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同一月,萬戶盡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禪宗燈錄之一的《嘉泰普燈錄》 (南宋‧雷庵正受‧編) 卷十八:
『千山同一月,萬戶盡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相傳印度阿育王治齋延請天下僧道,眾人皆已來過,惟獨平爐尊者延至日落黃昏之時。王乃問道:緣何你來得這樣遲?平爐回答:我赴了天下人的筵席。阿育王奇道:一人如何赴得天下筵席?尊者言:這你就不知了!遂作偈:
『千山同一月,萬戶盡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千江有水,自然就會映出天上的月亮,萬里無雲,自然就會顯露出萬里的天空,這就是講禪心、佛法及本性,不用刻意追求高的境界,自我、內心做到心無掛礙、無煩惱、無貪嗔癡,盡了六根,自然會達到開悟的大智慧境界,而不必刻意去追求“開悟”。若想江中有月,重要的不是去追尋月亮,而是自己要江中有水,自然會江中有月;若要萬里無雲,不要去執著於天,而是清除心中的“雲”,清除了心中的雲,天自然會顯現出來。這就和心經中的“照見五蘊皆空”中的“照”字的含義如出一轍。“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這兩句是境界極高的佛家偈語。
月如佛性,千江則如眾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高低,有人便有佛性。佛性在人心,無所不在;就如月照江水,無所不映。任何一位眾生,只要他有心學佛,他便會有佛性,任何一條江河,只要有了水,他就會有明月。
天空有雲,雲上是天。只要萬裏天空都無雲,那麼,萬裏天上便都是青天。天可看做是佛心,雲則是物欲、是煩惱。煩惱、物欲盡去,則佛心本性自然顯現。
這句佛家偈語:『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何等開闊的境界,每當想起這句話,心裡的一切煩惱皆煙消雲散。
水是水,月是月,因了月光的照射,水中有了月,月在水中.但,水中的月,不是月,只是水的幻像;月在水中,是水的反射.這話是有點是是非,非是是的感覺.正如金剛般若波羅密所言,千萬人心中,千萬尊佛。千萬佛如同千江水月,萬佛即是一佛。以心覓佛如水中撈月。心無所求,安如止水,心佛相應,此心是佛。
人人皆可做菩薩,菩提意為覺悟,薩意為有情,菩薩即先知先覺、施益眾生的修行者。印象當中,佛教對入教的儀式並不十分苛求,所謂“心中有佛,見人即佛”,更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說。佛門信徒雖多,皈依佛門的原因和目的卻不盡相同,正如“千江有水千江月”——月只有一個,可是因為水的不同而折射出千差萬別的倒影。
禪宗有很多精妙的小故事流傳於世,所講求的“頓悟”,正是不拘泥於固定模式,希求人性中佛性回歸的最好體現。未開悟之人,一絲不茍地遵循佛門戒律,在遵循中得到心靈的平靜;將開悟之人,自遵循的過程中漸漸領悟佛家的精義;頓悟之人,已然參透了佛家的真諦,超然物外,不再為規則所囿。
“秦時明月漢時關”畢竟只存在於詩人的幻想之中,滄海桑田,今日之月絕非古時之月,明日之月也殆非今日之月,千百年來,佛教文化的傳承與佛教的普適性是分不開的——真實存在的世界只有一個,然而,每個人眼中的世界卻各不相同,宗教亦然。
人們於信仰宗教的過程中各取所需,解決各自在某一特定階段所面臨的人生問題.人之所以生,是為了追求幸福。宗教存在的意義,在於讓人們在追求幸福受阻時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希望。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時有還無。佛性,在若有若無之間;世事,在虛實兩界徘徊。如是,月也罷,水也罷,夢也罷,愁也罷,到了佛家那裡,偈語曰:『一切浮水印一月,一月印一切水。』何等的境界!
『千山同一月,萬戶盡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古話今談】
千萬座不同的山頭,都可以欣賞到同樣的月光。千萬戶不同的人家,都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溫暖。如果有一千條江水,就會有一千個映照在水裡的月。當烏雲散去,萬里晴空下的人們,就能仰望同一片廣闊無垠的藍天。
【桑言桑語】
難過的時候,抬頭還有萬里無雲的天空,低頭還有映照在水面的月光。只要不放棄自己的本心,只要還肯去看去感覺,就有機會領略到那亙古不變的溫柔。
【佳句拾遺】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下一篇:“明心見性”之路-*元音*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