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3 05:28:59幻羽

《指月錄》─參禪悟道─唯有“放下”!



               《指月錄》─參禪悟道─唯有“放下”!

《指月錄》是一部永遠也讀不、永遠也談不完的書。禪師以無言之言,無法之法,揚了宗乘,以活的手段指向了向上一著,實地,不染一塵,文字道理也是法塵中的淨塵,何況煩惱習氣?但是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因此不妨文山書海,口筆縱橫,總是以未了的大事因緣,而了眾生心中對道的嚮往與悟的祈盼!

指向明月的文字實在是太多了,不立文字的禪宗卻比任何一宗的文字都要多。也許是禪的活潑與別出一格,也許是祖師門太過慈悲,共扶一個破沙盤,欲令禪的學人能有一個巴鼻。但是不了禪意的禪人大多在文字上下功夫,一鑽進去再也出不來了。有了禪的事蹟者,不是修補、編輯,就是整理印刷,總想修整出一個新意,烘托出一片精美,其在讚歎文字的優美與公案的奇特時,忘失了自己的面目,失去一雙本具的智眼。

因此,忙忙碌碌了一生,殫精竭慮地努力,終究不知月在何處?性從何見?只有千指萬指的指法,全然地蘊聚在無窮無盡的妄想心中,得意洋洋,自以
是禪學泰斗,悟境高深。於是禪的文字就如同世間的哲理一樣,被思想支解得只剩下念的遊戲。

文字中無明月,明月中卻無妨顯文字。悟道的禪師畫一幅空中的明月、水中的淨影,而學人只通過眼觀耳聞,通過想像的空間,見到不是月的月——紙上的月與水中的影,於是意念在不斷地創造,心在不斷地幻變,由熟悉而成禪習。

月在里?如何方能指陳?

祖師說:向上一著,切忌道著!

洞山說: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

禪師的話句只是含沙射影,唯應意會,不可實解,故於其中決不能存有所得之心,所以,唯有放下一切,打破情執,消融意解,離諸分別,或于參閱時回光反照,了悟心境不二之理;或於疑情處專究致力,如在如癡如呆中省悟,或於一念未生前徹見,則必當體圓明。

禪要在無念、無住、無相中去體悟。

禪不用邏輯,不立系統,更無可以追慕的外相。不了禪旨的人,往往過於重視禪的外衣而失了禪的精神,太執著禪的活動而缺少了禪的內省,於是貪名利的人輒以禪標榜,以點綴自身的形象,聰明利智的人則以禪玄淡,命向文字裏討訊息,在冥想苦思中立知見,完成已的風格,而有重實證的人,必以禪自心的覺悟,回家的拐杖,故依師傳而無師見,借語句而離文思,即法了門而了法執,直到桶底脫落,水中月消,一片虛朗,全然天,方會得自家田地,本地風光。於是無禪之可禪,無言而複言矣! 

《指月錄》三十二卷。又稱《水月齋指月錄》。明·瞿汝稷集。萬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萬續藏》第一四三冊。

所謂指月”,源于六祖慧能與無盡藏尼對話的一個典故:

無盡藏尼對慧能說:『
連字都不識,談得上解釋經典呢?』

慧能回答:『
理是與文字無關的,理好像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並不是明月。』

文字所載的佛法經文,都只是指月的手指,只有佛性才是明月的所在。禪宗以本來無一物之境界上乘,以萬慮皆空至德。主張不立文字,不下注,親證實相,方究竟。認一切言無非示機之方便而設,是成佛的路徑和方法,如以指指月,使人因指而見月。此書名之大旨。

全書系集錄自過去七佛至宋·大慧宗杲之禪宗傳承法系650人的言行傳略而成。卷一至卷三收錄過去七佛、應化聖賢、西天祖師(西天二十八祖);卷四收錄東土祖師,從菩提達摩到六祖惠能;卷五至卷三十收錄惠能下第一世至第十六世;卷三十一、卷三十二
徑山大慧宗杲禪師語錄。

又,代聶先(樂讀居士)撰有《續指月錄》一書,全書二十卷。康熙十九年(1680)刊行。系繼《指月錄》之後所編集的禪門高僧列傳。也收在《萬續藏》第一四三冊。《指月錄》所載僅至六祖下十六世,本書承接其後,所收內容自南宋·隆興二年(1164)六祖下十七世起,迄·康熙十八年(1679)三十八世止。

此外,在二十卷之前附《卷首》一篇,集錄《指月錄》所遺漏的十六世諸師傳略,以及江湘、餘懷的序文,靈岩學人、如是居士的弁語、海印學人的緣起、孫孝則的書問、凡例、倫
考等文。在二十卷之後,又附有《尊宿集》,集錄法嗣不詳的六十一位禪師傳略。

 

    《指月錄》是一部大奇書,太好了,但難讀得很! 文:南懷瑾先生

參公案是把古人悟道的經過,仔細究一番,然後回轉來於自己心地上體會。應該怎麼走?如何才能相符?都要會之於心。二祖去見達摩祖師時,把自己膀子都了,他這樣精誠求道的事蹟,我們都曉得,但卻極少有人注意到,二祖在出家以前,學問已經非常好,是個大學者。他在山東一帶講易經,信仰他的人很多。後來,他覺得這個學問,並不能解決宇宙人生的問題,等到再看了《大般若經》以後,他認宇宙人生的諦在佛法中,於是就出家了。

二祖出家後,在河南香山打坐八年,修了八年禪定。後世因無法獲得資料,所以二祖當時修定所走的路線,是修氣抑或觀心,不得而知。這裏要注意,修禪定八年,太不簡單了,又具備了第一流的學問修養,後來又跟隨了達摩祖師好幾年。書上記載二祖來看達摩祖師,在雪中站了三天三夜,達摩不理,反而對他說,佛法是曠劫精勤的無上大法,在雪中站幾天求法就行了?二祖於是把膀子給了下來。

後世有人
究,好像覺得達摩祖師要求得很不合理,事實上,從前那一代人的宗熱忱,求法的情操,不是我們後世人所能瞭解的,高僧傳中也隨時可以看到。我年輕時,親眼見人修持求法,燃指供佛,刺血寫經等事實。像這種情形太多了,依現在人講,這是愚蠢迷信,不知是我們愚還是他們愚?古今時代不同,不要輕易對古人下斷語。

後來達摩祖師問二祖:要求什?他當時又餓又痛又冷,只說:如何是安心法門?如果是我們就會問:老師,我就是念頭去不掉。二祖遠勝於我們,他已打坐了八年,再加上以前的用功,他不說念頭淨不淨,問的是安心不安心,這個問題大了。

《指月錄》是一部大奇書,太好了,但難讀得很,要像看電視劇一樣,活看。這一段描寫二祖向達摩祖師求法時,達摩祖師面壁而坐,待二祖把膀子下來時,達摩當然拿藥給他敷,包紮一番。若是對不理,那就不叫達摩祖師了,也不是佛法了,這中間細節沒有記載。立雪、膀子、求安心法門的時間,並不在一起,各是一回事,書上硬是把這三件事連在一起。

在《指月錄》這本書裏,記載古代禪德,如何見道,如何修持用功夫,如何行願,統統講了。前人留給我們的法寶太多,只是我們自己沒有用功,自己只會沒有開發,所以看不出寶藏嵌在泥巴牆壁裏。

古人觀心的路線,所謂三際托空,是很簡單的。打坐時,什功夫都不要用,只要能在前念過去,後念未起時,保持中間這一段空,就行了。

由這個起修,自然會了解釋迦拈花,迦葉微笑的公案。若做不到,就假裝中間這一念空了也可以。這一點假裝就是種子,由這個種子自然會開花,會結果。

我們要看楚,當前面一個念頭掉,而後面一個念頭還沒來時,中間有段空空洞洞的,保持中間這個空,就叫觀心法門,這樣就先做到了第一步。

三際脫空並不是禪,因這時只是一時狀態把空掉。初步能保持三際皆空的境界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