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改造空氣品質污染這起醜聞嗎?※
地球暖化一直以來都是環保議題中相當重要的一環,不管是遙遠的極地冰川融化,或是發生在你我身邊的異常氣候,人類對於地球破壞遠比你想像中的嚴重,這些破壞直接或間接地造成環境的變化,這些變化很有可能讓地球沒有辦法再讓人類居住。一些創意廣告就是在訴說著地球暖化的嚴重,希望能警醒大家重視這個問題,不要讓環保成為空談。
(中央社巴黎2018年8月14日綜合外電報導)今天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人為因素造成的全球暖化和地球表面溫度自然上升合併發威,異常炎熱的天氣將持續至2022年。
氣候變遷和所謂自然變數2股力量導致海水表面溫度至「極度溫暖」的機率超過一倍以上,成為醞釀颶風、颱風的危險溫床。這項報告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報告主筆、法國布雷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Brest)氣候科學家塞維列克(Florian Sevellec)告訴法新社:「這個溫暖時期強化長期的氣候變遷。這個特殊階段預計持續至少5年。」
地表平均溫度一向處於變動狀態。過去100萬年來,地表溫度大約每10萬年出現變化,時而在冰河期,時而處於較今日溫暖的溫和時期。
過去1萬1000年,這些變化極度溫和,人類得以蓬勃發展。然而,數十億噸溫室氣體排放進入大氣層造成的人為氣候變遷,成了這些溫和變化之外的因素,甚至可能有過之而不及。
對於試圖將氣候變遷對颶風、乾旱、洪水或其它形式極端氣候的衝擊予以量化的科學家來說,找出碳污染和自然變數的影響衝擊總是令人頭痛不已。
塞維列克說:「我們發展出一套系統,預測氣候短期自然變數。」
「在2018至2022年間,我們發現和人為暖化衝擊相當的異常因素。」換句話說,未來5年,自然暖化的衝擊將和人為造成氣候變遷的影響一樣。(譯者:劉淑琴/核稿:鄭詩韻)
中、印死亡人數占全球過半
新研究指出,全球每年有超過五百五十萬人因空氣污染早死,其中一半以上發生在中國與印度,若不積極採取措施因應,因空污早死人數還會繼續攀升。
加拿大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與美國華盛頓大學健康計量評估研究中心(IHME)合作的這份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研究指出,全球致死因子中,空污僅次於高血壓、飲食風險與吸菸,是全球第四大死亡風險因子,也是主要的致病環境風險因素,還比營養不良、過胖、酒精、藥物濫用、危險性行為造成更多人死亡。
成為全球第四大致死因子!
該報告指出,空污致死最嚴重的兩個國家,在二○一三年有一百六十萬人死於空污的中國,以及那年有一百四十萬人因空污而死的印度,兩國每年因空污死亡的人數,加起來佔全球的五十五%。
在中國,空氣品質不佳主因燃燒煤炭,中國因燒煤污染致死的人數多達三十六萬六千人,中國雖已制定限制燒煤與排放的目標,但因人口老化,年長人口較易因空氣品質不佳患病,這樣的目標緩不濟急,必須採取更激進的措施才有可能降低空污死亡率。
印度空污的罪魁禍首則是燃燒木頭、糞便、作物殘枝與其他可用於烹煮等的生物質(biomass),所謂「室內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數,遠多於「室外污染」。而且照印度的經濟發展趨勢,未來電力與工業生產需求大增,到二○五○年時,能源成長需求將超過排放管制,空污排放情形將更嚴重,空氣品質也會更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空氣品質指南,每日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應控制在每立方公尺二十五微克以下;但根據研究人員的調查,二月份北京和新德里空氣中的懸浮微粒都在三百微克以上,高於世衛組織標準的一千兩百%。目前全球有九十五%的人口,居住在空氣品質不合世衛標準的地區。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人口與公衛學院教授布勞爾說,該統計報告應該促使各國政府慎重思考對抗污染政策,採取更具雄心與更快速的行動,而非重蹈已開發國家花了五、六十年才達到的目標。他指出,以美國為例,每花一美元改善空污,可以減少四到三十美元的健康影響成本。
望向窗外,如果天氣明亮涼爽,你也許想騎單車到市區。但再考慮一下吧,這麼做可能讓自已暴露于高濃度分子的危險中。
提到空氣污染的威脅,很多人聯想到昔日煙霧障天的工廠。1950年代倫敦被人謔稱為「豌豆湯」(pea-souper)的黃綠色濃霧也許已成往事,不過取而代之的是,在晴朗無風的日子裏逐漸壯大的隱形污染;這情況在較冷的季節特別嚴重。
科學家正迫切研究這些污染物的健康危害機制,不過越來越多人擔心這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英國每年有上萬人死於空氣污染,空汙如今再度成為英國民眾關注的重要健康議題。
英國首席醫療官莎莉·大衛斯爵士(Sally Davies)表示,研究已顯示年長者與心肺疾病患者特別容易受到影響,「研究人員也陸續發現,空汙可能與更多疾病有關。」這些疾病包括糖尿病和神經疾病;甚至腹中胎兒也可能受影響。
儘管倫敦有空汙治理計畫,但城中某條道路,五天內就超過2017年度空汙限制。1950年代,倫敦因為燃燒煤炭,造成令人窒息的霧霾,被人謔稱為「豌豆湯」。今日倫敦的空氣雖然「看似」乾淨許多,卻仍充斥著污染物;這回是來自車輛排放。
「近幾十年來空氣污染的威脅不斷演變,若大家以為空氣污染的問題已經消失,是大錯特錯。」大衛斯與許多頂尖健康專家正呼籲探取行動。在英國法院裁定政府違反歐盟空氣品質標準後,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ICE)最近提出應對草案。
(1)隱形健康殺手
福斯柴油車的排氣造假醜聞,重燃大眾對空氣污染的關注。2015年美國環保署(EPA)揭露這間德國汽車製造公司在車上加裝作弊軟體,當汽車接受排氣檢測時會自動調整表現以符合標準,但實際上路就恢復運行,排出嚴重超標、如今備受關注的污染物「氮氧化物」(NOx)。
不過空氣品質專家對這起醜聞不太意外。根據英國約克大學的艾雷斯泰·路易士教授(Alastair Lewis)所述,科學家原本預期隨著老舊汽車汰換成理應排放較乾淨的新型車款,市中心的氮氧化物濃度會下降,「不過這項預測是根據車商檢測資料所呈現的氮氧化物排放率。」EPA揭露消息後,氮氧化物濃度沒下降的原因就顯而易見了。
氮氧化物不是柴油弓|擎排放的唯一污染物,也不是最危險的。柴油引擎還會排出所謂的懸浮微粒(PM),也就是摻雜有機物質、硫酸鹽和金屬的微小碳粒。短期暴露於懸浮微粒會造成眼睛、喉嚨、鼻子和肺部的急性發炎,而氣喘患者可能出現更嚴重的症狀。
不過英國皇家薩塞克斯郡醫院的呼吸醫療專家安東尼·弗魯教授(Anthony Frew)表示,長期暴露的風險更廣泛,「資料顯示,柴油微粒可能讓人更容易產生過敏反應,並且引發呼吸道發炎。」
研究顯示,懸浮微粒對於年長者和心臟疾病患者可能特別危險。弗魯說,「它可能造成心律失調,不過我們不知道這會發生在暴露的當下,還是過些時間才出現。」
暴露的長期影響也讓人難以理解。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安娜·漢塞爾博士(Anna Hansell)主持的團隊,研究了英格蘭與威爾斯超過36萬人的健康狀況,發現在1970年代接觸到的污染,經過約40年後仍受其害。
研究團隊也發現如今空氣污染的程度遠低於1970年代,但毒性卻更強了。具體的原因尚不清楚,某些專家則對研究成果存疑。即便如此,越來越多人同意空氣污染是重大健康隱憂。就在福斯醜聞爆發前,英國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部(DEFRA)發表報告,估計英國每年有高達4.5萬人死於氮氧化物和懸浮微粒。
這項資料相當驚人,是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的25倍以上。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RCP)和皇家兒科醫學院(RCPCH)也支持上述研究結果。這兩個機構去年發佈的聯合報告強調,近幾十年來空氣污染的威脅不斷演變。研究團隊主持人史蒂芬·霍爾蓋教授(Stephen Holgate)表示,「大家以為空氣污染的問題已經消失了。這是大錯特錯。」他認為現在我們該針對這項威脅,探取「緊急、堅定和跨領域的行動」。
(2)改造低排放的城市
當然,有人已呼籲在都市探取嚴苛的柴油車管制措施。去年11月,倫敦市長薩迪柯·汗(Sadiq Khan)呼籲中央政府修法獎勵車輛汰售換新,以及透過稅制鼓勵大眾改采較環保的交通方式。
自2020年起,進入倫敦新設立的超低排放區(ULEZ)的車輛,若超出嚴格的排放標準,將加收費用。同時,倫敦的公車路線、地下鐵和主要幹道已逐步增設空氣品質警報網路。
(3)空汙之下如何自我保護?
我們大多無法遠離都市空氣,不過有些方法可以降低空汙造成的影響。
查詢天氣預報。英國每日都有空氣品質預報,政府的UK-AIR網站也會公佈全國的空汙指數,以1到10代表輕微到嚴重。健康專家指出,多數人能夠常態暴露於中等程度(指數高達6)的空汙,不過有呼吸或心臟問題的人若感覺不適,應避免劇烈活動。
減少劇烈活動。若空汙指數為7到9(橘到紅),心肺功能障礙者或年長者應減少劇烈活動,一般人可能出現眼睛痛、咳嗽或喉嚨痛等症狀。空汙指數更高時(紫、褐紅),風險族群應停止任何劇烈活動,其他人應減少運動,例如騎單車。
事先規劃路線。每條街道的空汙程度各不相同,所以事先規劃路線有機會減少接觸空汙。而「零時空汙觀測站」則整合官方和非官方的測站,呈現更詳細的區域空汙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