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6 05:13:44幻羽

銀河星系~千億星球無萍根?*幻羽*題


 

                 吹遍寰宇風浪滾,誰是誰非歷史定!

                 星際核實根源處,火星月球美英訂?

                 中俄銀河星際尋,水星木星冷冰冰?

                 千億星球無萍根?星際大戰要開打

                             *幻羽*題

http://mypaper.pchome.com.tw/zou0621/post/1375908792

“中美太空戰”新科幻:軌道衛星被摧毀+美國太空建軍提速+從第一代冷兵器戰爭到未來的第六代太空戰爭

 

銀河星系(古稱銀河、天河、星河、天漢、銀漢等),是一個包含太陽系的棒旋星系。直徑介於100,000光年至180,000光年。估計擁有1,000億至4,000億顆恒星,並可能有1,000億顆行星。太陽系距離銀河中心約26,000光年,在有著濃密氣體和塵埃,被稱為獵戶臂的螺旋臂的內側邊緣。在太陽的位置,公轉週期大約是24,000萬年。從地球看,因為是從盤狀結構的內部向外觀看,因此銀河系呈現在天球上環繞一圈的帶狀。

銀河系中最古老的恒星幾乎和宇宙本身一樣古老,因此可能是在大爆炸之後不久的黑暗時期形成的。在10,000光年內的恒星形成核球,並有著一或多根棒從核球向外輻射。最中心處被標示為強烈的電波源,可能是個超大品質黑洞,被命名為人馬座A*。在很大距離範圍內的恒星和氣體都以每秒大約220公里的速度在軌道上繞著銀河中心運行。這種恒定的速度違反了開普勒動力學,因而認為銀河系中有大量不會輻射或吸收電磁輻射的品質。這些品質被稱為暗物質。

銀河系有幾個衛星星系,它們都是本星系群的成員,並且是室女超星系團的一部分;而它又是組成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的一部分。整個銀河系對銀河系外的參考坐標系以大約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在移動。

銀河的某些地區可以看作是寬約30度的弧,畫過天空的朦朧光帶。然而,肉眼在天空各處看見的個別恒星,全都是銀河系的一部分。來自這條帶狀弧上的光,都是源自銀河平面上,肉眼不能解析的恒星和其他天體累積的光亮。黑暗的區域,像是大裂縫和煤袋星雲,是來自遙遠恒星的光被星際塵埃遮蔽的區域。天空中被銀河遮蔽的區域稱為隱帶。

銀河有著相對較低的面亮度。它的可見度會被背景光,像是光污染或是來自月球的雜散光,大大的降低。需要每平方秒的亮度比20.2星等更黑暗的天空才能清楚的看見銀河。當肉眼可見的極限星等大約在+5.1等可以看見銀河,或更好的+6.1等,就可以看見許多的細節。這使得在明亮的都市或郊區很難看見銀河,但當月球在地平線下時,在沒有光污染的鄉村地區看見的銀河就非常明顯。新的世界地圖顯示人夜晚天空的人造光源亮度,顯示由於光污染的緣故,地球上超過三分之一的人不能在家園看見銀河。

從地球觀看,銀河系可見的盤面區域涵蓋的面積包括天空中的30個星座。銀河中心是銀河最亮的區域,其方向在人馬座。從人馬座,朦朧的白色光帶似乎傳遞到反銀心所在的禦夫座。光帶然後繼續其餘的路徑回到人馬座附近,將天球分成兩個大致相等的半球。

銀河盤面相對於黃道(地球繞太陽公轉軌道的平面)傾斜約60度。相對於天球赤道,它向北遠達仙后座,向南則抵達南十字座,顯示地球的赤道平面和黃道相對于銀河盤面都有很大的傾斜。銀河北極位於赤經 12h 49m,赤緯 +27.4°B1950),靠近周鼎一(後發座β);銀河南極在玉夫座α附近。由於這種高傾斜度,在一年中不同的時間,銀河的弧出現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很高,也可以在很低。在地球上的北緯65度到南緯65度之間,銀河會一天經過觀測者的天頂兩次。


銀河系的大弧拱高度傾斜著橫跨夜空(在智利的帕瑞納天文臺使用魚眼拍攝的馬賽克。明亮的木星位於人馬座,銀河的北朝下。)


在內華達州不受光污染的黑岩沙漠看見的在人馬座方向上的銀河(包括銀河中心)。在右下方是天蠍座,位於心宿二上方的亮星是木星。


星系UGC 12158的照片。這是被認為是在外觀上最類似於銀河系的星系。
 

銀河系是本星系群第二大的星系,恒星盤面的直徑大100,000 ly30 kpc),平均厚度大約1,000 ly0.3 kpc)。作為有形的銀河系大小規模比較,如果將太陽系到海王星的大小相當於25分的美金硬幣(24.3 mm0.955英寸)),銀河系的大小則有如美國大陸。蕩漾在銀河平坦的盤面上下方,像環狀細絲包圍環繞著銀河系的恒星,可能都屬於銀河系的本身。如果是這樣,這意味著銀河系的直徑在 150,000180,000光年(4655千秒差距)。

估計的銀河系品質各不相同,取決於使用的方法和資料。最低的估計值範圍,銀河系的品質是5.8×1011 太陽品質(M☉),略小於仙女座星系的品質。在2009年,使用超長基線陣列發現在銀河系外側邊緣的恒星速度大到254 km/s570,000 mph)。因為軌道速度取決於軌道半徑內的總品質,這建議銀河系有更多的品質,大約與仙女座星系品質相當,在距離中心160,000 ly49 kpc)的距離內,品質是7×1011 M☉。在2010年,測量暈星的徑向速度,發現在8,000秒差距內的品質是7×1011 M☉。根據2014年發表的一項研究,銀河系的總品質估計為8.5×1011 M☉,這大約是仙女座星系一半的品質。

銀河系的許多品質似乎是看不見且形式未知,但能和普通物質有引力交互作用的暗物質。暗物質暈相對均勻的分佈至距離銀河中心10萬秒差距處。銀河系的數學模型表明暗物質的品質是1–1.5×1012 M☉。最近的研究表明品質範圍可以大到4.5×1012 M ,小到8×1011 M☉。

銀河系所有恒星的總值量估計在4.6×1010 M☉至6.43×1010 M☉之間。除了恒星之外,還有包括90%的氫和10%的氦組成的星際氣體,其中三分之二的氫是原子形式,其餘的三分之一是分子氫。這些氣體的品質相當於星系恒星總品質的10%15% 。額外的星際塵埃占氣體總品質的1%

銀河系包含的恒星數量在2,000億至4,000億顆之間,還有至少1,000億顆的行星。確切的數值取決於品質非常低的恒星,這些恒星很難檢測得到,特別是距離太陽超過300 ly90 pc)的。作為比較,鄰近的仙女座星系估計擁有1兆(1012)顆恒星。填充在恒星之間空間的,是被稱為星際介質的氣體和塵埃盤面。這個盤面的半徑至少相當程度的對應於恒星盤面的半徑,而氣體層的厚度從冷氣體的數百光年至熱氣體的數千光年。

在銀河系的恒星盤面,沒有在之外就沒有恒星的明確邊界。相對的,恒星的密度隨著與銀河中心距離的增加而遞減。大約在距離中心40,000光年(13,000秒差距),每立方秒差距的恒星數量掉落得比半徑的增加還快,而其原因還不瞭解。環繞在星系盤面周圍的是球狀的星系暈和恒星組成的球狀星團,並進一步的向外延伸,但大小受到兩個銀河的衛星星系,大、小麥哲倫雲的限制,它們的最接近銀河中心的距離大約是180,000 ly55 kpc)。因此,這些物體可能是從銀河系的附近被逐出的。綜合銀河系的絕對視星等被估計大約是 -20.9等。

經由微引力透鏡和觀測行星淩日,顯示在銀河系內的恒星有許多有多顆行星,微引力透鏡的測量更顯示不被綁定的流浪行星比綁定型星的宿主恒星還要多。銀河系的每顆恒星至少擁有一顆行星,就會有1,000億至4,000億顆行星;依據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在20131月的研究,顯示開普勒325顆行星。分析開普勒在20131月的不同資料,估計在銀河系中至少有170億顆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在2013114日,天文學家報告,基於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的資料,在銀河系的類太陽恒星和紅矮星的適居帶內,可能有多達400億顆地球大小的行星環繞著。估計可能有110顆行星環繞著類似太陽的恒星運行。2016年的研究顯示,最接近的這類行星可能就在距離4.2光年之處。類似地球大小的行星可能比氣態巨行星更多。除了系外行星,也發現了在太陽系之外系外彗星,彗星在銀河系中可能也很常見。

銀河系是由被氣體、塵埃和恒星組成的盤面,環繞著中央的棒狀核心區組成的星系。銀河系的品質分佈與哈伯星系分類的Sbc極為相似,顯示這是一個螺旋臂結構相對鬆散的棒旋星系。在1990年代,天文學家開始懷疑銀河系是棒旋星系而不是一個普通的旋渦星系。他們的懷疑在2005年被斯皮策空間望遠鏡的觀測證實,這表明銀河系中心的棒比之前預想的還大。

銀河象限,或銀河系的四象限,是指銀河系被分割成圓的四份的每一部分。在實際的天文學實務中,銀河象限的輪廓是根據銀河座標系統分割的:以太陽作為投影系統的原點。

使用序號來描述象限 -例如"第一銀河象限" "第二銀河象限",或"第三銀河象限"。從銀河北極鳥瞰,0度經線從太陽開始通過銀河中心,各象限如下:

第一銀河象限: 經度 () 90°

第二銀河象限: 90° 180°

第三銀河象限: 180° 270°

第四銀河象限: 270° 360° (0°)

銀心,太陽距離銀心約25,00028,000 ly7.78.6 kpc)。這個值是以幾何為基礎的方法,通過測量標準燭光天體,用不同的方法得到這些範圍近似但不同的數值。在內部的數千秒差距(大約10,000光年的半徑)是非常老的恒星密集區,大致成為球形,被稱為核球。由於先前的星系碰撞和合併,它曾經被認為沒有核球,取而代之的是由核心棒形成的假核球。

銀河系的中心被標示為稱為人馬座A*(顯著的人馬座A星)的強烈電波源。以人馬座A*為中心,圍繞著的天體運動規律顯示該處有個大品質的緻密天體。這種品質集中的最好解釋就是存在著超大品質黑洞(SMBHsupermass black hole),估計它的品質介於410–450萬太陽品質。 超大品質黑洞的吸積率符合估計值量約1×105 M y1的非活躍星系核。觀測顯示多數的正常星系中心附近都有超大品質黑洞。

銀河系棒的性質被積極地討論著,估計她的半長度是15 kpc3,00016,000 ly),而與從地球觀察銀河中心的視線方向呈現10-50度的角度。某些作者主張銀河系有兩根鮮明的棒,另一根位於其他的方向。然而,天琴座RR型變星的觀測未能檢出明顯的棒狀結構。棒可能被一個包含銀河系很大部分氫分子,稱為"5-kpc"的環包圍著。從仙女座星系觀察,這個環會是銀河系最明亮的特徵。來自核心的X射線輻射與包圍著棒的大品質恒星和銀河脊有著一致的方向。

2010年,使用費米伽瑪射線太空望遠鏡的資料發現有兩個巨大輻射高能量的球形氣泡,分別位於銀河核心的南部和北部。每個氣泡的直徑大約25,000光年(7.7千秒差距);它們在南半球的夜空中延伸至天鶴座和室女座。之後,帕克斯天文臺在電波頻率上的觀測確定費米氣泡的極化和相關聯的排放。 對觀測的最佳解釋是銀河系中心640 ly200 pc)的恒星形成驅動磁化流導致的。

稍後,在201515日,NASA報導來人馬座A*X射線閃焰在記錄器上有一個斷路,比平時亮了400倍。這不平常的事件可能是有一顆小行星落入黑洞中,或是人馬座A*的氣流擾動造成磁場線的糾纏,造成的。

旋渦星系,外面的引力會影響星系棒,在銀河系盤面的恒星和星際介質結構是4條螺旋臂。追溯電離氫區和分子雲,螺旋臂包含的星際氣體和塵埃比銀河系的平均值有更高的密度以及更集中的恒星形成。

銀河系的螺旋臂結構並不確定,對銀河系螺旋臂的性質目前也沒有共識。理想的對數螺旋模式只能粗略的描述在太陽附近的特徵,因為星系的螺旋臂通常會有分支、合併、出乎意料的扭曲,和不規則程度的特色。太陽可能在本地的螺旋臂/或支臂,強調這一點,表示這種特徵可能不是唯一的,並且在銀河系的其他位置也可以存在。估計螺旋臂的俯仰角度範圍大約在25° 4條螺旋臂被認為都開始于靠近銀河中心的附近。

兩條螺旋臂,盾牌半人馬臂和船底人馬臂,在太陽軌道的內側對銀河系的中心有正切的點。如果螺旋臂包含高恒星密度,相較於恒星在盤面的平均密度,那數著咒切點附近的恒星,就可以探測得到。兩次近紅外光的調查,主要是對紅巨星敏感,不受塵埃消光,在盾牌半人馬臂檢測到預測的過量,但是在船底人馬臂卻沒有:盾牌半人馬臂包含的紅巨星比預期多了約30%,但另一條臂卻欠缺。這樣的觀測顯示銀河系只擁有兩條主要的螺旋臂:英仙臂和盾牌半人馬臂。其餘的螺旋臂含有過量的氣體,但是沒有多餘的老恒星。在201312月,天文學家發現,年輕的恒星和恒星形成區域與銀河系的4條螺旋臂相匹配。因此,銀河系似乎有兩條螺旋臂追溯老恒星,及4條螺旋臂追溯氣體和年輕的恒星。目前還不清楚對這種明顯差異的解釋。

3 kpc臂(也稱為擴大3kpc臂,或簡稱3kpc臂)是在1950年代被天文學家範沃爾登(van Woerden)和合作者通過測量氫原子氫線的電波發現的。它被發現從中央的核球已超過每秒50公里的速度在擴張。它坐落在第四銀河象限,距離太陽大約5.2Kpc,距離銀河中心約3.3Kpc。遠3kpc臂是天文學家湯姆爵士(哈佛-史密松 CfA)在2008年發現的。 它坐落在第一銀河象限,距離銀河中心約3Kpc(約10,000光年)。

2011年發表的類比顯示,銀河系可能是與人馬座矮橢圓星系反復碰撞而獲得其螺旋臂的結構。

銀河系也被認為包含兩種不同的螺旋臂:內部的是人馬臂,旋轉較快;另一個外層的是船底和英仙臂,旋轉的速度較慢,但是纏繞的較密實。在這種情況下,建議不同螺旋臂的數值模擬動力學,外層的模式會形成外假環,這兩種系統由天鵝臂連接。

在主要的螺旋臂外面是麒麟座環(或外環),是數十億年前從其他星系撕裂的氣體環。然而,有幾個科學社群最近其立場,斷言麒麟座環的結構什麼都不是,只是銀河系的厚盤被扭曲和過度誇張。

銀河的盤面被一個球狀的銀暈包圍著,估計直徑在250,000400,000光年。由於盤面上的氣體和塵埃會吸收部分波長的電磁波,所以銀暈的組成結構還不清楚。盤面(特別是旋臂)是恒星誕生的活耀區域,但是銀暈中沒有這些活動,疏散星團也主要出現在盤面上。

銀河中大部分的品質是暗物質,形成的暗物質暈估計有5.8×1011M☉,以銀河為中心被聚集著。

新的發現使我們對銀河結構與維度的認識有所增加,比早先經由仙女座星系(M31)的盤面所獲得的更多。最近新發現的證據,證實外環是由天鵝臂延伸出去的,明確的支持銀河盤面向外延伸的可能性。人馬座矮橢球星系的發現,與在環繞著銀極的軌道上的星系碎片,說明他因為與銀河的交互作用而被扯碎。同樣的,大犬座矮星系也因為與銀河的交互作用,使得殘骸在盤面上環繞著銀河。

200619日,Mario Juric和普林斯頓大學的一些人宣佈,史隆數位巡天在北半球的天空中發現一片巨大的雲氣結構(橫跨約5,000個滿月大小的區域)位元在銀河之內,但似乎不合於目前所有的銀河模型。他將一些恒星彙聚在垂直於旋臂所在盤面的垂線上,可能的解釋是小的矮星系與銀河合併的結果。這個結構位於室女座的方向上,距離約30,000光年,暫時被稱為室女座星流。

200659日,Daniel ZuckerVasily Belokurov宣佈史隆數位巡天在獵犬座和牧夫座又發現兩個矮星系。

太陽(包括地球和太陽系)位在獵戶臂靠近內側邊緣的位置上,在本星際雲中,距離銀河中心7.94±0.42千秒差距 我們所在的旋臂與鄰近的英仙臂大約相距6,500光年。 我們的太陽與太陽系,正位於在科學家所謂的星系適居帶。

太陽運行的方向,也稱為太陽向點,指出了太陽在銀河系內遊歷的路徑,基本上是朝向織女,靠近武仙座的方向,偏離銀河中心大約86度。太陽環繞銀河的軌道大致是橢圓形的,但會受到旋臂與品質分佈不均勻的擾動而有些變動,我們目前在接近近銀心點(太陽最接近銀河中心的點)1/8軌道的位置上。

太陽系大約每2.25—2.5億年在軌道上繞行一圈,可稱為一個銀河年,因此以太陽的年齡估算,太陽已經繞行銀河20—25次了。太陽的軌道速度是217km/s,換言之每8天就可以移動1天文單位,1400年可以運行1光年的距離。

至於銀河系的自轉方向,很多人誤以為那是順時針旋轉,那是誤解。因為黃道面與銀河系平面有60度角交錯,從地球上很難斷定銀河系之自轉軸何者為南,何者為北。

海頓天象館的8.0千秒差距的立體銀河星圖,正好涵蓋到銀河的中心。

依據歐洲南天天文臺研究報告,估計銀河系年齡約為136億歲(1.36×1010年),幾乎與宇宙一樣老。

由天文學家Luca PasquiniPiercarlo BonifacioSofia RandichDaniele Galli以及Raffaele G. Gratton所組成的團隊在2004年使用甚大望遠鏡的紫外線視覺矩陣光譜儀進行的研究,首度在球狀星團NGC 6397的兩顆恒星內發現鈹元素。這個發現讓他們將第一代恒星與第二代恒星交替的時間往前推進了23億年,因而估計球狀星團的年齡在134±8億歲,因此銀河系的年齡不會低於136±8億歲。

銀河、仙女座星系和三角座星系是本星系群主要的星系,這個群總共約有50個星系,而本星系群又是室女座超星系團的一分子。

銀河被一些本星系群中的矮星系環繞著,其中最大的是直徑達21,000光年的大麥哲倫雲,最小的是 船底座矮星系、天龍座矮星系和獅子II矮星系,直徑都只有500光年。其他環繞著銀河系的還有小麥哲倫雲,最靠近的是大犬座矮星系,然後是人馬座矮橢圓星系、小熊座矮星系、玉夫座矮星系、六分儀座矮星系、天爐座矮星系和獅子I矮星系。

20061月,研究人員的報告指出,過去發現銀河的盤面有不明原因的傾斜,現在已經發現是環繞銀河的大小麥哲倫雲的擾動所造成的漣漪。是在她們穿過銀河系的邊緣時,導致某些頻率的震動所造成的。這兩個星系的品質大約是銀河的2%,被認為不足以影響到銀河。但是加入暗物質的考量,這兩個星系的運動就足以對較大的銀河造成影響。在加入暗物質之後的計算結果,對銀河的影響增加20倍,這個計算的結果是根據麻塞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馬丁·溫伯格的電腦模型完成的。在他的模型中,暗物質的分佈從銀河的盤面一直分佈到已知的所有層面中,結果模型預測當麥哲倫星系通過銀河時,重力的衝擊會被放大和加重

一般而言,根據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任何物體通過空間時的絕對速度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在太空中沒有合適的慣性參考系統,可以作為測量銀河速度的依據(運動的速度總是需要與另一個物體比較才能量度)。

因為各向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非常的均勻,只有萬分之幾的起伏,所以喬治·斯穆特想到一個方法,就是測量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有沒有偶極異向性。

1977年,美國勞倫斯伯克萊國家實驗室的喬治·斯穆特等人,將微波探測器安裝在U-2偵察機上面,確切地測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偶極異向性,大小為3.5±0.6 mK,換算後,太陽系在宇宙中的運動速度約為390±60 km/s,但這個速度與太陽系繞行銀河系核的速度220 km/s方向相反,這代表銀河系核在宇宙中的速度,約為600km/s

有鑒於此,許多天文學家相信銀河以每秒600公里的速度相對於鄰近被觀測到的星系在運動,大部分的估計值都在每秒1301,000公里之間。如果銀河的確以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在運動,我們每天就會移動5,184萬公里,或是每年189億公里。相較於太陽系內,每年移動的距離是地球與冥王星最接近時距離的4.5倍。銀河在空間中運動的方向是指向長蛇座的方向。

雖然從非常久遠的古代,人們就認識銀河。但是對銀河系的真正認識還是從近代才開始。

伽利略在1610年使用望遠鏡首先解析出環帶是由一顆顆恒星聚集而成。

1750年,英國天文學家賴特認為銀河系是扁平的。1755年,德國哲學家康得提出了恒星和銀河之間可能會組成一個巨大的天體系統;隨後德國數學家郎伯特也提出了類似的假設。到1785年,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耳繪出了銀河系的扁平形體,並認為太陽系位於銀河的中心。

1918年,美國天文學家沙普利經過4年的觀測,提出太陽系應該位於銀河系的邊緣。1926年,瑞典天文學家貝蒂爾·林德布拉德分析出銀河系也在自轉。

直到1920年代初期,多數天文學家還認為銀河包含了宇宙中全部的恒星。隨著1920年天文學家沙普利和柯帝士的大辯論,和經由愛德溫·哈伯的觀測,顯示銀河只是眾多星系中的一個。

一般認為,銀河系中的恒星多為雙星或聚星。而2006年新發現認為,銀河系的主序星中2/3都是單星。

由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拍攝的照片組合成的X射線銀河


基於2MASS的觀測資料的銀河系紅外線畫像

NGC 7331經常被視為銀河的雙胞胎,從銀河系之外回顧我們的銀河或許就是這個樣子。


在太陽附近的恒星圖


太陽在銀河系中的位置圖。角度表示銀道坐標系中的經度。

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檢測到用以追蹤銀河系螺旋臂的星團。

被稱為"尼斯"的長纖維分子雲可能形成盾牌半人馬臂緻密的"脊樑"

銀河系
神話:

世界各地有許多創造天地的神話圍繞著銀河系發展出來。很特別的是,在希臘就有兩個相似的希臘神話故事在解釋銀河是怎麼來的。有些神話將銀河和星座結合在一起,認為成群牛只的乳液將深藍色的天空染白了。在東亞,人們相信在天空中群星間的霧狀帶是銀色的河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天河。

Akashaganga是印度人給銀河的名稱,意思是天上的恒河。

依據希臘神話,銀河是赫拉在發現宙斯以欺騙的手法誘使他去餵食年幼的赫拉克勒斯因而濺灑在天空中的奶汁。另一種說法則是赫耳墨斯偷偷地將赫拉克勒斯帶去奧林匹斯山,趁著赫拉沉睡時偷吸她的奶汁,而有一些奶汁被射入天空,於是形成了銀河。

在芬蘭神話中,銀河被稱為鳥的小徑,因為他們注意到候鳥在向南方遷徙時,是靠著銀河來指引的,它們也認為銀河才是鳥真正的居所。現在,科學家已經證實了這項觀測是正確的,候鳥確實在依靠銀河來引導,在冬天才能到溫暖的南方陸地居住。即使在今天,芬蘭語中的銀河依然使用Linnunrata這個字。

在瑞典,銀河系被認為是冬天之路,因為在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冬天的銀河是一年中最容易被看見的。

古代的亞美尼亞神話稱銀河系為麥稈賊之路,敍述有一位神祇在偷竊麥稈之後,企圖用一輛木制的運貨車逃離天堂,但在路途中掉落了一些麥稈。

在中國,是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銀河是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湧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隻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目前觀測認為仙女座星系(M31)正以每秒300公里的速度朝向銀河系運動,在30-40億年後可能會撞上銀河系。但即使真的發生碰撞,太陽以及其他的恒星也不會互相碰撞。這兩個星系可能會花上數十億年的時間合併成橢圓星系。而來自美國天文臺的發現,史密斯雲的邊緣已經與銀河系的氣體發生作用並推開圍繞銀河的氣體。銀河系會對它施加一個潮汐力,使其分裂。大約2千萬至4千萬年之後,史密斯雲的核心將會撞擊銀河系圓盤。


來自人馬座A*的明亮X射線閃光,位置就在銀河系中心的超大品質黑洞。

斯皮策揭示了可見光看不見的:低溫恒星(藍色),熱的塵埃(紅色),靠近中央的明亮白點是人馬座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