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禪三昧經》*鳩摩羅什*
《坐禪三昧經》在401年(弘始3年),僧叡至關中從鳩摩羅什學習禪法,向鳩摩羅什抄撰《坐禪三昧經》三卷。
《坐禪三昧經》,由鳩摩羅什在402年(弘始4年)編譯,407年(弘始9年)重校。
《坐禪三昧經》是眾家禪要抄錄本,混合了各家學說。
《坐禪三昧經》,又稱坐禪三昧法門經、菩薩禪法經、阿蘭若習禪法、眾家禪要、禪法要、禪經,佛教經典,由鳩摩羅什於402年編譯,最初有三卷,現存兩卷。內容是抄集西北印度佛教,各家論師的坐禪禪修法要,混合了大乘與小乘禪觀。
《坐禪三昧經》與《達摩多羅禪經》並稱,坐禪三昧經稱為關中禪經,達摩多羅禪經則被稱為廬山禪經。
《坐禪三昧經》,二卷。姚秦·弘始四年(402)鳩摩羅什于長安譯出,弘始九年(407)重校。又稱《坐禪三昧法門經》、《阿蘭若習禪法》、《菩薩禪法經》、《禪法要》、《禪經》。收在《大正藏》第十五冊。
本書系諸家禪要之纂集。內容闡明五門禪法,述說大小二乘綜合之禪觀。上卷初列四十三偈,說明欲度脫生死輪回,須修禪法,次分治貪欲、治嗔恚、治愚癡、治思覺、治等分法門,主張應分別修不淨觀、慈心觀、因緣觀、數息觀、念佛觀。下卷載四禪、五通、四念處、四善根及入見道的次第,闡明菩薩的習禪法,末尾則舉二十偈,以示修禪者的實際心得。
據《出三藏記集》卷九載僧睿的〈關中出禪經序〉所述,本經卷首四十三偈乃究摩羅羅陀所撰,卷末二十偈乃馬鳴菩薩所撰,而五門系抄自婆須蜜、僧伽羅叉、漚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馬鳴、羅陀的禪要。
皆依據東漢·安世高所譯的禪經,爾後經道安的努力弘揚,北方前秦與後秦的禪觀行始漸興起。然均不出小乘禪的領域。逮本經出,大乘佛教和小乘禪,乃至大乘禪和小乘禪的關係才告明確,因而促成天臺止觀的成立及中國禪宗的誕生。
禪觀的“禪”是指集中意識後獲得的心性統一和安定。“觀”是“觀想”,指禪的境地裏詳細地思念、念想的對象。
如果這個物件是佛,稱為“觀佛”。白衣佛全部繪於中心柱窟內,這就表明白衣佛與觀佛有密切關係。中外專家都認為,莫高窟的中心柱是設在窟中心的塔,具有觀想和禮拜佛像的意義。由此進一步說明,在中心柱窟內才有的白衣佛圖,也應該與觀佛有關。莫高窟內的白衣佛圖周圍是千佛圖。千佛是遍滿十方的諸佛,也稱十方諸佛。
禪觀是令心熟悉所觀對象。至於如何熟悉,則有多種觀法。
方法一
一種是,令心生成某種識體,如觀悲或觀慧。在修此觀時,你力求將心生成悲識與慧識----悲與慧並非你所觀的物件,而是你想經由熟悉的過程自識轉成之體。不過,當你觀無常或無我時,無常與無我即是心所要理解的物件,確為你之所觀。
方法二
另一種禪觀是,你若觀佛之善良品性,願為己有,則這些品性即是希求的物件;此種禪觀名希求觀。此外還有一種禪觀是,令修道次第出現於心,亦即心念證悟的各個次第;此名省思觀。
禪觀又可分為兩類:分析的與穩定的。一般所說的止,是穩定的禪觀,而所說的觀,則是分析的禪觀。至於所觀,止與觀所觀的物件都可以是諸法終極實相或任何一種現象。通常,以推理追究諸法終極實相之觀,最後所得是空;但在修觀空之止時,修者一心專注已確定之空義,而不加以分析。因此,止觀二者都觀空。同樣的,止觀二者也都能觀任何一種現象,全看心于物件起何作用了。
止主要是穩定的禪觀,為佛教徒與非佛教徒所共有。在佛教中,小乘與大乘都修止,而在大乘中,顯教與密教也都修止。我要簡單的說明一下如何得止。
不淨觀,佛教禪觀修持的重要方法。五停心觀(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念佛觀、數息觀)之一;不淨觀與數息觀,合稱二甘露門;此外,觀身不淨,也是四念處之一。不淨觀通過觀想自身和他人身體的種種污穢不淨現象,消除自身對欲望的貪戀,是對治貪欲的關鍵方法,佛教禪觀修持的重要法門。
佛教認為,修持禪觀,獲得解脫,必須首先斷除貪淫,否則不能得到成就。如《楞嚴經》中,佛祖釋迦牟尼囑託弟子阿難:“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
《禪法要解經》說:“若淫欲多者,應教觀不淨。”又如鳩摩羅什所譯《思惟略要法》指出:“貪欲、嗔恚、愚癡,是眾生之大病。愛身著欲,則生嗔恚。顛倒所惑,即是愚癡。愚癡所覆,故內身外身愛著浮相。習之來久,染心難遣。欲除貪欲,當觀不淨。嗔恚由外,既爾可制。如人破竹,初節為難。既制貪欲,餘二自伏。不淨觀者,知此身生於不淨,處在胞胎,還從不淨中出。薄皮之內,純是不淨。外有四大,變為飲食,充實其內。諦心觀察,從足至發,從發至足,皮囊之裏,無一淨者。腦膜涕唾膿血屎尿等,略說則三十六,廣說則無量。”
《禪法要解經》:“不淨有兩種,一者惡厭不淨,二者非惡厭不淨。何以故?眾生有六種欲:一者著色,二者著形容,三者著威儀,四者著言聲,五者著細滑,六者著人相。著五種欲者,令觀惡厭不淨。著人相者,令觀白骨人相。又觀死屍,若壞若不壞。觀不壞者斷二種欲,威儀、言聲;觀已壞,悉斷六種欲。習不淨,有二種:一者,觀死屍臭爛不淨,我身不淨亦複如是。如是觀已,心生惡厭。取是相已,至閒靜處,若樹下,若空舍,以所取相,自觀不淨。處處遍察,系心身中,不令外出。若心馳散,還攝緣中。二者,雖眼不見,從師受法,意想分別,自觀身中三十六物,不淨充滿。發毛爪齒、涕淚涎唾、汗垢肪、皮膜肌肉、筋脈髓腦、心肝脾腎、肺胃腸肚、胞膽痰癊、生髒膿血、屎尿諸蟲,如是等種種不淨,聚假名為身。自觀如是。所著外身,亦如是觀。”
佛教認為,淫欲是貪欲的根本,不淨觀則是對治的法門。《寶雲經》說:“於貪欲處,生對治法;能起欲處,皆悉除斷。雲何是貪欲?處於美色邊,能起欲因緣。......諸菩薩等,常觀是不淨。雲何當複起於欲想。菩薩摩訶薩,見所愛色適意之時生染心。初見色時,即自念言:如佛所說,色如夢響,無有實事。雲何智者妄于夢中而生欲想。是故菩薩能生欲處悉皆遠離。
四種【不淨觀】的修法,也叫”身至念“、”三十二身分“ 。下面的“念”字是念、誦、常常憶念、觀想,熟讀的意思。
【第一種】:念:發、毛、爪、齒、皮。一念一觀照。念“法”觀照“法”,念“毛”觀照“毛”等,反復念誦直到證得近行定。
【第二種】:依《清淨道論》所說,分六道念誦作觀,第一至第四組各五種,每念完一組後,再逆序念誦,而第五、第六組念六種。應按順序、不急、不緩,一種一種明確地念誦與觀想。
先念第一組:發、毛、爪、齒、皮,
再逆念:皮、齒、爪、毛、發。
接下去念第二組:肉、筋、骨、髓、腎,
再逆念:腎、髓、骨、筋、肉;皮、齒、爪、毛、發。
接下去念第三組:心、肝、肋膜、脾、肺,
再逆念:肺、脾、肋膜、肝、心;腎、髓、骨、筋、肉;皮、齒、爪、毛、發。
接下去念第四組:腸、腸膜、胃中物、屎、腦,再逆念:腦、屎、胃中物、腸膜、腸;肺、脾、肋膜、肝、心;腎、髓、骨、筋、肉;皮、齒、爪、毛、發。
接下去念第五組:膽汁、痰、膿、血、汗、脂肪,再逆念:脂肪、汗、血、膿、痰、膽汁;腦、屎、胃中物、腸膜、腸;肺、脾、肋膜、肝、心;腎、髓、骨、筋、肉;皮、齒、爪、毛、發。
接下去念第六組:淚、油、唾、涕、關節液、尿。再逆念:尿、關節液、涕、唾、油、淚;脂肪、汗、血、膿、痰、膽汁;腦、屎、胃中物、腸膜、腸;肺、脾、肋膜、肝、心;腎、髓、骨、筋、肉;皮、齒、爪、毛、發。
這樣念誦百千遍,使純熟、不散亂,作觀身體的三十二種成分,可達到初禪;若作觀其本質,可獲得果位。
《清淨道論》還說到要有七種把持善巧:以語言念誦、以意念觀想(通達其特相),並確定顏色、形狀、方位(臍之上或下)、處所(正確位置)、界限(自與他有別)。
【第三種】:緬甸唐卜陸西亞多(TAUNGPULUSAYADAW1896~1986)使用的觀察方法是,從第一組“法、毛、爪、齒、皮”開始,一組念誦與觀想五天,念完六組,共花三十天。再來,每一組逆序念誦與觀想五天,念完又花三十天。重複前面的順序,再做一次,花六十天。之後,行者依序由第一組開始,每次增加一組、二組、三組,最後六組一起念誦與觀想,再作逆序念誦與觀想。共花六個月的修持時間。
【第四種】:依緬甸帕奧禪師(Pa-Auk Sayadaw1934年生)的教法:在《增支部*三集*第五*掬監品》(Anguttara nikayaⅢ.100.Lonaphala-vagga)裏,佛陀有談到奢摩他和毘婆舍那兩者的修習心(bhavana citta)皆有明亮的光。所以,當這光在第四禪極明亮時,禪修者應該做什麼呢?這就是轉修遍禪的好機會。在還未轉修遍禪之前,他們應該先把光修得更強、更穩,然後以此光觀照自身的頭髮、體毛、指甲、牙齒、皮膚等等,這些是身體的三十二身分。然而,禪修者應先把它們分為五個一組,再逐組一一觀察。
若已成功逐組觀照身體的三十二身分,那麼應能同時遍觀所有的三十二身分,即從頭髮至尿,再從尿至頭髮,然後又再從頭髮至尿。當你能夠如此持續不斷正逆向反復地觀察時,那就像從屋子裏去看籬笆的三十二根柱子,若逐根柱子一一地去數,那將會很花費時間,所以不必計算地看到所有三十二支柱子。同樣的,迅速地去觀照身體的三十二身分,你將會變得很熟練。
接著轉觀(在禪堂裏)坐在你前面的禪修者的三十二身分,迅速地從頭髮至尿地觀察。若能夠如此外觀,應再內觀自身的三十二身分,然後再外觀(即觀照你前面的禪修者),如此不斷地交替觀照。若成功的話,應逐一去觀照在禪堂裏其他禪修者的三十二身分。然而不可以想像,必須以光去觀照,就好像用手電筒去照東西一樣。若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應逐一地去內觀及外觀。過後,把光照向禪堂外的人及動物的三十二身分。如此外觀,能把光照得越遠越好。假如能夠成功的話,你可以轉修遍禪。根據對禪修者體驗的研究,從三十二身分轉去修遍禪比較容易。
帕奧的禪法是須修禪定至第四禪之後,才出定作觀。
希望藉由身體三十二種成分的說明,配合彩色圓,能引起行者修習此法門的興趣,使二甘露法門之一的【身至念】(另一法門是出入息念)得以受到重視、弘揚、修持,而生厭離,獲大利、大安穩、正念正知,得智見、現法樂住。
不淨是人體和其他生命的本質
《清淨道論》中指出,屍體和生人的身體是同樣不淨的。但是,生人的身體被其外部的裝飾所遮蔽,所以常人並不習慣認識到它的不淨相。
除人體多處組織和器官儲存涕、汗、尿、便等解剖常識外,以現科學技術水準,還確認人體體表和體內存在大量微生物及其排泄物,也符合佛教典籍的認識。《坐禪三昧經》說:“人心狂惑,為顛倒所覆,非淨計淨。若倒心破,便得實相法觀。便知不淨,虛誑不真”,又說“複次心著色時謂以為淨。愛著心息即知不淨。”
《思惟略要法》指出,在“諦心取相”後,要做到“自觀其身,如彼不異”,認識到自身也是污穢不淨的。北涼安陽侯沮渠京聲所譯《治禪病秘要法》中說:“應當諦觀自身他身,是欲界一切眾生,身分不淨皆悉如是。......眾生身根,根本種子,悉不清淨,不可具說。" 佛教的觀點認為,對於欲界,“不淨”是真實的,“淨”是不真實的。然而,受肉眼所見的局限和習氣的影響,眾生卻錯誤地執著於“淨”。針對這一問題,釋迦牟尼教授了不淨觀。這一禪觀練習,可以看做是一種針對錯誤習慣的糾正方法。
不淨觀的作用和效果
修持不淨觀,如果對自己和他人的身體切實升起厭惡感,才算獲得效驗。如《治禪病秘要法》說:“見此事已,於好女色,及好男色,乃至天子天女,若眼視之,如見癩人,那利瘡蟲,如地獄箭,半多羅鬼神狀,如阿鼻地獄猛火熾熱”;《禪法要解經》說:“如是等種種不淨,聚假名為身。自觀如是。所著外身,亦如是觀。若心惡厭,淫欲心息則已。”
修持不淨觀,對身體的厭惡感切實升起後,可以轉換修持白骨觀,或進入初禪。如《思惟略要法》中說:“常念不淨三十六物,如實分別,內身如此,外身不異,若心不住,制之令還,專念不淨。心住相者身體柔軟,漸得快樂。心故不住,當自訶心:從無數劫來,常隨汝故,更曆三惡道中苦毒萬端,從今日去,我當伏汝,汝且隨我。還系其心,令得成就。若極厭惡其身,當進白骨觀,亦可入初禪,行者志求大乘者,命終隨意生諸佛前,不爾必至兜率天上,得見彌勒。”
參照《清淨道論》中文譯本,修持不淨觀,能夠獲得初禪。但不能獲得第二禪等:“次於十種不淨之中,譬如在水不靜止而急流的河中,由於舵的力量可以停止船隻,若無有舵想止住它是不可能的;如是因所緣的力量弱,由於尋的力量,止住于心而成專一,若無有尋想止住他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十不淨中只能獲初禪,不能得第二禪等(第二禪等無尋故)。”
按照《清淨道論》所說,修持不淨觀也可能使修持者產生喜悅:“雖然於此厭惡的不淨所緣中,因為他見到「誠然依此行道,我將脫離生死」的功德,並捨棄五蓋的熱惱,所以生起喜悅。譬如消除糞穢的人,雖在糞穢聚中工作,因為見到我將獲得更多的雇金的利益,亦生歡喜心;又如嚴重病苦的人,雖給以嘔吐及下瀉的診治,也歡喜的。”《思惟略要法》中也說:“常念不淨三十六物,如實分別,內身如此,外身不異。若心不住,制之令還,專念不淨。心住相者,身體柔軟,漸得快樂。”
不淨觀修持的對治選擇
需要根據不同的自身情況,選擇適宜的修持方法。《坐禪三昧經》:“若多淫欲人,不淨法門治;若多嗔恚人,慈心法門治;若多愚癡人,思惟觀因緣法門治;若多思覺人,念息法門治;若多等分人,念佛法門治。諸如是等種種病,種種法門治。”
依照貪著物件的區別,可以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禪觀物件。《清淨道論》指出:由於膨脹相顯示其屍體的壞形,故適合於貪外形的人。由於青瘀相顯示其壞色的皮膚,故適合於貪身色的人。由於膿爛相顯示其與身色連絡的惡臭的狀態,故適合貪於由花香等的裝飾而生的身香的人。由於斷壞相顯示其中間的孔隙,故適合貪於身體堅厚的人。由於食殘相顯示有肉的豐滿部分的破壞,故適宜貪於乳房等身體的肉的部分的人。由於散亂相顯示四肢五體的散亂,故適宜貪於四肢五體的玩弄之美的人。由於斬斫離散相顯示其整個身體的破壞變易,故適宜貪於身體完整的人。由於血塗相顯示血的塗抹的厭惡狀態,故適宜貪于裝飾成美麗的人。由於蟲聚相顯示出附著於軀體的無數蛆蟲,故適宜貪於身為我所有的人。由於骸骨相顯示身體骨骼的厭惡狀態,故適宜於貪著完整的牙齒的人。
《禪法要解經》中講述了不淨觀和淨觀的轉換,以及“已卻淫欲,或生嗔惱,......當以思維慈心,消滅嗔恚”,還講述了降服睡眠、掉悔、疑惑等問題的方法。
不淨觀成就的條件
《禪法要解經》“若犯禁戒,不可懺者;若邪見不舍;若斷善根及三覆障,所謂厚利煩惱、五無間罪、三惡道報;如是等罪,不應習行。又摩訶衍中(注:指大乘,即菩薩法門)菩薩利根,有實智慧福德,因緣不同,其事若不任習行,當誦經修福,起塔供養,說法教化,行十善道。”
《禪秘要法經》:“佛告阿難,我滅度後,若有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若有欲學三世佛法,斷生死種,度煩惱河,竭生死海,滅愛種子,斷諸使流,厭五欲樂,樂涅槃者,當學是觀。此觀功德,如須彌山。流出眾光,照四天下。行此觀者,具沙門果,亦複如是。佛告阿難,我滅度後,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學此法者,當離四種惡。何等為四?一者,淨持禁戒,威儀不犯。於五眾戒,若有所犯,應當至心懺悔清淨。戒清淨已,名莊嚴梵行。二者,遠離憒鬧,獨處閒靜,繫念一處,樂少語法,修行甚深十二頭陀。心無疲厭,如救頭燃。三者,掃偷婆塗地,施楊枝淨籌,及諸苦役,以除障罪。四者,晝夜六時,常坐不臥,不樂睡眠,身倚側者,樂常塚間,樹下阿練若處。食若鹿食,死若鹿死。若有四眾行此四法者,當知此人是苦行人。如此苦行,不久必得四沙門果。”
生死輪回是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理論,後來被佛教引用。婆羅門教認為世界萬物都有輪回,只是出離輪回的方法不同,分別是輪回六條道,:天人,人,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生。
何謂生死輪回,佛說:死亡,只是此期生命形式的消失,我們離開這個世界,卻離不開輪回不息的六道,離不開炙然火宅般的三界。在出離生死之前,生命仍將延續,所做的種種業力,也將跟隨著並影響著我們。“六道”,佛教的六道即指天道、人道、修羅(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獄道,這都是由於五戒十善及十惡五逆而有的類別,五戒十善分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羅的三道,十惡五逆分為下中上三晶,感生傍生、鬼、地獄的三道。作善業,生於上三道,作惡業,生於下三道。
在每一類別中的福報享盡或罪報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終結,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開始,就這樣在六道之中,生來死去,死去生來,便稱為輪回生死。而“業”,即人的行為,主要指身、口、意三業。 “身業”是身體的行為,“口業”是種種言說,“意業”是精神意識的行為。 “業力”則專指以前(如前世)所表現的行為,可以導致當前(現世)的結果的力量。
佛經雲: “眾生之諸業,百劫不毀壞,因緣聚合時,其果定成熟。”佛教認為三世輪回的主體是“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是種子識,它不是像靈魂那樣的主體,因為阿賴耶識只是一種能力,它能夠聚合業力的種子,因而它是一種業力的聚合體,不斷亦不滅。生命接觸種種境緣後,產生種種的善惡行為,這些行為後果的種子又回薰于阿賴耶識,儲存于阿賴耶識,當肉體死亡時,阿賴耶識最後離去,而在生命體投胎轉世時,最先投生,因此阿賴耶識是輪回的主體根本。人在輪回途中,因阿賴耶識中的種子而顯善惡境界,隨遇各種緣而上升善道或墮於惡道,這些都是根據其中的業力而定。
有人提出,既然有輪回的存在,為什麼我們對於前世過往的事卻沒有一點記憶呢?道教認為,人在投胎前,一旦喝了“孟婆湯”,就會忘掉過去的種種。西方柏拉圖認為靈魂投胎前要經過酷熱的沙漠,口渴難忍,飲用了“莫愁河”的清涼河水,才去轉世降生,但是一喝了“莫愁河”的水,對於過去的點點滴滴將遺忘盡淨。羅馬人則相信人在投胎時所經過的河叫做“奈思河”,喝了“奈思河”的水,對於前生往事再也思憶不起來。
佛教主張人之所以會忘掉過去的事,是因為“隔陰之迷”。陰指的是“中陰身”, 自亡者斷氣,至轉世投胎前之歷程稱之為 “中陰身”。 “中陰身”,六根具足,狀如五六歲孩童,具有神通,能夠穿越銅牆鐵壁,去來迅速,無所障礙,唯有雌性的子宮以及佛陀的金剛座不能穿過。 “中陰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經過七番生死,等待業緣的安排,而去投胎。由於這個“中陰身”的隔離,使我們忘記前生的種種造作,不知身為何道眾生。
有貪愛憎恚,便有輪回;種種取捨,皆是輪回;六道由心產生,要出輪回,要修佛法的戒定慧。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幸福安樂,不願貧困痛苦。但人一旦來到世間就得經歷生、老、病、死,就算有快樂也是短暫的。人為什麼會落入這種苦難的境地?而為什麼這種苦難不是一世,我們總是在不斷的輪回流轉之中?
根本原因是因為我們的癡愚、貪愛、瞠恚。癡愚即是無明,眾生的意欲大多是盲目的,以盲目的意欲指導行為,這種盲目的不能見到世間實相的意欲就是無明,也是我們執取和貪愛的根源。不瞭解事相的本性,被癡愚所驅使,對自己喜歡的事物產生愛樂之心,而對不喜歡的討厭的事物產生忿憎感;又因為貪愛與瞠恚,助長了癡愚。因為它們我們的心靈外觀扭曲。
我們常常會說“我覺得”、“我認為”、 “我可以”等等這樣的話,這就是由癡愚、貪愛、瞠恚三毒構成的每時每刻的我執。我執,指人類執著於自我的缺點,包括自大,自滿,自卑,貪婪……,或者自我意識太強,或者太關注自己而忽略別人等等。有情眾生為了滿足自身的欲望而做下或善或惡的業,如此種種造成了眾生的苦難。
《圓覺經》裏說: “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只要有恩愛貪欲,就逃不出輪回。輪回,是生與死不斷迴圈的過程,印度人認為處於輪回中的生命是不完美的,因為生靈要接受永恆的輪回,在世間遭受每一期生命的痛苦也就是無限的,在佛教看來,長生、永生、不死,仍然在痛苦的輪回之中,唯有無生,才能從生命的煎熬痛苦之中超拔出來,才是究竟常樂的清淨生命。
佛教的最終目標,是解脫,超越,自由,或涅盤,佛教希望人們能夠從現實的苦難之中,達到自由和解脫的“涅盤”境界。涅盤是超越現象無生無滅的一種精神境界。所謂無生的境界,就是超越輪回,不受生死之苦的境界,那麼怎樣才能超越輪回呢?那當看清六道輪回之苦,並產生出離之心, “汝當求出離,得此佛說教。以恒堅實志,奉行此法規。如象推草寮,摧破死主力。
當舍生死輪,滅苦盡無餘。”修持佛陀開示的法教,便能將煩惱如草屋般摧毀,進而除去我執,打破自我中心的迷思,從輪回中解脫出來。佛陀開示的法教即為戒、定、慧三學。戒,是一種規則,它能幫助我們戒掉不良的習氣、不好的行為,幫助我們遵守一定的人生規則,使我們獲得幸福;定,就是心專注一境,同一時間內專心致意做一件事;慧,表現為正知正見,瞭解事物的本來面貌。
戒、定、慧三學,是清治貪瞠癡煩惑的利器,是使人們逃出生死苦海的法門,是我們求得解脫的道路。由於戒行的精嚴,正知而住,使心不為五欲之境所動,由此進而修定,由修定而離欲,依定而發慧,有意便可以降伏內心的煩惱,而得到解脫。
有人提出,之前已種下惡業,如何解脫。對於過去已然造下的種種惡業,可以藉由福德智慧的廣增來轉化,福德從行善來,智慧由修道得,所以《優婆塞戒經》雲;“善心智慧因緣力故,惡果定者亦可轉輕。”即使是造了五逆十惡的人,若能於臨命終時,至心稱念阿彌陀佛,令聲不絕而具足十念者,便可帶業往生極樂世界下晶下生的蓮華之中。此外,禮懺誦經也是佛教特有的修持法門。
那麼輪回的存在對我們的人生究竟有什麼意義呢?對生命有什麼意義呢?
似乎總能聽到這樣一句話:“如果有來生,我一定會……”從這句簡單的話可以看出人是相信輪回的,而生命的輪回給人以希望。人的生命不止只有短暫的幾十年,這一期的生命結束了,下一期又開始了,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綿延不絕,希望無限。 “好比燃燒薪木,一根木柴燃盡了,再加上一根,一根一根地添加,雖然木材各不相同,但是火焰能夠不停地延續下去,薪盡火傳。”
生命的輪回,給人的心蓋上一座房子,約束淨化人的心靈。當有情眾生“確信業報由各自負責”才不會像賭徒那樣,不計後果押注,恣意揮霍自己的人生,也不會受到外界的種種誘惑,種下惡業。善惡自造,苦樂自招心不敢如野馬,任性而行。
生命的輪回,給人精神上的寄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在輪回面前,即便是天上的“神”也不能脫離“業”,這樣人才能真正的達到平等的境界。不管你是俯看眾生的達官貴人也好,還是跪坐街頭以行乞為生的乞丐也好,都不可能避免的進入六道輪回中。而在輪回中,神無權主宰人的下一世生命,而是由人自己的業力所決定,根據人自做的業力,而產生千差萬別的苦樂果報。從乞求神靈賜福予我們不要降禍的神權控制中超脫出來,主宰我們的是自身的業力,神不能給我們幸福,也不能剝奪我們快樂的人生,自己才是起惑造業,輪轉生死的掌權者。
有了輪回,現世的生活才有意義,短暫的塵世生命才有了著落。“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會讓現世的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會更加謹慎。有了因果輪回,這個世界就會少了許多惡,肆無忌憚的貪官污吏就會少很多,盜賊詐騙就會少很多,就會少了爾虞我詐、爭名奪利,多了行善積德,現世就會變得美好一些。
西剛博士亦是研究輪回學的著名學者,他甚至認為輪回轉世,應超越人類愈地球上動物之界域,宇宙中適合生物生長的星球有很多,單是在銀河系中,可能有上百個甚至數千個,適合生物生存的星球。在那些星球,有許多我們想像不到的生物存在,不管它們之形態如何,它們體內也一定有支配其自身活動之中心,即是腦或與腦類似的器官。
人類死後,生命便成為宇宙生命的一部分,可到處飛行,亦有進入宇宙生物腦的可能性,同樣動物,或其他宇宙生物,亦有可能進入嬰兒的胚體,輪回成為人類。
當然宇宙之中,一定有一個嚴格的法則,控制一切的輪回活動,這方面佛家有十分詳細的研究。 很多科學家已開始,對那些描寫輪回的佛學書籍發生興趣,因為那些書上有很多的記載,和研究十分吻合!
有史以來輪回再生的最有力證明,是瑞士的女教授史貝克和她的鸚鵡。貝克四十九歲死了丈夫。她郵購了一隻鸚鵡,這鸚鵡是她丈夫逝世那天出生的。它自稱為艾米,又可說出五月廿五是他們結婚的日子。這鸚鵡是她丈夫艾米的化身.
“我的同事都以為我憶夫成狂發了瘋,但當他們親耳聽過那只鸚鵡說話後,他們才知道真有此事。’史貝克說,“他們就如我一樣,同是那麼驚愕。他們稱這是有史以來輪回再生的最有力證明。”
據史貝克說,她是在她丈夫艾米因心臟病發,過世後六個星期,用郵購方式買下那只鸚鵡的。她當時並不知道有此怪事,但隨同那只雀鳥的出世檔,卻寫明它的出生日期,正是史貝克博士的丈夫逝世的那一天。
“那頭鸚鵡十分昂貴,而賣給我的寵物商店更保證,它長大後一定懂得講話。”史貝克博士說,“當我第一次教它說話時,我便察覺到有些特別。我決定叫它做耶維斯,於是教它說出這個名字。但它卻自顧自的大叫“艾米、艾米”,而我自從買了它回家後,從沒有在它面前說過我丈夫艾米的名字。”
史貝克博士說,過了不久,這只鸚鵡開始表現得越來越像她的亡夫。而當它學懂更多話時,它甚至講出他倆過去的婚姻生活。
一位研究超自然事物的專家添美·基斯圖布,最初也懷疑是否真有其事。他說:“我起初還以為一定是史貝克博士故意教她的鸚鵡這樣做,但在我親自問過那只鳥後,我再也不能不信它就是她丈夫艾米的化身。它對艾米的事情知道得一清二楚。除了是他本人外,再沒有其他可以解釋了。”
古人雲:“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生死是生理變化的過程,即使活到100或數千歲,仍不免一死。可事實上,在民間卻流傳著許多故事,描述著鬼神的出現,以及因果報應、輪回轉世,卻也未必虛假,在諸家野史、筆記,甚至正史中,皆有許多此類記事。如今,更有科學家聲稱,生死輪回是存在的。
奇事異聞信不信由你
春秋時代,思想發達、諸子百家爭鳴。有學問的哲人學者,開始對人類的生死問題發表意見,知道如果生死為人類之大事,既有生,就一定有死。孟子說“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可見好生惡死,存在於人類共同的心理中。但生死是生理變化的過程,應該使之順其自然。故子夏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因為人之生死,不能隨人的愛惡。人們只能循生命之真理,而求其養生與長生,卻無法免於不死。長命百歲,是一般人祝禱他人之頌詞,即使活到數千歲,仍不免一死。
可是事實上,民間卻流傳著許多故事,描述鬼神的出現,及因果報應,輪回轉世,卻也未必虛假,在諸家野史、筆記,甚至正史中,皆有許多此類記事。即使20世紀,民間輪回轉世,借體還魂之事,直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也經常發生。報刊雜誌經常記述這類情形:有人親身經歷,有人是眼見,有人是耳聞,都為奇事異聞,輾轉流傳。
而一般科學家、醫學家,由於不是親身目睹,對此都加以全盤否認。即使偶爾目睹經歷,也用他的觀點否認,說是精神不正常,或是心理幻想,一概抹煞。於是信者自信,不信者則斥為迷信。
不過,也有少數人持相反意見,據《死亡之後的生命》一書中說:“早在19世紀中葉,受當時那些據說死者靈魂有感應力量,並與精神世界取得聯繫的層出不窮的報告影響和刺激,人們已開始一本正經地認真對這一現象展開研究。從那以後,為了最終決定性證明這種交流到底可不可能,這些先驅者突破萬難,千方百計地對數以百計明顯難以解釋的實例,進行了調查和探索。”
輪回說的科學研究
生命是有輪回的,這是宗教家的說法。人們依據一生的善惡,上升天堂,下降地獄;一般的人,仍輪回為人,依其福澤而有高下。史傳和筆記小說,記載有人能記憶前生,甚至三生的往事。直到現在,仍不斷有轉生借體還魂的事實,登在報紙上。這類事實,超心理學研究者,從國外已收集到不少的實例,除身處其境的人深信不疑外,一般的人未必全信,只是當做奇聞異事,流傳而已。
根據歷史的記載,新觀念的提出,總是遭受科學界和外國的阻力,所以輪回之說,雖然到處流轉,卻未為大眾所接受。
一位出身耶魯大學的醫學博士布萊恩·魏斯,提出了人類有輪回的說法。她舉例說,1980年,一位27歲、名叫凱薩琳的女子,因患焦慮、恐懼和痛苦的侵擾,找她求治。她花了18個月,做傳統心理治療,毫無成績。於是用催眠法,想追蹤她童年所受的傷害,哪知道竟催眠到她的前世。
她在催眠中說話毫不遲疑,名字、時間、衣服都描述得非常生動。她並不是在幻想、杜撰故事,她的思想、表情,對細節的注意,和她清醒時的人完全不同。在一連串催眠治療狀態下,她回憶起了引發她症狀的前世,也傳達了一些高度進化的“靈魂實體”的訊息。
前輩大師告訴她,在地球上她活過80幾次。但催眠治療中,前後只出現過12次,有幾次重複出現。在催眠中,她自己說:“她曾是石器時代的穴居女子,埃及時代的女奴,18世紀殖民地的居民,西班牙殖民王朝時的妓女,19世紀美國維吉尼亞的奴隸,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飛行員,被割喉謀殺的荷蘭男子……她栩栩如生地描述身外的景象。她測試過凱薩琳,確定她沒有說謊。魏斯告訴自己:”恐怕這不是相信或不相信的問題,而是讓我知道輪回是真實的事情。”
每一世死亡的情形,都很類似。死後自己會浮在身體之上,可以看見底下的場面。通常死後感覺到一道亮光,她可以從光裏得到能量,被光吸過去,光愈來愈亮。她漂浮到雲端,接著她感覺到自己被拉到一個狹窄溫暖的空間,她很快要出生,而轉到另一世。
在她的前世中,常出現今生中對她關係重要的人,根據多次研究,一群靈魂會一次又一次降生在一起,用很長時間清償彼此間的債務。人們對他人的暴力和不公都須償還。過完的每一生,若沒有償清這些債,下一生就變得更難,這些輪回轉世償債的情形,和中國傳統宗教中因果輪回報應的說法,並無不同。
什麼叫做“輪回”?
“輪回”的原意就是不停地來來去去。是指絕大多數未能覺悟的眾生,因為自身的執迷以及從而造出的業因牽扯投射。不停地經歷生死,又不停地投生在各類物種之間,或為動物,或為植物,或為人,或為畜,有時朝生而暮死,有時生存千百年而死,除非終於覺醒於物質生命的虛幻不實,掌握了生命的實相,否則就將一直不停地沉淪在來來去去的生命輪回過程中而不得出。
輪回並非釋迦牟尼佛所創,而是他把古印度婆羅門教的輪回思想加以發展而形成佛教的輪回思想。婆羅門教中的輪回是說自我輪回于天、祖、獸三道中,就像人從一間房子走進另一間房子。
佛教輪回是指生死相續、業果相續而無常住自我,這種輪回觀打破了婆羅門教的四種姓制度,強調眾生平等,只是根據業報來輪回。
輪回的原因就存在於十二因緣中,佛教認為主要是因為十二因緣的無明引起的,無明就是對事物的本來面目的無知,由於無知就產生了“行”,各種不同的“行”會產生不同的業力,正是因為業力的存在,才為輪回的進行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關於輪回的具體形態,在《增一阿含經》中已提到“四生”的概念,即卵生、胎生、濕生和化生。其中的化生包括後來佛教中的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五道,五道的理論後來在佛教中還增加了阿修羅道,成為六道。
佛教認為輪回的世界是由六道組成,眾生就是在這六道中不斷的流轉輪回。
(註)鳩摩羅什沒有玄奘那麼被眾人所知,是因為破戒而適時地掩蓋了才華還是龜茲的身份畢竟沒有玄奘更易被世人接納?
他們才華成就各有千秋,但是多數人還是對鳩摩羅什一知半解,對玄奘西遊侃侃而談。比較好奇歷史進程中是什麼阻礙了對鳩摩羅什思想和成就的推行?
如果「眾人」指的是幾乎沒有任何佛學基礎的普通大眾的話,那麼《西遊記》幾乎是正確的答案。
一個很好的比較其實不是鳩摩羅什跟玄奘直接比,而是看看「有哪些被眾人所知的其他高僧」,他們的共性是什麼?
哪些被眾人所知的高僧呢?比如:
法海。讀過《壇經》的都應該知道法海的名字,《壇經》就是法海整理的。但是大眾知道的法海是誰?是那個「不懂愛」的法海。為什麼?因為《白蛇傳》。
達摩。學佛的人都知道,他是中土的禪宗初祖,但是大眾知道的達摩是誰?《易筋經》的作者,武功高手。為什麼?不知道,也許是因為金庸?
同理,大眾所知道的玄奘也不是那個玄奘,而是「唐僧」。如果你們要問大眾,玄奘的徒弟是誰,也許有人會跟你說是孫悟空、豬八戒,但是又有多少人能說出窺基的名字來?更麻煩的,有說豬八戒的原型是朱士行,又有多少人知道朱士行是誰?甚至朱士行跟玄奘更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個人,呵呵。
反過來說,但凡是清楚的瞭解玄奘在佛學方面的學術地位的,又有幾個不知道鳩摩羅什的故事?
所以他們跟你談的玄奘根本不是玄奘,是唐僧! ((註)的來源:知乎 - 慧航)
下一篇:─不負如來之鳩摩羅什大師的一生─