智慧究竟可以多強大?人工智慧到底可以多接近人腦?這些問題仍未有定論。
不少權威專家認為,僅僅靠大量的運算和數據處理,人工智慧永遠無法實現人腦特有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我們需要對人工智慧的底層架構進行改革,引入量子引力及其他相關效應。雖然人工智慧的前景是美好的,也有了許多令人驚歎的應用,但距我們實現人腦般的智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毫無爭議的是,隨著人工智慧從根本上在許多領域取代傳統的訊號處理方式,人工智慧技術已大幅進步。使用人工智慧來處理圖片和聲音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如今,我們已經開始在攝像頭、調制解調器和控制器上使用人工智慧,甚至用它來管理多個複雜的系統。人工智慧的發展勢頭實在是鼓舞人心。
由於計算機效能的指數級增長特性,人工智慧的發展之快非常驚人,相關的演算法也在不斷進步,尤其是最近,行業對人工智慧的興趣空前高漲,很多高材生畢業後都紛紛湧入這一領域。因此,人工智慧在這兩年經歷著史無前例的發展速度。
隨著軟硬體效能的不斷提升(基於神經網路和支援向量機等技術),很多傳統人工和重複性工作已經或者正在被機器人取代。
總體而言,人工智慧的發展將使整個人類社會大受其益,當然我們也要關注一些特殊群體的需要。 也就是說,勞動力的遷移是必然趨勢。人工智慧不一定會大規模地取代人力,但可以肯定的是,整體而言人工智慧對人類是有利的。有了人工智慧,我們將會更高效地利用現有資源。我們將提供前所未有的服務和能力,並將它們普及開來。到那時,我們缺少的不是工作機會,而是更專業的技能。
未來人類6%的工作崗位元將被人工智慧取代,這其中包括客服、貨運及計程車服務行業的多個職位。 Forrester副總裁布萊恩-霍普金斯(Brian Hopkins)表示,到2021年,這波潮流將正式開始,由人工智慧和認知技術驅動的解決方案將取代很多職位,交通物流和客服領域將將會最先受到影響。
為什麼是2021年? 該報告指出,雖然目前人工智慧已經備受追捧,但到2021年這個時間節點上,人工智慧或者機器人將能夠更好地理解人類語言,學習能力也將有很大的提升,能夠應對更復雜的情況。這些提升是人工智慧取代人類工作崗位的前提。
當然,這些這份報告提到的6%的工作崗位被取代只是一部分,隨著人工智慧技術進一步的成熟,未來會有更多的崗位元會出現人工智慧的身影。
《經濟學人》之前的報道顯示,在一項覆蓋702個工種的調查中,美國47%的人的工作在未來都有被自動化的可能,電話營銷員、會計審計、零售人員等職位元很有可能全部由人工智慧來驅動。
當然,我們也不必過於擔憂,人工智慧的「上位」更多的是幫助人類提升工作效率,而不是真正的取代。
當人工智慧全面取代人類的工作,我們人類還有哪些價值?
如果我們人類不用工作就衣食無憂,我們的社會結構將是怎樣的?還會有貧富差距,有社會階層嗎?機器替代體力,完全按圖施工的工作可能大部分由機器替代,現在已經如此了。
人工智慧替代腦力,只需要坐在桌子上通過特定文件信息就可以做的事情很快就會被人工智慧代替,包括很大一部分的白領階層。
但是人工智慧和機器都無法體驗雙手互相摩挲的觸感,對人類文化不可能有獨立的直接認知,對世界本源更沒有可能去探索。
這些都等著未來人來做,體驗生活,繼續認知,可能改進。
人工智慧即使擁有了極強的大腦,通過人類創造的信息對世界有了認知,就會發現自身存在的荒謬,海倫凱勒還有觸感,和其他人完全一樣的觸感,她的保姆把她的手浸到水裡邊,並不斷的在她的掌心劃出water這個單詞,如此一個心靈就被打開了。
在人工智慧感官不健全的時候,拯救世界還是要靠人自己。
可能十年之後,中型城市裡就和題主說的情況差不多了。但是要做飯洗衣服啊。人工智慧可以做這個,但是人自己比較清閑的時候一般還是想身體力行的。
社會階層還會有,因為那些每天好吃懶做的人很快就吃出一身病,迅速的喪失大自然賜予的身體。AI和機器人變得越來越普及,一個人的技能就是他和AI搭配起來的綜合能力,這是我們需要的人才。這個過程實際上就像掃盲一樣,我們需要去學習理解AI的思維模式和工作方式,這樣我們才能夠和人工智慧共識,變成工作夥伴,這樣的人才有優勢。現在的大多數工作未來很可能會被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替代,未來我們的工作就是創造新的工作機會。
在未來的世界,答案是非常廉價的,到處都有解決方案,而能詢問一個好問題才是人類的特質,一個好的問題會引發另外一個新問題。一百年後,很可能人們會感覺我們現在的工作很恥辱,現在我們做的一些工作很浪費時間,效率很低。未來我們的工作,也即AI不會去替代的工作,比如科學研究,還有文學、藝術本身等,你不能問畢加索一個小時畫多少幅畫,這和生產力沒有關係。
屆時,人類或許會在更擅長的領域得到發展。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員AndrewMcLaughlin表示現在還有許多尚未探索和有待開發的領域,這些領域需要人類的創造力,機器人取代人類進行日常生產,大部分人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創新性的領域研究上。「我對於人工智慧取代人類,沒有這麼悲觀。」他笑說道。
同時,這也能激發更深入的學習研究。TomMitchell說道:「我們一生當中可能做很多工作,將教育流程也要跟隨改變,不是用四年去學一個課程而可能是花費40年或者更長時間去學習。」
每一輪科技革命都會帶來新一輪工作革命,人工智慧將大量淘汰傳統勞動力,很顯然會有不少行業,會因為人工智慧的興起而消亡。未來機器人將會替代人工服務和操作,這可能將導致大量的服務工作、流程工作和中層管理環節「消失」。只有新型勞動力才能適應智能時代。
同時,雖然機械性的、可重複的腦力或體力勞動,將被人工智慧或機器人取代。但是,會有更多新的、深度的、創意性的人才需求出現。人工智慧相關「新行業」將帶來的「新崗位」,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必定會產生一些「沒聽說過」的新崗位,比如已經被行業認可的「自然語言處理」,以及「語音識別工程師」等等,比如人工智慧或機器人產品經理。
而且其他行業「舊崗位」也需「人工智慧化」,如大多數保安、翻譯會被人工智慧取代,但剩下的少數人,可能收入會更高,比如能操控安保機器人又有豐富安保經驗的安保負責人,比如垂直於某個細分領域的翻譯人才。從歷史上看,技術進步會不斷消滅舊的就業崗位,也會創造新的就業崗位。例如,轎車的普及消滅了黃包車夫的就業崗位,卻創造了計程車司機的就業崗位。
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給我們帶來的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在這個時代人類將賦予新的工作內容。人工智慧只是人類的助手。
首先,對新技術的發展與影響要有充分的敏感性。其次,只有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才能對當下和未來的事物有比較清晰的認知,並適時做出選擇。其實,不斷地學習是在未來給自己留有更多的選擇餘地。要有意識提高自己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按照智能社會的分工,創新勞動將佔有主導地位。提升自己的適應能力和協作能力,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將會給我們的社會分工、文化、習慣等各方面帶來巨大的改變。
再則,要積極擁抱人工智慧,充分認知自身職業特點或職業規劃與人工智慧的關係,積極運用人工智慧提升崗位價值,如成為機器人、人工智慧的調配管理者,成為人工智慧的個性化、定製化創意設計師,成為運用思維、策劃方案引領人工智慧去落實業務得到成果的高端營銷策劃師等等。
工業令農民被替代,自動化令工人被替代,而人工智慧則正在把「知識工人」如律師、高管、營銷人員等等替代,把他們改造為「創意工人」,因為創意不可被替代。其實不光是創意,有三類人是不可被替代的。
第一類是「創意工作者」,如進入富豪榜的小說家J.K.羅琳。過去的時代,英雄是像比爾蓋茨那樣的IT專家。因為世界是靠IT、靠所謂的「知識工人」推動的。但未來的時代,這個世界的英雄可能就是創意專家,因為世界要靠創意來推動了。
第二類是「人際連接者」。未來人類社會,我們的社會越來越複雜,需要越來越多的協同。以前我們做事幾個人就行了,現在要做成一件事需要幾十乃至幾百人,甚至互聯網上能形成幾百萬人的協作,這種時候對協作者的需求會變得非常巨大。
第三類是「複雜模式的判斷者」。
這種人才十分稀少,最典型的例子就像丘吉爾,需要在非常錯綜複雜的政治環境、經濟環境、軍事環境當中去做出正確的判斷,現在機器在這方面仍然不如人。這也是為什麼圍棋國手迄今還沒有被人工智慧團滅的原因——因為圍棋偏重複雜形勢下的判斷。在現實世界被改變后,機器替代了很多重複性的工作,使得人類可以集中力量去開掘大腦中未被使用或者說真正屬於人性光輝的部分,使它能夠彰顯。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術發展日新月異,進步神速。去年DeepMind公司創造的AlphaGo,以3比0擊敗了世界圍棋冠軍柯潔,引起全球關注。無人商店現在也開始經營了,中國大陸的「天網」監視系統號稱人臉辨視準確率達 99.8% 以上,把全中國人口的人臉過濾一遍,只要 1 秒鐘。
在電影上所看到未來世界情節,在人工智慧的進展下,似乎沒那麼遙不可及,甚至覺得是理所當然的發展方向。那,AI對政府的運作將有何影響?公務員會被取代嗎?
人工智慧在政府運作上的優勢
人工智慧不但牽引全球產業趨勢,也可能影響社會文明的發展。而邁向智慧政府,不僅是政府管理的一種革命,亦是巨大創新。未來在人工智慧加持下,不僅可減少政府運作成本,亦可更進一步增加政府公務員的行政效率與行政效能,並可創造良好的生產力,更為人民提供更迅速與反應性的服務。
人工智慧在政府運作上的挑戰
然而凡事皆有一體兩面,一旦人工智慧無所不在,卻也將面臨到許多問題。首先,在法律上可能會面臨到隱私權保障的問題,例如日前中國大陸警方導入具備人臉辨識功能的太陽眼鏡,看起來雖然升級了安防管制,但在使用人臉辨識運用方式上,卻也引發人權團體認為此是否有侵犯隱私權的疑慮。
其次,人工智慧倘執行公權力其責任究如何歸屬,與政府與人民的角色是否將因人工智慧而有不同的轉換,例未來政府是否有可能運用人工智慧等科技技術來對人民進行更嚴密監控以強化集權力道,或將引起廣泛討論。
另,政府公務員正如一般產業一樣,可能將面臨公務人力被機器人取代而減少工作機會的衝擊,而這事涉工作權問題,恐讓政府在處理相關議題時更加棘手。
此外,公務員有否足夠的能力來擷取這些數據與資訊並有效運用,以及透過機器來處理公務的方式與人民的互動或許與一般人類間互動有所不同,此皆是在實際操作上皆可能面臨到的問題。
未來公務員部分工作被人工智慧機器人取代是趨勢
2017年韓國大邱市政府第一個開始使用行政諮詢應答機器人,使用者以聊天的方式進行諮詢,機器人可回答護照相關諮詢問題。紐西蘭一個稱之為薩姆的公務員機器人,能回答有關住房、教育和移民的問題。
機器人有個好處,就是不會抱怨不用休息,也不須向主管請求休假或加班費,雖然現在機器人還無法長期處理複雜的業務,但隨科技快速發展,或許勿需多久就可看到人工智慧應付更多複雜的事務。
許多研究報告指出,未來公務員部分工作被人工智慧機器人取代是趨勢。英國電訊報曾報導,據公共服務智庫〈Reform〉所發表報告,英國政府預估2030年英國中央政府 13.7 萬名行政公務員的工作都可由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予以取代,同時預估一年可省下 26 億英鎊公帑,且預估約有30%護士工作可被自動化、部分專科醫師工作亦有 3 成可被人工智慧來取代。管理顧問機構德勤(Deloitte)也曾預測,未來10至20年超過將有3分之1的工作恐面臨自動化威脅。
初期對於許多簡單、基層重複性勞動甚至危險性的工作,或將被機器人取代,但人力工作機會不必然會全面消失,畢竟政府還具有公共性內涵,所有政府服務也不能僅以數據來涵蓋,仍需公務員進行諸種衡量各種價值的決策,而此種判斷能力,機器人仍無法取代公務員,尤其是中高階公務員。
政府應做好哪些準備?
政府在擘劃AI產業發展同時,政府資料庫建立與民間產業合作自然是相當重要一環,然面對AI衝擊,政府對於內部組織還需要做好哪些準備?
在組織調整上,為因應自動化與人工智慧化,公務員的工作型態將產生轉變,也因此對於政府人力規劃、工作職務重新設計與組織調整,並逐漸重構人事、組織法規體系或許是政府隨著未來隨科技發展所需規劃的面向。
再者,面對AI時代,對於公務人員減少將可能導致工作重新分工,為保持公務員自身競爭力,在人才甄補、訓練及多元發展等政府人力資源運用,也應是政府預想的問題。
此外,很多人可能會因為運用AI反而造成未來的更不安定感,如工作權剝奪等問題,這或許是政府在促使社會脈動要跟上AI發展轉化過程中,所要努力的重要方向。
也許現職年輕公務員在退休前的公職生涯裡,可能有機會看到未來機器人大幅取代公務人力的情境。而因為未來的無限可能,現在政府的人事與組織體制未來或許不能始終如一,在變與不變之間,政府與公務員本身都要做好準備。
(作者:謝麗秋─為國政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